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祺
刘安祺(1903年6月10日-1995年9月8日),倚和普,乳名开秦,生于山东峄县韩庄(今属微山县),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
刘安祺早年在多地就学,后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1月,他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他参加了北伐,隶属教导师第三团,为步兵第七连连长。1932年,他请愿出战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次年又奉命“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他被授予陆军少将;并于次年8月参加了淞沪会战。1938年,他先后参加了兰封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的外围作战。1940年,他改调甘肃平凉,任九十七师师长。1944年,他参加了灵宝战役,并改任中原地区青年军第二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师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又转任青年军第六军军长,并于次年当选中央干事会干事,后调任国防部新闻局綦江区新闻班主任。随后内战爆发,刘安祺奉调到东北地区,并于1947年调任第七十一军中将军长。1948年,他先后出任了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兼青岛警备司令,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官,并于该年晋升至中将。
1949年,刘安祺发起了著名的“青岛大撤退”,率中国国民党部队撤往台湾。到台湾后,他曾先后任台中防守区司令、澎湖防卫司令、陆军预备训练部队司令、第二军团司令官,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等职。1961年授陆军二级上将,任陆军总司令。1965年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三军联合大学校长。1970年授陆军一级上将。此外,他曾当选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至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72年退役后,又出任了“经济部”中央信托局理事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顾问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3年6月10日,刘安祺出生于山东省峄县的义和庄。民国初年,刘安祺一家迁到韩庄。1909年,刘安祺在韩庄一家私塾读小学。1914年,秀才褚庆芝创办韩庄镇高等小学校,刘安祺又转入该校上了四年洋学。1920年夏,他又考入私立山阴中学堂就读,并结了婚。在中学读了三年半,差三个月就毕业的时候,因北洋军阀混战,无法在当地读书,转到徐州中学学习,不久辍学。
入伍参军
1924年冬,刘安祺受徐州中学历史课老师孙树成的影响,离开家乡去报考黄埔军校。先是在上海参加初考,录取后乘船去广州市参加复考。到广州后,与来自全国的370名青年一起参加考试以第 73名的成绩被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925年1月15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布《东征宣言》,向陈炯明宣战。刘安祺被编入特别行动队,并于该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和孙文主义学会。11月,第二次东征结束,刘安祺返回黄埔军校,不久举行毕业典礼。由校长蒋介石亲自点名,刘安祺任署连长(代理连长)。后被分派到教导师第三团当少尉见习排长,两个半月后,升为机关枪连连长。
1926年,刘安祺参加北伐,隶属教导师第三团,为步兵第七连连长。次年8月,参加龙潭战役,担任五十八团特攻队(突击队)队长。战斗将结束时,代理五十八团第二营营长,后调任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参加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市,爆发了淞沪会战。刘安祺请愿抗日,战争后大约一个礼拜八十七师开到上海,担任战场的正面攻击,刘安祺所属的二六一旅驻守在江湾,靠近吴淞炮台,那是敌人的飞机炮火最密集之处,战斗打得相当惨烈,其中伙夫和通信兵都上了战场。战斗相持大约五周时间,刘安祺阵地几度易手,并多次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兵员伤亡惨重。刘安祺团死伤三分之二。3月初,日军在浏河突击登陆,威胁防线左派,刘安祺部被迫退到二线。此时因国际调停、战事暂时停止。淞沪抗战结束之后,八十七师回南京近郊整训。
1933年2月,刘安祺升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上校旅长;同年秋天,他奉令至江西南昌行营归何应钦指挥“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并在该年10月晋升为旅长。1936年10月,他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次年8月,刘安祺率二六一旅参加了淞沪会战;10月,升为六十一师少将副师长,并兼师长职务。
1938年初,刘安祺又奉令率四十师先后参加了对日兰封会战、徐州会战;6月,武汉会战开始后,蒋介石任命他为八十七师师长,但他并未上任,而是受胡宗南之邀,前往西安市出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兼第二总队的总队长,后又任七十八师师长。
1940年9月,刘安祺改调甘肃平凉,任九十七师师长。1944年4月,刘安祺升为陆军第五十七军军长,下辖九十七师、第八师和第四十六师;同年夏天,日军侵占洛阳市、郑州市之后,以西安为目标向豫西灵宝地区进犯。五十七军奉命开向灵宝市地区。到达战场的第二天下午,就协同友军向东迎击来犯日军,双方展开血战,最后迫使日军退却,改向平汉路转移,再没有继续西进。五十七军在灵宝战役中损失将近两团的兵力,战争结束后调回西安市整顿。同年10月,蒋介石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成立中国青年军,任命蒋经国为青年军总政治部中将主任。因青年军不设军长,实际上蒋经国就是青年军统帅。青年军共编成8个师,刘安祺由五十七军军长调任青年军第二〇五师师长,驻贵阳。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青年军第二〇五师与第二〇四师(师长覃异之)合编为青年军第六军,刘安祺任军长。1946年9月,在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团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干事会干事;同年秋天,青年军第六军整编为第二〇五师,覃异之任师长,刘安祺调任国防部新闻局綦江新闻班主任。
参与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青年军番号取消。这时内战爆发,刘安祺奉调到东北地区,主办训练团。1947年7月,调任第七十一军中将军长(原军长陈明仁升任第二兵团司令官),辖第八十七、八十八、九十一和暂编第五十一师等共4个师,在东北与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作战。8月,蒋介石派刘安祺为七十一军军长,去四平市坚守。后任第七兵团司令。
1948年1月,青岛警备司令部扩充为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为丁治磐。辖第五十军、整编第八师、整编第九师,整编第六十四师。同年5月,恢复青岛警备司令部,原在东北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官刘安祺调任青岛警备司令。同年夏,刘安祺接任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兼青岛警备司令。8月,他调往青岛市,任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兼青岛警备司令。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官,辖第五十、三十二2个军共6个师。9月22日,他又晋升中将。
撤离青岛
1949年初,中国国民党在青岛驻有正规军6万人,还有13个自卫总队。刘安祺根据蒋介石的“保存有生力量,力避被歼,随时准备撤退”的作战方针,采取以外围山区、城镇和交通干线为依托的纵深梯次配备的防御体系。八路军山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迫敌撤退,保全城市”的要求,即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应采取里应外合,粉碎敌人南迁与破坏的阴谋,保卫青岛市人民,保全城市为主要目标,制定了“逐步压缩,迫敌早撤,于敌撤退之际,寻歼其一部或大部”的作战方针,兵分三路,向南推进。以三十二军第九十五师为西路,围击胶济铁路两侧的中国国民党守军,采取逐步压缩分割包围的办法向青岛市推进;以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为中路,向即墨城北烟青公路以西的国民党守军防御围击;以华东警备四旅、警备五旅一个团为东路,向即墨区以东沿海一线进击,牵制该线之敌不得向铁路沿线增援,并积极向南发展,扫清青岛市东北地区外围和崂山区的敌人。
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向青岛郊区中国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青即战役正式打响。5月14日,刘安祺接到密令,撤离青岛市,到台湾待命。6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的强大攻势下,困守青岛一隅的刘安祺,率所部残余官兵,家眷以及国民党山东省市县政府的部分党政人员,共计122072人,撤出青岛,逃往台湾。随刘安祺部赴台人员中,军队官兵112099人,官兵家眷与政府党政人员9973人。刘安祺所部官兵,两个师留在台湾,其余派往海南省、广东省等地,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刘安祺所部留在台湾及从海南、广东逃脱至台者约6万人,其中山东籍官兵约4万人。此外,随国民党青年军赴台的山东籍官兵约3000余人,随国民党海军赴台的山东籍官兵约3000余人,随海军陆战队赴台的山东籍官兵约2500余人,随国民党空军赴台的山东籍官兵约1000余人,随范汉杰,李弥兵团赴台的山东籍官兵约2000余人。该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动广东战役,刘安祺之二十一兵团部和五十军军部、三十九军军部及5个师等共5万余人,在阳江市、阳春市地区被歼,刘安祺率残部逃往台湾。
在台效命
1950年5月,刘安祺被任为台湾中部防守区司令。1952年,二十一兵团改编成五十军,任军长。1955年7月,刘安祺被任命为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简称预训部)第一任司令。两年后,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团司令官,指挥第八、第九、第十3个军。1958年10月,刘安祺又奉调防守金门县。1961年9月,刘安祺奉调回台,升任陆军总司令。
1965年8月,他出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9月,刘安祺64岁,出任了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蒋氏派他到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1969年起,他连续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至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70年6月,他晋级为陆军一级上将,并于1972年退役。1974年3月,刘安祺去到”经济部中央信托局“任理事会主席。1982年3月,他辞去理事主席一职,又出任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
与世长辞
1995年9月9日,刘安祺在台北市逝世,享年94岁。
个人作品
《一级陆军上将刘安祺回忆录》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刘安祺的祖父、父亲均以种田为业,有瘠田三百多亩,后在韩庄开了一家杂货店,店号德泰恒。刘安祺的父亲刘宜德,别号聿修,娶妻程氏,二人育有刘安祺、刘安愚两子。
健康状况
1938年初,刘安祺因疲劳不堪几次昏倒,住进医院。
1995年9月9日,刘安祺逝世。
相关事件
因情受劝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顺利接管青岛并防止国民党军在撤离前进行破坏,胶东区党委统战部通过深入调查并编印了《青岛调查》,为接管青岛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和平解放青岛市,胶东军区委托爱国人士张公制,通过地下工作人员刘仲让的协助,劝说刘安祺接受“不战善退,保全青岛,留有余地”的建议。张公制冒着极大风险,以乡情和大义打动了刘安祺,最终说服他采纳了这一建议。
请罚遭拒
1964年1月,国民党装甲兵副司令兼装甲兵第一师师长赵志华,鼓动驻新竹湖口之装甲第一师“清君侧”,企图发动兵谏,清除生活腐化之参谋总长周至柔,此事被人告发而流产,赵志华等亦被捕,时人称之为“湖口兵变”。身为陆军总司令的刘安祺曾自请处分,但为蒋介石所慰留,不予议处。
父丧轰动
1931年腊月,刘安祺带一营的兵士护送父亲的灵柩,乘一列专车回韩庄出殡,德泰恒院里高搭灵棚,开门七天受吊,街巷摆满了花圈、帐子。蒋介石、何应钦及军民各界人士送了花圈,哄动一时。
人物评价
刘安祺是山东人,个性爽朗,跟蒋比较谈得来。(历史学家王泛森 评)
参考资料
刘安祺.微山县人民政府.2024-07-04
刘安祺.黄埔军校同学会.2024-07-04
王汎森:满眼都是“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