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又名《老子道德经想尔注》,简称《想尔注》,是对《老子》(又名《道德经》)的注释。经文删减虚字,合五千字之数,又号称“五千文”。“想尔”有说是仙人名,也有说源自道教冥想法“存想”。学界对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有以下四种说法,第一种是汉末张道陵说;第二种是汉末张鲁说;第三种是始自张道陵,至张鲁增饰而成文;第四种说法是成书于南北朝的正一派道士。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割据,土地兼并严重,下层民众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一方面寻找能够赖以活命存身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与此同时,流行于社会上层的黄老道推动了“道”之信仰的传播。逢此之际,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相继兴起,道教正式形成。道教推尊《老子》,但《老子》具有极强的思辨性,一般道教信徒难以理解。考虑到信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需要对《老子》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想尔注》应运而生。

《老子想尔注》将老子形而上的“道”神格化为“太上老君”,并确立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将老子重身贵生的自然生命之道,转化成了死而不亡、尸解成仙的形神修炼之道,将“法道”“守诫”等确定为五斗米道信徒的行为规范,阐明了修道成仙的宗教目的和行为途径。其主要思想有“道体”说、“道气”说、道诫、帝王治国行道等。同时《想尔注》还抨击了其他教法,如将儒家五经及其各种传记、私人著述称为“邪文”,将房中术斥为“伪伎”,将“太上老君”以外的神斥为邪神等。

《老子想尔注》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认为《老子想尔注》的出现是老学与长生神仙说、民间信仰合流的最明显的标志,开创了道教徒系统利用《老子》的新时期,在早期道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但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等学者却认为《老子想尔注》是对《老子》原文的曲解,对此书的学术价值稍有否定。

书名释义

《老子想尔注》是以早期五斗米道思想教义注解《老子》的一本书。《老子》又名《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想尔”的含义,唐朝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称“想尔为仙人名”,现当代学者陈世骧称张鲁托言入静室“存想”见神,以注《道德经》,而名其注曰“想尔”。现当代学者饶宗颐也认为“想尔”源自道教冥想法“存想”。此外,还有“想汝”一说。

成书背景

汉代的思想虽承继自先秦的诸子百家,但在汉代思想的发展中,先秦思想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却一度被汉代的神秘主义所笼罩。一方面,汉代人普遍相信神仙的存在,神仙信仰在汉代帝王祀神求仙活动的影响下,在民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及广泛普及;另一方面,汉代的官方思想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虽然汉代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特征,但汉代的儒家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家一派之儒,而是吸收了其他思想的新儒家。西汉阴阳灾异说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生以阴阳灾异解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外,董仲舒还将《春秋》学说和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相结合,形成了假托神意制造预言的谶纬之学。东汉时期儒家经典又与谶纬结合,孔子一度由人变成了神。汉代社会这种浓郁的神秘主义氛围,为道教的出现孕育了思想的土壤。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割据,土地兼并严重,下层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一方面寻找能够赖以活命存身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与此同时,流行于社会上层的黄老道推动了“道”之信仰的传播。逢此之际,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相继兴起,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创作缘起

道教推尊《老子》,而《老子》首先是作为哲学著作出现的,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这对于“蜀风浅末,未晓深言”的信徒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因此,道教的传播者必须要考虑到信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对《老子》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想尔注》应运而生。

内容主旨

《老子想尔注》将老子形而上的“道”神格化为“太上老君”,并确立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将老子重身贵生的自然生命之道,转化成了死而不亡、尸解成仙的形神修炼之道,将“法道”“守诫”等确定为五斗米道信徒的行为规范,阐明了修道成仙的宗教目的和行为途径。同时《想尔注》还抨击了其他教法,如将儒家五经及其各种传记、私人著述都称为“邪文”,将房中术斥为“伪伎”,将“太上老君”以外的神斥为邪神等。

“道体”说

《想尔注》对“道”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最主要的是“道”的本体意义。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因道而成,道就是“一”。作为“一”的道往来于天地人之间,是天地人间的主宰。如果要对道与“一”作出区分的话,那么道是本体之道,“一”是本体之道的发用。道正是通过“一”而成为天地万事万物的根本。

道之根本义,如果从哲学意义上而言,则可以通过逻辑的思辨而得到理解,而如果从宗教意义上而言,就必须让信众确认道的真实存在性。《想尔注》试图用逻辑的方法证明道教最高神的存在,指出自古以来那些成仙得寿的人都是因为遵行道义而实现对普通人的超越,据此可以断定道在现实世界中从未断绝。这与“一”出入天地、往来人身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想尔注》中,自然,就是道,或者说道的存在方式就是自然。同时,而作为本体的道在《想尔注》中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即人格化的存在,会这样做是因为,一方面为了适应编造《道德经序》由太上老君现身布道亲口所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完成道成肉身的转变,即要把哲学的、客观的、自然之“道”,变成有好恶意识的主观之道、宗教之道。

“道气”说

作为天地万事万物之本,生物之母,能够出人天地,往来人身的本体之道终究是恍惚无形,难以把握的。一方面,道必须有所凭借才能化生万物,另一方面,无形之道必须化为有形之实体才能完成其宗教意义的转变。在《想尔注》的思想体系中,“气”既是道化生万物的凭借,也是道完成宗教性转变的枢纽,而“道气”说更是成为它的一个思想特色。

《想尔注》认为气是道散的结果。一是道,一散形为气,也就是道形为气。在道聚形的过程中,道即气,气即道,太上老君就是道气的化身。通过气的载体,无形之道化为有形之人,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想尔注》进一步申明道气的实有性,即道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只因其清微的缘故,才不被感官所能够把握。但是有生命的万物无不敬仰道气,而只有那些愚拙之人才会怀疑道气的存在。可见,道气不依于物,自我存在,自我运动,与“生”相通。道气基本遵守道之清静、能动、柔弱的特征,与道合一。

《想尔注》认为道气只会选择善的寓所,而不会选择恶的寓所,因此,人如果要获得道以达生,就必须务清静、合自然。对此,《想尔注》提出了人可凭借道精归根的修养方式将道气留存在体内。道精,即道的精气,是道之别气,是道的另一种显现方式。万物都蕴涵有道精,道精是人体的根本。道精通过往复运动而归于道本。而当道精归于根本时,道气亦归于根本,这就是生命循环不死的法则。

道诫

《老子想尔注》对《老子》的宗教性转化,一方面体现在它对“道”的宗教性解释,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对“道诫”的推崇。“道诫”在《老子想尔注》的思想中几乎处于与“道”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想尔注》文本,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条道诫:贵中和,戒盈溢;贵身形,戒功名;尚温和,戒骄淫;知止足,戒强求;尚俭约,戒贪奢。《想尔注》通过“诫”将“道”落在了实处,使修道者有法可依,有路可寻,在对“道诫”的表达中,不仅吸纳了道家清静无为、知足知止的品格,而且融合了儒家贵中和、乐善好仁的品格。总的来说,《想尔注》藉“道诫”思想,利用受众追求长生之道的心理,宣传五斗米道的教理。

抨击“邪伪”

《想尔注》强调自身维护和主张的是真道,严厉批评其他教法为“邪伪”。其排诋五经,贬抑孔子,将儒家五经及其各种传记、私人著述称为“邪文”。除批评儒家,其也排斥其他道教派别。其严厉批判当时方士盛行的房中术,反对左慈一类方士的房中补导之术,斥托名黄帝玄女、龚子、容成公等房中术著作是“伪伎”,反对握固不施(性交而不射精)、还精补脑、采阴补阳的做法,认为其术既不得长生,又有损教团的延续和发展。除此之外,《想尔注》认为“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又名为“一”,“太上老君”是“道”气化的有形代表,是道教神的神圣化身,是综合了“道”的虚无、无名等特性的最高神的结合体,是道教徒神圣奉祀的对象,也是道教神圣的权威标志。信徒应尊太上老君为唯一真神,奉道行事、守诫不违,否则就是邪伪。因此,反对存思五藏神,也反对信奉其它形貌具全可以描述形象的神,斥“太上老君”以外的神为邪神。

关于帝王治国行道

《想尔注》不仅仅关注道教信众的宗教修行,即“治身”的方面,也继承了汉代《太平经》《河上公注》等关注帝王“治国”的方面。作者指出,上古的帝王都是遵守大道教诲,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实现太平之治。下古的帝王则渐渐不信大道,导致天象混乱,疾疫盛行,人民离乱,因此强调帝王只有遵道守道,才能致太平之世。

成书时间与作者

关于《想尔注》残卷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学界持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汉末张道陵所作,顾宝田张忠利等现代学者以《辩正论》的张道陵注五千文为依据,认为“注五千文”即是注《老子》,其结果即为《想尔注》,结合现存《想尔注》经注不分等特点,他们认为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是《想尔注》的作者。

第二种说法是汉末张鲁所作,汤一介依据《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注引《典略》《道藏》楹字《传授经戒仪注诀》中的《序次经法》、以及《道藏》楹字帙《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为师诀》第十等典籍记载,道教“系师”张道陵之孙张鲁所用《老子道德经》为不分章的《五千文》本,此正与敦煌本《想尔注》相同,而认定《想尔注》作者为张鲁,任继愈李养正等学者也同意这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始自张道陵,至张鲁增饰而成文,由饶宗颐在《老子想尔注校证》中提出,近现代学者陈世骧也认同这个说法。

第四种说法是成书于南北朝,近现代日本学者麦谷邦夫推断《想尔注》批评的具体对象是晋朝南梁时的上清派,故而认为作者是北魏时期北天师道代表人物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教团。近现代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则推测《想尔注》的批评对象是刘宋正一派的“三洞派”,故而认为作者是刘宋中期至刘宋末时的天师道道士。

版本流传

在史籍中,著录《老子想尔注》最早是在唐朝李渊时国子博士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序录》、李隆基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唐玄宗时期张万福所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五代十国杜光庭撰《道德真经广义》均提及《想尔注》。到了宋代,谢撰《老君实录》、彭撰《道德经集注杂说》、董思靖撰《道德经集解》都只是引杜光庭之说为据,说注者中有“汉张道陵《想尔》”。到了清代侯康姚振宗、曾模诸家,补后汉三国艺文志,也都只是依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想余》注二卷”。这说明《老子想尔注》在唐朝是存在的,宋代则似有所闻,而见者甚少,元代、明代以后则更无人见过,显然其书已亡佚了。现存《老子想尔注》为莫高窟所出古写本典籍残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列斯氏编目六八二五号。该残卷首残尾全,残卷所存《老子》经文从第三章开始至第三十七章止,卷末题“老子道德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上缺),迄卷终,共五百八十行。

自魏以来,除上述史籍道书外,还有不少道书提及《想尔注》,如:魏《大道家令戒》、六朝《传授经戒仪诀》及宋法师《十二部义》、唐释法琳《辨证论》及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李荣[顾欢]《道德真经注疏》、《三洞奉道科诫仪范》、敦煌本《太平经》《老君存思图》《太上老君经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注释特色

通过通过增、减、改字以方便宣教

《想尔注》在对《道德经》的解释中,删去助词、虚词是其一大特色。之所以要删去这些助词、虚词,是因为《老子》不仅是一部极具思辨特色的哲学著作,而且是一篇雅致的散文著作。“兮”字等语气词的运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美感,但是却不利于文化素养较低的普通信众的理解,因此,《想尔注》删繁就简,方便信众的理解与接受。

此外,有时为了文本的完整,或是为了强化道教教义,《想尔注》还特意改动《老子》原文;而为了宣扬道教的特殊思想,《想尔注》还会改动《老子》文本的实词。

曲解原文,成其教旨

《想尔注》除了删改字词以方便宣教外,还会为了附会教旨而对《道德经》原文作望文生义的曲解。比如将《老子》中本意是天地自然无为,无所偏爱,圣人法天地,亦当无所私爱,《想尔注》将其理解为天地偏爱善人,讨厌恶人,而王政也是如此。这种对原文意思的扭曲同样是为了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话语去宣扬道教惩恶奖善的大义。

又如《想尔注》将《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孔”字解释为“孔子”,是为了通过说明孔子的智慧来源于道教,以宣扬道教的至高无上地位。

改变句读,生成新意

《老子想尔注》的解老方法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通过更改句读而达到宗教目的。比如将《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改为“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将意思解释为: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天文异常,比如日月运行中的蚀珥现象,或是朝堂之上臣横行,以及各种预示灾祸的征兆,这些皆因过去的过错所引发;而五星按照轨道正常运行,反常的现象消失不见,疾病和瘟疫也随之消退。可谓是通过天人感应的灾异思想来增加道教领袖的神秘性与权威性。

相关著作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千癸十部,凡一百七十卷。今《道藏》本仅残存五十七卷收入太平部。另有唐闾丘方远节录之《太平经钞》十卷(其甲部系伪书),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方术。其内容庞杂、文辞古拙,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撰,约成书于刘保刘志之间(126年至~167年)。其书分上中下三篇,大抵附会汉代流行之黄老思想及《周易》象数学原理,以论述修仙炼丹之道。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契合为一,故名《参同契》。作者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世间万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阴阳消长、坎离(龙虎)交,气运流转而致。故炼丹求长生者,亦须掌握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卦爻变化之理,从事炉火烧炼。故本书中论述炼丹火候抽添进退,皆以汉代流行之卦气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甲孤虚说为本。其丹法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内丹或以为外丹,或以为内外丹兼备。大抵以内丹说较为盛行。此书作为现存最早论述炼丹原理之著作,对后世影响甚大,被道教徒奉为“丹经之祖”。隋唐以降,为此书作注者甚多。现《道藏》太玄部收入《参同契》注本八种,一般认为后蜀彭晓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较为可靠。

《老子想尔注校证》

《老子想尔注校证》有饶宗颐所著,其将敦煌市残卷连写的《老子想尔注》经文与注释分別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別章次,並对其作者、重要概念源流等作考证。《老子想尔注校证》是研究道教思想与《道德经》渊源的重要学术成果。

影响

对道教的影响

《老子想尔注》通过道论建立和发展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使中华民族有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在精神建设上的缺失。它将“道”人格神化,使道成了全知全能的人格神,老子成了“道”在人间的化身,也成了道教的神灵--太上老君,从而确立了道教神学的信仰对象;认为人们信仰追求道,就会有长生不死而成仙的效果,从而激发了人们的宗教情感;为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它创设了神仙修炼理论与成仙途径,认为人要成就神仙就必须修道、合道,这要求人们敬畏信仰生道、守持效法生道、以身践行生道。《老子想尔注》是一部道教的早期经典,逐渐地完善了道教教义,使五斗米道教渐渐地走上了宗教正轨,在道教发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联系道家与道教的纽带。

后世道教的发展,继承了神仙理论,将其作为道教神学的基础并发扬光大。《老子想尔注》运用经验论的证明方式,来强化人们对长生不死的信仰,用“古得仙寿”的经验来证明“今俗有不绝”,这也说明了早期五斗米道的宗教神秘性。其经验论的证明方法,被后来许多道教学者所继承和吸取,如葛洪就吸取了这一方法来证明神仙长生之道的存在,用以创建其神学说体系。可见神仙理论对后世道教学者及其道教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道教的地位

道教规定道教徒必须研习的经文包括研习经、戒及仪法。《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了道士应诵习的十卷经目,在尹喜所出老君大字《道德经》之后,便是河上公《章句》及《想尔注》,足见五斗米道(正一派)是把《想尔注》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的,是道士所必须研习的道书之一。

同时,道教最早的戒律——明《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部》中有《太上老君经律·道德尊经想尔戒》,其内容均来自《老子想尔注》,由此可看出《老子想尔注》在早期道教经戒传授中的重要地位。

学术理论影响

《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是字宙万物化生的本源,但与老子道不同的是:将道预设为有意识、情欲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道就是神,道生字宙也就成为神创造世界,这要求人们按神的旨意行为,不能与之相违背,否则就不符合神意,不得长生成仙。这就为早期道教创立了神创论哲学,从本体论与认识论角度将朴素的宇宙生成论转变为神创论,为早期道教建立了神道哲学基础。

《老子想尔注》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

评价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在《中国道教史》中评价:“《老子想尔注》是第一部完全用神学注解《老子五千言》,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作品。它的出现是老学与长生神仙说、民间信仰合流的最明显的标志,开创了道教徒系统利用《老子》的新时期,因而在早期道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学者郭齐勇在其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 秦汉卷》中评价:“《老子想尔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道教经典,学界通常将其与《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并列为早期道教的三大经典。但在道教的历史上,《道德经想尔注》的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远甚于其他两书。”

现代学者赵玉玲评价道:《老子想尔注》体现了作为宗教实体的五斗米道所应具备的信仰原则、教义教规等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也体现了现代宗教学意义上构成一种完备宗教所必须具备的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等要素条件。尽管作为宗教理论经典,《老子想尔注》所体现出来的教义体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从现代宗教学视域来看,《老子想尔注》所阐释的信仰对象、教义系统、行为规范共同构成了早期道教神学体系,这一体系既有对信仰对象特性的描述和教义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宗教行为的实践说明,为早期道教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评价:“《老子想尔注》一面崇拜大道,一面又贬斥孔子。这是通过曲解《老子》原文来实现的。”

名言章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

夫唯不争,故无尤。

参考资料

《老子想尔注校证》.豆瓣读书.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