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木属
止泻木属(学名:Holarrhena R. Br.)是夹竹桃科的一个属,包含约20种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及非洲。这些植物的树皮含乳汁,具有止泻的效能,又可退热。其中,止泻木(H. antidysenterica Wall. ex A. DC.)在中国云南也有分布,其树皮可用于制作梳子或模型。本属模式种为Holarrhena mitis (Vahl) R. Br。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乳液丰富。叶对生,羽状脉。聚伞花序排成伞房状。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形,雄蕊着生处稍膨大,花冠筒喉部缢缩,内面无副花冠,花冠裂片5,向右覆盖;雄蕊5,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短,花药长圆状披针形,与柱头分离,基部无耳;无花盘;子房2裂,每室胚珠多数,花柱较短,柱头长圆形。蓇葖果双生,略叉开,圆柱形或线形,内弯。种子顶端具丝毛;子叶扁平,胚根在上。
分布及生境
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及非洲。生于杂木林内。果圆柱形,两个并生,长达28厘米。种子多数,压扁状,先端有脱落的簇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在中国,除了云南省,还分布于台湾和广东海南。
主要价值
木材可制梳及模型。
所有种类
止泻木
所属卷:Holarrhena R. Br.
所属科:夹竹桃科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0米,胸径20厘米;树皮浅灰色。枝条灰绿色,有皮孔,被短柔毛,幼嫩部分被毛更密。叶膜质,阔卵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长10—24厘米,宽4—11.5厘米,两面被短柔毛,叶背被毛更密,老渐无毛;侧脉每边12—15条;叶柄长约5毫米,被短柔毛。花序顶生和腋生,长5—6厘米,被短柔毛,着花多朵;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毫米,宽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冠白色,内外面被短柔毛,喉部更密,冠筒细长,长1—1.5厘米,直径1.5—2毫米,基部膨大,冠片长圆形,长15—17毫米,宽5—6毫米;花丝基部被短柔毛;心皮无毛,柱头长圆形,到达花丝基部,顶端浅2裂。蓇葖果双生,长圆柱状,长20—43厘米,直径5—8毫米,无毛,有白色斑点;种子线状长圆形,顶端种毛长5厘米。花期4—7月,果期6—12月。
分布及生境:产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金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疏林中、山坡路旁或密林山谷水沟边,也散生于山脚平地杂木林中。广东省、台湾有栽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也有。
用途:木材可制梳及模型。
止泻木皮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
形态特征:止泻木乔木,高15米左右。
茎暗褐色,幼枝有毛。
叶对生,无柄或有短柄,被密毛;叶片长椭圆形或近卵形,长8~17厘米,最宽处达7.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全缘,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有细柔毛,脉显著突出,无柄或有短柄。
伞房花序式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近腋生;花白色;萼5裂,内面常有腺体;花冠高脚碟状,喉部收缩,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的基部;子房上位,心皮2,花柱1。蓇葖果圆柱形,两个并生,长达28厘米。种子多数,压扁状,先端有脱落的簇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和生境:生于杂木林内。分布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