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栎阳城遗址

栎阳城遗址

秦汉栎阳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栎阳城遗址全城呈长方形,面积约4.2km²,东西长约2500m,南北宽约1600m;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m,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最大者700m;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东北、西北为墓葬区,北城墙外有一东西向渠道。据文献记载,栎阳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前383年),到秦孝公十一年迁都咸阳市秦都区34年期间,秦人再次开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秦末楚汉,栎阳先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后为汉王刘邦之都,汉初刘邦先以栎阳为都,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栎阳是大汉王朝的第一个首都。秦孝公时期用商鞅开展变法,著名的徙木立信便在栎阳城中发生,通过“徙木立信”,大大增加了民众对秦国政权公信力的信任度,体现了秦王室对变法的决心与信心,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使得秦栎阳城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改革之都。

2001年,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4月,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3月28日,202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结果公布,栎阳城遗址入围202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历史沿革

大禹治水曾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商代末年,周文王为断芮(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南)虞(山西平陆县北)之讼,开辟了岐山县至芮虞的道路,该古道经过古栎阳,使这一带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西周时期这里地处京之地,是丰镐遗址(今西安市西南)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省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周代理想的猎之地。

春秋时期,由于“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交通十分便利,渭河平原早期城市栎邑就在这里形成了。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即栎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献公在栎邑修筑栎阳城。

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献公自雍城遗址(今陕西凤翔)迁都至栎阳城(今陕西阎良)。

秦献公十八年(前367年),栎阳城发生了“雨金”的天象,秦献公自以为得了金的瑞兆,所以在栎阳建峙,祭祀白帝。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栎阳城进行变法。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自栎阳城迁都至咸阳城(今陕西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至胡亥三年(前207年),栎阳城成为兵器的主要生产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鸿门宴和项王营遗址(今陕西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首都在栎阳城。

刘知远二年(前205年),刘邦击败司马欣,迁都栎阳城。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自雍城遗址迁都至长安,把栎阳城作为太上皇刘煓的封地。

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栎阳城遗址进行试掘,调查和勘探发现金饼8枚。

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考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殿与上林苑考古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中勘探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启动实施了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2015年,考古队重点开展栎阳城三号古城、栎阳城二号古城路网、栎阳城北大型沟渠的勘探工作。

2016年1月,考古学家在栎阳城遗址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宫”陶文,也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是著名“秦都区”栎阳。

2017年10月,西安市阎良区筹划建造栎阳城遗址公园

2017年11月6日,考古人员在栎阳城遗址发现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后妃浴室。

2018年4月10日,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到2020年,考古人员对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北侧区域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栎阳城遗址的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建筑,并发现确定了四号建筑东侧向南与三号建筑相连的十号建筑。

2020年12月,栎阳城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清理出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

2023年,陕西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公布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高等级冲水式厕所遗迹。

遗址特点

综述

栎阳城遗址全城呈长方形,面积约4.2平方千米,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南墙残垣1640米,高0.4—0.6米,基宽6米;西墙残垣1420米,基宽8~16米;东、北墙未见。角门址1座,西门址2座。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米,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东北、西北为墓葬区,北城墙外还有一东西向渠道。

栎阳城遗址发现了冶铁作坊遗址,已知有三件为栎阳制造,说明栎阳还是秦国冶铁和兵器制做的重要基地。还发现有战国晚期铜釜,内装八枚金饼,其中一枚用阴刻篆书写着“四两半”字样。司马迁说栎阳“亦多大贾”,说明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

婴幼儿墓根据葬具不同,分为陶盆葬、陶棺葬、陶水管葬、陶缸瓮葬、陶瓮盆葬、陶瓦葬等六类。在栎阳城遗址中,婴幼儿墓不仅发现数量最多,而且时代集中于西汉晚期至新朝时期。这些墓葬的葬具形式多样,大部分葬具类型在位于栎阳东南的咸阳市长陵车站秦朝文化层中有所发现,一些葬具的陶器形制也与咸阳发现的大体相近。表明秦汉时期渭河平原婴幼儿的埋葬方式较为稳定地一直延续。

小狗墓,墓口长0.76米、宽0.64米、深0.4米,葬具为一段基本完整,两端无堵挡物的灰陶水管。这只小狗骨架完整,头向西侧身安放、腿骨稍屈,通长34厘米。在狗尾和腿骨后面,发现了31个小陶俑。陶俑头呈三角形,面部不清,身体瘦长,下着小喇叭口裙,最高在10-11厘米之间。

文物遗存

综述

栎阳城遗址出土遗物以质料分,有陶、石、铜、金、铁器等,其中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遗物时代大多为秦和西汉中期以前。陶器分为砖、瓦、水管、容器和器具等五种,其中砖、瓦种类繁多,有铺地砖、长方砖、空心砖、不同形状的花纹砖、券砖、沟槽纹砖、角砖、镶边砖等。瓦可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筒瓦有的长达49厘米,饰细绳纹,瓦当以涡纹、云纹为主。陶容器多种,发现有陶文戳印的陶器和砖,戳印“栎阳”“栎市”等字样。金属器见有青铜、戈、镞及铜镜、钱币等。

金饼

在栎阳城遗址所发掘的金饼8枚,直径6厘米,圆形薄身,色泽金黄,每枚重250克左右,经化验,含金率达99%。

灶址

在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六号建筑西侧,清理了两两成对的4个灶址,其中一个灶址东西通长3.86米,操作坑呈斜坡状,并有火塘、烟道等设施,是与御膳房有关的附属设施。

研究价值

栎阳城遗址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确认了“商鞅变法”发生地正是栎阳。栎阳城作为战国秦国西汉早期首都,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0月,阎良区正在筹划建造栎阳城遗址公园

2018年4月10日,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

交通信息

从阎良区政府出发,乘坐阎良601路、603路、阎良901路,即可到达栎阳城遗址。

历史文化

相关诗词

陈羽《过栎阳山谿》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方回《自释休官之意》

七载休官学老农,间关垂死脱兵锋。

折腰早觉身难屈,饶舌悬知世不容。

已幸栎阳归旧质,可能稷嗣冀新封。

时清犹作茹芝老,杜叟斯言我愿从。

相关人物

主词条:商鞅

商鞅(前395—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卫国(今河南安阳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因氏为公孙,亦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又称为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秦孝公的支持下,他冲破守旧派的阻挠,推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两次变法,内容主要涉及户籍改革,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耕织,推行郡县制,完善刑法等许多方面,使秦国国力迅速增长。

获得荣誉

栎阳城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

参考资料

古栎阳城遗址.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政府.2018-10-23

​探寻千年文明 | 栎阳城遗址上的秦汉都城写照.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1

刘邦的“大后方”栎阳城遗址:秦国最大的兵器制造地,也是第二大粮仓.百家号.2024-03-31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⑫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百家号.2024-03-31

【传承的力量】|秦汉栎阳城遗址:“商鞅变法”起始之地——校园周边文化第七期.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1

西安发现2000多年前秦汉都城“后宫”.中国新闻网.

我国首个!陕西遗址惊现2400年前冲水厕所.今日头条-济南时报-新黄河.2023-02-15

陕西西安阎良区筹划建造栎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10-23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华网.2018-10-23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2个项目入围终评.中国新闻网.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