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载《泰安县志》。诗题为登岱,分两层写,前半着眼在“登”字上,写了登山的沿途景色,描写逼真,读之如身临其境。后半是登上山顶的情况,听到笙乐,遇到青童,但又欲即不得,有爽然若失之感。
原文
其一
登岳
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①。
阳光散岩壑,秋容淡相辉②。
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③。
长风吹海色,飘送天衣④。
峰顶动笙乐,青童两相依⑤。
振衣将往从,凌云勿高飞⑥。
挥手若相待,丹霞闪余辉⑦。
凡躯无健羽,怅然不能归⑧。
其二
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②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③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④。
其三
登岳
优游沐清风,骋怀啸泰山。
汉柏揖朝岚,秦松别暮烟。
云海洗心尘,天路褪狂。
由来访胜境,乾坤此为巅。
作者
王守仁,字伯安,明余姚人。哲学家、教育家,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以宦官刘瑾,贵州龙场驿丞。后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南赣,定表之乱,旋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其学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说,世称姚江学派。著有《王文成全书》等著名书。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市(今属山东省)人,天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县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唐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渭河平原大旱,特拜陕西省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注释
其一
①晓登两句。晓,天明。行行,前进不止。《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烟霏,烟云。言天一明就登上了上山的道路,行进不止,逐步走入烟云中。
②阳光两句:岩,山崖。壑,山谷。秋容,秋天的景色。辉,映。言阳光散落在岩壑间,同秋天的景色,淡淡的辉映着。
③云梯两句:云梯,指盘路。青壁,指苍蓝色的山崖。言仰观上山的盘路,高高地挂在青壁上,象蛛丝一样的细微。
④海色两句:海色,碧海之色。天衣,天人所著之衣,这里指仙人。言长风从海边吹来,飘颻地送来了仙人。
⑤峰顶两句:笙乐,见前张养浩《登泰山》注⑧。这里指寺庙的音乐。青童,仙童。见前李白《泰山吟》二注⑥。言峰顶上奏着笙乐,又看到两个青童相互依傍。
⑥振衣两句:振衣,振拂衣服。勿,勿勿,匆忙。言我振拂一下衣服,想往青童那里去,可是两个青童匆忙地凌云高飞了。
⑦挥手两句:挥手,招手。丹霞山,红色的彩霞。余辉,余光。言青童飞去,向我招手,象是等我的样子,可是又转入丹霞之中了。他们经过的地方闪铄着留下的光辉。
⑧凡躯,凡家的肉体。言因为我是凡躯,没有健壮的羽翼,不能同青童同时飞去。赶不上青童,怅怅地望着,也不想下山了。
其二
①齐州:即济南市。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②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③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区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
④满空笙鹤:传说丹顶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