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村
赤沙村地处广东省海珠区官洲街东部(原属新滘镇管辖),南以赤沙冲为界与仑头村毗邻,东接北山村,西靠石榴岗,北到黄埔冲与甘蔗科学研究所隔河相望。赤沙村四周河涌环绕、村中一带为赤红色的沙滩,故名赤沙村。又称赤沙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以村为居,村内以果树农田为主,由赤沙经济联合社统筹,内有12个生产社,辖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本社区有居民1826户,居民人口3582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8万人。
历史沿革
赤沙,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内的沙洲、山岗,甚至连七星岗古海遗迹都是红色沙层,故名赤沙。村内四周环水,碧水长,又曾名赤水。赤沙村自古以来,村内分为东约、南约、西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四个居民聚居地,也是村内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一个“约”都有一座门楼。如东约的茂兴里,西约的石麟里,北约的中和里等。
关于赤沙村的建村时间,当地村民也说不清楚。《新滘》一书说“于明朝建村。”而《赤沙村史》则从村中各姓氏的族谱中推断出“赤沙建村的时间可以认定是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根据这两处描述可以认为,赤沙村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
姓氏源流
在海珠区,赤沙村是姓氏较多的村庄之一。根据赤沙村玉虚宫(北帝庙)于乾隆丙午年(1726年)重修时刻有本村十五姓的居民。除了周、李二姓已经消失之外,现存有莫、简、陈、黄、徐、冯、潘、苏、郭、曾、张、何、吴,共十三姓氏。
各个姓氏先后从各地来到赤沙,可惜由于村中各个姓氏都没有族谱,又缺乏其它的文字记载,无法叙述各个姓氏从何地、何时来到赤沙村。这里只能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和附近相同的族谱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略记述于下:
莫姓,世居琢郡(今河北涿县一带)为名门望族。尔后,莫氏的一支由河北省迁江西省,再由江西迁福建蒲田。后让仁公于李忱时被封官于广东封开,为岭南开族始祖,是为一世。让仁公生宣卿为二世。宣卿聪慧勤读,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状元及第,为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年仅三十四岁,英年早逝,现今在封开县锣鼓岗有其“状元墓”。至七世之用公初任闽蒲县令,后任南雄市府判。他的三个儿子愚、鲁、钝分居各地:愚公居番禺横沙,钝公居东莞焦利,鲁公居于南海沙头老村儒林乡。莫姓老人忆述,他们向来与黄埔横沙有密切往来,认为他们是同祖。横沙古时属番禺区管辖。由此看来,赤沙莫姓属横沙愚公一支。
冯氏,世居北平市,始祖玄雄五子翼之字廷弼,在朝内官封至大理寺正卿评事。在南宋时,避乱南徙至广东南雄,娶白氏为妻,生五子。后南宋灭亡,元军南下,廷弼在京,生死未卜,由白氏带五子择地安身。五子长大后分居各处:长子元龙居番禺,次子应龙居新会区,三子攀龙居鹤山市,四子化龙居黄埔区,五子振龙居增城区。后称这为“五龙入粤”。本书采访写作时,在各姓氏老人座谈会上,也有“五龙入粤”之说,又说在抗战时曾派人到鹤山寻祖,相传他们来自鹤山。从这些情况分析,赤沙村的冯氏可能属于分居鹤山的三子攀龙分支的后裔。
章怀皇后,远祖在唐朝自溧阳市迁河南荣阳,第九代为宋代名儒福建瓜山潘炳,再传至第二十八世思字辈,这就是番禺始祖思诚公的辈分。据2002年9月,石牌、棠下、珠村、丰乐、贝岗、赤沙等十个村庄潘姓组成的寻根小组调查,认为赤沙村潘氏是福建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思字辈的后裔。虽然在族谱中未查到始祖思诚公的名字,但他们分析,认为思诚公已于前二代由福建省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其后裔是在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迁至番禺区。所以,在瓜山的族谱中没有记述。
黄氏,是轩辕皇帝七世之孙,至唐朝109世祖昌,封官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史载“因官而居此”。后又经历数代,其时的居政公三个儿子,由珠玑巷分居三地:长子源深继续居于南雄市,二子源辅迁居天河区,三子源赞迁居番禺龙江。赤沙村的黄氏可能属于番禺龙江源赞这一支系。
苏氏,村民都说赤沙苏姓是“东坡区苏”,亦即东坡原籍四川眉山,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曾朝廷当礼部尚书。后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广东英德、惠州、儋州市。他被贬南来时,有他的幼子苏过等亲友随从。东坡被贬,家人逃散。三子苏迨及其妻子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不久,生下长苏绍箕。绍箕在南宋时抗金有功,官至太尉。晚年以丞相和太尉官职告退,重返南雄珠玑巷,后迁广州市,死后葬于白云山。所以,苏轼在广东省留下不少后人。如今在番禺区的南边村,就是苏东坡后裔定居和衍生地之一,还有苏氏大宗祠和苏氏祖屋。据《苏氏家谱序》说:“我族始以上之祖,原南雄珠玑巷人也”。
简氏,据简氏老人忆述,他们属于简文会这一支系。在广州市盘福路有简氏祖祠,现为广州市二十七中学校址。在太和镇有简文会状元墓。此二者均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简氏宗枝源流》载:简氏始祖一山之子名文会,天宝灭亡后因避乱“由古名范阳涿州宦游岭外,旅南雄市”。涿州市即今河北省一带。又据番禺区、香山(中山)简氏族谱称,他们分别在赵禥、宋徽宗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赤沙村的简氏也可能在这个时期由南雄迁入赤沙。
陈氏,原居河北陈县,赵祯时因战乱,分居各地。其中一支始祖文纪纲,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元初又由珠玑巷南迁顺德区、南海、番禺各地。据陈氏老人忆述,赤沙村的陈姓属官州分支。过去也常到官州拜祖。
顺圣太后,古代受封于徐,近于东海。后分支越来越多,散居各地,其中一支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至1162年),移居南雄市珠玑巷,又因战乱而纷纷南下;另徐族老人忆述,他们一部分人是从浙江省经汕头市而到过赤沙的。他们的祖先与琶洲街道、台涌是同族三兄弟,彼此关系一直密切。
吴氏,唐朝已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宋咸淳年间,因战乱而分散广州市、番禺区、恩平市、新会区等地。姓氏座谈会上,老人忆述,吴姓来赤沙是较早的。证据是在1957年,在芽菜涌的深泥中,挖出一条龙船,10多丈长,比现在的龙船宽,这条龙船已经腐烂,而龙船一般要好几百年才腐烂,说明这条龙船已很古老了,从中也可领会吴姓来得较早这个论断。
曾氏,北宋年间已南迁南雄市珠玑巷。至赵构建炎三年已酉(1129年),因传闻王妃胡姓疯颠出走南雄溺水而死,王室行文查访,令万余人逃窜避难至于广东省各地。据村中姓氏老人忆述,他们是在黄埔长洲过来的,与番禺曾边村人同祖。
张氏,据《张氏族谱序》说:“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区,至于五世纲涉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张九龄是唐朝杰出诗人,其时封官南雄。南宋战乱而分散广东各地,主要是番禺区、新会区、南海等。赤沙村张姓老人回忆,说他们是从黄埔大沙地过来的。
郭氏,在赤沙村有上郭、下郭,据上郭老人忆述,他们因宋代战乱避难,从山西省南下的。原先在广州芳村东,
不久迁至赤沙。下郭原在东莞,后迁至赤沙圩步沙,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圩步沙,便搬到赤沙村现住的地方定居。据《郭氏族谱》所述,郭氏远祖南金公在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被封连州市知县,于是从扬州市南迁至南雄市和广州市,成为中山市、顺德区、广州和东莞各地郭氏始祖。下郭原住东莞,是否与此有联系?
何氏,据《何氏水本源纪》载,唐时有名为讳鼎者,其父子皆为唐大中进士,此起经四十一代,因宋时战乱南迁广东省南雄,这便是广东各地何氏之始祖。赤沙何氏可能与此相同。
除了上述各个姓氏村民之外,在赤沙村,还有一个来自各地的村民群体。他们不是以大姓群居,也没有自己的聂氏宗祠,但他们彼此之间及与全村村民都和睦共处,和谐生活,是赤沙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都住在五社。姓氏很多,有梁、黄、曹、原、萧、叶、林、霍、唐、李、彭、邓、徐、郭等。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40年),新滘原属番禺区辖下四个司之一茭塘司管辖。而茭塘司辖下的彬社和南洲社直接管辖新滘地区。彬社社址设在官山墟(今新造镇官山)赤沙属彬社管辖的24个乡之一。
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赤沙归茭塘司仑头堡管辖。
1937年,赤沙划入广州市彬社乡公所管辖。
1940年,因抗战之需,新滘地区划回番禺管辖,赤沙同时由番禺管辖。
1946年10月11日,新滘地区又重新划回广州市,赤沙也同时由广州市管辖。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新滘地区成立新洲区人民政府和沥滘区人民,赤沙属新洲区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8月,新洲区和沥滘区合并,成立新滘区人民政府,赤沙属新滘区人民政府管辖。
1956年5月,新滘区撤销,分别成立黄埔区、小洲、新龙、沥滘村、凤和五个乡政府,赤沙属新龙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2月,原五个乡合并,成立新洲和沥滘两个大乡,赤沙属沥滘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8月,撤销新洲、沥滘两乡,成立新滘人民公社。下设新洲、大塘、沥滘、共和、凤溪和园艺场六个管理区。赤沙属共和管理区管辖。
1959年9月至1961年5月,撤销管理区,以大队为核算单位,赤沙自成大队(期间曾与北山合并为赤山大队)。
1961年6月至1962年11月,新公社管辖(1961年8月至1962年8月,新滘划入芳村区管辖,赤沙也随之由郊区管辖)。
1962年11月至1984年1月,三个公社重新合并为新滘公社。赤沙属新滘公社管辖。
1984年1月至1987年2月,撤销新滘人民公社,改为广州市郊区派出机构新滘区公所,赤沙同时成立乡人民政府。1986年5月归海珠区管辖。
1987年2月,撤销区公所建制,成立新滘镇人民政府。赤沙乡人民政府改赤沙村民委员会。
2002年3月,撤销镇政府建制,同年10月撤销村民委员会建制,赤沙设立海晏社区居委会、茂兴社区居委会、南约社区居委会、西约社区居委会和北约社区居委会。
文化
宗祠简介
赤沙村现存宗祠简介(根据《海珠古祠堂》)
(1)陈氏宗祠
赤沙村陈氏宗祠于近年重建,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建成后,成为该村的一个娱乐文化站。赤沙陈氏原居河北陈县,赵祯时因战乱,分居各地。其中一支始祖文纪纲,迁南雄市珠玑巷。元初又由珠玑南迁顺德区、南海、番禺区各地。据陈氏老人忆述,赤沙村的陈姓属官洲分支。过去也常到官洲拜祖。
(2)苏氏宗祠
很多人并不知道,广州市海珠区赤沙村的苏氏,是赫赫有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后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历史上合称“三苏”。 据说,苏箕(1088—1150),字嗣良,号晴川,是苏轼(东坡先生)之孙,苏迨之子,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宋崇宁四年(1105)中武举,历经抗金,为赵构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绍兴三年(1133)以伤残回归南雄市养病,随后再遇兵乱,携家眷南下广州市,隐居白云山,建月溪寺。绍兴十九年(1149),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广州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今天河区车陂乡保留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晴川苏公祠,而赤沙的苏氏,正是在车陂乡迁移过来的。
苏氏宗祠位于赤沙北约大树东,原祠始建于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社址、托儿所、仓库等,后因年久失修塌,2005年集资重建,重建时因为有建筑在聂氏宗祠旧址上,经协商有部分土地无法取回,只好按取回的L形地块进行修建,祠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没有按原来的一间三进布局,也没有采用清代古建筑风格。祠堂贴绿色外墙砖,门框和门匾都用石材,门匾书写四个大字:“苏氏宗祠”,门框两边有对联:“领表开宗枝繁叶茂,英贤散聚共建和谐”。
(3)郭氏书室
赤沙村的郭氏祠堂现称“郭氏书室”,占地约140平方米,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在20世纪60年代,聂氏宗祠曾经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于2008年重建。现在的郭氏书室已是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据《郭氏族谱》所述,南宋晚期郭氏姜子牙雪筠祖从珠玑巷来穗,在东漖一带开枝散叶。其中六世祖西峦公一支,记载到其子沧州公便戛然而止,他们两人分别于明朝成化丁末年(1477)和嘉靖癸卯年(1563)葬在赤沙朱河岗,至今已超过四百年时间。
郭氏书室旁,竖着一块刻有“东滘郭府”的石牌,据说,这块石碑一直被放置在河涌边供人踮脚,最近才被捡回来。
郭氏书室与东滘郭府有何关系?根据郭氏后人忆述,原来先祖们曾因宋代战乱避难,从山西省南下。原先在广州市芳村东滘(今荔湾区东漖),不久迁至赤沙。
在聂氏宗祠翻修之时,赤沙郭氏开始寻找祖先,并联系到东漖郭氏,并最终于2009年春节前到东漖郭氏正式“认祖归宗”。
(4)莫姓“孖公”祠
位于赤沙村东约的迥常莫公祠和观寿莫公祠被当地村民称为“莫氏孖公祠堂”。两座祠堂并列而建,中间仅间隔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小巷子,皆始建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迥常莫公祠位于右侧,为常见的三开间两进式祠堂,观寿莫公祠左侧还有一偏厅,是供族内娃娃读书识字的书室。因日久失修,两座聂氏宗祠都成了危房。2001年,村里莫姓集资了二十多万元,两座祠堂得以重建。重修的观寿莫公祠基本按原格局,保留大门、天井、行廊、正厅、偏厅,因经费问题,祠堂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墙抹灰,外墙贴浅绿色外墙砖,并在行廊和正厅(偏厅)加盖二层。
据莫姓后人介绍,赤沙莫氏至今已是岭南第一个状元宣卿莫公的第二十多代子孙。现在的两公祠都是莫氏九世祖智寿公的后人。智寿公是八世祖违公的儿子,违公是六世祖永昌公的孙子,原来都居住在横沙,后来有一支搬到赤沙,住在东约安怀里,形成“上莫”,修建了迥常莫公祠;另一支则去了北山,赤沙是个水果之乡,生活条件比较好,后来北山的也搬到赤沙,住在“上莫”旁边东约海晏街,形成“下莫”,修建了观寿莫公祠。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两座聂氏宗祠的建筑年份,虽然祠堂门匾都写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但实际上“上莫”的迥常莫公祠始建的年份会比“下莫”的观寿莫公祠早三至五年,这也很好解释了两座同姓祠堂并列而建的缘故。
据介绍,以前新出生的男丁,第二年春节期间要在祠堂点起棉花灯,至少过了正月十五,期间灯不能灭,点灯仪式后,男丁入族谱,俗称“添灯”。新中国成立后,此风俗就没有了,但结婚等喜庆日子,仍然会来祠堂大摆宴席。至今,赤沙莫氏每年清明节前三天还会带族人到金盘岭洞旗峰六世祖莫永昌公的古墓前拜祭,农历八月十六日或十七日则会去封开县拜祭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公。
(5)金豪莫公祠
赤沙村东约,有一座金豪莫公祠,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是下莫族人的家祠。聂氏宗祠青砖灰瓦,是一进平房,有偏厅;偏厅有两层,门和窗都已损坏,偏厅比正祠还高。据莫姓后人介绍,这里曾被用作生产大队饭堂,原来也是一层,后被改为两层,才形成现在的样子。2015年重建为4层楼房。
(6)靖日徐庶庙
靖日徐公祠位于官洲街赤沙村西约石伦里。靖日徐公祠两列三进,右边是偏厅,曾用作厨房。1996年重建,由于材料损害严重,门厅的石柱和乐善堂的梁柱都改用钢筋混凝土浇注,门前广场还保留有原来祠堂花岗石柱础和石板,内墙抹灰,外墙用浅蓝色外墙砖饰面,门厅和乐善堂保留硬山顶,屋面灰绿筒瓦,木梁架用回原来的材料,偏厅和行廊改成混凝土屋面,偏厅还有一条楼梯可以上到屋面。偏厅挂着一只龙舟,而徐氏后人告诉我们,它叫“标”,以前因为治安比较乱,赛龙舟或龙舟行乡时,常有意外,每条龙舟都有四五条“标”护卫着,“标”龙舟外观都差不多,但比龙舟小一点,而且船身有几个暗仓,放有器械,可以自卫。
赤沙的徐氏是从南雄市珠玑巷因战乱南下的,他们的祖先与琶洲街道、苔涌是同族三兄弟。他们的字辈诗是:“传家郭敬信华国显文章,昌大明达谦和兆吉祥”。
传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有十四代了。
(7)黄氏宗祠
赤沙黄氏宗祠位于新滘南赤沙村南约一巷,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同治五年(1866)重修,坐南朝北,共三间两进一天井。中路有头门、正堂,东西衬祠与中路有青云巷相隔,前有实地坪。
2010年,赤沙黄氏集资一百多万元,将聂氏宗祠拆除重建,重建基本采用原来的石材、青砖和瓦片。
在黄氏宗祠的大门,有“化龙支脉,赤水家声”的对联,里面崇礼堂神坛上的对联“怀念化龙为祖德,远流赤水显宗枝”,都能知道赤水(沙)黄氏是从化龙镇迁来的。据说黄氏是轩辕皇帝七世之孙,至唐朝109世祖昌,封官南雄市太守,入籍珠玑巷,后历经数代,其时居政公三个儿子,由珠玑巷分居三地:长子源深继续居于南雄,二子源辅迁居天河区,三子源赞迁居番禺区龙江。赤沙村黄氏则属于番禺龙江源赞这一支。
在崇礼堂的墙壁上,可以看到黄姓家喻户晓的黄氏家训:“策马登程出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记祖宗香。但愿苍天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而在崇礼堂的立柱上,还能找到赤沙黄氏的字辈诗:“积世营辉乐,言天启佑昌。”
每年清明节,赤沙的黄氏都会去化龙镇拜山;而到了过年,化龙亲戚也会有人来赤沙村醒(舞)狮。赤沙的黄氏,依然保留着大年初一吃斋的习惯。据说以前生儿子,还有“担斋”的习俗,就是用两个大瓦盆做满香喷喷的寺院菜,担到聂氏宗祠分给族人品尝。这些习俗的延续,便是一族家风的代代相传。
(8)简氏宗祠
位于赤沙村茂兴里的简氏祠堂,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坐北朝南,二路两进一天井,中路有头门、天井,天井两侧有行廊,里面是正堂,悬挂“永兴堂”木匾,东面有一祠堂,与中路有青云巷相隔。衬祠原是家塾,请老师在村祠里教书,学童则会定期给老师送米,当做学费。
祠堂于1995年和2007年重修,重修后头门保留原来的硬山顶,灰雕龙舟脊,两扇红色木大门,朴实庄重,有花岗石门夹、门枕石。木制门匾,红底金字“简氏宗祠”。门廊次间有花岗石包台,上置两根花岗岩檐柱,柱上有鱼(龙)形石挑头,前檐柱与山墙间架石虾弓梁,下有石雕雀替,虾弓梁上的斗拱已不知去向。后座保留天井、行廊和正堂的格局布置,采用砼框架结构,并在上面加盖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衬祠改成三层小洋房,而青云巷也变成小洋房的楼梯。
(9)德敬潘氏公祠
德敬潘氏公祠位于赤沙村北约荣阳里,因风吹雨打,虫蚁蚀倾毁,1997年用钢筋混凝土重修聂氏宗祠,整个建筑如不细心辨认已很艰难和周边的居民区分开来,只有门匾上“德敬潘氏公祠”几个大字,依然见证着海珠区祠堂文化的变迁。
祠堂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保留了广州乡村祠堂固有格局,前门厅,两边行廊,中间天井,然后正厅;门厅采用人字山墙青筒瓦,行廊则改成两个小间,和正厅一样做成钢筋混凝土板房屋面并加建;门厅墙面用水磨石,内墙抹灰,水泥地面,侧墙与后墙直接在红砖上勾缝。
潘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国,后来毕公高又封自己的儿子季孙在潘,季孙的子孙就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潘。
远祖在唐朝自溧阳迁河南省荥阳,再迁福建泉州,又迁莆田市、长乐区、瓜山。赤沙村潘氏的远祖是由河南入闽的第一代殷皇公,官封“潮州市别驾”,第九代为宋代明儒福建瓜山潘炳,再传至第二十八世思字辈。
南宋咸淳四年(1268),南雄市人潘思诚考取进士,后逃亡到广州市。其五世孙潘克常从番禺化龙镇细虚携子潘宗胪迁居珠村。在珠村,潘克常再娶妻赵姓,生三子。长子潘南岳,字粤邹,后迁居棠下上社,成为上社潘氏基祖。二子潘清后迁居石牌,成为石牌潘氏基祖。三子潘长吉后迁居沐陂,成为沐陂潘氏基祖。因此,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四村潘姓奉为共祖。而赤沙潘氏,据说是从石牌迁移过来的。
赤沙,曾又名赤水,因村内四周环水,碧水长。实际上,整个海珠区也四周环水,环绕水,端午节的赛龙舟成为每年盛事。海珠区的村落,几乎每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龙舟,龙舟吉祥,不但有比赛,还有行乡的习俗。据该村的满叔介绍,德敬潘氏公祠的重建,也与龙舟有关。每年周边龙船来到赤沙,因为没有聂氏宗祠,都只能在村口迎接,连个聚脚的地方也没有,于是大家便建议重建祠堂。村里以男丁进行集资,并得到珠村、棠下、石牌、沐陂等九条村的潘氏同仁资助,德敬潘氏公祠才能重建,祠堂的墙壁上还挂满当年祠堂落成各村同仁送来的镜面。
(10)浩右冯公祠
浩右冯公祠位于赤沙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大街大树东,是赤沙村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
“沿溪而建,坐北朝南,临田见水。”海珠区的祠堂,基本都可以用这十二个字来概括。浩右冯公祠也不例外,坐北朝南,旁边有较大的河涌经过,聂氏宗祠前有块地堂,供家族集会、设宴和秋收晒谷,地堂前修有鱼塘,鱼塘附近都是肥沃的农田和果林。原来祠堂地面比外边高几十厘米,门厅与地堂有三级阶梯,阶梯两边有波浪形垂带作上马石之用,后来因为道路建设把地面填高了,阶梯随之被填埋,只露出波浪形垂带上端。
该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三间三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凤尾脊,碌灰筒瓦。前廊立花岗石柱。梁架为月梁,无雀替,石雕柁墩,异形斗拱,马形挑头。门梁上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用红油漆写下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上面是门匾,黑框白底黑字书写着“浩右冯公祠”。据说这个门匾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下来,原本要被劈了当柴火,守夜的人看它结实,用来当床板才得以保留下来。门厅进去是天井,天井两边的行廊,因年久损坏,1985年重修时,改成砼结构,平顶,檐口装有木格子,两边各有一个台墩,分别刻有梅、兰、竹、菊,别有一番特色。天井、行廊进去是永锡堂,原来的堂匾已损坏,现在的堂匾是2007年重新制作的,永锡堂柱子上挂有下沙“老表”送过来的对联:“雄越维球赞志广书声起茂,初开重焕耀成源著振祥光”。
据冯氏族人介绍,这是赤沙冯氏的字辈联。据说冯氏世居北平市(今北京),始祖玄雄五子翼之,字廷弼(据黄埔村冯氏族谱记载:始祖名弼,名廷相),在朝内官封至大理寺正卿平事。在南宋时,避乱南迁至南雄市,娶白氏为妻,生五子。后南宋灭亡,元军南下,廷弼在京,生死未卜,由白氏带五个儿子择地安身。五个儿子长大后分居各处:长子元龙居番禺,次子应龙居新会区,三子攀龙居鹤山市,四子化龙居黄埔区,五子振龙居增城区。后称其为“五龙入粤”。而赤沙冯氏是三子攀龙(鹤山)的分支,从鹤山去了顺德杏坛,再来到赤沙定居。
聂氏宗祠曾经是书院,赤沙西北约的人都来这里读书,从这里可以知道,赤沙冯氏与黄埔冯氏同宗同源。以前娶老婆会在行廊挂红,还有赶猪(新)以及过年的时候“打饼”等习俗。“打饼”时,家家户户都互相帮忙踏米饼:先将大米炒好,用石磨碾成粉,加糖、水和面,放入模具中用木槌敲打,最后煎熟制成,那时候只要听到打饼的声音,就知道快过年了,现在不少人家都还保留着以前打饼用的木槌。这些习俗给后人留下不少温暖的记忆。
(11)关帝厅(曾、张、何三姓祠)
关帝厅隐藏在赤沙村西华坊巷子深处,供奉着义薄云天的刘彻关羽,2009年拆除重建成一栋普通的三层砼楼房。由于关帝厅没有挂匾,从外面看根本无法和普通民宅区别,那深掩的大铁门上贴着两个大大的双喜,个大门旁边墙上贴满的赤沙村农村第十合作社公示,都无法勾起那曾经辉煌的年代……
初闻关帝厅,常会被误认为是庙宇。其实,关帝厅是聂氏宗祠,而且是赤沙村曾、想、何三姓的公祠。三姓共一祠,这在广州较为少见,据说是因为以前赤沙比较偏僻,东约、南约、西约、北约和中约并不相连,西约附近还有大片的竹林,村子相对孤立,而且附近土匪猖,(据说抗日时期,日本鬼子来到赤沙,看到西约四周茂密的竹林,都不敢贸然进入西约。)而曾姓、张姓和何姓在赤沙村西约是小姓,户数较少,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曾、张、何三姓便联合起来,筹建关帝厅,村里有事商议便都会聚集在关帝厅,当然,办喜事,如结婚、生娃娃等,也都在关帝厅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赤沙不像黄埔古港,水路发达,见证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不像沥滘村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姓氏,虽是水果之乡,生活却不富裕。赤沙村史并没有记载有功名的举人,但据说赤沙有过武举人,而且是赤沙西约的曾氏。那武举人很是了得,箩筐大小的石臼,轻易就能抱起。原来中武举人,功名传到,俸禄奖赏随着而到,便可宴请四方亲朋好友,但那是清朝最后一次武举,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朝内忧外患,外国的火器已经非常盛行,弓矢根本没有一点优势,很没面子,此事便无人提及,渐渐被人淡忘。
据说,赤沙关帝厅张姓是从清河县迁移过来的,曾姓则是从番禺迁移过来的,而何姓就不得而知。
2009年,关帝厅由于年久破旧,赤沙曾姓、张姓和何姓三姓村民以入股的方式,集资四十多万元,重建关帝厅。重建的关帝厅结构是普通的三层砼楼房,虽是聂氏宗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很少有祠堂活动。现在,三层的楼房都外租出去。关帝厅,已渐渐成为回忆。
挚友双沙
赤沙下沙挚友双沙
赤沙和下沙有着兄弟手足般的情谊,这在赤沙是无人不晓的。赤沙在海珠区,下沙在黄埔区,中间隔着珠江河,两地相距数十里。我们的友情是怎样连在一起的,而且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能知其渊源的人就不甚多了。
据下沙老表老人座谈会回忆,他们的爷爷的爷爷说,那是160多年前的事,横沙南友(现下沙村)有一莫姓祖坟。清明时节,赤沙莫姓族人数十人与横沙莫氏兄弟同去祭祖。祭毕,正要启程回家,不料雷雨交加,即收拾物品到祖坟旁庙宇避雨,由于庙小人多,很多人在庙外淋湿了衣衫。傍晚时分,雨还下个不停,看着那些被雨水淋湿了、又冷又饿的赤沙兄弟,下沙叔伯说:“老表,先进村避避雨再说!”。“老表”多么和蔼、多么亲切的称谓。从此,赤沙、下沙便以“老表”相称。进村后,下沙老表又是拿衣物,又是铺床板,又是烧火做饭,硬是把兄弟留住一宿。翌日,雨过天晴,下沙老表深情地把兄弟们送了回家,兄弟们被老表的深情厚意深深感动,此后你来我往,从间断。
赤沙玉虚宫内碑记曾有载:清道光28年(距今156年)重建时,横沙乡南友(即下沙)赠有铁香炉一尊,锡铸香案一副,以表玉虚宫重建之贺。
也在下沙庙祠落成之际,赤沙玉成堂曾赠与楹联以示庆贺,可惜年久屡遭劫难,只剩下联依稀可辨几字“畴而食德孝孙……祀”,而“赤沙玉成堂”字样却清晰无损。据考,这楹联有100多年历史。
1957年,赤沙拟造新龙船一艘,由于木料不足,下沙老表得知后,即把自己的龙船拆下,送木到赤沙,并装成新船。20世纪70年代,一年夏种时节,赤沙部份生产队缺乏秧苗,还有相当一部分稻田无秧可插。下沙老表得知,即表示可以提供秧苗,以解燃眉之急。赤沙社员即带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到下沙拔秧。下沙老表除派人帮忙外,还把他们带去的炊具、菜米全部“缴械”,拔完秧后,全部到聂氏宗祠共进午餐后才可“放行”。后来得知,下沙老表把秧苗让给后,自己把秧地犁翻种上番薯,这是多么无私的高尚风格啊!
珠江可把两地隔开,情谊却将兄弟紧连。现在,不论何方有困难或有喜庆,都会全力相助,倾情助庆。我们深信,赤沙、下沙160多年的挚友之情,会象珠江水那样,长流不息,世代相传。
社会
教育
有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原广东省水产学校),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广州市新滘中学(何贵荣校区),海珠区赤沙小学,海晏幼儿园和赤沙幼儿园,拥有好的教育资源。
交通
赤沙路横穿整个村域,村子的南边是新滘东路。赤沙村范围内拥有的公交站点有赤沙总站(广东财经大学)14路、37路、18路、761路、467路、夜56路、夜8路;新滘东路总站(赤沙市场)206路;赤沙牌坊、新滘东路东、赤沙乡、赤沙路中、北山路口,途径公交有250路、264路、264A路、762路、764路、801路。在建广州地铁11号线赤沙滘站。
参考资料
海珠区2009年海珠区行政区划_行政区划网(区划地名网) www.xzqh.org.行政区划网.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