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鼻乌鸦
秃鼻乌鸦(鸦属 frugilegus)外形似小嘴乌鸦,体长47公分,站立时翅膀长度与尾长相当,成年秃鼻乌鸦的上喙鼻孔周围无鼻羽,上喙基部为灰白色,远远看去一片灰白。
秃鼻乌鸦雄雌成鸟同形同色,除了嘴基部外通体漆黑,喙、虹膜和双足均是饱满的黑色,常栖息于平原丘陵低山地形的耕作区,有时会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区;秃鼻乌鸦与其它乌鸦一样,其叫声为粗砾嘶哑的“刮刮声”,非常难听、非常吵,属杂食性鸟类,食性很杂,垃圾、腐尸、昆虫、植物种子甚至青蛙、蟾蜍都是它的“食谱”。秃鼻乌鸦繁殖于欧亚大陆中纬度至高纬度地区,越冬于欧亚低纬度地区及北非,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也偶见于西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在我国繁殖的种群多为留鸟,也有境外迁来越冬的种群。每年2月在秃鼻鸦群中可见到雄雌乌鸦互相追逐现象,它们上下飞翔并作短距离划翔,随后雄鸦停在树上或地下,向雌鸦做弓身鼓翼的求偶动作,此后尾部展成扇状,如雌鸦有反应,则屈膝扑翼相合,继而雄鸦献食而后交配成对;秃鼻乌鸦在北方每年孵卵期一般16-18天,有时还可补产一窝。秃鼻乌鸦不仅危害成熟的葡萄、苹果、桃和西瓜外,还危害玉米、水稻、高粱、小麦、向日葵、花生等。
秃鼻乌鸦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之中。
形态特征
雌雄相似。通体辉黑色,额裸露,嘴长直而尖、黑色,基部裸露、覆以灰白色皮膜。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在内的上体均具铜绿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具暗蓝绿色光泽。下体乌黑色或黑褐色。喉部羽毛呈披针形,具有强烈的绿蓝色或暗蓝色金属光泽。其余下体黑色具紫蓝色或蓝绿色光泽,但明显较上体弱。喙粗且厚,上喙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圆尾。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通体暗黑色无光泽,额与嘴基不裸露,鼻孔被覆有刚毛。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颅骨。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
大小量度:体重♂391-495g,♀356-469g;体长♂423-498mm,♀410-509mm;嘴峰♂50-61mm,♀46-58mm;翅♂270-341mm,♀285-341mm;尾♂160-193mm,♀151-187mm;跗♂47-59mm,♀45-56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尤以农田、河流和村庄附近较常见。晚上多栖于河岸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清晨成群沿河谷飞到附近农田,有时会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区。
生活习性
在高树上(有时在城镇内)筑成大群国家体育场,草地或耕地里挖掘蛴螬和植物病原线虫,有时会刨出马铃薯和谷物种子;偶尔也破坏果类作物,进食及营巢都结群的社群性鸟种。常与寒鸦混群,取食于田野及矮草地,常跟随家养动物。常成群活动,冬季也和其他鸦群混合成大群,有时集群多达数百只甚至近千只。
是杂食性鸟类,食性很杂,垃圾、腐尸、昆虫、植物种子、甚至青蛙蟾蜍都出现在它们的食谱中,为了寻找食物它们经常会出没于城市郊区的垃圾掩埋场和城市街道的垃圾桶、垃圾站等场所。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北马其顿共和国、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新西兰。
游荡:阿尔及利亚、格陵兰、冰岛、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马耳他、中国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也有早在3月中旬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林缘、河岸、水塘和农田附近小块树林中,有时也在城镇公园、庙宇和村庄附近高大树上营巢。巢多置于高大乔木的树杈上。结群繁殖,有时在同一棵树上有数个巢。营巢材料为枯树枝,内垫有枯草茎、枯树叶、草根、苔藓植物、棉絮、纤维、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时间较长,有的长达一个月左右才筑好巢。巢呈碗状,距地高6-20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巢产卵5-6枚。卵天蓝色、浅绿色或蓝绿色,被有褐色、黄褐色、黑褐色和灰色深浅两层斑点。卵的大小为30-44mm×24-34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9-30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科普 | 鸟中“狠角色”——乌鸦.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2
稀客!“秃鼻乌鸦”做客福建永安.人民咨询.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