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隆之
封隆之(485年—545年),字祖裔,小名皮,渤海蓨县(今景县)人。北魏后期大臣,司空、右光禄大夫封回之子。个性宽和,气度过人,颇多才华。不到20岁,任冀州区主簿。迁河内知府,转冀州刺史。河阴之变,父亲遇害。交好平阳郡公高欢,诛灭尔朱氏,拜侍中,封安德郡公,开府仪同三司。元善见即位,拜吏部尚书兼理冀州刺史,迁尚书左仆射,出任齐州刺史。封隆之曾参与制定《麟趾格》,对北朝法制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武定三年(545年),卒于任上,终年六十一,谥号宣懿。
人物生平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元诩元诩死后,大都督尔朱荣拥兵进入洛阳市,拥立元子攸为帝,即为孝庄帝。同时,杀死宣武灵皇后、少帝元钊及王公大臣2000余人,封隆之父亲封回同时被害,史称河阴之变。时隔一年,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攻入洛阳,弑杀孝庄帝,拥立元晔为帝。于是,是时,封隆之刚升任河内知府,国耻家怨积深,常怀报仇之志,未到新任便持节东归冀州区(今冀州市),以图义兴。与高乾等夜克州城,被推为冀州刺史。其对冀州军民尽心慰抚,百姓感悦。
不久,平阳郡公高欢率军自太原市(今太原市)东出,隆之遣其子封子绘自口将高欢接至信都(今冀州市)发展势力。
中兴元年(531年)十月,协同高欢破尔朱兆军于广阿(今隆尧县),封隆之被封为北道大使,镇守邺城遗址(今河北临漳县)。
永熙元年(532年),任侍中,寻封安德郡公,参议朝政。因遭斛斯椿诬陷,逃归乡里。高欢召赴晋阳。
东魏天平初年(534年),官拜侍中,参预迁都之议。元善见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理冀州。武定初年,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密谋反叛,暗中遣使联络冀州区望族以为内应。帝命封隆之速往招抚,高欢之子高澄却密书其“尽灭其党”。封隆之以为,抚慰之旨既已公布,再除杀必失信于民,危害更大。于是,呈请高欢阻止了一场大捕杀。
武定三年(545年),封隆之卒,终年61岁。
主要影响
平定叛乱
封隆之曾在魏延昌年间跟随大都督元遥平定僧人法庆的叛乱,在东魏静帝天平年间平定阳平郡人路绍遵聚众叛乱,并在武定初年奉命抚慰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使其叛乱未遂。元象初年,封隆之招募勇士去远处戍守,都督孛八、高法雄、封子元等不愿前往而聚众闹事,封隆之率州军平定了他们。兴和元年,封隆之入京担任侍中时,冀州官民为他立碑称颂。
制定律法
曹丕时期,封隆之依据诏命在麟趾阁参议,制定朝廷新制。兴和三年十月,朝廷再次下诏“群臣于麟趾阁议定新制”,并正式颁布实施。
历史评价
高欢:封公积德履仁,体通性达,自出纳军国,垂二十年,契阔坚虞,始终如一。以其忠信可凭,方以后事托之。
轶事典故
在消灭尔朱荣的势力之后,封隆之对高欢讲道:“斛斯椿、贺拔胜、贾显智等人先前侍奉尔朱荣,与朝廷对抗,然而在讨伐尔朱仲远的时候,却又齐心协力。像这样猜忌且狠毒的人,欲望是没有尽头的。而叱列延庆、侯渊、念贤等人也都在京城,大王您倘若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这些人必定会制造祸端。”等到了第二天,高欢才对封隆之说:“你昨日所说的话,的确是深思熟虑、谋划长远。”
亲属成员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
北齐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微信读书.2024-07-26
北齐书(全二册).豆瓣读书.202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