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牛

野牛

野牛(拉丁学名:Bos gaurus;英文名:Indian 野牛属),又称㹇、印度野牛、野黄牛,哺乳纲,偶蹄目洞角科。在中国仅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高黎贡山地区;印度和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野牛是亚洲野黄牛类群中之体形最大者,雄性肩高可达2m,体重约1500kg。头大,耳大,吻鼻部宽大。四肢粗短,尾较长。两性均具角。全身暗棕色或近乎黑色。鼻、唇呈灰白色。四肢下部白色,俗称“白袜子”。

野牛为典型的热带种类,栖息于阔叶林、竹阔混杂林及林缘草地。晨昏活动较频繁。一般10余只结群,多达30只左右,年老的雄牛常独居。以草、竹笋等为食。

由于野牛角非法国际贸易引发的乱捕滥猎、森林采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源自家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的影响,野牛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1989年1月14日,野牛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2019年11月26日,野牛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演化

孟加拉国,野牛大概率已经灭绝。20世纪80年代初,吉大港、吉大港山区、锡尔赫特和迈门辛地区仍有一些野牛出现过,但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山区的Pablakhali野生动物保护区就没有发现过。来自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印度)的野牛曾经被发现越境进入孟加拉国。在不丹,野牛存在于南部山麓地区,特别是在皇家玛纳斯国家公园、Phipsoo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哈陵野生动物保护区时。在柬埔寨,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野牛的数量下降了90%或更多,当时它仍然广泛分布在湄公河下游和洞里萨低地以外,尽管数量普遍较低。柬埔寨东部以蒙多基里省为中心的野牛最多,在20世纪90年代末,可能有数百到1000头野牛在森林中幸存下来。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进一步下降了约50%。截至2007年,柬埔寨迄今为止野牛数量最多的地区仍位于蒙多基里省。

在中国,野牛分布在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云南(盈江县除外)的所有地方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野牛聚落,但野牛已经严重分散。到20世纪80年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该物种已经灭绝。一些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有600-800头野牛,其中大多数出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他资料表明,云南(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只有少数野牛,狩猎导致西双版纳野牛的局部灭绝。

分类

野牛,拉丁学名为Bos gaurus,又称㹇、印度野牛、野黄牛,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洞角科牛亚科牛属、印度野牛种。

特征

野牛外形似黄牛,但体形较黄牛大,公牛体长约2800~3300mm,体重约800~1500kg,肩高约1800~2200mm;母牛体长约2500~2800mm,体重约500~600kg,肩高约1500~1800mm。全身棕褐色,额部毛色淡,呈灰白色,肩部显著隆起,故显肩高臀低,四肢下半段白色,脑后至尾基有一深色脊纹,颈下具肉垂,喉部有黑色长毛,尾细长被毛短少,雌雄均具粗大的角,向两侧伸出,又向后弯曲,角基部色淡,向角尖渐深,角尖黑色,

分布

分布范围

野牛,中国国内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滇西,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

栖息环境

野牛的主要栖息地为沟谷雨林、山地雨林、竹林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在600~1900m,喜地形陡峭的沟谷。在旱季和雨季中,野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是不同的,旱季主要栖息于郁闭度高的沟谷森林中,雨季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脊或山坡上部。结合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分布在海拔900~2100m,坡度15度~45度区域内的南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为野牛的适宜生境。

习性

野牛以草本植物、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野牛主要在白天活动,通常集成8~11头小群,每群只有一头成雄。其他雄性单独活动,或集成雄性群。

生长繁殖

交配

印度中部,大多数野牛在12月和1月交配,多数小牛在8月和9月出生;小牛电动也会在4月、5月和6月出生。在印度中部的坎哈国家公园,Schaller(1967)记录了12月至6月发情的OX,3月和4月的性行为明显高峰期;然而,一年中出现的一些新生野牛表明,野牛每个月都会进行交配。在印度南部,大多数交配发生在11月至3月之间。

产仔

柬埔寨,大多数野牛出生在12月和1月。在缅甸,小野牛全年出生;在西马来西亚,除了十月到十二月,所有月份都可以看到小野牛。野牛的妊娠期为9个月,国家研究委员会报告称其妊娠期为270天,每头野牛每次怀孕一般只产下一头小牛;没有双胞胎的记录。雌性可能在大约两岁时第一次交配,然后在三岁时第一次产下幼崽。如果食物供应充足,大多数成年雌性可能每年都会产犊。在坎哈国家公园,大约90%的成年雌性野牛会在一年内产下幼崽,但小牛死亡率很高,大约50%的小牛在一岁之前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老虎吃了。野牛的饲养寿命最长可达26年2个月。

物种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维系人类福祉,地球健康和经济繁荣的根基,乃自然生态之基石。为了更好地强化监测保护,以《CTFS-FOreStGEO站点哺乳动物摄影陷阱调查议定书》为依据,纳板河管理局制订了以野牛为主的野生动物实时监测、传输红外相机布署计划,并于2023年初启动了印度野牛实时监测、传输红外相机布署工作,主要是以标准化的方式布署摄像机陷阱,并且不投放诱饵,捕捉碰巧在红外相近周围活动的动物。

保护

野牛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森林系统中的代表性物种,由于人类干扰的加剧,野牛的生境逐渐缩小、彼此分割,其生存条件渐渐恶化,野牛面临着绝迹的威胁。由于野牛角非法国际贸易引发的乱捕滥猎、森林采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源自家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的影响,野牛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1989年1月14日,野牛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2019年11月26日,野牛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纳板河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建立生物廊道、恢复森林生态以保证野生动物食源地和建立野生动物硝塘等积极措施,印度野牛的数量由建立之初的30-40头增加到了65-75头。这表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纳板河保护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资料

..2025-03-05

..2025-03-05

..2025-03-05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丨西双版纳保护区 动植物科普(四)印度野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3-05

..2025-03-05

纳板河保护区的印度野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3-05

Bos gaurus 野牛.protection.especies.cn.2025-03-06

《濒危野生动植类群国际贸易公约》附录.www.forestry.gov.cn.2025-03-06

Bos frontalis gaurus C. H. Smith, 1827.catalogueoflife.2025-03-06

Bos frontalis frontalis Lambert, 1804.catalogueoflife.2025-03-06

Bos frontalis laosiensis (Heude, 1901).catalogueoflife.2025-03-06

Bos frontalis sinhaleyus (Deraniyagala, 1951).catalogueoflife.2025-03-06

..2025-03-05

纳板河管理局完成印度野牛专项监测红外相机布署工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