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耕老
郑耕老(1108年-1172年),字谷城县,又字谷叔,莆田市城南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曾任怀安县主簿、温州市司法参军、宁波市教授,后升任国子监主簿。晚年归里讲学,吸引了许多名士。乾道八年(1172年)去世,享年65岁。
正文
郑耕老(1108-1172),字谷城,莆田城南人。少负才学。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调明州教授。后为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省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归,尝筑花木兰室三间在木兰陂畔。
《易范》
《易训释》
《洪范训释》
《论语训释》
《中庸训释》
《孟子训释》
按:《兴化府志》将以上各书为《诗易中庸洪范孟训释》。
《诗训释》。
《中截流论》。
人物经历
郑耕老(1108-1172),迁居莆田陂头(今城厢区霞林街道)。宋代教育家、经学家。父郑安正,少负才学,笃志训诸子;尝筑郑氏书堂,率乡里子讲学,一时名士多从之游。耕老幼孤,勤奋苦学,登绍兴十五年(1145)刘章榜进士。授怀安县薄,母丧服除,调温州市法曹,改宁波市教授。学舍经女真焚荡,学陋教弛,耕老更营学区,为诸生讲说,恒在科举之外。从臣以通经术荐,召对,奏言“太祖尝谓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曰:‘道理最大。’知道理为大,则必不以私意而失公中。”孝宗亲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省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淡泊名利,无意仕途。归居南陂木兰溪草堂,着书立说讲学其中,一时名士多从之游,今存有诗《木兰书堂》。郑耕老对读书、劝学有很深研究,曾写过一篇《读书说》,指出:“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文而不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日:‘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为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其勉之。”《郑耕老劝学》以计字课功,云:“大小九经统计四十九万余言(郑耕老经书字数统计,《毛诗》 39124字、《尚书》 25700字、《周官》45806字、《礼记》99020字、《周易》24207字、《春秋左氏传》196845字、《论语》12700字、《孟子》34685字、《孝经》1903字。大小九经合计484095字。足见其教学之深入,受后人褒扬),再加公羊、谷梁、仪礼、邓尔雅、大戴、国语,亦只六十四五万言而已。中人之资,日课三百言,不过七年可毕。或遇人事蹉,资禀稍钝,再加倍差,亦不过十年可毕。况诸生所习本经及论语孟子已入四书,又省去数万言乎?今之学者,疲精劳神于浮薄诗文,计其用力,奚翅十年?毕竟游谈无根,精华易竭。若移无用之力,而为有本之学,则膏沃者光未有不明,本深者叶未有不茂,事半功倍,孰太于此?诸生于此,幸致思焉!”耕老经术湛深,素厌声律浮靡,读《诗》、《易》、《庸》、《洪范》、《语》、《孟》,皆有训释。着有《易、洪范、语、孟、中庸解》。《莆风清籁集》录其诗3首。
参考资料
宋代莆田教育家、经学家郑耕老 - 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网.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