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台湾忠烈祠

台湾忠烈祠

台湾忠烈祠,是中国台湾地区为了表彰和弘扬忠义精神,追思和祭祀为国牺牲的忠臣烈士而建立的聂氏宗祠。“忠烈”二字也以此得名。台湾忠烈祠除国民革命忠烈祠外,还有20余座“忠烈祠”,一般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

清朝爱新觉罗·旻宁二年时,为了祭祀在叛乱事件壮烈牺牲的将士官兵、义民、妇女等,当时的知县吴性诚台湾府彰化县大西门街捐资建立“忠烈祠”。日据期间,台湾的忠烈祠曾被改为护国神社。1933年9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烈士附祠办法》。193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县设置忠烈祠办法》,专门负责褒扬阵亡将士。1998年5月,入祀忠烈祠的对象扩大到殉职警员以及消防、民防部门人员。

历史沿革

背景

"忠烈祠"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是"狸猫换太子案"结束后,赵祯为纪念救自己而丧命的寇珠所建的聂氏宗祠。中国现存忠烈祠多为中华民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建,在中国台湾为了"消除日本国家神道信仰痕迹",将原日据时期神社统一改为忠烈祠。用于纪念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难或功绩彰显于当地者。

清朝时期

清朝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时,为了祭祀在叛乱事件壮烈牺牲的将士官兵、义民甚至是妇女等,当时的知县吴性诚台湾府彰化县大西门街捐资建立“忠烈祠”,这是在台湾最早以“忠烈祠”之名称出现的祠庙。在清朝雍正帝刚即位的时候,朝廷也向各省发出了通知,要求设立忠义祠等庙宇。1776年(乾隆41年),确定明代殉国诸臣,只要是获邀谥的靖节之士即可允许入祀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

1824年(爱新觉罗·颙琰7年),各省府城(包含台湾省)奉令开始建昭忠祠,或附祀关帝及督城隍庙,凡是因公阵亡的将士或文官、义勇百姓,均可按籍入祀其内。在祠庙里,每五十个人会合用一个神龛,而这些已经获得祭祀的官员的牌位会被安放在神龛的正中间,以示尊崇。至于士兵、军官等其他人的牌位,则是每百人或者数十人共用一个位置,这些位置会分列在两旁。另外,如果是驻防的官兵,他们的位置会排在绿营官兵之上,以示他们特殊的身份和贡献。

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时期,忠烈祠大部份被陆续毁坏。1939年(昭和14年),日本内地招魂社陆续改名为“护国神社”时,台湾的忠烈祠也被改为“护国神社”,其目的是对“护国的英灵”之性质,向台湾省民众强调为天皇氏、日本国家“奉公”牺牲的用意存在。

国民政府时期

1912年2月23日,孙中山对于肇造民国殉难先烈与积功志士,应有表彰、抚恤,咨请参议院设“开国稽勋局”。2月27日,孙中山又咨请参议院在稽勋局内设捐输调查科,专门调查光复前后的输资人员,以便分别叙勋。3月23日,参议院议决施行。

临时稽勋局子1914年2月19日奉令裁撤。据统计,已办案件,应赏的约三万余人,应恤的约一万人。

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随即开始进行大规模普查行动,通令中国各省、市、县政府进行调查战时参战将士的忠烈事迹,明列出境内的忠烈祠建筑现况及奉祀烈士事迹名单。1933年9月13日国民政府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办法”,有烈士纪念有直接关系的法令。193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县设置忠烈祠办法》,专门负责褒扬阵亡将士的功勋。1940年由蒋中正指示,于9月20日由行政院公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

抗战胜利后

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地区筹设忠烈祠,调查抗战殉难忠烈军民姓名事迹。其中应以当时新竹县忠烈祠最早,主祀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以及七十位台湾抗日志士。在1972年后清除相关日本神社遗迹。日本时代台湾总共建造了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大部分的神社都逃拆除或改建,少部分神社改建为忠烈祠,将神社与忠烈祠分离开来,并将神社内的寺庙、纪念碑、公共建筑内的装饰品等日本意识的象征去除,仅剩下“桃园忠烈祠”保留完整日式神社建筑风貌。

1949年,台湾护国神社改建为圆山忠烈祠,是国际人士来台访问时,向殉难英烈致敬的代表场所。1967年园山忠烈祠编列预算改建,1969年3月24日竣工,并更改名称为“国民革命忠烈祠”。

1978年,台湾地区防务事务主管部门公布“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得入祀者除国民革命各次起义烈士外,还包含讨袁、护法、国民革命军东征明成祖北伐、剿匪、讨逆、抗战及勘乱等各次战役阵亡或殉职者。而同年,蒋中正又批示应将日据时期抗日的烈士加以纳入,简大狮柯铁罗福星、莫那鲁道、花岗一郎、余清芳、罗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和林昆岗等人皆列名其中。

1997年白晓燕命案发生时,为了围捕凶嫌而有警员殉职,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警政署为了鼓舞警察工作士气,并表彰重视殉职警察人员,因此签请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修正“忠烈祠祀办法”,在次年5月发布的修正条文中,正式将入祀忠烈祠之对象,扩大到殉职警员、消防、民防等人员。至于执行相关公务殉职人员也列入申请入祀对象,如于台北市私立健康幼稚园游览车火烧车意外事件中牺牲的林靖娟老师、侦缉白晓燕命案殉职的警员曹立民,以及因防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殉职的高雄长庚医院住院医师林永祥、台北市和平医院护理长陈静秋护师林佳铃、医检师蔡巧妙、工友陈吕丽玉、杨淑、仁济医院护士胡贵芳,及消防局替代役男郭国展等人皆因此得以入祀。

台湾各地忠烈祠

国民革命忠烈祠

国民革命忠烈祠是台湾地区地位最高的“忠烈祠”。1967年12月11日开工改建,由担任“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1969年3月24日完工后,更名为“国民革命忠烈祠”。建成后的国民革命忠烈祠,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物面积5000余平方米。迎面是由3个拱门组成的大牌坊,中间是于1968年10月“敬题”的“忠烈祠”3个镏金大字,两侧匾额分别题写“成仁”、“取义”。牌坊背面,中间是“万古流芳”,两侧分别是“千秋”、“忠义”。中央广场左右两侧,分别为形式相同的外宾休息室和长官休息室。正前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山门,是仿古皇宫式样建造而成,琉璃瓦的屋面,中式彩画平顶,门楣处还有4个六角形的“门眼”(古代建制,只有皇宫有4个门眼,宰相府第也只有两个)。门前摆着一对由整块雕成的狮子,各重8吨,其中脚踏彩球者为雄狮,踏小狮者为雌狮。前殿门内立着告示牌,上面写着“肃静、脱帽,请勿吸烟”。

地方政府管辖

国民革命忠烈祠外,台湾有20余座“忠烈祠”,一般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如台北市“忠烈祠”、新北市“忠烈祠”、桃园县“忠烈祠”,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处。

基隆市忠烈祠

基隆市忠烈祠,其前身可追溯至建于狮头山山麓的“基隆金刀比罗神社”,该神社初建于1911年(明治天皇44年)末,原为供奉日本海上守护神及多位重要神祇的场所。在日据时期,该神社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学生教育及毕业仪式的重要场所,且于1936年升格为县社,见证了日本殖民统治下对台湾的文化渗透。

后为消除殖民痕迹,各地神社多遭拆除或改造。该神社于1972年被改建为忠烈祠,改建后的忠烈祠,不仅保留了部分原神社的建筑元素,如门前的石犬(原为石狮造型,实为高丽犬雕像),还新增了“忠烈祠”牌楼及“成仁”“取义”等字样,以及蒋经国题写的“忠烈千秋”匾额,成为纪念国民革命先贤先烈的地方。

新北市忠烈祠

新北市忠烈祠位于淡水区沪尾炮台旁,曾是中法战争中沪尾战役的古战场。日本占领台湾后,于1939年在此建造了一座神社,供奉明治天皇。台湾光复后,由于年久失修,神社倒塌荒废,成为废墟。1963年,新北市政府将其拆除,并在原基座上重建,保留了神社原有的建筑规模,但采用了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更名为“新北市忠烈祠”。

桃园县忠烈祠

桃园县忠烈祠,位于桃园市虎头山之上(桃园市桃园区成功路三段200号),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其前身为日本人所建的“桃园神社”。该祠作为台湾保存最为完整的日据时代神社建筑,其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唐风、日本风及台湾近代风,采用上等台湾檜木构建,于1994年被列为市定古迹。

在日据时期,日本为推行皇民化运动,在台湾建造了约两百座神社,桃园神社便是其中之一。其选址依山而建,可远眺西南方的桃园市区,寓意守护百姓。

日本战败后,台湾多数神社因无人参拜而面临拆除或改建。桃园神社于1950年改名为桃园县忠烈祠,其仿唐式建筑风格及上等台湾檜木建材,在文史艺术的保护下得以悉心维护,成为台湾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筑。桃园县忠烈祠主祀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等抗荷、抗法、抗日志士。

苗粟县忠烈祠

位于苗栗市猫狸山公园内,猫狸山公园原为纪念罗福星的福星山公园。

台中市忠烈祠

台中市忠烈祠:前身为台中神社,属国币小社,战后,改设忠烈祠,1970年经“国民革命忠烈祠”的监造者姚元中先生同意,参考该祠的设计图改建为北方宫殿式建筑。位于台中市孔庙隔壁,现归台中市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管理。

彰化县忠烈祠(员林忠烈祠)

前身为武德殿演武场,建成于1930年10月18日,战后改设忠烈祠。1951年台湾文学之父赖和迎祀于内,1958年因质疑其涉及台共请出忠烈祠,1983年彰化县举行“赖和九十诞辰平反纪念会”,为其平反后又重新奉祀。另外员林忠烈祠前身为员林神社,战后附近广辟果园,称为百果山。

云林县忠烈祠

位于斗六市湖山岩。最先于1888年(光绪14年)曾建昭忠祠,专门奉祀卫国守土之烈士,台湾光复后将云林县卫生局现址改建为忠烈祠,至1963年迁建于斗六市湖山岩,1981年12月县府规划改建,并于1983年落成。

南投县忠烈祠

南投县忠烈祠:位于南投县南投市彰南路碧山严旁,原址为碧山严寺地,1965年碧山严寺捐地,并由南投县政府于现址兴建乙宫殿式建筑物,于1966年1月1日落成后,由南投县政府与碧山严寺一同管理。

嘉义市忠烈祠(射日塔)

嘉义市忠烈祠位于嘉义公园,1915年以扁柏属建嘉义神社,战后设忠烈祠,于1995年火灾焚毁,2000年由原址改建为“射日塔”,基座仍作为忠烈祠。

台南市忠烈祠

台南市忠烈祠:前身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御遗迹所”,1920年起工改建为台南神社。战后改为忠烈祠,忠烈祠迁于台南市南区健康路新址后,原址改为市立体育馆,1991年拆除后再改为公园至今。

新化区忠烈祠(原台南县忠烈祠)

新化区忠烈祠前身为台南神社,1946年,台南神社被改建成忠烈祠。忠烈祠的拱门上写着“成仁、取义”,顾名思义,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在这座忠烈祠里供奉的壮士,大多是因公殉职的军人、消防员、警察等。忠烈祠每年会举行两场祭典,分别在3月29日(青年节)和9月3日(军人节),即春秋两祭,旨在悼念先烈壮士的灵魂,并借此机会慰问半年内因公殉职的军官家属。目前,忠烈祠中奉祀的烈士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九位抗日先烈等。

高雄市忠烈祠

高雄市忠烈祠位于高雄市寿山,其原址是日本人建造的“金刀比罗”神社。经过多次修建和重整,增添了山门、正殿、前殿以及回廊楼台,并搭配中国传统宫殿式的金黄琉璃瓦,整体显得庄严宏伟。忠烈祠四周种满了古松,后来,高雄市政府在忠烈祠旁搭建了LOVE观景高台。

澎湖县忠烈祠

澎湖忠烈祠于1947年12月31日建造竣工,旧址位于马公市外东方约一公里半的山丘上,原为日据时代的澎湖神社。后于1982年进行整建并迁建至马公市文化段739地号;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该建筑常年遭受强风咸雨侵蚀,损坏严重,又于2004年发包重修,并于2005年9月启用。忠烈祠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正殿以黄色琉璃瓦和咖啡色圆柱为主,神龛位阶以白色大理石砌造,中供国民革命烈士灵位。龛前铺设红色地毯,并设置有祭桌、香案、铜铸香炉等。牌楼以绿色琉璃瓦和白色方柱为主,为三门四柱式混凝土建筑,门前两侧放置一对白色石狮,正门上方有“成仁取义”的横额。

宜兰县忠烈祠

宜兰县忠烈祠位于员山乡,前身宜兰神社,原于1905年建于宜兰中山公园内,建筑日久颓败,迁建于员山。战后改建为忠烈祠。空军通信学校并占用该地附近为眷村,1996年忠烈祠重建完成,眷村亦拆迁。建筑为闽南地区式,融合现代元素。“823炮战”中“殉难”的军官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人是第一批入祀忠烈祠的“烈士”;1951年,县籍革命家蒋渭水、卢清潭以“抗日英雄”的身份入祀;此后,抗战时期在海南岛阵前起义的殉职官兵等人也先后入祠;另外,自1987年起,对于殉职的警察、义警、民防人员、消防人员、义消或其他依法令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冒险犯难执行职务或其他忠烈事迹,足以作为楷模者,也可入祀忠烈祠

花莲县忠烈祠

位于位于花莲市美仑山,原为花莲港神社,1981年改为北方式宫殿建筑。祀有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等及对国家民族有贡献者之烈士。

台东县忠烈祠

位于鲤鱼山,1894年(光绪20年),时任台东知州胡传选择在此重建“昭忠祠”,纪念为开发台东而死难的先贤烈士。1928年(昭和3年),日本政府改建为台东神社,国民政府领台后改建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忠烈祠。

丰原区忠烈祠(原台中县忠烈祠)

位于台中市丰原区公老坪,原为台中县忠烈祠。于921大地震中毁坏,2003年重修落成。奉祀对象包括国民政府时期等各次战役阵亡、殉职之军民及忠烈殉难之军、警、民和消防人员等。

通霄忠烈祠

位于苗栗通霄虎头山,原为通霄神社于1937年建成。战后于1947年改设忠烈祠,供奉烈士及郑成功的神位,主体建筑毁于921大地震,于2005年1月24日重修完工后,苗栗县政府列为历史建筑。

鸟松区忠烈祠(原高雄县忠烈祠)

位于高雄市鸟松区澄清湖后门,原址为日据时代的高雄神社,1976年改建为中国宫殿样式,因为仿照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建筑,因此牌楼和“国民革命忠烈祠”非常相近。位于高雄长庚医院附近,高雄县劳工育乐中心及高雄县立棒球场旁。

铁砧山郑成功庙

位于台中市铁砧山。原奉祀,称庙或开台圣王庙,原建于,1947年当地人士出资重建,1957年台中县政府将郑成功庙与忠烈祠合并设立,合祀抗战、戡乱等阵亡将士灵位,之后再入祀八二三炮战阵亡官兵。但已将移往丰原,与国姓庙分开。

太武山忠烈祠

位于金门县太武山,1953年由胡琏将军修筑太武山军人公墓、忠烈祠,2004年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与金门县政府共同改建完成。原先列祀阵亡国军官兵,2003年开始入祀因八二三炮战牺牲的民防队员,后续于2005年加入抗日烈士。

建筑形式

大部分忠烈祠是以钢筋水泥仿照中国北方宫殿形式建造的建筑,复盖青色或黄色琉璃瓦。如国民革命忠烈祠前门是一座巍峨的中国传统样式的三拱门牌坊,大殿是仿古皇宫式样建造而成,琉璃瓦的屋面,中式彩画平顶,门楣处还有4个六角形的“门眼”。

祀奉对象

国民革命忠烈祠与各县市忠烈祠祭祀对象不尽相同,各县市忠烈祠入祀烈士人数也不一,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难或功绩彰显于当地者,整体而言涵盖以下数种:兴中会和同盟会会员,其中以黄花岗之役参役人员为代表。中日战争阵亡将士:如王铭章、张自忠和佟麟阁等人。台湾省抗日、抗荷将官:抗荷将官以郑成功为代表。抗日台人则以苗栗事件、西来庵事件和雾社起义殉难者为代表,如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台湾海峡战役阵亡将士;如彭超群和吉星文。殉难警察、消防、民防、义勇消防人员或依法执行公务,具忠烈事迹者。如:林永祥张荣明。殉难人民,与“敌方”争斗,协助军方,具忠贞事迹者。

祠堂布置

忠烈祠入祀者均设置牌位,其牌位之式样及尺度皆有一定,入祀牌位一律蓝底金字,边花纹,上加牌额,下设牌座。牌位中以中文书写入祀者姓名,有官衔者具官衔,左边则书写年龄出生地籍贯,右边则述明殉难事由。牌位规定长度24厘米,宽7厘米,两边各宽5厘米。牌位牌额高7厘米,牌座高7.5厘米,座宽15厘米,座长则有9厘米。

牌位所摆置的场所也因阶级而异,有上层、中层、下层、两侧和正中间等的不同。牌位依照拥有特殊功绩者或生前的官位、阶级有所划分,有一人一个或多数人共用一个牌位的情况。烈士的牌位被纳入忠烈祠时,则举行法令所规定的“入祀”仪式。申请人或申请机关应征集烈士遗像、遗着、遗物、文献或摄影等物品,提供忠烈祠辟室陈列,予后人瞻仰。

参考资料

忠烈祠.新浪旅游.2024-08-16

揭秘曾经敏感的台湾“忠烈祠” 承载两岸历史连接.中国新闻网.2024-09-16

抗战胜利前后忠烈祠的建立.澎湃新闻.2024-08-16

修正「忠烈祠祀辦法」部分條文.典藏台湾.2024-08-16

那些关于忠烈祠你不知道的事.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6

(十)临时稽勋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4-09-16

台湾“忠烈祠”承载两岸历史连接 大批抗战英烈入祀.中国台湾网.2024-08-16

28年前的今天!幼儿园火烧车她衝进火海...肉身护4孩牺牲.中时新闻网.2024-08-16

忠烈祠.taiwanschoolnet.2024-09-16

新北市忠烈祠.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24-08-16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 .tycg.2024-09-16

雲林縣忠烈祠.国家文化记忆库.2024-08-16

臺南市忠烈祠.臺南市政府影視支援中心.2024-08-16

忠烈祠.高雄市政府观光局.2024-08-16

澎湖忠烈祠 .penghu.2024-09-16

緬懷!縣府辦革命先烈暨三軍陣亡將士春季祭典.宜兰大新闻.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