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煦
[11]李宏煦 [12]李宏煦 [19]李宏煦
概述
男,1971年10月生,甘肃天水人。1992年6月、1998年3月、2001年9月于中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7-1995,8为金川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冶炼厂技术员,2001,10-2005,5于中国有研从事科研工作,2002年8月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4年完成博士后研究,2005年6月至今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任教。专长于生物冶金、资源循环利用、湿法冶金电化学、工业生态等方面。纵向科研方面以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细菌修饰粉末微电极对有菌硫化矿氧化机理的研究"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专题"微生物浸出体系生物与化学因素强关联"1项,院所创新基金项目"生物堆浸过程的优化控制"1项;以主要成员完成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万吨级生物冶金工程化研究"和"西藏玉龙铜矿生物冶金技术开发研究"2项;参加完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德兴市低品位铜矿细菌浸出提铜试验研究"1项,原国家计委示范工程项目"大宝山铜矿生物提铜研究"1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铝矾土焙烧预脱硅新工艺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复杂贫细杂矿物资源整体加工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1项;参加完成其他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为国家生物冶金技术扩散平台主要成员。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万吨级生物冶金工程化研究"中长期在矿山现场实施技术应用与工程建设,建成国内第一家生物提铜工厂。2003年9月应国际生物冶金学术委员会邀请赴雅典在第15届国际生物冶金学术大会上做报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5篇,SCI收录6篇,EI收录15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硫化铜矿的生物冶金》1部。讲授本科生课程有《生态系统热力学与动力学》、《有色金属冶金与生态环境》、《人文生态》、《地学基础》等,硕士与博士生课程《有色生物工程与工业生态》《热力学与动力学》等。
发表论文
【已发表论文】:[1]李宏煦 董清海 苍大强 王淀佐。高温浸矿菌硫化叶菌属的生长及浸矿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9(1):20~
[2]阳征会 龚竹青 马玉天 杨余芳 李宏煦。高纯纳米α-氧化铁粉体的制备及表征[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487~
[3]李宏煦 苍大强 董清海 王淀佐。浸矿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Fe^2+的电化学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16(9):1634~
[4]吴爱祥 王洪江 习泳 李宏煦。铜矿浸出热力学分析[J].湿法冶金,2005,24(4):192~
[5]李宏煦 陈景河 阮仁满 王淀佐。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硫化铜矿生物堆浸过程[J].有色金属,2004,56(41):66~
[6]李宏煦 王淀佐。硫化矿细菌浸出的半导体能带理论分析[J].有色金属,2004,56(3):35~
[7]李宏煦 王淀佐。硫化矿浸出过程的半导体溶液界面分析[J].有色金属,2004,56(2):77~
[8]李宏煦 王淀佐 陈景河。细菌浸矿的间接作用分析[J].有色金属,2003,55(4):98~
[9]李宏煦 王淀佐 陈景河 阮仁满。细菌浸矿作用分析[J].有色金属,2003,55(3):68~
[10]李宏煦 王淀佐。生物冶金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J].有色金属,2003,55(2):58~
[11]李宏煦 王淀佐 等。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及其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2003,55(1):81~
[12]李宏煦 邱冠周 胡岳华 王淀佐。原电池效应对混合硫化矿细菌浸出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13(5):1283~
[13]李宏煦 胡岳华 邱冠周 王淀佐 阮仁满.Cu^2+对Fe^2+在T.f菌修饰粉末微电极上氧化行为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13(1):229~
[14]李宏煦 王淀佐。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Ⅱ)[J].矿冶,2003,12(2):45~
[15]李宏煦 刘晓荣。黄铁矿和镍黄铁矿混合细菌浸出过程的原电池效应[J].有色金属,2002,54(4):47~
[16]李宏煦 胡岳华 等.Fe^2+在T.f菌修饰粉末微电极表面氧化的电化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12(6):1263~
[17]李宏煦 阮仁满 等。矿物资源加工中的微生物技术[J].矿冶,2002,11(B07):79~
[18]王淀佐 李宏煦 等。硫化矿的生物冶金及其研究进展[J].矿冶,2002,11(B07):8~
[19]李宏煦 王淀佐。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I)[J].矿冶,2002,11(4):49~
[20]李宏煦 王淀佐 等。羧甲基淀粉钠提高球团强度的机理[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32(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