1. 简单百科
  2. 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1906年春季于上海市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此系统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思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华英字典》所用的拼音实际为威妥玛拼音。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

简介说明

邮政式拼音规定,广东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一部分地区的地名,一律按当地的方音拼写(翟理斯《华英字典》中,附有各个汉字的广东、客家、福州市温州市宁波市等9个方言区的方音拼法)。而1906年“帝国邮电联席会议”统一地名拼法以前,有一部分地名已经有了拉丁字母的习惯拼法,这部分地名保留不变。例如Foochow(福州)、Canton(广州市)、Amoy(厦门市)等。

粤式的邮政式拼音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粤语拼音大致相同,所以广州在1949年以前的地图英文拼法和今天香港官方仍然使用的拼法几乎一样(参见广州地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8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后,邮政式拼音作为中国大陆地名的音译标准仍然在国际上通行,直至联合国于1977年起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然如此,中国历史较久的机场所用的IATA代码仍然是以邮政式拼音为基础,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IATA代码PEK。

邮政式拼音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不过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当地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

邮政拼音与威妥玛拼音差异

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拼音的主要差别有:

• 不使用附加符号与音调号

• Chi、ch'i、hsi(ㄐ、ㄑ、ㄒ;汉语拼音中作ji、qi、x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视其尖团音差别而定,例如:

• Peking(北京;威妥玛拼音:Pei-ching)

• Tientsin(天津;威妥玛拼音:T'ien-chin)

• Tsinan(济南;威妥玛拼音:Chi-nan)

• 威妥玛拼音的u在邮政式拼音是w,除非u在该音节里系唯一元音

• Ankwo(安国;威妥玛拼音:An-kuo)

• Chinchow(锦州;威妥玛拼音:Chin-chou)

• Soochow(苏州;威妥玛拼音:Suchou)

• 广东、广西及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客家话、粤语、闽语等为准:

• Amoy(厦门;威妥玛拼音:Hsia-mên)

• Swatow(汕头;威妥玛拼音:Shan-t'ou)

• Quemoy(金门;威妥玛拼音:Chin-mên)

• Zayton(刺桐/泉州市

• 普及拼法如通商口岸的西洋名字得以保留:

• Canton(广州;威妥玛拼音:Kuang-chou)

其他特殊规则

其它特殊拼音规则包含:

• hs-(ㄒ)团音时偶可拼作sh-:

• Kishien (县;威妥玛拼音:Chi-hsien)

• -ê、-e(ㄜ、ㄝ)皆拼作-e,若置于字尾且为入声字时拼作-eh,派入他韵之原ㄜㄝ韵入声字依之:

• Chengteh(承德;威妥玛拼音:Ch'êng-tê)

• Pehkiao(北桥;威妥玛拼音:Pei-ch'iao)

• u置于字尾时,且该字为入声字时作-uh:

• Wensuh(温宿;威妥玛拼音:Wen-su)

参见介绍

• 中国邮票和邮政史

参考资料

京华物语丨北京的英文名称为何拼写不同?.今日头条.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