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石斛
聚石(学名:Dendrobium lindleyi Steud.)是兰科石斛属植物。
生物特征
茎假鳞茎状,密集或丛生,多少两侧压扁状,纺锤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厘米,粗5-15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收狭,具4个棱和2-5个节,干后淡黄褐色并且具光泽;节间长1-2厘米,被白色膜质鞘。叶革质,长圆形,长3-8厘米,宽6-30毫米,先端钝并且微凹,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鞘,边缘多少波状。
总状花序从茎上端发出,远比茎长,长达27厘米,疏生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小,狭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花梗和子房黄绿色带淡紫色,长3-5.5厘米;花橘黄色,开展,薄纸质;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厘米,宽7-8毫米,先端稍钝;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长约5毫米;花瓣宽椭圆形,长2厘米,宽1厘米,先端圆钝;唇瓣横长圆形或近肾形,通常长约1.5厘米,宽2厘米,不裂,中部以下两侧围抱蕊柱,先端通常凹缺,唇盘在中部以下密被短柔毛;蕊柱粗短,长约4毫米;药帽半球形,光滑,前端边缘不整齐。花期4-5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信宜市、恩平市、罗浮山)、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三亚市、陵水、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澄迈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大新县、龙州县、田林县、靖田、博白县、玉林市、百色市)、贵州省西南部(册亨县)。
栖息环境
生长于海拔达1000米阳光充裕的疏林中树干上。
繁殖
聚石斛的繁殖主要通过分株和插进行。
分株繁殖:聚石斛人工栽培时的主要繁殖方法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遗传性状稳定等优点。当植株长得过于密集时,要进行分株繁殖。分株时可将大丛均分为2-3丛,也可新芽附带3个以上鳞茎为1丛分株。分株不能过小过勤,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恢复,不易开花。分株一般在冬春季进行。
扦插繁殖:聚石斛茎多茎短,开花后,可取每一个成熟健壮的鳞茎,涂抹生长素后横置或插在保湿的且经消毒处理的水苔上,通风遮阴,2个月左右便会长出新芽和新根。
栽培
栽培方式
盆栽:聚石斛栽培植材必须兼具保湿、排水、透气性好的功能,盆可选用瓦盆、木框、篮筐、纤维制盆和塑料花盆等,基质可选树皮、水苔、蛇木屑、椰块、木片、木炭、火山石、砾石和仙土等,或几种混合使用。聚石斛盆栽易聚生长满花盆,花梗紧凑观赏性强,方便搬动。
板植:这是利用聚石斛的气生性,植板选择蛇木板,也可选用栎属皮、桦木板、松树板、木板和木段等。将聚石斛根部(基部)包裹少量水苔,用丝线固定于植板中下部,再用丝线将植板吊挂起来即可。植板时水分散失很快,栽培环境宜湿度大,浇水方便。
贴树栽培:可以在自然或半自然树林中进行,是一种仿原生境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和板植相似,是将聚石斛固定在树干上,宜选择树皮粗糙、裂纹较多,且遮阳率在70%左右的树种。贴树栽培前期适当管理,待根系发达附生于树皮上时,可以任其自然生长。
贴石栽培:与贴树栽培方式相似,宜选用多孔透气性石块。聚石斛植株较矮小症,特别适合假山造景时附生于石上。
养护管理
光照:聚石斛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要适当遮光防止灼伤,但其对阳光的需求较高,栽培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光合作用越充分,假鳞茎越肥硕,才能开出多而美丽的花朵。
温度:聚石斛不惧高温,夏季可耐受近40℃温度,最适宜的生长的温度在25-30℃之间,温度低于10℃要采取防冻措施。
湿度:聚石斛栽培时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约80%)和较低的基质湿度,基质必须保持透气,不能长期过湿,否则易引起烂根。
浇水:春、秋季为聚石斛的生长期,需在上午浇水;夏季需在早晨或日落后浇水;冬季则在暖和的上午或中午浇水。浇水原则“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次数以具体情况而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能一天要浇水2-3次,冬季可能多天不用浇水。
通风:保持栽培环境通风透气,可生长发育得更好。
施肥:施肥应在生长期和开花前进行,有机肥和兰花专用肥合理搭配使用。可将草木灰、骨粉、豆饼等加少量杀虫剂和水搅拌制成团粒状有机肥,供植株长效利用。兰花专用肥有花宝系列、花多多系列、奥绿系列、生物菌肥及腐植酸等,在植株不同的发育期选用不同的型号肥料使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