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植之
严植之(457年-508年),字孝源,出生于刘骏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归建平(今茅坪镇)人。他是齐、梁时期的学者,祖父严钦曾任刘宋通直散骑常侍。严植之年少时就懂得《庄子》《老子》,精通《丧服》《孝经》《论语》,后来遍习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的个性孝顺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严植之在南齐永明年间从庐陵王萧子卿的王国侍郎起家,转为广汉王萧子峻的王国右常侍。萧子峻被萧鸾所杀后,严植之为他奔走哭泣,亲自殓葬,得到当时人的赞颂。建武年间,严植之改任员外郎、散骑常侍,后迁转为康乐侯国的郭相,在县内为政清白,得到人民赞许。南梁天监二年(503年),任官后军骑兵参军事。萧衍下诏寻求通晓儒家经典的学者整理五礼,有官吏上奏严植之负责凶礼。天监四年(505年)年初,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开馆教授,他兼任五经博士。严植之的馆舍设在潮沟,学生众多,他讲授时其他五馆的学生都会来至,听者达到千余人。天监六年(507年),转职中抚军记室参军,继续兼任博士。到天监七年(508年)他在馆内去世,虚岁五十二。
严植之的遗体无法举丧,因为他的家人贫困,学生们协助后才能完成居丧。严植之的义行多,他著有《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
正文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严植之传》: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习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少遭父忧,因菜食二十三载。仕齐为广汉王国右常侍,仍侍王读。及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敛,徒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后为康乐令。植之在县清白,人吏称之。梁天监二年,诏求通儒修五礼,有司奏植之主凶礼。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妆《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讲说有区段次第,析理分明。每当登讲,五馆生毕至,听者千余人。迁中抚记室参军,犹兼博士。卒于馆。植之自疾后便不受禀奉,妻子困乏。及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
植之性慈仁,好行阴德,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为棺敛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又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问之,云“姓黄,家本荆州市,为人佣赁。疾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恻然,载还疗之,经年而愈。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所撰《凶注》四百七十九卷。
【注解】:据考证,严植之生于刘骏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出生于秭归建平,即今茅坪镇。卒于萧衍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终年52岁。萧赜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严植之在齐朝初出仕时任广汉王国的右常侍。萧鸾建武年间(公元494—498年),严植之担任康乐县令。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朝廷下诏征求精通儒学的学者以修五礼,严植之主管凶礼。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首次设置《五经》博士,严植之兼任《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严植之升任中抚记室参军,仍兼任《五经》博士。萧衍天监七年(公元508年),严植之在升任中抚记室参军的第二年便病逝于学馆中。严植之一生清廉,品性高洁,学识渊博,撰有《凶礼仪注》479卷。
【资料来源】: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生平简介】:严植之(457-508)字孝源。秭归县人。齐、梁时学者。少学老、庄,后改《毛诗》、《郑氏礼》、《周易》、《左传》。萧赜永明间(483-493年)为庐陵王侍郎。梁武帝天监初(502年)兼五经博士,师从听讲者千余人。撰有《凶礼仪注》47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