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留镇

东留镇

东留镇,隶属福建省省龙岩市武平县,位于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地处福建、广东省、江西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846人(2020年),辖18个行政村(2019年10月),蔬菜、水果、花卉、烤烟、食用菌、瘦肉型猪等各类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是福建省重点商品粮基地乡和重点林业乡,龙岩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典型的“农林之乡”。

2018年,东留镇有工业企业3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0家。

历史沿革

东留,原名“河坑洞”。

宋代,设和顺乡。

明正德十年(1515年),为邱留东里。

民国初,设东留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东留乡。

苏维埃时期,属东留区,其中1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新中国建国初,设东留区。

1958年4月,设龙溪、大明、大阳、桂坑4个乡,同年11月设东留公社(一度并入城关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东留公社,设东留乡。

2014年3月,撤销东留乡,设立东留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留镇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地处福建、广东省、江西三省结合部,东邻万安乡,西与江西会昌县筠门岭镇接壤,南连中山镇,北接永平乡,面积3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东留镇境内崇山峻岭,千米以上山峰10座,黄天顶主峰海拔1137米。泥洋村海拔706米,为武平县海拔最高的村落。

气候

东留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处于海拔500米黄海高程,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1704毫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7-19.6℃),日夜温差大(特别是夏季,日夜温差达8-15℃),是闽粤沿海少有的小气候乡镇。

水文

东留镇有大小溪流3条。东留溪自西而入,境内流程100多千米。桂坑溪、龙溪溪注入赣江水系。

自然资源

东留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储藏着金矿钨矿铀矿铅锌矿、石英石矿和正长石等矿物质。境内水利电力资源丰富,境内有四条河流汇聚并建有武平县最大的电站水库——东留水库,水域面积达186万平方米。

东留镇已探明矿藏有钾长石、石英石、矿、金矿、辉长岩、铅锌矿等,东留溪及其他溪河均可开发。东留镇有耕地2642.73公顷,其中水田2468公顷。林业用地17509.07公顷,其中有林地16863.73公顷,森林覆盖率78.5%,木材蓄积量40万立方米,立竹量45万根。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东留镇下辖18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武平县辖镇。位于县境西部,西接江西省。常住人口15238人(2010年六普)。辖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明村。境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309省道过境。

2017年,东留镇常住人口16848人。2018年,东留镇户籍人口22183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镇常住人口为11846人。

经济

东留镇蔬菜、水果、花卉、烤烟、食用菌、瘦肉型猪等各类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还引进休闲山庄、灵芝盆景、狮头鹅养殖等项目的,是福建省重点商品粮基地乡和重点林业乡,龙岩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典型的“农林之乡”。2000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水果产量达0.5万吨。水果品种丰富,有柑橘属、桃、李、梅、奈、梨、杨梅等。

早在2001年,东留乡就培植了烤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水果、瘦肉型猪等支柱产业,每年烤烟种植达7000多亩,种植无公害蔬菜2万余亩,种植食用菌300多万袋,种植桃、李、、梨等果树2万余亩,年出栏瘦肉型猪3万多头,成为武平县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富贵仔、虎舌红等野生花卉种植已形成热潮,无公害蔬菜品种不断增加,果业则形成五月桃、六月李、七月柰、八月梨的格局。2008年,东留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2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77元。

东留镇特色农产品有烤烟、食用菌、瘦肉型猪、早熟梨、早熟桃、水果、蔬菜、虎舌红、花卉,灵芝、盆景、狮头鹅

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东留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粮食生产

东留镇农业以栽种水稻为主,高山地区栽种单季中稻,旱地栽种番薯,大豆、玉米等杂粮。1988年来,推广“两高一优”杂交水稻良种,改革耕种制度,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鉴于人口变化造成人田矛盾等突出问题,1991年冬,县派出工作组,在苏湖村开展调整完善耕地承包合同管理的试点工作。1992年全面铺开,调整完善耕地承包合同达95%,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0年,东留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30.6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723公顷。因遭受“8·25”特大洪涝灾害,粮食受灾面积533.33公顷,成灾366.67公顷,绝收140公顷,粮食总产量12218吨,比1999年减少3284吨,减幅达21.18%。

经济作物

东留镇传统的经济作物有花生、木薯黄花美人蕉甘蔗烤烟,果树有柑橘、枇杷、桃、李、苹果。1989年,引进G80、G28烤烟新品种试种成功、东留镇烤烟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被定为武平县烤烟生产基地乡。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先后引种油奈、水蜜桃、山华李等新品种。东留镇杂果面积463.47公顷,户均有杂果种植面积0.10公顷1997年开始,推广和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并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先后引进日本长茄、广东丝瓜、黑美人小西瓜、哈密瓜等110多个瓜果蔬菜新品种。在大联、封侯、黄坊、大明等村建立6.66公顷蔬菜基地。2000年,东留镇有果树种植1000.67公顷,产量3807吨,茶叶种植36.33公顷,产量33吨;果用瓜种植118.66公顷,产量2688吨;烤烟种植490.67公顷,产量743吨。木薯蕉芋种植49.53公顷,产量819吨;油料作物种植30.26公顷,产量55吨;甘蔗种植14.73公顷,产量192吨;蔬菜种植1865.67公顷,产量26205吨。水果、西瓜、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首位,为县内水果、蔬菜主产区。

林业生产

1988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东留大联、苏湖租赁山场作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开展低产竹林改造。垦复竹山240公顷。至1993年建立466.66公顷孟宗竹基地、1833.33公顷松脂林基地,造林更新2066.67公顷。1994年,段木栽培香菇改为利用枝丫材粉碎木屑袋栽,推广裸露袋栽为地埋栽培,香菇产量大幅度增加,种植袋栽香菇35万袋年产菇224吨。1995年开始,东留镇食用菌产业得以稳步发展,年均种植300余万袋,年产量300吨以上。1997年年产食用菌54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至1999年,12年累计造林更新2500公顷,生产木材7.2万立方米。2000年,东留镇造林更新83.06公顷,生产木材4283立方米,孟宗竹25万根,产油桐籽9吨,山茶籽8吨,棕片8吨,松脂145吨,笋干50吨,山苍籽10吨,板栗2吨,香菇390吨。

畜牧水产

东留镇农户饲养猪、牛、兔家禽等,猪的饲养在畜牧业中占主要地位,95%农户都饲养。1988年,东留镇生猪存栏7649头,水产养殖面积18.97公顷。1990年开始出现规模养殖的养猪专业户。1994年,厦门君庭公司在东留创办武平鹭旺养殖场,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一元、二元种猪。此后又相继建办苏湖养猪场、黄坊福兴养猪场、大明盛达养殖场、背寨养殖场、新福养殖场、大阳养殖场。2000年,东留镇有100头—500头以上规模的生猪养殖场8个。东留镇生猪存栏17550头,养牛4650头,羊100只,兔13600只,家禽54215只,蜜蜂属508箱;肉类总产量1723吨,禽蛋产量168吨,产蜂蜜4吨。水产养殖水面38.4公顷水产品产量211吨。

乡镇企业

1988年,东留镇工业有清化粉厂、塑料厂、松焦油厂、木制品厂、缝纫机台板厂等16家乡办企业,东留镇工业总产值101.05万元。工艺厂生产的木盘、木碗等产品,走出国门,成为本县主要产品出口生产基地。1993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木析椅厂、钢坯冶炼厂、长寿竹席厂、活性炭厂、竹木制品美术工艺厂,新福铸造厂,天绿源木业制品厂,织袜厂、顺利蜜饯厂先后建成投产。1995年农村工业产值1672万元1999年大联石板材厂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万平方米。2000年,东留镇有各类企业794家从业人员1446人,乡(镇)企业总产值1233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468万元。个体私营工业产值2397万元,占工业产值的69.11%。木折椅、竹凉席等产品销往省内外;木碗、木盘产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乡村财政

1988~1991年,乡村两级充分利用本乡资源,加大特产税征管力度,1992年实现乡预算内财政收入186.36万元,比1988年增加90.59万元,增长105.7%;此后,食用菌和烤烟生产逐步发展,扩大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1996年,实现乡财政收入344.96万元,比1992年增长85.1%;1999年实现乡预算内财政收入523.86万元。其中烤烟特产税就达209.84万元。2000年,东留镇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395.86万元比上年减少128万元,比1988年增305.27万元。18个行政村财政总收入86.6万元,比1988年减少4.9万元。

集市贸易

东留东留镇有4个墟场,每月农历逢三、八为大明墟期,逢五、十为龙溪墟期,逢四、九为桂坑墟期。逢二、七为大阳墟期。

1988年,东留桂坑村自筹资金5.4万元兴建农贸市场,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58个。1998年,东留镇集镇改造,拆除原有大明农贸市场,武平县烟草公司投资42万元,新建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5座混凝土棚架,建筑面积360米,设固定摊位130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贸市场日趋活跃,每逢墟期,各种各样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品、小百货上市交易。2000年,东留镇有乡级市场1个,村级市场3个,设固定摊位332个。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352万元。

交通

357国道(原省道309线)由东向西贯穿东留镇。

1988年,省道306线横贯东留镇东西境,并有15条乡村公路计85公里。1997年,采取上级支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乡财政挤出部分资金的办法修通南坊村至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的省际公路,促进了与赣州市地区的物资交流。2000年,东留镇有过境省道1条,乡村公路18条计138公里,拖拉机路75条共586公里,有货运汽车、微型车、农用车87部,手扶拖拉机168部。境内公路里程为全县之首。

1988年,乡邮电通信落后,为人工磁石电话,容量为50门。1995年,架设光缆线路,引进F—150程控设备,开通东留1个模块局,告别人工接转困扰。1996年,电话容量增至500门。1998年实现东留镇18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0年,东留镇邮政投递线路单程4条18个点,总长55公里。3个直放点,2个发射台,电话容量2000门,安装用户电话1520部,办理邮政报刊业务,有职工5人。

社会

教育

1988年,东留镇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603人,教职工50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2420人,教职工166人。中小学校舍多为土木结构,教学设备简陋。1992年开始,以迎接“六项督导”为契机,掀起办学热潮,改善教学条件,1988~1999年12年间相继兴建东留中学教学楼、宿舍,大明、新联、背寨、泥洋教学楼和希望小学,新建校舍17755平方米,维修校舍3500平方米。2000年,东留镇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506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2551人;幼儿园1所,幼儿班18班,在园幼儿409人,初等教育普及率95%;教职工24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01人,幼儿教师6人。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263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273平方米。

科技普及

1988年,乡有农技站,主要抓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1989年,东留镇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加强科普宣传和推广农业新技术。1994年民办科研机构一“武平东留西瓜研究所”成立(所长刘旭光),以研究和推广西瓜栽培技术为主,同时配合农业部门举办烤烟、食用菌、农业“五新”技术培训班。2000年,东留镇有各类科技人员576人;2个科技示范村和600户科技示范户。78%的中青年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

水利水电

1988年,东留镇有小(三)型水库1座,总库容1.1万立方米,保灌面积8.67公顷,各类水利工程110处,此后,采取政府扶持和群众集资等模式,各类水利工程得到加固、维修、兴建。2000年,东留镇有各类水利工程176处,有效灌溉面积2468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439.33公顷,与耕地总面积相比分别占93.38%和54.46%。

1988年,有乡办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00千瓦。1990年。与县电网联网。1996年,个体私营、合资建小水电站成为投资发展方向,先后兴建桂坑、小溪、大明、大阳、南坊水电站和东留水库电站正在兴建。2000年,东留镇有4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10千瓦,年发电量415万千瓦小时。

乡村建设

1988年,东留镇村道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拖拉机路。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学校、医院等,乡直单位多为2层—3层的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1993年开始,砖混结构建筑逐年增加。在农村开始出现参照单位设计的单元配套住宅。1995年,桂坑村列为龙岩地区新村建设试点行政村,同年,大明集镇采取拓路造地,以路带房,以房引路,房地生财、聚财建镇办法,当年投资80万元,拆除旧、危房1.87万平方米,填土8800立方米,商住合一新街正在兴建之中。1998年,东留小溪列为省100个精品新村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10公顷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以建房工程为主,计划建房100户,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当年已完成主体工程52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1999年,第二期工程启动,铺设新村主干道水泥面积7000平方米,绿化地1500平方米。2000年扩建公路大桥1座,把河两岸连接成一片,扩大集镇建设范围,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主街道扩建已初具规模,公共建筑面积有3.1万平方米,砖混结构的占100%,建筑层数最高为4层,集镇现有商住楼28幢,商店49家,学校、医院、文娱场所以及公共福利设施等基本配齐。60%村主干道铺设水泥路面。东留镇新建农民新村4个。

卫生

1988年,东留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室)17个,东留卫生院开始试行小组承包经营的医疗单位内部管理改革。1999年,东留镇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一级乙等”医院标准。2000年,乡卫生院有医务人员9名,设中西医门诊、X光、化验、手术、防疫等室和药房,有病床10张,卫生院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村级医疗站(室)35个。东留镇95%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其中23%的人口饮用自来水。

文化体育

1988年10月,东留镇农民体育协会成立。1993年,东留卫星地面收转站和南坊林场差转台建成。电视覆盖率达70%。架通13个行政村广播线路,通村率为72%2000年,乡有文化站1个,卫星地面收转站1个,差转台2个,群众业余演出队1个,中学有图书馆,小学有图书室,藏书6.8万册,门球场3个,篮球场1个,中学和各村小学均有篮球场,爬杆、跳远、单双杠等简易体育设施。

计划生育

1988年,东留镇人口出生率26.93‰。人口自然增长率19.21‰,计划生育工作比较滞后。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推行村自管理,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乡有计生工作人员10人;乡计生协会1个,村计生协会18个,有会员2169个,计生中心户144个。人口出生率9.55‰。人口自然增长率3.55‰。一孩率为74.88%,二孩率24.15%;13年共有4031名妇女实施绝育手术。

人民生活

1988年,东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6元。1990年始,农村多种经营得到较大发展,农民外出务工渐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0年,东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2272万元,比1988年的121万元增长18.8倍。东留镇拥有微型车、货车和农用车87辆,手扶拖拉机168辆,电视普及率达60%,电话普及率达24%,摩托车5000余辆,洗衣机、冰箱等中、高档家用电器不断涌入农村家庭,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以温饱型向营养小康社会迈进。

2000年8月25日洪灾,东留镇倒塌房屋154户850间,造成604人无家可归,其中黄坊村房屋受损140户,倒塌103户、914间主体房,505人无家可归。东留镇粮食受灾533.33公顷,经济作物受灾270公顷,压死、冲走猪、牛486头,淹鱼塘14公顷,水淹菇棚105座,香菇65万袋;冲毁桥梁22座,涵洞38座,道路塌方151处,毁损路基3万多米,输电线路1万多米,水陂水圳134座。至春节前,东留镇筹措发放救灾款419180元,大米13412.5万公斤,棉被278床,电饭锅100个,灾后新村建设迅速兴建,至春节前,东留镇112户重建户全部建好并迁入新居。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4日,东留镇(芙蓉李)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20年6月29日,入选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参考资料

龙岩市统计局 -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龙岩市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龙岩市统计局.2021-08-26

东留乡.福建省情资料库.2014-07-29

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1-06-04

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关于公布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名单的通知.才溪镇.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