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
杨镐(1555年-1629年),字京甫,号风筠,明朝河南商丘市商丘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明朝末年将领。
杨镐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考中进士。后出任南昌市(今属江西省)、蠡县(今属河北省)县令。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担任御史官职。后被提升为山东省参议,担任辽海道的分守道官、辽海道副使、参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再次入侵朝鲜,杨镐被朝廷提升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承担着领导明军抗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使命。在杨镐的指挥下,明军先后取得稷山之役、青山之役和鸣梁海战的胜利。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杨镐在蔚山之战中,贻误战机由胜转败,并且假报战果被罢免。次年原官复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杨镐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出任辽东经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杨镐领导的萨尔浒之战失败,此战明朝损失惨重,改变了明朝的国运。明廷御史杨鹤及其他言官纷纷弹劾杨镐,1619年九月,杨镐被逮捕下狱。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杨镐被判处死刑,崇祯二年(1629年),杨镐伏法被处死。
杨镐文官担任武将,曾被明朝廷任命为经略朝鲜军务,承担着领导明军抗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使命,在朝鲜的作为被朝鲜官民认可。并且因为杨镐被弹劾,朝鲜国王李昖几次派人进入明朝廷辩解,被牵连也成为被参劾的对象,成为明代中朝关系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但杨镐领导的明军对阵努尔哈赤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损师辱国,明清史籍一致贬斥杨镐,进而贬低明军抗倭援朝的功绩。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杨镐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即公元1555年2月16日,袓籍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的普通百姓家庭,曾祖父名为文通,祖父名为继道,父亲名为儒(尊为寿官),母亲张氏,继母李氏。是专攻“书经”的儒生。杨镐有三兄三弟,一兄早夭,杨镐娶了侯氏为妻。在河南省一级的乡试中,他取得了第四十二名的成绩,在礼部主持的全国性会试中则位列第一百四十名。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考中进士。
地方文官
杨镐考中进士后,先后出任南昌(今属江西)、蠡县(今属河北省)县令。后来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担任御史的官职。不久,杨镐因为过错而被贬为大理(今属云南省)评事(明代司法系统中的官员)。杨镐在大理几年,因为政绩不错,又被提升为山东省参议,辽海道的分守道官,负责该区域的防务、行政管理以及可能涉及的边疆稳定等事务。杨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颜有儒将风度。每与人谈及兵书战策,往往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似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在辽海道任上,杨镐曾与大帅董一元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杨镐因功晋升为辽海道的副使。此后,杨镐带领驻守的士兵一边训练,一边垦荒。因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参政。
文官将军
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日本丰臣秀吉再次入侵朝鲜。明朝调动了川、陕、浙、、辽的陆军和福建省、吴淞的水军共十四万增援朝鲜,杨镐被朝廷提升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明朝军事,具有监察与军事双重职责,承担着领导明军抗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使命。经略这一职位从万历援朝时设立,一般是由兵部侍郎担任。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援朝之役中,担任经略职位的宋应昌只是总理军中大小事务,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没有多大决定权,军事方面的总指挥实际上由备委总兵李如松担任。而在这次援朝之役中,从各地抽调的大部明军集结于朝鲜半岛,军中先后出现了三位备倭总兵:麻贵、李如梅和刘綖。为了避免出现多头指挥,明廷将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文人出身的杨镐身上。从此以后,明朝文官领导武将也逐渐发展为一种常规。九月,杨镐率军抵达王京。在杨镐的指挥下,明军先后取得稷山之役、青山之役和鸣梁海战的胜利。
杨镐尚未到达朝鲜,就先上书讲了十件事,允许让朝鲜官民捐赠粮食后得以升官、任官和赎罪,乡吏奴丁就免除他们的劳役,大都是一些苟且的事务。又因为朝鲜君臣把粮食储蓄隐藏起来,不给官军粮饷,他上书揭发朝鲜君臣的罪过。因此朝鲜人对他有很大的怨气。
蔚山大败,假报战果被免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杨镐与丰臣秀吉麾下大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领的侵朝日军展开战斗。游击茅国器统领浙江省兵先登,接连攻破破日军阵地,获首级六百六十一。日军坚壁不出。裨将陈寅身先士卒,冒着弹箭,连续突破两重栅栏,正要突破第三道栅栏时,为了让好友李加梅而非旁人立大功,不惜放弃乘胜追击的大好形势,从而给了日军喘息之机,终于让日倭等来援兵,结果反胜为败。杨镐十分害怕,狼狈不堪地抢先逃了,各部队也跟着逃,日军追上前进行袭击,明军战死的人不计其数。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日军才返回去,明军的重大多丢失,可谓一败涂地。杨镐逃奔到庆州后,又将兵力全部撤回到王京。杨镐又与总督邢玠假报战果,向朝廷告捷。明军死亡了差不多两万,杨镐把实际情况压下来不向朝廷汇报,只说死了一百多人。不明真相的神宗,看了杨镐的奏折,以为真的是大胜侵略日军,非常高兴,还颁赐给杨镐许多金银。
赞画主事丁应泰听说杨镐打了败仗,去向杨镐询问今后的办法。杨镐把张位、沈一贯的亲笔信连同他们所起草的一道未经公布的赞美杨镐的圣旨给应泰看,并且扬扬得意地吹嘘自己的功绩,应泰感到气愤,就向明神宗上书讲了军队战败的实际情况。朱翊钧大怒,立即罢免了杨镐,但在大学士大臣赵志皋的力救之下,明神宗让杨镐等候审讯。
复出辽东,出任辽东经略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1599年),东征朝鲜的事情完结,给事中杨应文讲到杨镐的功绩,以稷山、尉山的军功,明神宗赏赐金银给茅国器、陈寅、彭友德等人,杨镐以原官复职。明神宗让杨镐以巡抚原官叙用时,认为杨镐轻率寡谋,东征时偏听李如梅等,纵酒戏谑。蔚山之役,举垂成之功而败之,朝议以倭已荡平,暂且原谅其罪。乃后来误用为督帅,导致三路丧师,几乎危及国家社稷,实在是太可恨了。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杨镐就任辽东巡抚。杨镐在巡抚任上再次偷袭蒙古酋长炒花,并大获全胜。此后,杨镐极力推荐起用李如梅为大将,被给事中麻僖、御史杨州鹤所弹刻。为此,杨镐上疏辩解,并请求退休回乡,神宗对此不闻不问,杨镐竟然自行退休回乡。
败萨尔浒,逮捕杨镐下狱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以杀祖杀父等“七大恨”告天,誓师反明。四月十五日,抚顺市在后金人的里应外合下失陷,朝廷震惊。明朝政府为了守住辽东,决定对后金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灭战争。经大臣廷议,认为杨镐对辽东战事互相熟悉,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朝廷又将他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命其出任辽东经略。五月,杨镐出关,到达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市,以明军八万八千人、朝鲜军一万人及女真叶赫部一万多人,分四路围剿后金,计划会师赫图阿拉故城。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鸦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指挥,出宽甸满族自治县,从东面抄后。面对明军的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李永芳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四路明军原计划“分进合击”,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市,刘战死在阿布达里岗,李如柏也仓皇撤退。结果明军损失四万多人,朝鲜军全部投降,努尔哈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战后,御史杨鹤弹劾杨镐,奏章却被内阁大臣扣留,没有报知神宗。但其后不久辽东北部边防重镇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明廷御史杨鹤再弹劾杨镐,言官也纷纷上疏弹劾杨镐,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朱翊钧下令逮捕杨镐下狱论处死刑,令兵部侍郎熊廷弱代任经略职务。
崇祯二年,杨镐被处死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二十八日,杨镐和李如桢两人已经被判处了死刑,但由于佥都御史王德完的进言,大学士韩爌草拟圣旨减轻了他们的死罪。受到工科给事中嘉善县人魏大中的极力反对,最后不了了之。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上疏陈述朝廷政事处理不公,主张迅速处决杨镐、王化贞等人,澄清对杨涟和左光斗结党营私的诬陷言论。崇祯二年(1629年),杨镐伏法被处死。
人物评价
正史记载
学者观点
杨镐被弹劾被丁应泰,是明朝中党争与政治斗争的结果。丁应泰系内阁首辅赵志皋的门徒,赵志皋主和。次辅张位主战,故启用杨镐。赵志皋指使丁应泰弹劾杨镐,意在排除张位。张位后被夺职闲住,杨镐亦被撤职归国,赵志皋一箭双雕,这是直接原因。(南开大学孙卫国)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对于《明神宗实录》的编撰者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萨尔浒战争,使得《明神宗实录》的编撰者以及后来的清修《明史》以及其它的明末史籍,贬斥杨镐,进而贬低明军抗倭援朝的功绩,明清史籍中,对于这次战争几乎无一例外地加以贬低。(南开大学孙卫国)
相关事件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五月,丁应泰遂上疏弹劾杨镐。杨镐在岛山进攻受挫,却莫名其妙受到丁应泰弹劾,并被革职,朝鲜国王李昖觉得这是黑白颠倒,为了朝鲜的命运,他积极为杨镐辩护,试图留住杨镐,没想到因此得罪丁应泰,被牵连进来,也成为被参劾的对象,成为明代中朝关系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
丁应泰在弹劾中,列举了杨镐应当承担的罪责共二十八项,其中令人羞愧的行为有十件;杨镐之所以能够担任经略朝鲜的职务,是因为他通过贿赂次辅。朝鲜对此深感意外。朝鲜先后派出过三批辨诬使臣:第一批乃戊戌(1598,万历二十六年))七月一日,朝鲜国王派陈奏使崔天健、书状官庆暹前往北京,针对丁应泰之弹劾杨镐,专为杨镐辩诬,并试图澄清岛山之战的情况。当时杨镐尚未离开汉城,朝鲜试图陈情,让杨镐再留在汉城,指挥抗倭。第二次是在杨镐七月十一日离开汉城以后,于戊戌(1598)七月下旬再派李元翼为陈奏使,前往北京,指出杨镐离职后明军无人指挥,战事极受影响,此次使臣次年正月方回汉城。第三次乃十月二十一日,派陈奏使右议政李恒福、副使工曹参判李廷龟、书状官司艺黄汝一赴京,乃是特意为国王李昖辨诬而去的。李恒福到北京,随身带着《海东诸国纪》等书,为之辨护。明兵部会同九卿科道会商此事,李恒福一一辨明,最终为国王昭雪。三次辨诬之行,前两次皆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表达朝鲜的愿望和说明岛山之战的真相,第三次才达到目的,使得丁应泰对朝鲜国王的弹劾没有得逞,算是取得了外交上的一个小小胜利。
相关遗迹
杨镐墓
杨镐墓在今虞城县谷熟镇北头村,省道325可达,地理坐标为北纬34°16'41.0”,东经115°46'15.0”。该墓始建于明代,为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地处耕地,四周为农田。墓冢呈圆形,直径约2米,高1米。冢前有新立墓碑一通。
杨镐碑
韩国国内现存的杨镐碑一共有4通,分别立于宣祖三十一年(1598)、光海军二年(1610)、英祖四十年(1764)和宪宗元年(1835)。
立于宣祖三十一年(1598)的最早的这通碑,全名为“钦差经理朝鲜都御史杨公去思碑”,这通碑为花岗石碑体,首身一石,高248厘米,其中碑身高172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碑首近于平首与圆首之间,精雕二龙拱珠图样,碑为长方形,雕刻有覆莲纹饰。碑身阳面,额题为楷书阴文“钦差经理朝鲜都御史杨筠松去思碑”,碑文也是楷书阴文,非常简略。因碑文最后一句有“堕泪”字样,故又被称为杨公堕泪碑。字迹清晰,无稍损伤,保存完好。李珲二年(1610)立于宣武祠的则是李廷龟撰文的那通碑,由金尚容篆,金玄成书,此碑于宪宗元年(1835)毁于大火,遂又于当年重立一碑,由申在植撰、申纬书,至今尚存。
现首尔市中区西小门洞处修建宣武祠,供奉明援朝将领邢玠、杨镐与阵亡将士,李昖为亲书“再造藩邦”匾额。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TextProject.2024-01-16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ChineseTextProject.2024-01-16
《明神宗实录》卷339,万历二十七年九月乙丑.ChineseTextProject.2024-01-16
《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章旷 傅作霖 瞿式耜汪皞等》.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TextProject.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