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
武陵区坐落在湖南省北部、常德市中北部,西临洞庭湖,总面积28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0968人。武陵区既是常德市政府驻地,也是湘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
武陵迄今已有2280余年的历史,因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史称张若城。武陵历史上既是中国南北向的交通要冲,也是联结黔东和苏皖地区的主要运输干线。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开发西南地区的关键入口,也因其富饶的农产资源而被誉为“鱼米之乡”。武陵境内主要有常德诗墙、白马湖文化公园、丁玲公园、武陵阁步行街、笔架山以及常德博物馆和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武陵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有国道和机场连接主要城市。2014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由11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和1个镇组成。
2022年武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406.8亿元,增长2.7%。区本级GDP为476.9亿元,增长4.9%。
历史沿革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新朝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区、充、沅陵县、辰阳、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置,即今桃源县地,故城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作唐(分西汉孱陵县置,今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郡治临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此后,临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江陵县。武陵郡所辖只有沅江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晋朝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本上无大变化,孙吴时的吴寿县此时已恢复为汉寿县旧名。
刘宋(420—479年)时期,武陵郡所辖地区仍无大变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县)(见《宋书·州郡志》);南齐(479—502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县,(见《南齐书·州郡志》),南梁(5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南陈(557—589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设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其间,陈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设置的武州改称沅州,下辖武陵、南义阳和南平等郡。
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辖区已大为缩小。此后,隋唐朗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辖区,基本上都与陈朝武陵郡相同。
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之战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常德市,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朗州辖武陵、龙阳二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
梁开平二年(908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领县三:武陵、龙阳、桥江(今益阳市沅江市地,从岳州划入朗州)。五代十国晚期,湖南省的割据势力,马殷的后代马希萼,其部将周行逢,在帮助马氏兄弟争夺权柄的火并战争中,凭藉“武陵负江湖之险,带甲数万”于(公元956年取得胜利)。此后,周行逢控制了湖南,建立起周行逢政权(956—963年)。周行逢将首府由潭州移至常德市,这样,常德在五代后期遂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周行逢并在朗州城中修筑自己的府第和官署。
宋乾德二年(964年),军降团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州(本唐、五代朗州)改鼎州(注:“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在沅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故以名州)。政和七年仍于(鼎)州置常德军(注:常德军,是“常德”一名在历史上的最初出现。据《方舆览胜》等书记载,是沿《诗经·大雅》、《常武》诗序中:“有常德市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18乾道元年(1165年),升州为常德府,均以县隶焉(以武陵县为其属县)。
元、明、清时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常德路,领县一:武陵,州二:桃源州、龙阳州,州领县一:沅江。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
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朱元璋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为府,领县四:武陵、桃源县、龙阳、沅江市。
常德府,康熙帝三年(1664年)属湖南布政使司,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府治在武陵县。
《常德县志》载: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1988年6月前武陵区称常德市,系1949年8月5日常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常德县的县城析出成立。此后经过10多次区划调整,于1988年6月,更名为武陵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陵区常住总人口509940人,其中,城东街道49568人,城南街道35434人,城西街道46095人,城北街道51484人,三岔路街道73904人,德山街道44499人,河袱镇19437人,芦荻山乡32006人,东郊乡20704人,东江乡14558人,护城乡17305人,丹洲乡28753人,南坪岗乡27673人,德山乡29910人,武陵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3115人,柳叶湖旅游渡假区5495人。
2002年,武陵区辖6个街道、2个镇、6个乡;70个居委会、103个村委会。
2004年,武陵区辖6个街道、2个镇、6个乡: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三岔路街道、德山街道、河洑镇、德山镇、芦荻山乡、东郊乡、东江乡、护城乡、丹洲乡、南坪岗乡。(武陵区面积297.4平方千米,人口408359人;德山人口78244人)
2008年,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湘民行发[2008]7号):将鼎城区白鹤山乡划归武陵区管辖,将鼎城区灌溪镇白石村划归武陵区南坪岗乡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武陵区辖7个乡、2个镇、6个街道,总面积376.56平方千米,总人口53.43万人;南坪岗乡辖3个居委会、11个建制村,总面积50.03平方千米,总人口2.52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陵区常住总人口620580人,其中,城东街道66441人,城南街道36248人,城西街道78076人,城北街道56755人,三岔路街道115702人,德山街道53184人,河洑镇17139人,德山镇31191人,芦荻山乡27115人,东郊乡27197人,东江乡10428人,护城乡26206人,丹洲乡23256人,南坪岗乡27166人,柳叶湖旅游渡假区24476人。
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1)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2)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县级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姆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
2014年武陵区此次区划调整撤销护城、南坪岗、东江、东郊4个建制乡,成立4个街道;新组建芙蓉、芷兰2个街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范围,将丹洲乡的高泗、泽远、石灰3个建制村和河洑镇的青林、杨桥2个建制村,芦荻山乡的马家吉社区等6个村(居)划归城区街道管辖;对全区11个街道范围进行调整,对11个街道进行命名;调整社区管辖范围并对新组建社区和撤并的社区进行命名、更名。
行政区划
2014年,武陵区11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个镇。
截至2020年,武陵区下辖15个街道,2个镇,2个乡,有启明街道,府坪街道,穿紫河街道,丹阳街道,白马湖街道,德山街道,东江街道,永安街道,南坪街道,长庚街道,芷兰街道,芙蓉街道,柳叶湖街道,七里桥街道,樟木桥街道,河洑镇,白鹤镇,芦荻山乡,丹洲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常德武陵区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处洞庭湖西部,地形以丘陵平地为主。是古代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上溯黔东,下达苏皖的运输要道,“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素有“荆楚唇齿”、“滇黔咽喉”之称,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开发西南的门户。
武陵区总面积28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90平方公里左右。
地貌
武陵区大部分位于常德市市区,地形以丘陵平地为主,西部的河洑山为境内唯一大型山区。
水文
境内湖泊有白马湖等,主要河流有穿紫河、姻缘河、三闾河。穿紫河水系位于常德市城区北部,西起竹叶港,东至南昏。途经新河渠、费家湖、仁智当、李仁当、白马湖、长港、穿紫桥河、姻缘桥河、三闾港、沙河等沟港。全长17.3km,是常德市的一条环城水系。
武陵区居沅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6.5°C-17.5°C,年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256天以上,年均相对湿度在68-89%之间;冬季盛吹东北偏北风,夏季盛吹东南偏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时期,以偏北风居多。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3月15日,武陵区第三次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武陵区自然资源局、武陵区统计局联合发布武陵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其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耕地122087.25亩(8139.15公顷);园地39330.6亩(2622.04公顷);林地94273.95亩(6284.93公顷);草地2064.15亩(137.61公顷);湿地8855.1亩(590.3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8662.4亩(13244.1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123.6亩(1608.2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6841.05亩(8456.07公顷)。
人口民族
2000年,武陵区总人口509940人,各乡镇人口:城东街道49568、城南街道35434、城西街道46095、城北街道51484、三岔路街道73904、德山街道44499、河袱镇19437、芦荻山乡32006东、郊乡20704、东江乡14558、护城乡17305、丹洲乡28753、南坪岗乡27673、德山乡29910、武陵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街道13115、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虚拟乡549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14年最新数据尚未统计出:2000年,武陵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11年,武陵区常住人口46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陵区常住人口为730970人。
经济
综述
2008年武陵区完成生产总值262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上年的9.02%、28.34%和62.64%调整为5.4%、43.9%和50.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7:27.7:57.6调整为14.0:30.1:55.9。
2009年武陵区GDP完成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超预期3.4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2亿元,增长13.3%,超预期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2亿元,增长67.8%,增速是预期的2.5倍,为新世纪以来最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7亿元,增长22.3%,超预期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3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386元,增长1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76元。
2011年武陵区完成区属生产总值77.7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亿元,增长37.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亿元,增长24%。
2013年武陵区完成区属生产总值101.6亿元,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4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亿元,增长2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常德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1:28.6:66.3。
2020年,武陵区全年区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708.8亿元,增长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546.7亿元,增长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9:55.9:43.2。
2021年,全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8.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第二产业增加值752.5亿元,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9%;第三产业增加值595.5亿元,增长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8:55.4:43.8。
第一产业
武陵区农业具有明显的城市农业特色,以蔬菜、养殖、花卉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农副产品加工较发达。全区耕地面积12万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4.3亿元。休闲农庄面积超过2000亩,建成蔬菜基地5万亩,被评为全省首批放心菜基地区(县)。现有各种农业龙头企业公司20多家。
2009年全区新扩2个500亩连片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个特色种植基地,金丹优质水果苗木基地获得“国家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奖励。新建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区2000亩、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场7家,被评为“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区县”。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2.53亿元。
2011年,武陵区全面启动金丹洲现代生态园和芦山万亩标准蔬菜园建设,基本建成丹洲宏户葡萄园、芦山小井港和熊家坪专业蔬菜基地,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2013年武陵区专业蔬菜基地扩展到3.5万亩,专业蔬菜园区发展到1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17家,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发展到11家,新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20家。常德酱板鸭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丹酱板鸭”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久纷”花生牛奶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红花园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第二产业
武陵区工业发展历史较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武陵区以轻纺、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就较为发达。进入市场经济后,武陵工业经过了一段改革、调整、再发展的历程。区内有中央属、省属、市属、区属、民营大小企业2,000家,拥有机械、电子、冶炼、造船、造车、纺织、印染、化工、医药、制革、塑料、酿酒、卷烟、造纸、印刷、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09年武陵区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5亿元、7.9亿元,分别增长22.1%、30.3%。新引进工业项目5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3个、5000万元以上9个。新增规模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安企业完成建安量12.5亿元,增长20.2%。武陵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多万元,三期路网全面拉开,配套基本到位,宏力德诚纺织、瑞华制造等5家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工业产值完成20.4亿元,增长31.8%。组织开展多次政银企洽谈活动,帮助企业融资1.8亿元。
2011年,武陵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9.7亿元,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第三产业
2009年武陵区突出提升三产品质,新引进三产项目5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3个、5000万元以上6个。房地产新开工面积59.6万平方米,销售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256.9%、55.1%。
2011年,武陵区完成三产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8.9%,建成及在建三产项目92个。完成建安量19亿元、房产销售收入13.5亿元。
2013年,武陵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4%。
文化
武陵戏,曾称常德市班,还称沅河戏、常德戏、常德湘剧、常德汉剧,直到1980年,才正式定名为武陵戏。武陵戏以常德、桃源县、汉寿县、石门、慈利等地为基础,广泛流行于西洞庭湖滨各县与黔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并远涉鄂西南、川东、黔东、观众面甚广。
地方特产
武陵擂茶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区源远流长,相传二千多年前,马援率兵南征,屯驻司马错城(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军营闹瘟疫,有仙人献验方,验方上写着“芝麻、绿豆、生姜、茶叶、炒米等放入擂钵,用梓姜木捣成糊状,开水冲泡”。服后疫病痊愈,自此传入民间。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江流域民众待客的上乘饮料。喝时,佐以炸炒的富有地方特色面点以及专门制作的坛子菜,称之为“搭茶”。搭茶,少则十几种,多则达四十八种。
武陵酒
武陵酒,中国十七大名酒之一、酱香型三大名酒之一、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湖南省唯一的中国名酒·武陵酒。风格独特的幽雅酱香武陵酒,1989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与茅台酒、泸州老窖等一起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并获得国家质量金奖。
武陵柑橘
武陵区丹洲乡是主产柑橘乡,武陵柑橘主要品种是无核蜜橘和芦柑等系列名特优品种,产品辐射到湘、黔、鄂、赣、浙等地。杂柑系列、特早熟蜜桔系列、柑系列等名特优十多个品种被广泛推广种植。
麻菽肉
“麻竦菽肉”,简称“麻竦肉”,是常德市有名的特产,有名的小吃食品。它并不是一种“肉”类食品,而是由优质的黄豆经高温膨化后为植物蛋白肉(也就是豆皮),经油炸并调味制作而成。味辣鲜美,口感独特。
“常德酱板鸭”选用洞庭湖区蛋鸭为材料、经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浸泡,10余种香料、经过风干、烤制等15道工序制制而成,成品色泽深红,皮肉酥香,酱香浓郁。
社会
教育
2011年,武陵区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15所合格学校和校安工程建设,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804.3万元,建成普惠性幼儿园19所,取缔和整改问题幼儿园15家。
文化事业
2011年,武陵区常德电视台武陵频道成功开播,新建农家书屋28家,全区农村书屋建成率达9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送戏、送电影下乡进社区886场。
社会保障
2011年,武陵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5%以内,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镇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试点工作。
2011年,武陵区新增城镇就业9402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举办招聘会10场,帮助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新增养老保险5006人,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7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住院补偿率达到76.6%。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补助水平,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78元、78元,较上年增加15元、12元。
旅游
武陵境内主要有柳叶湖、常德诗墙、滨湖公园、笔架城、常德公墓、德山孤峰塔、乾明寺、常德博物馆、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
诗墙
常德诗墙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全长4公里,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530首。诗词用书法形式表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213名书法家书写,真、行、隶、篆、草集于一墙。其间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画。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柳叶湖
柳叶湖位于常德市东北郊。古有“堤柳渔歌、松风水带”,今有“湖南省一宝,常德一绝”赞誉。白鹤山、花山、太阳山紧环其北,辉映成趣,为东汉名流梁松、明内阁首辅杨嗣昌、近代豪杰刘复基出生归隐之地。1994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武陵山之余脉,自桃源高吾山延伸而来,有十里之长。古木参天,山势回还,乃是历朝中国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常德抗日会战的主战场。山最高处名为美女峰,山峰奇秀,瑰丽多姿。民国年间,在山上太和观居住的杨道人,曾书写一联,将河洑山八景嵌入联中:“凿看卓刀泉,遥望五溪,戏出野鹿含明月;解渴崔婆井,高歌土凸,闻放犀牛逐白云。”联中八景,尤以卓刀泉、崔婆井、犀牛口、白云洞等景观流传甚广。
卓刀泉
又名清胜泉,相传三国名将关羽领兵至此,因口渴而用力凿地,遂涌泉不止,清澈无比,便得此名,1934年贺龙曾驻兵在此河洑山一带,有“贺龙饮马卓刀泉,中国工农红军威震河洑山”的歌谣流传。
获得荣誉
武陵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优秀区县”、“全省教育强区视导优秀区县”、“全省人口普查工作先进区县”、“全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区”等各类荣誉称号40多项。
2017年12月,入围2017中国工业百强区。
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
2020年9月10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43位。
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2021年1月29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给予100万元标准奖励。
2020年9月,入选2020年中国百强区榜单,排名第43名。
2020年1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武陵区排名第53位。
2021年1月18日,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3年3月,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排名第97位。
2023年11月18日,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第100位。
2024年8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61位。
2024年9月19日,武陵区入选2024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83位。
参考资料
经济数据.https://wap.ceidata.cei.cn/.2023-11-14
武陵概况.武陵区人民政府.2020-03-03
自然环境.武陵区人民政府.2020-03-03
武陵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常德市统计局.2024-01-16
历史沿革.武陵区人民政府.2020-03-03
行政区划.武陵区人民政府.2020-03-03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12-22
武陵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2-04-18
常德武陵区以三大城市经济为重点 打造产业升级先锋区.华声在线.2020-03-03
武陵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陵区人民政府.2023-02-04
武陵戏.新浪网.2020-03-03
常德擂茶.河北新闻网.2020-03-03
2020中国百强区榜单出炉 前十名广东独揽七席.新浪网.2020-09-11
白皮书.中国信通院.2020-11-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01-30
湖南一批集体、个人、市县获平安中国建设表彰.新华网.2021-12-18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拟授牌命名名单的公示通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湖北日报网.2022-02-17
新都再进位!蝉联全国创新百强区.今日头条.2023-04-01
双喜临门!凭借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枣庄滕州、薛城入选!.今日头条.2025-03-12
《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重磅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7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发布.光明网.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