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鲸
喙鲸(英文:Beaked whales),又称突吻鲸,是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喙鲸科 (Ziphiidae)动物的统称,是齿鲸科中物种数量第二大的家族。它们偏好并适应深海环境,但难以捉摸的习性以及长时间的潜水能力导致人们对其所知甚少,所以喙鲸是鲸目中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种群。
喙鲸这个词最早见于古挪威语“nebhval”,意为“有喙的鲸”,所以喙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明显的嘴喙。虽然在比例上比拥有长嘴喙的海豚要短,但较其他鲸目都要长,喙鲸也正是因此“喙”而得名。虽然它们有较长的喙,但喙鲸的牙齿通常比较退化。喙鲸是一类多样化的齿鲸,现生种共计20余种,分布于6个属:贝喙鲸属(Berardius)、瓶鼻鲸属(Hyperoodon)、印太喙鲸属(Indopacetus)、中喙鲸(Mesoplodon),谢氏塔喙鲸(Tasmacetus)和柯喙鲸属(Ziphius)内。而其中的瓶鼻鲸属与贝喙鲸属,这两个属的喙鲸有时又会合称为“瓶鼻鲸”。
喙鲸主要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各大海域,作为深层的潜水者,很少接近海面以躲避主要天敌虎鲸。和其他齿鲸一样,喙鲸利用回声在觅食过程中定位导航。同时,利用吸食方式锁定并摄食猎物。其喉部褶沟的存在使得喉部得以在舌头如活塞般收回时扩张,使得口腔内压强骤降甚至达到真空状态。喙鲸以海洋中层或深海的枪乌贼与鱼类为食。它们的一个进化趋势是上颌骨的所有牙齿和下颌的大部分牙齿都消失,只有一或两对牙齿留在颌的前端且牙齿变得非常大。除了耳朵、前颌骨和腭部的几个特征,现存喙鲸可以通过它们拥有一对在喉咙部位呈V字型的深沟与其他齿鲸区分开来。喙鲸的体形差异较大,体长最短短于4米,最长可达13米。
喙鲸是世界上所有大型哺乳动物中最神秘的物种之一,其神秘除了因为可能还有潜在的新物种未被发现,还体现在其活体在野外难以被观察到。所以,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搁浅和捕鲸活动,即其部分物种的已知信息仍仅来自对喙鲸搁浅个体的研究。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红色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物种)中,喙鲸现生种被分别评级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近危(NT, Near Threatened),濒危(EN, Endangered)和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在中国,喙鲸部分品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人们对喙鲸的认知程度逐渐有所提高,之后仍可能会陆续发现并研究其他的喙鲸物种。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喙鲸这个词最早见于古挪威语“nebhval”,意为“有喙的鲸”,虽然“喙鲸”的名字适用于该科中的所有物种,但其中体形最大的成员贝喙鲸属以及瓶鼻鲸属通常被称为“瓶鼻鲸”。具体到各个属和种的基本命名信息如下:
分类
喙鲸相当难以观察,其中数种尚未发现活体,仅少数物种有较深入的研究资料。关于喙鲸的分类一直是暂时性与未定,常有新种发表或旧种的改正,现生种共计有6属20余种。
形态特征
体型
喙鲸的体形差异较大,体长最短短于4米,最长可达13米。雌鲸体形一般大于雄鲸。
头颅
喙鲸(贝喙鯨属除外)的头颅不对称。
嘴喙
喙鲸的共同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嘴喙,所有的喙鲸种均具有喙部,但是不同物种间的喙部长度以及凸出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些物种具有急剧倾斜的额隆,而其他物种的额隆则相对平坦。在比例上比拥有长嘴𫚭喙的海豚来得短,但较其他鲸目都来得长。
牙齿
雌性与年幼的喙鯨科动物一般都没有牙齿,或不外露;而雄鲸长有长牙,多数雄性喙鲸的下额只有2颗牙齿(中喙鲸、柯喙鲸属及瓶鼻鲸属)或4颗牙齿(贝喙鲸属),上颚则完全不长牙。其中,格氏中喙鲸与谢氏塔喙鲸是两个例外,雌雄两性都长有额外的一排小牙。由于成年雄鲸身上常有细长的伤痕,在全身呈十字形交叉分布,由此判断牙齿可能是用来打斗的武器。它们的一个进化趋势是上颌骨的所有牙齿和下颌的大部分牙齿都消失,只有一或两对牙齿留在颌的前端且牙齿变得非常大。
其他
所有喙鲸在喉咙部位均有一对呈V字形的深沟,此沟槽有时又称为“喉腹折”,但与须鲸科成员拥有的喉腹折在构造上大不相同,一般所说的喉腹折是指后者。喙鲸的胸鳍很小,趾骨很短,而手臂部分(桡骨与尺骨)相对较长;部分种类拥有被称为“胸鳍窝”的构造,在胸鳍内侧体壁处有轻微的凹陷,使胸鳍可以往内缩,可能是为了减少阻力,但由于外观上极不显著,只有搁浅或死亡的个体才能察觉其存在。背鳍通常位于背侧中部。但尾鳍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央通常没有凹刻(少数种类有轻微的凹陷)。
分布栖息
喙鲸分布在世界各个大洋,一些是非热带物种(如北瓶鼻鲸和南瓶鼻鲸,贝氏喙鲸和阿氏贝喙鲸),一些分布在单个洋盆的部分区域(如北大西洋的索氏中喙鲸以及北大西洋北部的史氏中喙鲸),其他则为全球性或泛热带的分布,但对于它们的分布地区差异知之甚少(如鹅喙鲸以及瘤齿喙鲸)。所有的喙鲸均栖息在水深非常深的水域,通常水深超过300米。因此,它们的分布区域一般会离陆架海岸线较远,主要分布于温常到热带的各大海城,其中布氏长喙鲸等少数种类可见于我国台湾等地沿海。
生活习性
喙鲸一般而言,喙鲸是深层的潜水者,很少接近海面,最主要的发现深度在至少300米深的地方。大多数种类以海洋中层或深海的枪乌贼与鱼类为食,且只有在已经非常不适的情况下才会浮上浅海海域。
深潜能手
喙鲸是一种适应深海生活的鲸目。2014年,科学家宣称观察到两只居维叶突喙鲸在地平线以下2992米深的地方憋气潜水两小时17分钟,是当时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最深和最长时间的潜水记录。
深潜揭秘
喙鲸高强的憋气潜水能力得益于它们的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肌肉中与氧气结合,运输氧气到肌细胞中的蛋白质。喙鲸的肌红蛋白呈球状,中间有一个口袋形的空穴,与氧气结合的活性成分——血红素就藏在这个空穴中。血红素被藏起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之所以会小儿一氧化碳中毒,就是因为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与血色素结合的能力比氧气更强,所以直接导致窒息。鲸目的血红素也更喜欢一氧化碳,如果它不被藏起来,它与一氧化碳结合的能力要比氧气强2.5万倍,氧气就没有与血红素结合的机会了。血红素被藏起来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就只比氧气强200倍了,基本与人的血红蛋白相当,这样在氧气远多于一氧化碳的海洋环境中,氧气才得以与血红素结合。
下潜程序
在海面上很少看到喙鯨科动物。它们生性害羞,能潜入海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在海面上颇不明显,通常可能独居,或远离陆地聚为小群。以北瓶鼻鲸属举例:
浮升时,通常可见圆钝的前额与背部(直至背鳍处)浮出海面;
喷气后,潜水前,会先巡游(明显地浮于水中高处);
准备潜水时,可能将尾鳍扬开出海面;
潜行极深,但是下潜时,水平的移动距离通常不会很远。
吸食
同其他齿鲸一样,喙鲸利用回声在觅食过程中定位导航。同时,利用吸食方式锁定并摄食猎物。其喉部褶沟的存在使得喉部得以在舌头如活塞般收回时扩张,使得口腔内压强骤降甚至达到真空状态。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喙鲸胃内发现的枪乌贼身上无咬痕,仍保持完整的状态。
品种介绍
阿氏贝喙鲸(Arnoux's beaked whale)
食虫类:Berardius arnuxii
别名:(长齿中喙鲸:阿诺氏喙鯨)、阿氏贝喙鲸、南方喙鯨、新西兰喙鯨、南方巨瓶鼻鯨、南方鼠鲸
族群大小:6-10(1-80),数个次族群可能聚在一起
背鳍位置:中央偏体后方
阿氏贝喙鲸的资料有限,其数量稀少。因为与贝氏喙鯨极为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品种。然而,两者在地理上看来是隔离的,而且阿氏贝喙鲸的体型可能较小。从活体的观察显示,阿氏贝喙鯨体长可至12米;但是所有经过调查的死亡标本都不及此长度。很容易与南瓶鼻鯨混消,两者在海上几乎难以分辨;然而可以留意阿氏贝喙鲸的嘴喙较长,前额则较不圆。雌雄两性的牙齿都突出,这在喙鯨中极不寻常;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牙龈处。体色虽然暗,但是在海中却呈现出淡棕色,甚至橙色;这是微生藻类—一硅藻霞盖全身而造成的结果。
所知不多,但是可能与贝氏喙鯨大致相似。一般善于回避。在海面缓慢巡游;在潜水之前,会先喷气15次左右。喷气呈低矮、扩散的树丛状。小群体紧密地聚在一块,会一起浮升及喷气。一般的潜水时间为15至25分钟,但是也可以潜行至1小时,甚或更久。浮升时,嘴喙先出现。牙齿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
可能分布于南极洲附近的冷温带与极地水域:约略在南纬34度以南,即发生搁浅最北的地点。有记录品示曾在南纬 64度的南极半品出没。多数的搁浅记录都发生在新西兰附近,库克海峽似乎分布得相当多,尤其在春夏两季。多数目击都发生在塔斯曼海,以及南太平洋的阿尔伯特罗斯山脉附近。地图呈现的是主要的目击集中地,但已知南大西洋的南格鲁吉亚,以及南非亦曾出現。性喜栖息在深水断崖、海底山以及其他地势陡峭的海域。已知阿氏贝喙鯨会进人冰山区;夏季时极靠近冰缘水域,但在冬季时可能迁徙至别处。
贝氏喙鲸(Baird's beaked whale)
食虫类:Berardius bairdii
别名:(长齿中喙鲸:贝尔氏喙鯨)、北瓶鼻鲸、北太平洋瓶鼻鯨、巨四齿鯨、北太平洋四齿鲸、北方四齿鯨
族群大小:3~30(1-50),较大的群可能暫时分散开来
青石斑鱼位置:中央偏体后方
贝氏喙鲸可能是所有喙鯨中体型最大者。外观与阿氏贝喙鲸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两者应属同一品种。然而彼此的栖息地互相隔离。而且贝氏喙鲸的体型可能稍大一些,贝氏喙鲸较为人所知。与阿氏贝喙鲸一样,雌雄两性皆有突出的牙出,但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牙龈面。前力的以对牙齿尤其显著,在耀眼的阳光下,与黝黑的肤色及周遭的海水相映,经常显得闪亮雪白。尽管其分布范国与出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的南瓶鼻鲸并末重叠,但是两者还是可能混淆。贝氏喙鲸的仔鲸还可能与其他较小型的喙鲸品种搞混。数百年米,日本的房总半岛外海曾捕获少量的贝氏喙鲸;目前当地政府配额管制每年允许捕猎40至60只。
在捕猎区会刻意远离船只,但在其他地区则比较容易亲近。低矮的树丛状喷气有时清晰可辨。当它们浮升呼吸时,前额与嘴喙常先破水而出。通常在背鳍浮现前,喷气孔即隐没。整个小群聚集得非常紧密,会一起浮升与喷气。一般浮現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深潜通常持续 25至35分钟。曾观察到浮窺、鲸尾击浪、浮漂,以及跃身击浪(此较罕见)。
数量众多的中心区包括: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州、温哥华岛、日本(尤其是房总半岛、北海道西南、鸟羽耶麻湾),以及夏威夷西北的皇帝海底山等地。然而,这可能只反映出观察者的活动记录。在某些地区,似乎有委节性的高峰期。可能出没在沿岸,但是通常见于大陆架附近或外海水域、尤其是海底断崖或海底山周围。
北瓶鼻鲸(Northern bottlenose whale)
食虫类:Hyperoodon ampullatus
别名:北大西洋瓶鼻鲸、平头鲸、瓶头鲸、陡头鯨
族群大小:4-10(1~ 35),可能同时见到数个族群
背鳍位置:中史偏体后方
北瓶鼻鲸是种好奇的动物,会接近停止不动的船只,似乎被诸如船只发电机等所发出的噪音所吸引;再加上不抛弃受伤同伴的习性使得北瓶鼻鯨特别容易遭到捕鲸人的毒手;已经有成千上万只被屠杀,主要发生在1850 至 1973年。自1977年起,被列为受保护动物。突球状前额是最明显的特征:老鲸的前额较突出,而雄性成鲸的最为显著。通常会有两颗牙齿,但是只有雄鯨的牙齿突出,雌鲸的则留在牙龈内。有些雄鲸可能长有 4颗牙齿,甚或完全没有;雌雄两性的上下颚可能有许多牙签状的退化牙齿。可能会与领航鲸属混淆,但是北瓶鼻鯨的体色、背鳍与嘴喙都有显著的不同。小鳁鲸具有相似的背鯖,但是头形不同。索氏中喙鲸与柯姓喙鯨也与北瓶鼻鲸相似,只是前额没那么浑圆。
捕鲸人的记录显示北瓶鼻鲸能潜行1至2小时,但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典型的潜水时间约为14 至70分钟。可能在海面停留10分钟或更久,每30至40秒喷气一次。树丛状的喷气高约 1至2米,略向前倾,良好的天气下可以看见。曾观察到鲸尾击浪,以及极其罕见的跃身击浪。可能是深潜能手,但是潜水时,水平的移动距高通常不会很远。
密集出现在某些地区,例如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塞布尔岛北侧;介于冰岛、扬马延岛与斯瓦尔巴西南之间的北冰洋;以及加拿大拉布拉多北方外海的戴维斯海峡,尤其是哈得逊海峡与弗罗比舍湾的海口市附近。分布范围的南端较不常见。分布范国的东界,在春季时可能会北移,秋季则会南移。而在西界,咸信至少有一些北瓶鼻鲸会在高纬地区过冬,也可能有些会进行向岸、离岸的来回迁徙。大站架外缘与海底峡谷上方的深水海域最常见,有时会游行数公里进入稀疏冰区,但是较常出没在开放的水域。会发生搁浅。
南瓶鼻鲸(Southern bottlenose whale)
食虫类:Hyperoodon planifrons
别名:南极洲瓶鼻子鲸、平头鯨
族群大小:1-25,在南极,10只以下的族群较普遍
背鳍位置:中央偏体后方
南瓶鼻鲸资讯极有限,也很少在海上见到。它们生活在远高船只航线的水城,井未遭受严重的捕猎,所以耐其研究不如北瓶鼻鯨那样深人。南瓶鼻鲸的额隆颇像颗球,而且年纪愈大愈突出,雄成鲸的尤其显著;老雄鲸的前额前方几乎笔直而平坦。一般有两颗牙齿,雌鲸的留在牙跟内,雄鲸的则突生出来。然而也有一些雄鲸长有4 颗牙齿,或完全没有。雌雄两性的上下颚都有牙签状的退化牙齿。南瓶鼻鯨可能会与小鳁鲸、阿氏贝喙鯨,以及有时会与之结伴的长肢领航鲸混淆。
少有游近船只的记录,但可能是因为缺乏观察资料,而非它们生性害羞。长潜之后,会在海面停留10分钟或以上,每30至40秒喷气一次。树丛状的喷气高约1至2米。稍微向前喷射,天气好的时侯清晰可辨。能够在水中停留至少1个小时,但是典型的潜水时间较短。快速游泳之际,尤其在受到威胁时,可能在浮升时将头部举出水面。或许能够潜得很深,但是潜水时,水平的移动距离通常不长。
分布范围较北瓶鼻鲸广泛,记录来自整个南极洲北方至南纬30度的南半球水城。其他可能的目击地点包括日本南部、夏威夷附近,以及沿着赤道的太平洋及印度洋水域,但都还末经确认;可能是本种的不同族群。大陆架外缘与海底峡谷上方,水深超过 1000米的水域最常见。很少在水深低于200 米的水城出现。夏季时南极冰山边缘的 100公里内最常见,南极冰山边缘似乎也是相当普遍的分布地区。
印太喙鲸(Longman's beaked whale)
食虫类:Indopacetus pacificus
别名:朗氏中喙鲸,长齿中喙鲸朗氏中喙鲸。后独立到印太喙鲸属,是该属唯一成员。
直到前些年人们对这种喙鲸的研究还仅来源于两个风化的颅骨,根据形状判定,最初认为这可能是特鲁氏中喙鲸的某亚种。但后来人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一带相继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喙鲸,它们外貌貌似南瓶鼻鲸,但又有所不同,经过搁浅个体的解刨调查方才真相大白,原来这正是科学家苦苦追寻的印太喙鲸。由于缺乏数据,科学家认为印太喙鲸虽然不是最稀有的喙鲸,但也并非常见,估计数目约在1007头左右。成体可长到7米-7.5米长邦雄,出生时的幼体长度未知。
索氏中喙鲸(Sowerby's beaked whale)
食虫类:Mesoplodon bidens
族群大小:1-2(相关资料非常少)
背鳍位置:中央偏体后方
索氏中喙鯨是最早发现的喙鲸科动物。1800年有一头搁浅于苏格兰的马里湾;4年后,英国的水彩画家詹姆斯·索尔比曾描述过此鯨。尽管这是喙鲸属中极易搁浅的喙鲸,却罕有海上目击记录,因此所知甚少。分布区之一是所有喙鲸科中分布最北者,本应有助于鉴别,然而,其分布范围又有部分与其他中喙鲸重叠,尤其是热氏中喙鲸、布氏中味鯨及特鲁氏中喙鯨;在某些海城市,可能很难和这些中喙鲸区分。雄鲸牙齿的位置非常特殊,介于嘴喙前端与嘴角之间,不过只有在近距离才看得见,索氏中喙鯨的体型也比同科的其他喙鲸更趋流线型。雌鲸在海上可能无法鉴別。
所知不多。有些报告显示大多数浮升时,头部会以陡斜的角度穿出水面。偶尔可见小型树丛状的喷气。在海面浮游1分钟,伴随4至6次呼吸,接着进行10至15分钟的长潜,而后再从 800米之外浮升出来。可能生性谨慎,不会接近船只。搁浅的索氏中喙鲸叫声像牛鸣。
主要资讯得自100起左右的搁浅事件。大多数记录来自北大西洋东部,尤其英国周围。挪威的西部海域可能是分布范围的中心。有可能出没于地中海,因为意大利有过一例报告。不太可能栖居在波罗的海,因为水深不够。北大西洋西部的分布区主要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岛、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但也出现于加拿大拉布拉多北方;佛罗里达州也有过一起报告。迁徙情况所知不多;大多数分布于北方者可能会随着冰山的移动而迁徙。有些族群在夏季时会移向海岸。搁浅事件终年都会发生,尤其从7月到9月间。可能栖居在离岸稍远的外海。
安氏中喙鲸(Andrews' beaked whale)
别名:长齿中喙鲸安竹氏喙鲸、突齿喙鲸、波多因氏喙鲸、高顶喙鲸
族群大小:不详
背鳍位置:中央偏体后方
我们对安氏中喙鲸的了解只来自20起的搁浅事件。在海中可能极难鉴别.过去甚至曾发生搁浅的安氏中喙鲸被错认的案例。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哈氏中喙鲸的南方同类;两者的头颅与体色的确十分相似,肉而有人推断哈氏中喙鲸可能是安氏中喙鲸的亚种。牙齿是这种喙鲸的有趣特征:长在弯曲唇线前端的牙齿宽而平:雄鲸的牙齿向外突出,雌鲸与仔鲸则没有突出的牙齿。在澳大利亚地区出没的安氏中喙鲸可能会与以下其他的中喙鲸混淆:瘤齿喙鲸、银杏齿喙鲸、格氏中喙鲸、赫氏中喙鲸以及长齿中喙鲸。
几乎一无所知。缺乏海上目击记录的情况显示若非生性谨慎,就是生活区不在翔实调查的范围内。与哈氏中喙鲸的近亲蟳关系令人推想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身上的疤痕显示雄鲸间可能会发生打斗。
分布范围少有确切的记录,所知仅从澳大利亚南岸,包括塔斯马尼亚州与新西兰等地的搁浅事件中获得。1973年印度洋南端的凯尔盖朗群岛发现单一标本,其鉴定颇受专家质疑,所以目前尚末确定分布区是否包括大洋洲以外的地方。原先被归人此种的其他几个已出版之鉴定记录,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相对地,真正的安氏中喙鯨标本也可能因为鉴定问题而被错认。当然目前分布现况的记录,也可能因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对于动物搁浅事件的记录比其他地区更多且更有效率所致。
佩氏中喙鲸(Perrin's beaked whale)
过去曾被人们认为与赫氏中喙鲸同种,直到2002年才确定为独立物种。根据过往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及中部地区的发现,已知这种喙鲸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一带。由于缺乏数据,我们对这种新发现的喙鲸数目还不明确。成年佩氏中喙鲸约3.9米-4.5米长,出生时的幼鲸长度未知。
秘鲁中喙鲸(Pygmy beaked whale)
学名:Mesoplodon peruvianus
1976年在秘鲁某鱼市场首度被发现,经鉴定为独立物种,直到1985年才发现完整样本,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体型最小的中喙鲸。这种小型喙鲸主要分布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的秘鲁沿岸外海。由于缺乏数据,科学家估算它们在东太平洋的数量约为32678头。成年秘鲁中喙鲸可长到3.4米-3.7米,出生时的幼体约1.5米-1.6米。
史氏中喙鲸(Stejneger's beaked whale)
食虫类:Mesoplodon stejnegeri
早在1885年由美国国家博物馆馆长Leonhard Stejneger在白令岛发现了一具神秘颅骨,直到100多年以后人们才见到了这种中喙鲸的真身。1970年开始人们开始对史氏中喙鲸进行较深度的研究和调查。已知它们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日本海的冷温带及亚北极水域。由于数据缺乏,目前无法判断它们是否有灭绝的危险,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其似乎并不是稀有物种。成年的史氏中喙鲸约有5米-5.3米长,出生时的幼体约1.5米长。
谢氏塔喙鲸(Shepherd's beaked whale)
黑云芋螺:Tasmacetus shepherdi
谢氏塔喙鲸唯一成员。目前人们对其了解仅通过20起左右的搁浅记录,而且大都腐烂不堪。真实可信的目击记录只有2次,分别在新西兰与塞舌尔。一般认为这种喙鲸是远洋性鲸目,可能在南半球冷温带海域呈环南极分布。由于缺乏数据,科学家对它们的生存数量和现状还不清楚。成体可长到6米-7米,出生时的幼体约3米长邦雄。
柯氏喙鲸(Cuvier's beaked whale)
食虫类:Ziphius cavirostris
又称鹅喙鲸,是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喙鲸,从搁浅记录来看,它们几乎遍布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目前全世界约有8万-10万头左右的柯氏喙鲸,无危。成体可长到5.5米-7米,出生时的幼体约2米-3米。从丰富的搁浅记录来看,这种喙鲸的体色非常多变,这可能跟年龄、性别等有关系,一些老年柯氏喙鲸甚至会变成纯白色。
品种鉴别
喙鲸科鲸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雄鲸的牙齿,其形状与位置是鉴定的关键,而雌性与年幼的喙鯨科动物一般都没有牙齿,或不外露,所以几乎不可能在海中辨认出。辨别各种喙鲸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牙齿的大小、形状,与著生在下颚的位置。总之,喙鯨非常难鉴别,很容易与其他品种混淆。
生存状态
喙鲸属于鲸类中并不常见的物种,因此除了北大西洋北部的北瓶鼻鲸和日本海岸附近的瘤齿喙鲸之外,大部分的喙鲸种以及种群从未被蓄意地大规模猎杀。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红色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物种)中,喙鲸现生种被分别归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近危(NT, Near Threatened),濒危(EN, Endangered)和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在中国,喙鲸部分品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际
中国
致危因素
尽管栖息在偏远地区,但喙鲸依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记录表明它们被渔网缠住,更严重的问题是它们吞食塑料污染物,导致受伤或死亡。根据海外军用声纳影响的研究表明,喙鲸对噪音特别敏感,这可能与不寻常的大规模搁浅事件有关。同时,气候变化和相关海洋酸化效应可能会影响它们,即使是在这些深水环境中,因为这些效应可能会影响它们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气候变化、缠绕和塑料污染是喙鲸物种面临的最常见的记录在案的风险。例如,气候变化正在急剧改变海洋生态系统,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加剧、海洋热浪更加猛烈以及海冰减少。这些变化对包括鲸目动物在内的海洋生物的迁徙、生长、繁殖和生存产生了重大影响。军用声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因为它与全球至少八种喙鲸的致命性大规模搁浅有关。搁浅的动物表现出类似减压病病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潜水行为发生了改变,以及对声纳暴露做出了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保护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针对特定区域的研究,以解决喙鲸所受各种影响的不确定性;了解喙鲸的种群数量、健康状况和行为对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未来探索
喙鲸是世界上所有大型哺乳动物中最神秘的物种之一,栖息在深海盆地进行长时间的深潜觅食。其神秘除了因为可能还有潜在的新物种未被发现,还体现在其活体在野外难以被观察到。所以,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搁浅和捕鲸活动,即其部分物种的已知所有信息仍仅来自对喙鲸搁浅个体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喙鲸的认知程度逐渐有所提高,但对大多数喙鲸物种的研究仍然很少,之后仍可能会陆续发现并研究其他的喙鲸物种。
相关报道
2024年,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研究人员2日在新西兰开始解剖一头铲齿中喙鲸以开展科学研究,这是人类首次解剖这种鲸。铲齿中喙鲸被认为是全球已知最罕见的鲸,截至2024年仅有7头铲齿中喙鲸被人类发现且均已死亡。19世纪70年代,在新西兰皮特岛发现了一块鲸骨;20世纪50年代在新西兰一个近海岛屿又发现过类似的另一块;1986年在智利鲁滨逊·克鲁索岛发现了第三块。2002年进行的脱氧核糖核酸测序证明,这三块骨头属于同一未知物种,后将其命名为铲齿中喙鲸。专家一直无法确认该物种是否已经灭绝,直到2010年,在新西兰海滩上发现了两头搁浅的铲齿中喙鲸,研究人员才确认这种鲸的存在。2017年,又一头铲齿中喙鲸被冲上新西兰吉斯伯恩附近海岸。此次研究结束后,这头铲齿中喙鲸的骨架将在博物馆展出。
2024年12月媒体报道,一项研究首次通过整合DNA测序、声学数据分析和照片记录,成功确认了德氏中喙鲸的物种“身份”,填补了这一深海鲸类的研究空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李松海研究团队开展,揭示了德氏中喙鲸独特的声学和形态特征,并指出其分布范围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广泛,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南海不仅存在这一神秘物种,并可能是其关键栖息地。相关成果于2024年12月发表在国际期刊《iScience》上。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德氏中喙鲸的神秘面纱,为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增添了新成员。
参考资料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beaked whale (Berardius) found in the North Pacific.Scientific Reports.2024-12-27
海洋生物研究团队在墨西哥海域疑发现新鲸种.环球网.2024-12-27
Beaked whales.www.iucnredlist.org.2024-12-27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南海发现神秘喙鲸.科技日报.2024-12-27
Whales of Mystery: We know so little about beaked whales.whalescientists.com.2024-12-27
动物如何在低氧环境中生存?.今日头条.2024-12-08
一头深海鲸鱼在希腊近海死亡 此前曾两度搁浅并获救.人民资讯.2024-12-27
Ziphiidae.www.sciencedirect.com.2024-12-25
Beaked whales.www.doc.govt.nz.2024-12-27
List of Marine Mammal Species and Subspecies.marinemammalscience.org.2024-12-25
[科普中国]-喙鲸.科普中国网.2024-12-25
鲸与海豚大图鉴.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2024-12-25
有趣的鲸豚:图解神秘的鲸豚世界(全彩).豆瓣读书.2024-12-25
SATO’S BEAKED WHALE.uk.whales.org.2024-12-25
喙鲸科.李墨谦官方网站.2024-12-25
Whale, dolphin and porpoise artwork and photographs available for reproduction.www.markcarwardine.com.2024-12-25
Longman's Beaked Whale.www.fisheries.noaa.gov.2024-12-26
人类活动影响下无处藏身的喙鲸.中国绿发会.2024-12-27
科学家首次解剖全球最罕见鲸——铲齿中喙鲸.新华社.2024-12-26
靠DNA和声音找到它!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德氏中喙鲸的神秘面纱,为我国大型哺乳动物增添了新成员.中国绿发会.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