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斩经堂

斩经堂

《斩经堂》,是京剧传统剧目。

《斩经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起兵恢复汉室,王莽命令搜捕刘秀。吴汉的父亲被王莽杀害,吴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婚并受封为官。刘秀战败后被吴汉俘获,准备押送京城。吴汉母亲揭露家族仇恨,要求吴汉做出三项决定:释放刘秀、辞去官职、杀妻。吴汉不忍杀贤良的妻子,但最终遵母命,在“经堂”内杀妻。妻子死后,吴汉的母亲也自缢身亡。吴汉焚毁家宅,背负母亲遗骨,投奔刘秀,辅佐复汉。

《斩经堂》源自徽剧《吴汉三杀》,早年王鸿寿擅演,并可能对部分情节进行了调整,他首次以京剧形式演出,并将剧名改为《斩经堂》。周信芳随后学习并演出《斩经堂》,于1925年8月21日在丹桂第一台首演,并在原剧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改编,成为麒派的代表剧目之一。解放后,《斩经堂》因思想内容问题曾停演。20世纪60年代初,《斩经堂》在《上海戏剧》等报刊上引发争议。20世纪80年代,《斩经堂》恢复上演。

创作背景

题材来源

《斩经堂》并非由特定剧种首创,其素材来源于情节相似的民间传说,因此各版本之间差异不大。徽剧《吴汉三杀》传至京剧、淮剧、绍剧等剧种。京剧起源于徽剧,因此京剧《斩经堂》亦源自徽剧。《吴汉三杀》是徽班常演剧目,后被移植至京班,采用“拨子”腔演唱。

人物原型

吴汉,历史上实有其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44年。东汉建立后,封大司马、广平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后汉书》和《两汉纪》均记载其事迹,史料显示,吴汉并非官宦之后,未曾为王莽女婿,也未在镇守潼关时奉母命杀妻、背叛王莽归顺刘秀。《斩经堂》以吴汉为主人公,主要因其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具军事才能,又在拥立刘秀即位方面具有影响力。

由明代谢昭编著的《东汉演义》可知,在明末时尚未有吴汉杀妻的故事。《东汉演义》虽未包含此情节,但已有“王莽赶刘秀”(又称“刘秀走国”或“刘秀走南阳郡”)的故事框架。而“王莽赶刘秀”早见于民间传说,例如江淮傩歌“神书”中的《刘秀走南阳》(又称《土地忏》)。该故事描述王莽因刘秀为汉平帝皇后(即王莽之女)所生,欲将其诛杀,忠臣柴文进以女替换,将刘秀送出宫外。七年后,奸臣徐士林识破其身份,刘秀被迫前往南阳邓禹处避难,途中与吴汉潼关县相遇。吴母为确保吴汉忠于刘秀,要求其杀妻。吴汉妻子品行贤良,吴汉数次犹豫,最终其妻自刎,吴母亦自缢。此情节与《斩经堂》内容高度相似。《土地忏》是关于“吴汉三杀”故事的最早文献。由于“王莽赶刘秀”被纳入巫师傩歌,广泛传播,并影响蒙古族曲艺“胡仁乌力格尔”等。

创作历程

戏曲演员王鸿寿(别名“三麻子”)早年主要从事徽剧演出,因此对徽剧《吴汉三杀》很熟悉。他赴上海演出后,《斩经堂》成为其常演剧目之一,并广受观众欢迎。可能是他对部分情节进行了调整,首次以京剧形式演出,并将剧名更改为《斩经堂》。

角色介绍

仅收录部分,参考来源:

剧情简介

王鸿寿版本

吴汉非常孝顺,擅长军事,具有将领才能。后来,他娶了王莽的女儿王兰英,并奉命镇守潼关县。他的母亲一直想归顺东汉,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因此暂时隐瞒自己的意图。当时,刘秀率领大军,在大将邓禹的协助下进攻潼关。吴汉的母亲担心儿子因留恋妻子和优厚待遇而不愿归顺东汉,违背大义。于是,她秘密交给吴汉一把剑,并告诫他必须在公私之间作出抉择,让他杀妻以表忠诚,然后归顺汉朝。吴汉与妻子感情深厚,而他的妻子虽然是王莽的女儿,但品行贤良,一直独居于一座名为“经堂”的楼阁中,过着吃素诵经的生活,不参与外事。吴汉不愿违背母命,但又不忍心直接下手。他苦思无计,最终亲自前往经堂,将母亲的要求告知妻子。王莽之女听后,毫不犹豫地接过佩剑,自尽以成全吴汉的忠义。吴汉带着她的头颅向母亲复命,随后打开城门,引导汉军入关。

周信芳版本

东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刘秀起兵恢复汉室。王莽下令搜捕刘秀,并承诺擒获者可获得高额赏赐。当时,潼关县守将吴汉的父亲曾被王莽杀害,但吴汉年幼时对此并不知情。长大后,王莽将女儿王兰英嫁给他,并封他为朝廷官员。刘秀战败逃至潼关,被吴汉俘获,准备押送至京城。吴汉在向母亲请示时,母亲首次向他揭露家族与王莽的仇怨,并要求他做出三项决定:释放刘秀、辞去官职、处死妻子。吴汉的妻子品行贤良,因此他不忍心杀害她,而母亲也同样不忍。但如果不处死妻子,就无法彻底断绝对王莽的忠诚。最终,吴汉含泪接受母命,在“经堂”内杀害妻子。当时,她正在佛前为母亲和丈夫祈福。吴汉杀妻后,母亲也自缢身亡。吴汉随后焚毁家宅,背负母亲的遗骨,策马离开潼关县,投奔刘秀,辅佐其复兴汉室。

剧目发展

1937年,由上海华安电影公司摄制、周信芳袁美云主演的京剧戏曲片《斩经堂》上映时,《斩经堂》已成为麒派的代表性剧目之一。解放后,《斩经堂》曾被认为思想内容不好而停演。20世纪60年代初,《斩经堂》曾在《上海戏剧》等报刊上展开争鸣,引起有关“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斩经堂》恢复上演。

剧情流变

周信芳吕振羽王鸿寿同台演出,并学习演出《斩经堂》。1925年8月21日,即王鸿寿去世的同年,《斩经堂》在丹桂第一台首演,由周信芳饰演吴汉王灵珠饰演王兰英。但是,周信芳并未完全沿用王鸿寿的版本,而是以徽剧为基础,对剧目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在艺术表现方面,周信芳对该剧进行了改编。剧中吴汉润的表演风格在揉脸、造型和动作上介于红生与须生之间。在声腔方面,他保留了徽剧高拨子的高亢激昂特色,同时加入了大段二黄唱腔。其中,“贤公主休要跪你休要哭”一段唱腔委婉凄切,广受欢迎,成为代表性唱段。在表演上,周信芳通过细腻的层次处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情感变化。

艺术鉴赏

不论是哪一个剧种搬演,《斩经堂》的剧旨都是颂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唯有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时期,起过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就思想倾向来看,《斩经堂》是公然宣传封建正统思想和表揭、歌頌封建道德的坏戏,因此就政治标准来衡量,完全不应该肯定它而应越否定它。从政治标准否定这个戏,并不等于从艺术标准上也全微否定了它,剧作者在戏剧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心理矛盾的展现上颇费心思,成功吸引观众兴趣。剧中三位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塑造较为突出。

价值影响

艺术价值层面

在艺术的表现上,周信芳对《斩经堂》进行了艺术加工,其中“贤公主休要跪你休要哭”一段成为广为流传的唱段。

历史文化价值层面

《斩经堂》旨在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观念,反映了宗法传统对人性与情感的限制。

思想价值层面

在抗日战争时期,《斩经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吴汉的忠孝观念及其果断精神在当时具有积极影响。

重要演出

演员简介

王鸿寿(“三麻子”)

“三麻子”指戏曲演员王鸿寿(1850年-1925年),擅长昆曲、徽剧、京剧等多个剧种。其原籍怀宁县,生于江苏如东县掘港场,幼年学习昆曲武丑和徽剧靠把老生。青年时期曾在太平军徽班活动,后拜师里下河地区徽班武生艺人朱湘,研习武生表演艺术。

周信芳

周信芳(1895年-1975年)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淮安市(今清浦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周信芳6岁随父周慰堂(演青衣,艺名金琴仙)旅居杭州市,从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 周信芳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周信芳”,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 周信芳到北京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 周信芳返回上海市,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演出,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起, 周信芳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赡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 周信芳两度赴北京、天律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 《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

自1920年代, 周信芳开始就尝试撰写研究京剧的文章,在《梨国公报》上发表了《谈谭剧》《怎样理解和学习谭派》《论张飞》《〈探母新旧剧词商榷〉之商榷》等评论文章。1925年, 周信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于京剧,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戏曲的艺术家。1949年后, 周信芳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文集》等著作,发表有《继承和发展戏曲流派我见》《谈谈连台本戏》等文章,对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文学、戏曲流派、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周信芳擅长通过高难度的唱念做打来刻画人物,唱腔以苍凉遒劲为特色,形成独特的“麒派"表演艺术风格。

周信芳是与梅兰芳同时期享誉伶界的京剧大师,在其7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共上演600余部剧目,涵盖平民故事、历史题材及英雄悲剧等多个类别,通过戏曲艺术展现社会百态及人生哲理。在表演方面,他以唱念做打塑造众多角色,表达正义观念,并批判社会不公。他创立“麒派”表演艺术,推动京剧改革,是首位在戏曲舞台上采用“导演制”的实践者,同时促进京剧与电影、话剧的融合。

相关争议

20世纪上半叶,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斩经堂》在上海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位观众评论称,吴母为报杀夫之仇,不惜牺牲儿媳,并以自尽激励吴汉复仇,这种行为令人震惊;王兰英从容赴死的态度也令人叹息。这位观众认为,封建宗法传统扭曲了人性和情感,如果观众仍然欣赏这样的戏剧而未感到不适,民主时代或许仍然遥远。

在抗日战争期间,《斩经堂》被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处长的张九如指出,尽管该剧情节未必符合正史,但其主题契合当时的民族情绪,能够激发民众的抗敌斗志,成为抵抗汉奸、维护民族尊严的象征。部分观众也认为,不应以现代价值观评判历史剧吴汉的忠孝观念和果断精神在当时背景下值得肯定,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相较于自私自利和汉奸行为,吴汉的抉择更具道德意义。

改编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戏曲史丨《斩经堂》的故事溯源、剧旨评析与传承思考.微信公众号.2025-03-12

斩经堂(1937).豆瓣电影.2025-03-12

斩经堂.豆瓣.2025-03-12

周信芳.猫眼电影.2025-03-12

百年巨匠|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微信公众号.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