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指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其起始于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成功自主研发并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标志着嫦娥工程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探月国家。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它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2024年6月25日,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人,用座椅捆绑了47只火箭,点燃当作动力,身上绑着两只大风筝,试图飞向天空。万户山为实现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世纪70年代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永久命名为“万户山”,以此纪念万户。

发展背景

1955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还处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和科技基础相当薄弱。1955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商讨了在火箭、原子弹等新兴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决定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中国在火箭、原子弹等最急需的科技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之后,他们分别接见刚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征询他对国内发展火箭、导弹的意见。周总理还委托钱学森提出中国发展火箭、导弹的具体实施方案。

1956年2月22日,在毛泽东主席住处召开的研究原子能工业问题的会议上,讨论了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3月14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决定实施火箭、导弹的研究规划。在1956年春,国务院组织数百名科技专家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在12年内使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接近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同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送了《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意见》,正式决定开展导弹技术的研究工作。

成立机构

1956年3月14日,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决定成立国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钱学森等为委员,统一领导火箭、导弹事业。

根据聂荣臻《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中央批准在航委下面设立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钟夫翔任国防部五局局长,钱学森任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林爽任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钱学森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白学光任副院长。1956年10月8日,召开了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1957年3月,中央军委为了加强领导,将国防部五局和国防部五院合并,保留国防部五院。国防部五院下设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发动机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无线电、计算技术、技术物理10个研究室。同年10月,中央决定,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总院,对外番号0038部队,并组建两个分院。以导弹总体等前5个研究室为基础成立第一分院,对外番号0681部队,负责各类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以控制系统等后5个研究室和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合并组成第二分院,对外番号0682部队,负责各类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1年9月1日成立了第三分院,番号0683部队,承担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液态火箭发动机研究试验的任务。1964年4月4日,又成立了第四分院,番号0684部队,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工作。此外,1961年8月1日,上海市机电二局成立,也承担导弹研制任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第一、二、三、四分院以及上海机电二局一起,初步形成了研制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管理体制。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决定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从第三、四、五机部和其他有关部门抽调若干工厂和事业单位,组成第七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导弹的科研、设计、试制、生产和基本建设工作。同时,调整各分院的机构配置和型号研制方向,在原第一、二、三、四分院的基础上,分别按型号类别划分为地地导弹研究院(第一研究院)、防空导弹研究院(第二研究院)、飞航导弹研究院(第三研究院)固体导弹研究院(第四研究院),1968年新建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每个研究院主要负责一类导弹型号的总体及各分系统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基本上按型号配套,自成体系,加快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组织队伍

组建国防部五院时,周恩来总理决定,只要是国防部五院需要的技术专家和党政干部,都可以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军队中抽调。1956年10月8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时,已从部队和有关科研院校抽调30多位科技专家、几十位管理人员和140多名高等院校毕业学生,组成了最初的火箭研制队伍。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白学光为副院长。任新民、庄逢甘屠守锷梁守磐、李乃暨、梁思礼朱敬仁、冯世章、朱正、吴德雨等分别担任10个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1957年12月,中央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兼一分院院长刘有光为国防部五院政治委员,王诤为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谷景生为国防部五院副政委兼一分院政委,刘秉彦为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兼一分院副院长,并从部队调进一批干部,加强了国防部五院及所属单位的领导工作。

聂荣臻副总理受中央委托,把组织航天科技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千方百计从各个渠道调配人才,解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急需的领导骨干和科技人员。1957年以后,又有蔡金涛卢庆骏黄纬禄吴朔平郝复俭李蕴滋谢光选徐兰如姚桐斌吴中英王树声陈德仁沈家楠等一批科技专家调入国防部五院,成为各有关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带领一支只有200多人的科技队伍开始创业。

1958年至1959年,又从部队和科研院校调进了3000多名党政干部和技术骨干,从各工业部门调进300多名技术人员,加强了领导力量,充实了科技队伍。1960年,中央派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主持常务工作;钱学森改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集中力量抓技术工作;王诤、刘秉彦、谷广善、周维、孙继先先后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曹光琳、王文轩、栗在山先后任国防部五院副政委。在此前后任命刘瑄为一分院院长、张钧为政委,周维、张怀忠先后为二分院院长、董启强为政委,林毅为三分院院长、郁文为政委,林爽为四分院院长、薛伟民为政委,肖卡为上海机电二局局长、艾丁为党委书记。

1960年,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在中央的支持下,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抽调了1000多名部队优秀干部、近100名地方技术干部,分配了4000多名高等院校毕业生。到1965年,航天队伍已发展到10万人,基本上满足了导弹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发展历史

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

发展概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市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卫星一号东方红一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同时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A气象卫星,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至此中国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t提高到5t,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t提高到9.2t,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人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的特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6月1日零时0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至2010年,中国运载火箭研制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共4个系列13种型号的运载火箭,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发射达到200次的国家。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人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生产,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历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发射频度也从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提升到现在的15-20次,继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远超欧洲日本印度,中国航天已经进人了高密度发射期。截至2016年9月,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计飞行236次,失败11次可靠性达到95.3%,而目前世界航天大国不载人的火箭发射成功率一般在91%至94%之间,说明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6年10月17日,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市顺利发射成功,于11月18号返回地球。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和再生环控生保等试验。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东风着陆场,完成为期3个月的空间站关键技术认证任务。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到了空间站。,王亚平也成为了首个入驻中国空间站的女性航天员。2022年6月5日,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2023年3月30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宏图一号01组卫星,国际首创的车轮式卫星编队成功入轨,开展全天候对地观测。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中国空间站运送物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7月12日下午,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态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8月13日,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11月2日,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双曲线二号点火升空,约1分钟后火箭在目标着陆点平稳着陆,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6月25日,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中国卫星一号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酒精推进剂的上面级。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CZ-2)是中国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之一,为二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度在500km以下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和其他航天器。

长征二号甲: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做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

长征二号丙(CZ-2C):是一种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丙的改进型号有三种:CZ-2C/SD、CZ-2C/SM和CZ-2C/SMA。

长征二号丙/SD(CZ-2C/SD):1997年12月8日首次发射,是一种商业卫星发射器,即在长征二号丙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该型火箭连续七次成功发射铱星及其模拟星。

长征二号丙/SM(CZ-2C/SM):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上面级,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中国铁路25T型客车,2003年首次发射。

长征二号丙/SMA(CZ-2C/SMA):是一种三级常规液体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研制的三轴稳定固体上面级和双星适配器,于2008年首次发射,主要用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1t。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丁(CZ-2D):是一种二级常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CZ-4A)的基础上减少常规液体三子级,并进行适应性改进形成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和科学实验卫星。

长征二号E(CZ-2E):即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是在加长的长征号丙(CZ-2C)周围捆绑四枚2.25m直径液体助推器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LEO)有效载荷,配以合适的上面级,可进行中高轨道卫星的发射。长征二号捆:于1990年7月首次成功发射。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了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该火箭已退役。长征二号F(CZ-2F):是在长征二号(CZ-2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超过97%(置信度0.7),主要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和大型目标飞行器近地轨道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改(CZ-2F/G、CZ-2F/T):是为适应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发射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要求,对长征二号F火箭进行改进形成的二期状态。长征二号F改包括两种状态,即发射运输飞船状态和发射目标飞行器状态。火箭助推器推进剂储箱顶部椭球顶改为锥形顶,提升推进剂储存量,增加近地轨道推力。火箭在长征二号F基本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助推器推进剂质量,起飞质量约493t。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CZ-3):是一枚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其一、二子级基本上与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丙运载火箭的一、二子级一致,三子级采用了具有高空二次启动能力的液氢液态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t提高到2.6t,具有一箭多星和适应多种轨道卫星发射要求的能力。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是一枚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以经适应性更改后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作为芯级,捆绑四枚液体助推器而构成,具有运载能力大、适应性强、继承性好等优点,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构成最复杂的运载火箭,代表中国目前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航天界也居前列。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CZ-3C):是一枚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以经适应性更改后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作为芯级,捆绑两枚液体燃料助推器而构成。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是继长征三号甲与长征三号乙之后长征三号甲系列的又一成员。除在一级捆绑有两个助推器外,它的其余结构部分、分系统与长征三号乙火箭基本相同。它的推出为用户根据有效载荷的质量和任务要求而灵活选用长征火箭拓宽了范围。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三种。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是三级火,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CZ-4A):1988年9月7日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随后又将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进入轨道。总共进行两次发射,全部成功。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CZ-4B):中国在长征四号甲基础上研制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将风云一号C和实践五号卫星准确送人轨道;截至2013年,长征四号乙火箭共发射20次,将28颗国内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中国和巴西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均由该火箭发射。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CZ-4C):是在长征四号乙(CZ-4B)基础上,增加了三子级二次启动能力,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

长征五号系列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级直径达5米,捆绑4个3.35米助推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助力中国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计划。2023年12月15日21时41分,长征五号遥六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十号系列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总长度约92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该型火箭一级和二级使用了无毒无污染的液态氧煤油推进剂,芯级直径与捆绑助推器的直径均为5米,第三级使用液氧液氢发动机长征十号火箭的奔月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27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是70吨左右,均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3倍左右。

中国卫星发展

发展概述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三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国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六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三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为政府做出不分洪的决定提供了权威参考数据,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三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为政府做出不分洪的决定提供了权威参考数据,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照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学、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干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km,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采集工具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学、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又称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中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由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02星、02B星(均已退役)、02C星和04星五颗卫星组成,凝聚着中、巴两国航天科技人员十几年的心血,它的成功发射与运行开创了中国与巴西两国合作研制遥感卫星、应用资源卫星数据的广阔领域,结束了中、巴两国长期单纯依赖国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历史,被誉为“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资源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查询、分发和应用等业务。

中国重大卫星工程--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括两类气象卫星,即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中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卫星为升级版的第二代气象卫星。

中国重大卫星工程--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m,测速精度0.2m/s,授时精度10ns。

中国重大卫星工程--高分专项

“高分专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遥感技术项目,在2020年前发射并投入使用。“高分一号”为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高分二号”也是光学遥感卫星,但全色和多光谱分辨率都提高一倍,分别达到了1m全色和4m多光谱;“高分三号”为1m分辨率;“高分四号”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m;“高分五号”不仅装有高光谱相机,而且拥有多部大气环境和成分探测设备,如可以间接测定PM2.5的气溶胶探测仪;“高分六号”的载荷性能与“高分一号”相似;“高分七号”则属于高分辨率空间立体测绘学卫星。“高分”系列卫星覆盖了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到雷达,从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

“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射和应用将显著提升中国天基对地遥感观测能力将为综合防灾减灾、地质灾害调查、林业灾害监测和气象预警预报等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高分”系列卫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

发展概述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中国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

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卫星顺利发射,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1离开拉格郎日点L2点后,向深空进发。2013年1月5日23时46分娥二号突破距地球1000万千米。2013年2月28日10时18分,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000万千米。2013年7月14日1时许,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5000万千米。2013年11月26日,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6100万千米。2014年年中,嫦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1亿千米的深空。

2013年9月19日,探月工程进行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卫星和玉免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探测器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2018年5月,中国发射了嫦娥四号鹊桥中继卫星中继星,为服务嫦娥四号着陆月背。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2017年嫦娥六号探测器有效载荷相关产品已经生产出来。2024年3月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整个探月四期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也为嫦娥六号与地球保持正常的通信提供保障。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携带回1953.3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样品。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嫦娥七号任务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200千克的搭载质量,共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探月工程步履不停。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kg,即微波探测仪系统、y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二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两器组成。着陆月面后,在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支持下,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开展科学探测。

2013年12月14日实现月面软着陆,2016年8月4日,在超负荷工作19个月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正式退役,停止了长达31个月的工作。

嫦娥五号T1

“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主要试验项目为地月自由返回轨道验证。地月自由返回轨道就是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画一个硕大的“8”字。这个8字的一个圆圈内是地球,另一个圆圈内就是月球。

嫦娥六号

嫦娥六号探测器总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轨道器完成地月转移、环月飞行和月地转移,着陆器和上升器从环月轨道降落至月面并完成样品采集,上升器携带采集到的样品从月面送至环月轨道并转移至返回器,返回器随轨道器负责将采集到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后续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留轨运行,着陆器承载上升器择机实施月球正面预选区域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火星探测

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天问一号。2011年11月8日,萤火一号搭乘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号采样返回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但是由于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变轨失败,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之旅戛然而止。2016年1月11日,中国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并在2020年左右发射火星着陆器并携带一辆火星探测车,最后在火星上实现软着陆。

天问一号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过202天4.75亿千米的深空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对预选着陆区进行了3个月的详查后,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同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截至2021年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完成90个火星日的既定科学探测任务,累计行驶889米,所有科学载荷开机探测,共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经过近两年的飞行和探测,正常飞行706天,环绕火星1344圈,火星探测车和环绕器配置的13台科学载荷共获得约1040GB原始科学数据。

空间站技术发展

空间站建造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核心舱配置的环控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与地面相似的空气、温度等生存环境,所携带的实验机柜也让核心舱具备了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条件。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带去了航天员所需的物资。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并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太空家园建设工作,太空驻留三个月后返回。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第二天与核心舱成功对接,增加了太空实验室空间和实验机柜数量,舱外机械臂也增加为一大一小两个。同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升空,并与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随后完成转位。至此,中国空间站形成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空间站成果

截至2024年9月26日,空间应用系统已上行载荷及实验样品近1.8吨,随载人飞船返回6批次近百件样品,重量近100公斤,样品主要包括金属及合金材料、功能晶体、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材料样品,以及细胞蛋白质、植株等生命实验样品。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空间生命领域,揭示微重力影响成骨细胞形成变化的作用机制,发现与骨流失相关的10余个潜在重要靶点,有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药物干预;中国首次在轨构建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首次在空间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并完成空间杂草稻培养,发现一套新的微重力响应开花途径分子调控;开展线虫、微生物、水稻种子、生物大分子等16种样品舱外暴露实验。空间材料领域,在金属及合金凝固机理、功能晶体、舱外材料暴露等方面获得系列进展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研制出多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晶体材料,性能普遍优于地面。微重力流体领域,获得贮箱流体全管理和半管理结构中表面张力驱动流动的完整特征,为中国航天器板式贮箱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在微重力基础物理领域,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萨特延德拉·玻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制备。

基地介绍

中国创建航天事业,是从借用北京西郊的两所部队疗养院(106疗养院124疗养院)和一所部队医院(空军466医院)的营房起步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院址最初设在车道沟的空军466医院,1957年迁到位于西钓鱼岛的124疗养院,1960年定在马神庙的106疗养院。1957年成立一分院和二分院,一分院开始在丰台区云岗的马列主义学院旧址建设火箭和发动机研制基地,二分院则在永定路财务学校旧址建设火箭控制系统研制基地。这是中国导弹研制基地的雏型。

发射基地

广德603基地

广德603基地,遗址位于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茆林村,是中国首个火箭发射基地。1964年7月19日,中国首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此成功发射,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的开启。603基地的建设与发射活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航天的崛起筑牢根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又称东风航天城,始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酒泉市260余公里。该地区属沙漠性气候,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执行低、中轨道及高轨道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以及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Taiy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简称TSLC)始建于1967年,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场。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此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陆地和海上发射场的卫星发射中心,包含太原发射场和黄海、东海海上发射场。该中心主要承担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科研训练保障以及深空目标探测等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别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试验训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63790部队)、西昌卫星城,始建于1970年,总部位于西昌市航天北路,发射场位于冕宁县泽远镇,为中国的导弹卫星发射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目前对外开放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多用途、多射向卫星能力的综合性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Wenchang 未来航天飞机 Launch Site)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基地,隶属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为中国发射亚轨道火箭的测试基地。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中国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的新征程。同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研制基地

北京研制基地

1958年,根据中苏两国政府1957年10月15日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导弹研制基地和导弹发射场,确定了建设导弹基地的4项工程和第一座导弹发射场。1959年12月,国家成立了以罗瑞卿副总理兼任主任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基本建设工程修建委员会”,由国家经委、国家建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市和国防部五院有关负责人组成工程指挥部,负责导弹研制基地4项工程的指挥、协调工作。同时,中央军委决定抽调解放军一个步兵师、一个工兵团和一个汽车团参加工程建设;有关部委11个设计单位帮助进行工程设计,北京市指定两个建筑公司6000余人参加施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先安排设备、器材定货。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4个工程项目包括:8102工程,为导弹总体及发动机研制基地,建在南苑地区;8103工程,为发动机试验站,建在长辛店镇地区;8108工程,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基地,建在长辛店地区;8109工程,为控制导引系统研制基地,建在永定路地区。1960年至1961年,4项工程建设达到高潮施工队伍多达15000余人,两年共完成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北京导弹研制基地基本建成。

此外,为与导弹研制配套,导弹发射试验靶场选在酒泉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戈壁上,称0029工程。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集率领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和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的一支部队负责施工建设,1960年9月,酒泉导弹发射基地初具规模,达到使用要求。

上海研制基地

1959年,中央决定在上海组织导弹生产力量。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61年8月,上海机电二局成立,组合了10多个工厂,建立起一个地空导弹生产基地。1965年5月,上海机电二局及其所属研究所和工厂划归七机部。七机部为了加强上海地区的研究设计力量,决定把北京研制地空导弹的5个研究所迁往上海。1969年,上海机电二局又承担了地地远程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任务,相继新建了卫星、运载火箭总体单位以及火箭发动机试验站,加强了火简发动机、控制系统、伺服机构和惯性部件的研制生产力量。上海机电二局(后来的上海航天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演变成一个集导弹火箭和卫星于一体的完整配套的航天研制生产基地。

三线基地

1964年,根据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七机部)开始到中国西部地区勘察选址,分别在三线地区建设导弹、火箭的研究、设计、生产基地。其中包括贵州遵义地区的061基地(包括065基地,负责地空导弹的研制生产)、达州市地区的062基地(负责地地导弹的研制生产,包括研制海防导弹的064基地)、陕西西安地区的063基地(负责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湖北远安地区的066基地(负责海防导弹的生产)、陕西凤州地区的067基地(负责地地导弹液态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邵阳市地区的068基地(负责防御导弹武器的研制生产)。除七机部本身的力量外,国家还动员北京、上海、天津市沈阳市西安市等城市承担七机部三线基地的一部分包建任务。1969年和1970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将七机部的几个三线基地列为国家重点抢建项目,组织统一的指挥部,推进建设步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061基地(包括065基地)、062基地(包括064基地)063基地、066基地、067基地、068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科研生产能力,通过完善北京研制基地,接收上海研制基地的有关研究所和工厂,并在三线地区建设新的研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包括火箭和导弹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的完整配套体系,提高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为推动航天事业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未来发展

2024年10月15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这四大研究领域,围绕32个研究主题,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围绕空间天文学重大前沿问题,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已在北京大学、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科学中心,部署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科学突破。将统筹利用载人前的飞行试验和载人登月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宇航员介绍

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景海鹏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运城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王亚平

王亚平,女,汉族,籍贯烟台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参考资料

一文读懂中国航天发展史.澎湃新闻.2024-10-29

回眸|68年前,中国航天规划的“奠基之作”横空出世.百家号.2024-10-29

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国家航天局.2025-03-27

中国航天日 | 逐梦九天 共赴星辰.微信公众平台.2025-03-27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人民网.2025-03-27

梦圆“天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综述(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10-29

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今日头条.2024-10-29

古人也有“飞天梦”!他们用风筝演绎宇宙级浪漫.今日头条.2024-10-29

2023年,中国航天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日头条.2024-10-29

我国现役长征运载火箭中运力最强,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今日头条.2024-10-29

我国载人登月装备研制进展如何?长征十号最新消息.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25

我国载人登月方案公布.光明网-今日头条.2024-05-04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2-17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2-17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2-17

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确定 将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3-03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空间站货物出舱安装任务也于前期陆续展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2-17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百家号.2024-10-29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人民网.2024-10-29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10-29

中国探月工程——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科技视点·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百家号.2024-10-30

​出征月球!​嫦娥六号完成垂直转运,将于5月初择机发射.腾讯网.2024-05-01

嫦娥六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中国新闻网.2023-11-28

火星探测——我国持续前进中.今日头条.2024-10-29

“硬核”筑梦!3D动画演示中国空间站建造历程.今日头条.2024-10-29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百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获重要研究进展.今日头条.2024-10-29

603基地.中国青年报.2023-11-02

China launches new satellite.新华网.2023-05-03

中国组建最早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 辉煌起点 星耀酒泉.今日头条.2023-05-03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3-05-19

伴你追逐星辰的“四大金刚”: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揭秘.今日头条.2023-05-03

逐梦航天,说说你所不知道的“921”.今日头条.2023-05-03

我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持续提高.国家航天局.2023-04-07

中国的航天发射中心.国家航天局.2023-04-07

航天新一代的“青春封面” ——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任务团队.搜狐-新华社.2023-04-19

中国航天日 | 圆梦九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事记.澎湃新闻.2023-04-07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前世今生.科普时报.2023-11-22

中国的航天发射中心.国家航天局.2023-11-21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2023-11-21

我国四大航空发射场,文昌发射场占据哪些优势?.中国小康网.2023-11-20

文昌航天发射场见证中华飞天梦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11-20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战告捷 跻身世界先进发射场行列.中国新闻网.2023-11-20

【你知道吗】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为什么选在海南?.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0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关键一步.澎湃新闻.2023-11-20

未来10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这些部署和规划→.今日头条.2024-10-29

杨利伟 航天英雄.葫芦岛市人民政府.2024-10-29

景海鹏同志简历.百家号.2024-10-29

王亚平同志简历.百家号.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