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著述。

《丹溪心法》全书共五卷,分列100个门类,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小儿科等各科内容。书首收录了朱氏的六篇专论,后论述病症,并介绍治疗方剂,最后是各病症的附录和附方部分,主要讨论各症的辨治方法。

《丹溪心法》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等疾病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是研究内科杂症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成书过程

《丹溪心法》由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著述,后经其弟子及私淑者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时所述整理编纂而成。明初有两种刻本流传:其一是景泰年间由杨林玉收集本书流传的遗稿刊行;其二是成化初年王季献增加一些附方后重刊于蜀汉。这两种刻本均包含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对其进行了删订校正,并于1481年复刊,即当前的流传本。现存有多种明、清刻本,1949年以后也出版了排印本。

内容结构

《丹溪心法》全书共五卷,分列100个门类,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小儿科等各科内容。书首收录了朱氏的六篇专论,分别为《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亢则害承乃制》《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治病必求于本》。在论述病症时,首先记录朱震亨原论,其次是朱氏门人戴思恭关于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最后是各病症的附录和附方部分,主要讨论各症的辨治方法,对于病名解释、病因、证候症状、治则方药,尤其是气、血、痰、郁四大病因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刻的个人学术见解和临床体验。

主要观点

药物炮制方法

卷首的丹溪先生心法原论及附方中,对药物的炮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详细记载了人中黄、玄明粉、法制硝、猪胆盐天南星蛇含石、真针砂、青礞石等药物的炮制方法。朱震亨重视炮制方法和炮制程度对药物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要求,如花蕊石要求“烧过存性”,青礞石“煅金黄色”,磁石“烧醋淬七次,研水飞”等。对于炒炭药物,要求“烧灰存性”;对于根类药材如桔梗北柴胡香果独活等,要求“去苗芦”。对于同一种药物,常有“分剂炮制”的要求,如白术黄芩等。对于黄连、黄芩的炮制,更是依方炮制,如在治疗眼暴发赤肿疼痛时,二药俱“酒炒”,而在治疗吞酸时则用“陈壁土炒”。处方中以药制药的炮制品也较为多见,如白茯苓“同猪苓同煮二十沸后不用猪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附方中药物对炮制的要求多以脚注形式出现,方法多宗前人记载,也有直接以炮制品名入方的情况。

临床治疗方法

朱震亨的临床治疗虽然重视补阳,但并不拘泥于专方,治法灵活机变。而《丹溪心法》是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程充称誉朱氏的学术经验“集先贤之大成”,确实不为过。

书籍版本

《心法》陕本

丹溪心法类集》四卷,杨珣辑,成书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中国医籍考》根据《医藏目录》确定此书为杨珣所辑,并认为成书早于程充的《丹溪心法》,故名列其前。程充曾言:“景泰中,杨楚玉类集心法,刊于陕右”,称作“陕本”。现存有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卷首署名为“长安后学恒斋杨珣类集,吴陵后学刘勋校正”,并有海虞卢翊凤《重刊丹溪心法序》。序言中提到:“因检旧录《丹溪心法》编求西安市刻本,订正亥豕,节取羡廪,市板饷工,易书重刻”。书页夹缝题作《丹溪心法》。据此可知,杨珣,字恒斋,西安人;《丹溪心法类集》即《丹溪心法》西安刻本,亦即“陕本”;原书题名无“类集”二字,大约是后人根据署名所加,以区别于程充的徽版《心法》。

《心法》徽本

《丹溪心法》五卷(一本三卷),由程充辑成,成书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陕板《心法》是杨楚玉于景泰年间在西安刻印的版本。成化初年(1465),王李藏在谯蜀增补了方剂,重印此书,称为蜀板。程充认为这两个版本或篇目重复,或增附其他论述与方剂,失去了朱震亨的本旨。因此,程充“窃取《平治荟萃》、经验等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拔粹》、东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并从丹溪的曾孙处获取了一些家藏资料,参考杨、王的陕、蜀两板,编集成书,刊刻于新安,称为徽板。徽板《心法》卷首载有《十二经见证》等总论六篇,末附宋濂《石表辞》和戴良丹溪翁传》。证治分为100门,将《金匮钩玄》的139门合并成78门,增补二十二门,主要涉及内科杂病,兼及外、妇、儿各科。程充称:“以朱震亨原论,考订无误,录于症首;次附戴思恭辨证;次录正方,以见正法不杂”。收录的方剂分为入方和附方,入方为丹溪所订,附方则取自其他医家,各门还设有“附录”以“存编者之意”,并非丹溪原论。曹炳章评价说:“其书虽为后人纂集,法宗丹溪,能阐明学理,犹为医学切要,可谓师传心法也。”此言诚为得当。因此,本书作为后学编集的丹溪证治心法的代表作,流传广泛,影响颇大。

《心法》其他版本

程氏《丹溪心法》之后,成化、嘉靖年间又有《丹溪纂要》《丹溪心法附余》《丹溪先生治法心要》等书刊行,但其流传和影响均远不及《心法》徽板。此后,《心法》类书籍的编纂和刊行逐渐减少,这几种书籍也就成为《心法》系列著作的尾声。

作者简介

朱震亨(1281~1358年),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影响与评价

影响

《丹溪心法》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等疾病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是研究内科杂症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评价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的弟子根据其临床经验和平素所述编撰而成。朱丹溪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自创新说,在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突出贡献,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 评)

参考资料

丹溪心法.豆瓣读书.2024-06-07

【古籍推荐】《丹溪心法》.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8

朱震亨 Zhenheng Zhu.豆瓣.2024-06-07

岐黄日历 |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治病更要治“心”.南方+.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