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牛肉汤
寿县牛肉汤是一道源自寿县的美食,由牛肉、牛骨与山柰、肉桂、八角、草果、香叶等材料烹而成,口感鲜香,营养丰富。寿县位于淮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牛羊遍地,特别盛养牛羊。当地瓦埠一带的回族对牛肉酷爱,牛肉汤也因此成为寿州人家美味佳肴,早餐的主要食品,风靡江淮大地,形成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
制作牛肉汤时,必须选用4-6瓣牙的健康牛,老瘦病残的牛不宜选用,此外还要选择经过阉割的牛。牛肉汤有咸汤和甜汤之分。咸汤牛肉汤肉肥汤鲜,特别是加上葱段后,滋味更鲜。甜牛肉汤则是指没加盐或加少量盐的牛肉汤,口感清爽,滋味醇厚,与喝咸汤的感觉有所不同。在当地有“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喝牛肉汤,此生算白走”的俗语,显示出寿县牛肉汤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起源
寿县牛肉汤选用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按一定的比例经传统工艺炮制。久经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汤,喝多 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令人百吃不厌,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寿县牛肉汤的由来:清乾隆,寿州人翰林大学士张政深研百草,擅长美食,曾任宫庭御膳高官,深得皇上厚爱。告老还乡,回到山清水秀的淮河岸边,将清宫秘方流传后人。因此寿县牛肉汤以它特有的风味名盛淮河两岸,传遍大江南北,百吃不厌。据有关寿县牛肉汤铺老板介绍。寿县牛肉汤起源于安徽寿县的寿县与谢家集区。该区域回族相对聚集,以牛肉作为主要的肉类,寿县周边的黄牛,肉质较好。该地回族人自制牛肉汤食用。孰不知该地渐渐做起牛肉汤生意,逐渐传入淮南市的李郢孜镇、唐山镇、杨公镇、孙庙乡等地,逐步传播多地。后以寿县古城墙内最有名。
全国各地均有寿县牛肉汤的店铺,但均不是很正宗。
来历
寿县牛肉汤源自《 五代十国公元957 一960 年间赵匡兵困南塘》 距今已有1050 余年历史,据传当年赵匡胤据兵八公山南塘地,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守将刘仁赡军纪严明,守城如命,尽管赵部顽强作战,仍屡攻不下。
久之,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煮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
公元959 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了龙基,始终忘不了寿县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寿县牛肉汤传为“神汤” ,又传为“救驾汤” 。
工艺及配方
寿县牛肉汤选料讲究,取制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用牛骨头熬汤,煮牛肉时必须浸泡血污,内脏清洗干净,均可下锅同煮,还用自制的牛油,将炸制好淮椒(红干椒)做成红油。牛肉汤故以汤为主,汤不醇则无味,然牛肉汤的烫制方法多样,都取用当地特产,淮芋粉、绿豆酥、豆腐皮、豆圆子等为辅料。寿县牛肉汤,给人的感觉是: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
香料配比:
山柰5克,肉桂2克,八角3克,草果1个,香叶3片,香砂2个,甘草0.5克,花椒10粒,干红辣椒3个。
牛油辣子制作工艺
将牛油炼至没有腥味,放葱姜炸香捞出,下辣椒粉一炸即成牛油辣子。
制作方法:
(1)将牛骨、牛肉洗净,香料装袋备用。
(2)取一汤锅,放入牛骨、牛肉、香料袋,注入清水2500克大火烧开,撇去浮末,中火熬至汤色浓白,肉熟透时取出,冷却后将肉切片,留汤备用。
(3)净锅上火,加入牛肉汤烧开,加盐、味精、胡椒粉、鸡精、牛油辣子调味后,出锅倒入盛牛肉片的碗中,撒香菜段或葱花即成。
工艺关键
1 牛肉汤馆一般情况下都是地灶大池,一次熬汤约50多千克,牛骨垫底,牛肉切500克重的块,香料装2袋。
2 牛肉必须熟透捞出晾凉,放冰箱冷藏一下再切,通常50克肉切六片左右。
3 在熬汤过程中边煮肉,边不停打去浮沫,否则汤色不正。
4 一般喝牛肉汤都要配发面饼、千层饼、筋饼,同时拌一些小凉菜相搭配味道更好。
功效
牛骨和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在进行训练的头几秒钟里,肌氨酸是肌肉燃料之源,它可以有效补充三磷酸腺苷,从而使训练能坚持得更久。牛肉含吡哆醇,蛋白质需求量越大,饮食中所应该增加的维生素B6就越多。牛肉含有足够的维生素B6,可帮你增强免疫力,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合成,从而有助于紧张训练后身体的恢复。用牛骨精心熬制的高汤营养丰富,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