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唐彩凤鸣岐里拉琴是一把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的七弦琴,由被誉为“中华第一制琴师”的四川雷威所制。这把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的长度为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琴的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方为杨时百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唐朝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被誉为“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雷公琴。
藏品鉴赏
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称奇的是,音质绝佳,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质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时百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资料
古琴又称“里拉琴”,顾名思义,它是七弦构成。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琴”,在约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各种制不一,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证明,古琴定型之前还用五弦,定音与现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还是古代人修身养性,自己弹自己听的乐器。
如孔子当年跟师襄学琴,就成了一位难得的好学生和优秀的琴家,这则故事也为后人所称颂。它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础上,加以种种变化与复合,发展出近五十多种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旋律奏出几十种不同的音色、色彩丰富,再现力强。
古琴的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渔唱晚”等。古人之说“琴、棋、书、画”中的“琴”即指古琴。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锺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文物历史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传说雷威常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喝醉酒跑到深山老林,在狂风震树之时,听树的发声而选良材。
爱新觉罗·旻宁(1821—1850年)时,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定敏亲王载收藏。
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清末民初琴学泰斗、古琴学家杨时百重金收购。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杨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学生虞和卿的介绍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转到了徐手中,其中就包括杨宗稷的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1949年,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了家乡,后来因故只剩下14张,被后人捐到镇海文化馆,其中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2010年11月19日,14位来自中国海内外的古琴大师用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等乐器奏响唐乐。
文物特征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三四徽间为琴面最宽处。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为瓦灰,应该是杨时百重修时刮去琴面原漆灰后上的瓦灰。琴背以处暑红色原漆为主,间朱漆,朱漆为修补色,琴面与侧面后加朱漆。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断纹。“彩凤鸣歧”四字位于岳山下9厘米处开始,除「彩」字为5x3厘米外,其余三字约为4厘米x3厘米。龙龈4厘米,龙池21.8厘米x2厘米,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两端在方圆之间,凤沼11厘米x2厘米,池沼内侧以木加厚,其厚1.5厘米。琴面弦路处全无断纹,弦路二旁隐约可见极细牛毛断纹(杨氏谓为冰裂断纹)。底部遍布细密之冰裂断纹。琴底部自池开始有一道14.5厘米之红漆修补痕迹,另自凤沼开始至龙池有长达22厘米之裂痕,自龙龈直凤沼有长达11.5厘米之裂痕。其纳音宽而不高,中间部份微凹。背部呈褐色,丝弦为后配。缺失琴轸,雁足,内侧冠托,内侧冠角连同部份琴面也已经损坏(长达8厘米,宽处达4.2厘米)。第1,2,3,4,5,6,9,10徽处隐约可见比现有徽大的圆形痕迹,可能是原有的徽留下的印痕。
龙池两侧行书题款: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
选材酣饮冒风雪,峨嵋松迈阳桐。吴越百衲云和样,春雷犹见宣和宫。
灵开村中八日合,杂花亭畔余仙踪。秋堂忘味成雅器,雾中山远闻霜。
微弦一泛山水深,率更妙墨留池中。伏羲样剪孙枝秀,徐浩题字石经同。
嗟予嗜琴已成癖,京华十搜罗穷。良材入手警奇绝,物萃所好神亦通。
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撞洪钟。
成连子期不可作,曲终目送冥冥鸿。会当嵌金字刘累,常恐风雨随花尾榛鸡”。
落款“开元后年甲寅荷花生日九疑山人杨时百自题”。下白文篆书“时百所藏”长方印。龙池下方右侧杨宗稷又题“唐朝开元二年(714年)雷威制”。琴上铭有“庚申(1920年)二月,与朗贝勒公祭长沙市张文达公于岳云别业。贝勒见此云,爱新觉罗·溥煦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因赠长歌有‘曾存定府先人言,我持此琴三叹息’之句。定府琴有名于时,识之以告来者。宗稷再题。”龙池下方左侧楷书七言绝句“禅花落画,猿啸龙吟万籁沉,定府旧藏真第一,曲终人远晚烟青”。落款“辛酉(1921年)上巳节为时佰先生题,杨懿年时同居法源寺”。
制作技术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琴体浑厚,背面微凸,制作时先用粗麻布包裹住琴胎,然后涂上了一层鹿角灰,最后上大漆,这样的制作使琴音更加松透、悠扬;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鹿角漆灰比较厚。
文物价值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杨时百“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雷公琴。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是皇室大婚的嫁妆,是皇室流入民间的佳品。
文化寓意
“彩凤鸣岐”原文出自《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三君注:“鸑鷟,凤之别名”。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3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际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而乐是为了求“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的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的推行,是为了达到相辅相咸的和合性目的。而从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社会评价
浙江省博物馆: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有钟磬金石之声,在唐琴中属上乘,可与故宫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相提并论。
近代琴学大师杨时百:该琴“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