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异戊二烯

异戊二烯

异戊二烯(Isoprene)又称2-甲基-1,3-丁二烯,是最简单的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5H8,摩尔质量68.12g/摩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但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它有S-顺丁烯二酸二丁酯和S-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两种异构体,常温下主要以反式结构存在。异戊二烯化学性质活泼,易氧化和聚合,能发生烯烃特有的大多数反应,如与氯化氢加成等。

异戊二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备聚异戊二烯橡胶和丁基橡胶,同时也可用于制备香料及中间体,如玫瑰醚等。此外,异戊二烯还可用于生产热塑性弹性体以及集成电路光刻胶等。在医药领域,它主要用于合成脂溶性维生素。在农业领域,异戊二烯被应用于生产拟除虫菊酯等。

异戊二烯的生产方式包括生物合成、化学合成、脱氢法和抽提法等。例如,生物合成主要通过甲羟戊酸甲基赤藓糖醇磷酸两条途径实现。异戊二烯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此外,它还有毒,浓度高时起麻醉作用,浓度低时剌激粘膜。中毒需对症处理,皮肤污染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异戊二烯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

相关历史

1860年,美国人威林斯(C.G.willins)把天然橡胶杜仲杆裂解首次得到异戊二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丁基橡胶的需要量增大,德国松节油为原料生产异戊二烯,这是早期的异戊二烯工业生产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生产聚异戊橡胶研制成功,这种合成橡胶的性能及结构最类似天然橡胶。这一发现大大促进了异戊二烯的生产,先后出现了多种生产方法。

70年代乙烯工业的发展及装置大型化,为异戊二烯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C5馏分。80年代初,世界异戊二烯年产量已超过1Mt,其中一半以上是由裂解C5馏分分离得到的。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异戊二烯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但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它的分子式为C5H8,结构式CH2=C(CH3)CH=CH2,摩尔质量68.12g/摩尔,相对密度0.6830(20℃以下),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30,酸碱度(pH)为6.5-7.0,爆炸极限1~9.7%,闪点-54°C(闭口杯),自燃温度为395℃。

化学性质

异戊二烯是最简单的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化学性质活泼,能发生烯烃特有的大多数反应。贮藏时易氧化和聚合,一般加入0.05~0.06%的稳定剂(通常用叔丁基苯二酚对苯二酚等)。

氧化反应

异戊二烯易氧化,与氧化剂发烟硫酸硝酸接触发生剧烈反应。且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加成反应

自由基加成

不同结构的自由基可和异戊二烯的双键起加成反应。例如,异戊二烯和甲基的加成反应,甲基由醋酸钾电解产生,反应生成3-甲基-3-己烯

卤素及含卤化合物加成

异戊二烯在溶液中与卤素进行加成反应,因溶剂及反应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组成及比例的产物。例如,在四氯化碳溶液中,-5~-10℃异戊二烯和等摩尔比的氯气进行反应,得到如下产物:

异戊二烯和氯化氢反应是亲电子反应,生成的1,4-及1,2-位加成反应产物间的比例和反应条件有关。1,2-加成产物受动力学控制,在氯化氢存在下1,2-加成产物又异构成稳定的1,4-位加成产物。研究显示,1,4-加成产品的转化率可达95%,再进一步和丙酮反应生成甲基庚烯酮

异戊二烯和次氯酸进行1,2-位加成反应生成氯醇:

烃类加成

以高度分散钠和钾为催化剂,以邻氯甲苯引发剂,在125℃异戊二烯和甲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进行加成反应。异戊二烯分子和苯的侧链烷基可以“头加成”或“尾加成”生成以下两种产物:

氢加成

异戊二烯在多种加氢催化剂存在下可加氢成异戊烯异戊烷。纯异戊二烯加氢没有实际意义,但当少量异戊二烯作为杂质存在的烃类混合物,有时为了进一步加工利用,需要利用此加成反应选择加氢去除异戊二烯等不饱和化物。

Diels-Alder反应

异戊二烯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和含有不饱和键的亲二烯化物进行1,4-位加成反应,生成含有六节环的化合物。当异戊二烯和一不对称的亲二烯化物反应时,一般生成两个异构体,亲二烯化物中的取代基仍保留在原有的位置。

二聚反应

在热和光作用下,或有催化剂存在下异戊二烯可进行二聚反应。单纯加热时,异戊二烯二聚成环己烯等产物。

其他化合物的加成

异戊二烯可以和多种含硫、含氮化物起加成反应,生成多种比较复杂的含硫、含氮化合物。

取代反应

侧甲基上氢原子的取代反应

异戊二烯气相高温氯化反应是典型的自由基取代反应,类似于丙烯高温氯化反应,生成α-氯甲基-1,4-丁二烯。它是一种极为活泼的中间体,可进一步合成各种取代二烯烃及双重二烯烃:

主链上氢原子被置换的反应

低温下的氯化反应除生成加成反应产物外,还生成一定数量的主链上氢原子被取代的产品。

聚合反应

异戊二烯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遇高温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例如,异戊二烯在一定条件下自身聚合为聚异戊二烯,其聚异戊二烯有4种立构规整结构,即顺-1,4-聚异戊二烯、反-1,4-聚异戊二烯、1,2-聚异戊二烯、3,4-聚异戊二烯。

应用领域

工业

异戊二烯既是异戊橡胶的重要单体,又是丁基橡胶的辅助单体,在工业上主要用来生产聚异戊二烯橡胶和丁基橡胶。此外,异戊二烯还可用于制备香料及中间体,例如氧化玫瑰异戊烯氯和月桂烯等。其环状二聚体可用于生产叶绿醇和芳樟醇三聚体也可以合成多种香料产品。

异戊二烯还可用于制备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SEPS(以PS塑料为末端段,以聚异戊二烯加氢得到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为中间弹性嵌段的线型三嵌共聚物)。SIS是一种两端为聚苯乙烯段,中间是聚异戊二烯,两端是聚苯乙烯,属于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塑体材料,主要用于沥青改性、黏合剂、制鞋和聚合物改性等。SEPS是一种热塑性弹性体,主要用于润滑剂光缆密封油膏、膜制品以及透明弹性体的生产等。另外,在集成电路光刻胶的生产之中,异戊二烯也可以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

医药

异戊二烯在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在合成多种维生素方面。其中包括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这四种维生素在生物体内均由含有5个的异戊二烯单元构成,属于异戊二烯的衍生物。它们在物质代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农业

异戊二烯作为继有机氯、有机磷以后的第三代杀虫剂,具有低毒、低残毒的特性,具有代表性的含卤族元素氯氟醚菊酯,如氯化苄菊、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其重要中间体二氯菊酸在生产上都用异戊二烯缩合。二氯苯醚菊酯是二氯菊酸乙酯经皂化―缩合反应而得的高效杀虫剂。该物为高效低毒杀虫脒剂,用于防治棉花,水稻,蔬菜,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害虫,也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及牲畜害虫,杀虫作用强烈,很低的浓度即可使害虫中毒死亡。

毒性

作用机制

异戊二烯属微毒类,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也可经完整皮肤吸收。浓度高时起麻醉作用,浓度低时刺激粘膜,无明显蓄积毒性,空气中异戊二烯的允许浓度为40mg/m3。大鼠吸入LC50为180g/m3(2小时),人吸入2300mg/m3时,未发生急性中毒。

中毒表现

急性中毒时产生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长期接触时有神经衰弱综合症表现,皮肤污染时可致局部皮肤充血、水肿。此外,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异戊二烯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

急救

将中毒者移离事故现场,吸氧;根据症状对症处理。蒸气与液体能剌激眼、皮肤和呼吸系统。高浓度蒸气有麻醉效应。口服会造成体内损害。应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持温暖。眼部受刺激须用水冲洗,严重的须就医诊治。皮肤接触此物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脱去污染衣物经洗过后再用。如果进入口内,立即漱口,急送医院诊治。

制备方式

生物合成

异戊二烯生物体内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甲羟戊酸途径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古菌维管植物细胞质基质中,主要合成倍半萜植物固醇三萜以及一些多萜化合物。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主要存在于大多数细菌、绿藻门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内,主要合成单萜、二以及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质体醌等多萜化合物。

化学合成

烯醛法

异丁烯-甲醛两步法

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异丁烯与甲醛经Prins反应所合生成4,4-二甲基-1,3-二氧六环(DMD),第二步DMD裂解生成异戊二烯、甲醛和水。

异丁烯-甲醛一步法

一步法以异丁烯和甲醛为原料、固体酸催化剂上气相一步法合成异戊二烯。一步法一般选用的催化剂为磷酸铬磷酸钙氧化铝氧化硅或特定结构的分子筛等。反应路线如下:

丙酮法

以天然气为原料裂解制得乙炔,然后再与丙合成甲基丁醇,进一步脱水制异戊二烯。其反应分三步进行。该法物料无腐蚀性,收率较高。但原料价格贵,并且所使用的乙炔危险性很大,故一般不予采用。

丙烯二聚法

丙烯二聚法工艺过程分丙烯二聚、异构化和脱甲基三步。第一步,丙烯二聚反应催化剂为三丙基铝,反应温度为150~200℃,压力20MPa;第二步,异构化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为固体磷酸,反应温度为150~300℃;第三步,裂解所用的催化剂为溴化氢,反应温度650~800℃。

脱氢法

脱氢法以异戊烷异戊烯为原料进行脱氢制备异戊二烯。粗异戊二烯的生产包括3个步骤:脱氢、吸附和精馏。为了制得聚合级产品,粗异戊二烯还必须经过萃取法将其净化。

通常异戊通过两步脱氢生成异戊二烯。第一步异戊烷脱氢制异戊烯,第二步异戊烯脱氢制异戊二烯。来自炼厂拨头油及催化裂化过程的C5馏分中的异戊烷,通过流化床反应器,用铝-铬催化剂,在630~650℃高温下脱氢生成异戊烯。

异戊烯通过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用铁、铬、钾等多组分催化剂,在600~625℃脱氢生成异戊二烯。

脱氢产物经二甲基甲胺萃取精馏,可得到聚合级异戊二烯。

抽提法

在裂解石脑油、轻柴油等液体原料时,C5馏分中含有约15~20%的异戊二烯。为了获得高纯度的异戊二烯,通常会采用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法从C5馏分中抽提并分离。常用的萃取剂包括乙腈、二甲基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N-甲酰吗啉等。

其他

化学吸附法通过金属阳离子(如Ag+和Cu2+)与二烯烃发生可逆反应,生成Ag(或Cu)-π双烯电子配位化合物,由于该络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不相溶,因此可实现双烯烃与烷烃的分离。而膜分离法则利用脱乙酰甲壳质薄膜与Ag+或Cu+离子结合,使得烯烃和烷烃混合物能够通过该膜实现分离。

结构

异戊二烯分子中含有两个共轭双健,其中间的碳-碳键不可旋转,因此有有S-顺丁烯二酸二丁酯和S-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两种异构体。它在常温下主要以反式结构存在,顺反异构化能为1.5千卡/摩尔。两种异构体的熔点沸点等性质不同,顺式熔点为-141℃、反式-87℃;顺式沸点为-44℃,反式-42℃。

安全事宜

GHS分类

H224(100%):危险易燃液体

H341(99.96%):疑似引起遗传缺陷

H350(99.96%):可能致癌

H412(91.73%):对水生生物有害,影响持久

参考资料

对环境的危害

研究表明,异戊二烯是含量最大的生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碳化合物,是对流层最主要的非甲烷烃(NMHC)之一。NMHC是大气中的痕量组分之一,在对流层大气中活性很强,是城市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对酸沉降有机酸的形成有重大的贡献,且全球和区域尺度NMHC的植被排放已远远超过了人为排放量。

毛白杨、柳树和桉树生长速度快,是可再生木材燃料的来源,先前被视为石油和煤炭的纯净替代品。然而,它们生长过程中会释放物质异戊二烯,一旦在阳光下与其他空气污染物混合,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应对措施

泄露

异戊二烯逸出,首先须切断所有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乳液刷洗,如无分散剂可用沙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任其蒸发。对污染地面用肥皂或洗洁精刷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消防

异戊二烯着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可用干粉化学品、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用水灭火可能无效,但需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喷水驱散蒸气,赶走逸出液体,防止引火,并用喷水保护去堵漏的人员。

储存

异戊二烯需用金属桶盛装,放置容器时要防碰损,最好在户外存放或放在易燃液体专库内。每周取样分析一次,以核实阻聚剂与聚合物的含量,且须与氧化剂隔绝。

参考资料

Isoprene .PubChem.2024-04-26

异戊二烯.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2024-04-26

2类致癌物清单(共380种,含2A类81种,2B类299种).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04-26

英研究认生物燃料不够“绿” 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国家能源局.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