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BMP-1步兵战车

BMP-1步兵战车

BMP-1步兵战车(BMP-1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是苏联研发生产的步兵战车。

20世纪60年代,考虑到核战争的可能性,苏联发展了BMP-1步兵战车,以适应核战争条件,并与坦克协同作战,提升核突击效果。为满足作战需求,苏联国防部装甲坦克总局组织设计竞赛,要求设计新型中型坦克和步兵战斗车辆,并强调越野性、火力支援、防护和通信联络等能力。多个设计局参与了竞赛,提出了多种方案,如履带式、轮式和轮履混合式步兵战车。这些方案在库宾卡靶场进行了竞争评估,最终,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设计局的BMP-1步兵战车方案脱颖而出,尽管面临造价争议,但该方案最终被定型为BMP-1,并经过多次改进和批量生产。至1983年,苏联至少生产了20000辆BMP-1系列步兵战车。

BMP-1步兵战车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动力舱位于驾驶员和车长的右侧,集成了多种组件;中部和炮塔内配置武器、弹药等。其配备V型六缸柴油发动机,具有水陆两用和越野性能。该车装备73毫米低滑膛炮和“婴儿”反坦克导弹,火力强大,有效支援步兵作战。BMP-1还拥有完善的防护装置和生存条件保障系统。载员舱可容纳8名士兵。

BMP-1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参战,埃及陆军使用其进行战斗。战后,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印度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瑞典芬兰等国家均购买或从其他途径获得了BMP-1步兵战车,进行装备或在冲突中使用。中国也与20世纪80年代仿制BMP-1为ZBD-86步兵战车,BMP-1在苏联后续又衍生了BMP-2步兵战车BMP-3步兵战车型号的步兵战车。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陆战之王”。然而,坦克无法完全取代步兵,二者需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但步兵行走速度难以跟上坦克,因此需拥有相似机动能力。德国通过生产Sd Kfz250系列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支援坦克作战,而苏联则采取在坦克上搭载步兵的方式,但此举缺乏防护措施,易遭火力打击。战后,苏联研制出BTR系列装甲输送车,拥有与坦克相当的机动性,能安全快速输送步兵至战场并支援作战。进入20世纪60年代,鉴于未来核战争的可能性,苏联发展出了步兵战车,以适应核战争条件,迅速穿越放射性地区,协同坦克作战,提升核突击效果。

立项研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国防部装甲坦克总局提出设计新式中型坦克与专为步兵分队乘坐的装甲车辆的要求。为此,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了宾库卡装甲坦克科研所和装甲装甲兵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于50年代末制定了新型步兵战斗车辆的技术任务书。该任务书明确了以下关键要点:

车辆需具备不低于新式中型坦克的越野性和机动性;应能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能与敌方坦克和普通装甲车辆交战;步兵能在车内射击,车辆需有良好装甲保护并便于步兵快速下车;装甲需能抵御轻武器、机关炮地雷和炮弹破片的攻击,并具备核生化防护能力;车辆应配备无线电设备,确保与分队和坦克分队指挥员的持续通信;还需具备伪装和观察设备。

任务书进一步规定,在遭遇敌方反坦克防御时,步兵应在距敌方防区前沿约600米处下车,车辆则进行机动隐蔽,随时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若敌方防御不足,步兵可不下车。此外,该车需具备与坦克分队协同作战的能力,以应对遭遇战和反击战。这一设计的背后,是对苏德战争初期步兵防御分队因缺乏反坦克武器而遭受重创的深刻反思。

为研制出卓越的步兵战车,装甲坦克总局举办了设计竞赛,吸引了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设计局、布良斯克汽车制造厂、阿尔泰拖拉机厂设计局、库尔干机械制造厂特别设计局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设计局等单位的积极参与。在整车战术技术规范出台前,总局已选定了一套由图拉仪器仪表制造设计局研制的武器系统,该系统包括一门73毫米口径的2A28“雷”式滑膛炮、一挺PKT式7.62毫米坦克机枪以及9K14“婴儿”导弹武器系统。该武器系统火力强大,远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级轻型装甲车,为步兵战车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

方案选择

各设计局与装甲炮兵总局提出了履带式、轮式和轮履混合式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案。1961年,这些方案均被送至库宾卡靶场,由苏联国防技术装备委员会进行评估。由于主航空武器系统相同,车辆重量限制严格,且防护水平相近,竞争主要聚焦于可靠性、操纵性能及价格。

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设计局推出了“911工程”和“914工程”两种样车。其中,“911工程”车身与炮塔采用轧制钢板焊接,配备前驱4x2轮式及全尺寸履带式两套行走装置,切换需停车操作。而“914工程”则基于PT-76水陆坦克底盘,搭载两人乘员组及八名步兵,涉水速度可达10千米/小时。

布良斯克汽车厂设计局展示了前驱8x2轮式步兵战车“1200工程”,车身与炮塔同样采用轧制钢板焊接,并配备液压气动式独立悬挂及PT-76喷水推进装置。阿尔泰拖拉机厂设计局与装甲坦克兵军事科学院合作,推出了轮履混合式步兵战车“19工程”,其可在行进中完成轮履切换,具备较高的通行能力与涉水能力。

此外,库尔于机械制造厂特别设计局也推出了轮履结合的“659工程”样车。然而,由于该厂在装甲车辆方面的经验不足,其方案在评估中首个被淘汰。

测试定型

在P·P·伊萨科夫的领导下,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设计局最终展示了代号“764工程”的全履带式步兵战车方案,以技术成熟的极地越野车为基础,其最大特点是发动机前置。该方案因结构紧凑和适合泥泞路段行驶而受到认可。随后,伊万·伊萨科夫团队进一步研发了简化的“765工程”,尽管提出了增置步兵遥控机枪的高档版方案,但最终因前瞻性过高而未获通过。“765工程”最终中标,其设计在后续定型与生产中融合了其他厂的优秀设计。然而,苏联红军高层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步兵战车的造价和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这导致该项目的试制时间被拉长。直到赫鲁晓夫下台后,“765工程”的测试才得以完成,并于1966年定型为BMP-1战车。BMP-1于1965年进行军队测试,西方则在数年后才开始装备类似步兵战车,标志着陆军装甲战斗车辆新时代的开启。

生产交付

于1966年进行小批量生产,供部队试用。1966年,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推出了进一步改进型765SP1工程,该车被定型为BMP-1步兵战车,于1966年在库尔干州机器制造厂大批量投产,并一直生产到1969年。此后库尔干机器制造厂转产765SP2工程。1973年该厂转产765SP3工程并一直生产到1979年。765工程、765SP1工程和765SP2工程是厂家研制代号,苏联红军的正式型号都是BMP-1。这三种车型的区别不大、车重分别为12.6吨13吨和13.2吨。1979年后,该厂转产BMP-1P步兵战车(765SP4工程和765SP5工程),至1983年彻底停产,转产BMP-2步兵战车。至此,苏联至少生产了20000辆BMP-1系列步兵战车。

装备情况

BMP-1步兵战车于1967年开始入装服役,主要装备于苏联坦克师和摩步师的摩步团,用以取代20世纪5年代的BTR-5OP履带式装甲人员运输车和部分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BTR-60P轮式装甲人员运输车。

1973年10月6日,埃及陆军共有230辆BMP-1。同年,苏联经由海运至少向叙军提供了140辆BMP-1,其中约100辆参加了进攻戈兰高地的战斗。1994年,印度陆军拥有600辆BMP-1。

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

BMP-1步兵战车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动力舱位于驾驶员和车长的右侧。后门为间隔式,左右门内的空间分别能储油60L和70L。每扇门上都有1个观察镜,左边门上还有射孔。载员舱顶部有4个舱盖,车体两侧各有4个射孔和电热式潜望镜。每个射孔附近都有废弹壳收集器和用于排除发射药气体的通风装置。动力装置为V型6缸液冷柴油机,汽缸夹角为120度,功率达221千瓦(300马力)。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系统,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每侧配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其中,第一和第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阻尼器。BMP-1的单位功率高达17千瓦/吨,远胜于同期主战坦克(如T62的11.4千瓦/吨)。此外,该车还具备浮渡能力,入水前需竖起车首防浪板,开启排水泵,并将驾驶员中间的潜望镜更换为高潜望镜。在水中,战车依靠履带划水前进,最大水上速度可达7公里/小时,足以通过一般的江河。

动力系统

BMP-1型战车配备了V型六缸四冲程300马力柴油发动机,以其卓越的水陆两用和越野性能著称。该发动机需要清洁空气以确保高效运行,并在冬季通过散热器进行预加热,以提升功率和冷启动速度。发动机启动方式灵活,可采用压缩空气或电动启动器,恶劣条件下可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此外,BMP-1的气动系统还负责控制挡浪板、进气管和观测仪器外层玻璃的清洁装置。机械传动装置集成了主摩擦离合器、五级变速箱和游星转向机械装置,简化了操控,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战车采用方向盘驾驶,无论是陆地还是水中,均由前置主动轮和钝齿啮合的履带牵引。其履带设计坚固耐用,可长途跋涉无需中途更换。同时,战车配备了高效的抽水泵,即使在车体出现小穿孔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在水中正常行驶。

悬挂系统

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侧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第一和第六负重轮处有液压阻尼器。在M113装甲运兵车上方有薄钢板制成的护板,当车辆在雪地行驶时可卸下。履带为钢质双销式,销耳之间形成水戽,以便在履带划水推进时增加推力。该车具有浮渡能力,在浮渡入水前应将车首防浪板竖起,排水泵打开,并将驾驶员中间的潜望镜换成高潜望镜。当车辆浮渡时传动装置的档位不能高于三档,水的流速不应大于1.2m/s。

武器系统

BMP-1步兵战车装备了独特的2A28型73毫米低滑膛炮,该炮配备自动装弹机,采用定角装填方式,发射SPG-9定装式火箭增程破甲弹和杀伤弹,有效射程达1000米,能穿透超过390毫米厚的装甲。此外,炮管上方还装有9M14型“婴儿”反坦克导弹发射导轨,导弹有效射程为3000-5000米,不仅可用于反坦克,还能对付其他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导弹采用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对均质钢装甲的静破甲深度超过700毫米。此外,BMP-1还装备了机关枪、冲锋枪的专用枪架,乘员可通过座舱顶部舱口进行射击。随车放置有RPG-7型轻型火箭筒,便于步兵反坦克作战。在每个装备该车的摩步排中还有1辆车携带2具萨姆-7单兵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20世纪60年代,BMP-1的火力配置不仅能有效支援步兵作战,还对当时的主战坦克构成一定威胁。

瞄准/火控系统

为确保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战斗能力,BMP-1还加装了复合式无辅助照明瞄准具电热加温及清洁装置。车内炮塔瞄准用的半导体电传动装置,提升了武器使用的效率和稳定性。乘员在行进或停顿时均能通过枪眼和观察仪器使用武器,座舱内还设有加热型潜望镜

防护能力

BMP-1步兵战车拥有完善的战勤组和设备防护装置,包括防常规火力兵器、防核、防化学和防生物武器的装置,以及泅渡中车体受到损伤时的防火、防沉没装置,还有烟幕施放器。战勤组和装置受到车体四周的装甲保护。车内良好的生存条件是通过空气清洁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以及食品、饮用水和药品储备加以保障的。

车载设备

BMP-1型战车的超压系统集成了三防滤清装置和带尘土分离器的增压风机,风机位于车长位置后方顶部,叶片数量增加以提升风量和风速。当舱盖关闭时,污染空气经炮塔后进气管进入超压系统,通过导管导入风机进行尘土分离。在寒冷气候下,分离的空气先经加温装置,再经三防滤清装置滤除有害战剂,最终送入乘员舱。此系统形成车内超压,防止战剂通过未密封孔隙进入。若通风装置同时开启,超压效果会降低。此外,车辆还配备了陀螺半罗盘作为导航装置,以应对能见度差和定向困难的行驶条件。

车组成员

载员舱可容纳全副武器士兵8人,每侧4人,背靠背乘坐,人员通过车后双开门出入。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埃及

1973年,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发起复仇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这也是BMP-1第一次参加大规模战争。当年10月6日开战之际,埃及陆军共有230辆BMP-1。最早交付的80辆BMP-1编入第4装甲师和其他两个步兵师,而8-9月间到货的150辆则完全按照苏联红军模式编组摩步营参战,每营配属有35~40辆。

利比亚

1969年9月1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发动政变掌权。仔细评估了BMP-1在“赎罪日战争”中的表现后,利比亚向苏联发出大笔订单。1977年7月20至23日,利比亚与被它视为“阿拉伯叛徒”的埃及发生短暂交火,两军出动了旅级规模部队,都动用了BMP-1和大口径火炮,互有胜负。BMP-1在沙漠地带的机动能力受到轮式车辆的强大挑战,利比亚购买自巴西的EE-9“响尾蛇”轮式装甲侦察车表现出色,它的火力不比BMP-1弱,且在沙漠里的行驶速度比任何履带式车辆都要快。有鉴于此,战后巴西生产商得到来自利比亚军方的大批订单。

叙利亚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经由海运至少向叙军提供了140辆BMP-1,其中约100辆参加了进攻戈兰高地的战斗。但戈兰高地既没有像西奈半岛那样辽阔的沙漠地带让它发挥高速突击的长处,又没有多少河流来显其无准备浮渡功能。受制于威力有限的武器系统,BMP-1面对以军坚固设防的支撑点和沿着预置射击坡道往来穿梭的坦克时只有挨打的份。战后,叙军对BMP-1的总结是:性能比BTR-50、BTR-60PB装甲输送车优秀,大幅提升了步兵在敌交叉火网下的生存力,但结构也相对复杂,特别是火炮射程近、反坦克导弹再装填困难、枪炮没有稳定器,等等。以军击毁和缴获了50余辆叙军的BMP-1,其中一半左右是发生机械故障后被丢弃。

伊拉克

1980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规模扩大至20万人,配备大量坦克、步兵战车和火炮,其中BMP-1步兵战车尤为突出。相较之下,伊朗陆军装备虽多但维护不佳,大量装甲车无法使用。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沿800千米战线发起三路进攻,主力集中在北、中两路,同时南路进行佯攻。当伊拉克军队攻入霍拉姆沙赫尔时,遭遇伊朗军队的激烈抵抗,双方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伊朗少年驾驶炸药摩托车冲击BMP-1的壮烈场面。经过激烈战斗和巨大损失,伊拉克军队终于在10月24日艰难占领霍拉姆沙赫尔。

印度

自1974年起,苏联向印度提供了BMP-1,并为其提供了技术保障以便进行大修。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进一步建议印度购买BMP-2步兵战车生产线并改进BMP-1。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报道,至1994年,印度陆军拥有600辆BMP-1和740辆BMP-2。印度的BMP-1主要在印控克什米尔德干高原和东北部地区执行反叛乱任务,而唯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1987年的“强制和平”行动,旨在斯里兰卡监督停火谈判。然而,面对“猛虎”组织的持续袭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决定发起“帕瓦”行动,成功夺取了猛虎组织的大本营贾夫纳城。

越南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后,苏联向越南运送了大批军火,其中包括BMP-1战车,用于装备越军第1军下辖的第308、312师。第308步兵师作为精锐预备队,实现了机械化,主要装备了苏制BTR-152输送车和BMP-1。在1980年的“CD-30”演习中,该师展示了对中国的针对性机动能力。随后,第304师等其他部队也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尽管BMP-1数量有限,越南仍通过改装南越遗留的M-113和V-150车辆,配备苏联发动机和武器,以增强其机械化部队的实力。

德国、瑞典和芬兰

作为美苏冷战前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曾维持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包括大量BMP-1战车。然而,随着1990年东西德合并,这些装备的去向成为问题。德国将一些状况良好的BMP-1翻新为训练车BMP-1A1,但因其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体系差异大,很快被转售给希腊瑞典。瑞典看重BMP-1的耐用性和适应寒带环境的特点,将其更名为Pbv-501并装备多个机械步兵团和坦克团,后于2006年退役。芬兰则自苏联和德国购入BMP-1,并研发了“图亚”炮兵校射观察车。至2004年,芬兰仍有140辆BMP-1在役。

延伸型号

BMP-2

BMP-2战车配备了更宽敞的炮塔和30毫米速射机关炮,其仰角高达74°,可灵活打击地面和空中目标。机关炮在运动中能稳定瞄准开火,通过带状供弹系统可迅速切换穿甲弹或杀伤弹。自动开火方式多样,包括每分钟200–300发的慢速射击和每分钟550发的快速射击。其直射距离达1000米,对地面和空中目标的瞄准射击距离分别为4000米和2000米。弹药基数为500发,炮手和车长均可操作机关炮。此外,战车还配备有卡拉什尼科夫式7.62毫米坦克机枪,射速每分钟250发,瞄准射击距离约2000米。同时,BMP-2步兵战车装备了反坦克导弹系统,适应车上和地面多种使用场景。座舱位于车体尾部,体积较BMP-1小,可乘员6人。为方便乘员进出,车顶设有两个舱口,车尾有两扇车门。车体两侧设有球形枪架,分别用于机关枪和冲锋枪。指挥塔内配备三部观察仪器和夜间射击照明灯。

BMP-3

1989年,陆军部队引进了BMP-3型步兵战车,其装甲防护更坚固,机动性更高,火力更猛。该战车配备100毫米火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30毫米自动机关炮RPG7火箭炮和三挺7.62毫米机枪。机关炮稳定度高,配备自动化火控系统,可在陆地和水中快速准备射击数据,对目标实现高效杀伤。武器仰角达60°,可攻击直升机、飞机及高处目标。BMP-3战车尾部配置发动机传动部分,采用液压机械四级传动装置和独立悬挂装置,公路行军速度可达70公里/小时,并配备喷水式推进器,可在水中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

BMP-1指挥车

配有P-123和P-126电台以及天线等各种通信设备。为便于放置地图桌和其他工作台,重新布置了载员舱,并取消了两侧的射孔和观察镜等。

BMP-1ksh首长-司令部车

供营以上部队使用,配有大的天线杆和鞭状天线,有4部电台,P-107和P-311各1部,P-123两部,还有1台发电机

BMP-P侦察车

车体与BMP-1相似,但采用双人炮塔,主要武器仍为1门73mm的低压滑膛炮。原顶部的4个舱盖只保留2个,均位于后部。配有战场监视雷达和抛物面天线,后者位于炮塔顶部后方。在炮塔两侧各有1组烟幕弹发射器。

bmp-COH炮兵侦察车

装备自行火炮营和团使用。采用双人炮塔,主要武器为1挺7.62mmPKT机枪。配有战场监视雷达,天线位于炮塔顶部后方。观瞄仪器有微光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等。

BMP工程侦察车

车体是新设计的,但采用了BMP-1步兵战车的发动机和悬挂装置,能完成各种工程侦察任务,例如用车前的两套探雷装置可以探测地雷。该车既能浮渡,又能潜渡。利用车后两个喷水推进器能水上行驶,水下行驶时可将车顶的潜渡通气筒装上。车重17t,车长8.22m,车宽3.15m,车高2.4m,公路最大速度52km/h,最大行程500km。

BMP教练车

该车取消了炮塔,车顶改装8个学员用的指挥塔,车体前部左方有车长和驾驶员座位,其后是8个学员的位置,每侧3个,另2个居中。每个学员有2个ТНПО-170潜望镜、1个MK-4观察镜和1个P-124A2车内通话器。其中1个潜望镜和1个观察镜在指挥塔的前部。教练员有控制3个盒式记录器的控制装置、АГУ-10-3放大器、3个开关、外置式扩音器以及话筒。此外,车内还有P-123电台、P-124A1和A2车内通话器、10个胸前开关与电缆。

BMP-1S

1994年,埃及国防部与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签署协议,为现有126辆BMP-1换装法国柴油机,型号也变成BMP-1S。还有少量BMP-1被改装成为BMP-1Sh指挥车,作为机步师的移动指挥所。

BMP-1SM

伊拉克兵工厂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开发出BMP-1SM,是一种用BMP-1改造的战场救护车。

BMP-1A1

1990年德国联邦国防军将一些机械性能还不错的BMP-1经少许更新后留用为训练车,它们被命名为BMP-1A1,其更新内容主要是通信设备,同时还安装一些反射镜和反光镜

Pbv-501

瑞典皇家陆军们把BMP-1更名为Pbv-501,装备第2、12、16机械步兵团和第4装甲团。瑞典人对Pbv-501战车进行了少许改动,目的是让其尽量接近于瑞军制式标准。

BMP-1TJ

芬兰于1981年6月从苏联购买到首批BMP-1,1982年夏买进第二批BMP-1和BMP-1K指挥车。1989年,芬兰以BMP-1为基础,研发了“图亚”炮兵校射观察车,经过一年的测试后,该车开始量产,并于1992年生产出第一辆,命名为BMP-1TJ。

捷克BMP-1装甲抢救车

该车取消了原来基型车的炮塔,在车体后部有1台液压操纵的起重机,起重量为1500kg,用于更换БМП-1与类似车辆的武器和发动机

ZBD-86步兵战车

中国ZBD-86步兵战车(Type 86 Tracked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即19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由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研制生产(研制代号WZ501),简称为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86式步兵战车,是中国的第一代步兵战车。

ZBD-86步兵战车是在苏联BMP-1步兵战车的基础上仿制而成,于1986年正式批准设计定型,1987年进行小批量生产,1992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博拉格”装甲输送车

“博拉格”装甲输送车并非全履带式车辆的直接仿制品,而是结合了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的技术特点以满足本国需求。它配备了一台功率达242.6kW的V-8风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动力装置位于驾驶员右侧。该车在左侧不设车长位置,并配备伊朗制造的12.7m“杜什卡”机枪。其载员舱位于后部,设有两个顶舱门和每侧三个射击孔,配备潜望镜,便于步兵车内射击。载员通常通过车后双扇门进出,左门还设有射击孔和观察装置。此外,“博拉格”还能通过向废气排放口喷射柴油施放烟幕屏障,并可配装侧装甲和后装甲防护板以增强防护能力。

“博拉格”装甲输送车采用扭杆悬挂装置,具备全两栖能力,在水中通过履带推进。其负重轮设计与M113系列相似,并配备橡胶裙板以维护悬挂装置。该车装备有车内通话器和电台,但无夜视设备。可选装备包括三防系统、烟幕弹发射器和灭火抑爆系统等。基于其底盘,可开发指挥车、武器输送车等变型车。

总体评价

BMP-1战车大大地提升了摩托化步兵分队的进攻能力,它的火力威力由于采用了具有很大杀伤力且带有火控系统的先进武器而得到极大的增强。BMP-1战车较小的重量和尺寸降低了其战场易毁伤性,提高了其漂浮性能,并使它的空中输送更为简便。此外,操纵简单,再加上较大的油料航程、很高的可靠性和操作简便,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地扩展了这种战车的战斗使用范围。(《大阅兵》评)

1990年11月19日,以苏联为首的原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该条约对步兵战车的定义如下:“一种搭载战斗步兵分队,并用于直接支援其作战;至少应配备1门不小于20毫米的专用或附属加农炮,也可配备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搭载兵可在车内有装甲防护的情况下使用自身携带的机关枪和自动步枪向外射击的装甲战斗车辆”。这代表了东西两个军事流派对步兵战车的共同认识。而BMP-1的主要特征居然和上述定义完全吻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它是世界陆战武器家族中的里程碑。(《兵器》评)

参考资料

BMP.tanks-encyclopedia.2024-05-30

苏联БМП-1步兵战车.新浪网.2024-05-30

俄制BMP-1/3型步兵战车武器配备(图).新浪军事.2024-05-30

中国陆军多型主战装备曝光 构建全程精确打击体系.新华网.2024-04-02

中国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国防在线.2024-04-02

解放军第一种步兵战车:86式步兵战车.新华网.2024-04-02

90年90个第一丨第一种步兵战车:86式步兵战车.新华网.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