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颜集镇

颜集镇

颜集镇位于沭阳县县最西部,与徐州市新沂市宿迁市宿豫区接壤,距阳县城20公里,素有“鸡鸣闻三县,一步跨两市”之称。全镇辖14个行政村,人口57039人(2017年),镇域面积99.6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5万余亩。颜集镇水陆交通便利,南邻新沂河,北倚岔流河,虞姬河横贯东西,镇村主干道和村际道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有扎新颜路和虞姬大道连接245省道并直通县城,颜潼路连接205国道,颜悦路连接324省道。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地处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市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市,北接徐州市,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除沭阳县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

气候特征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13.3℃。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最低气温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自然资源

盛产花木、板栗、银杏、粉丝、芦荟、黄砂、林木等。尤以花木、板栗出名而著称,颜集镇出产的“虞姬”牌“沭颜1号”大红袍板栗荣获国家及省优质产品奖。以花木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花木面积5.5万亩,是全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花木基地镇。2000年6月被中国花卉协会、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从1999年到2003年,颜集镇连续5年在全县目标考核中被评为“全面先进乡镇”。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面先进乡镇”第一名。2001年,被中共宿迁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市首批“小康乡镇”,宿迁市安全文明乡镇。

历史革沿

明正德七年(1512)始筑土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砖城。乡村集镇多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定期集散。

徐州市新沂市、宿迁市的宿豫区接壤,距沭阳县城25公里。辖14个行政村,人口5.3万人,镇域面积69.2平方公里,耕地4.3万亩。

属沭阳县辖区,沭阳县现陆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29个镇、5个乡,1个农场,472个行政村(居)委会,177万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份。

经济发展

颜集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花木产业化经营和工业突破为工作重点,“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花木特色

1997年以来,颜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握市场脉搏,充分发挥花木生产的传统优势,引导和带领全镇干群大力实施“花木兴镇”战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6月份,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2001年12月,被江苏省农林厅、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颜集镇虞姬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被评为“花木先进企业”;2002年1月,“虞姬”牌花木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全镇建成100亩以上的花木精品园50个,14个行政村全部为花木专业村,其中堰下村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绿化委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颜集镇立足高定位、高规格、高标。准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每年投入建设资金300万元以上,新开辟农民街、商业南北大街、黄庄街,建成前圩工业区、方圩工业区、虞姬广场、水利广场。铺设彩砖35000平方米,下水道3.2万米,路灯220盏,建绿化带3800米,绿化岛500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集镇面积发展到3.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发展到1.5万人,新建楼房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0年,投资250万元建成四层48口中学教学楼;2001年投资100万元建成三层12口小学教学楼,彻底改变了全镇的教学条件。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全镇政通人和,百业待兴。

代表人物

虞姬

虞姬(?~前202),秦末汉初人,项羽爱姬,相传出生于沭阳颜集乡虞溪村,性刚烈,善歌舞,习武艺,随夫征战四方。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之战,见大势已去,末路的悲哀油然而生。于是,夜饮帐中借酒浇愁,赋《垓下歌》,反复咏唱,以歌当哭,泪流满面。苍凉悲壮的歌声,缱绻悱恻的情思,如利刃搅得虞姬肝肠寸断,她遂拔剑起舞,矫若游龙,剑声呼啸,寒光闪烁,且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收剑自刎,以断项羽眷恋之情,激霸王英豪之气,期与汉王再决雌雄。项羽悲愤泣别爱姬,率部出营,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至乌江口自刎而亡。时人为虞姬壮举所感,将其葬于安徽灵壁,立碑题款,以慰忠魂。故里乡亲缅怀英烈,历久弥笃,以虞姬名义,寄托哀思,并于明崇祯末年立庙塑像,佩剑倚马,昂首远望,英气逼人,恍若欲再驰骋疆场。惜此庙已毁于侵华日军炮火,而虞姬沟今日犹存,却流不尽故乡人的思念。

吴苓生

吴苓生烈士(1899——1931)曾用名吴丽实,字松仙。1899年出生于沭阳颜集乡。1911年在沭城第一高级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镇江中学。1919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后改为汇文大学)读书时,曾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吴海燕

中国著名演员,原籍沭阳县颜集镇,1954年生于上海市吴海燕本是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她从事电影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被时人称为“上海电影一枝花”。

吴海燕自六岁起进入福建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学习,她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马旦见长。她的京剧表演动作优美,唱腔圆润,京剧表演的训练为她日后在银幕上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4年,吴海燕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影片《海霞》中扮演女主角海霞,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地方武装。《海霞》在群众中引起一定反响。“文革”后,吴海燕在影片《绿海天涯》中饰演一名为祖国科研事业牺牲在莽莽丛林中的女青年鲁琨。1978年吴海燕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参与演出了《等到满山红叶时》,扮演一个农村长大的姑娘杨芙。表演中她注重真切细腻,层次分明地展现复杂丰富的感情变化,其中尤以“哥哥”去世一场戏为佳。之后,在影片《白莲花》中扮演女匪首白莲花,将人物外表豪放坚强,内心细腻敏感的特征演绎得曲尽入微。1981年,吴海燕在《检查官》\u003e中扮演一个戏不多的配角,一位致残的舞蹈演员。在表演出她充分体验角色不幸致残的深切痛苦和对舞台生活的同衷眷恋,通过表情准确揭示人物心情。

进入九十年代,吴海燕仍活跃在荧屏上,不断参予电视剧的拍摄,如《卖大饼的姑娘》《浣纱女的传说》《伴飞》《你好,太平洋》等。

文化事迹

历史遗迹

颜集镇是中国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随征夫人——千古美人虞姬的出生地,原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第一任书记、革命烈士吴苓生,当代著名京剧演员吴江燕和电影演员吴海燕的故乡,至今仍有虞姬庙、虞姬沟、霸王桥、九龙口、项家宅、吴苓生烈士墓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典故。

故事传说

虞姬庙的传说

据《沭阳县志》记载;“虞姬庙在治西四十里颜家集,令案明崇祯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楼光绪初,宿迁市叶祥麟重修。”

相传虞姬娘娘自刎身亡之后,虞姬沟一带的男女老少人人悲衰,个个哭悼。后来,故乡的百姓为了纪念她,就派了四个精明强干的人到外面募集材料,为虞姬娘娘建造大庙。这四个人从虞溪村出发,分别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去。往正南方向去的人运来了一大批青砖和筒子瓦,往正北方向去的人运回来又粗又直的好木料,往正西方向去的人请来了一批巧手工匠,往正东方向去的人请来了设计师。可是,当时还是刘邦的子孙坐天下,怎能让你盖虞姬庙呢?设计师想了个好主意。他编了一个神话,逢人便讲:一天正午时,虞姬沟里忽然翻起了一个大水花,就听叭嗒一声,从水里蹦楞一下跳上来一条大鲤鱼,大鲤鱼在地上连蹦三下,脱下了一张鲤鱼皮。这鲜艳的鲤鱼皮有美丽的花纹,巧手工匠们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幅比龙宫还漂亮的五彩图。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这是东海龙王送来的虞姬庙设计图。人们再仔细朝地上一看,大鲤鱼不见了,只剩下一根八丈八尺长的鱼骨头。原来,这是东海龙王送来的一根鱼骨大梁。工匠们一看,高兴极了,就按照图样盖了一座大庙,大庙的中脊梁就是那条鱼脊骨,所以这庙叫“鱼脊庙”,其实是借“鱼脊”二宇谐“虞姬”之音。

虞姬庙建成后,巧手工匠们又做了一匹乌马和霸王的塑像安放在大殿里,又做了个虞姬娘娘的塑像安放在后楼上。塑像与活着的虞姬娘娘一模一样,白嫩墩的脸蛋,细弯弯的眉毛一双圆圆的眼眯眯带笑。人人见了都说活象真的虞姬。就在巧手工匠们做这虞姬娘娘塑像时,虞姬沟一带的姑娘们也忙碌不停,天天在虞姬沟里挖抄淘金,一连淘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淘出了一捧光闪闪的金砂。她们请来了一个银匠师傅,把金子放在炉里炼,—直炼了七七四十九无终于炼成了一颗金光闪闪的“金心”。后来,姑娘们又把各人手脖上的银镯于取下来放到炉子里,又炼成了一颗明光雪亮的“银胆”。然后,把这金心和银胆—起放进塑像里,从此,虞姬娘娘的塑像就是金心银胆,用以表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儿。虞姬庙建成后,多少诗人墨客争相前来瞻仰。清朝著名诗人袁枚乾隆八年至十年在沭阳县任知县期间,曾到虞姬庙瞻仰。离开沭阳后,到了古稀之年,又一次专程从南京来到沭阳,凭吊虞姬庙,并作了《题虞姬庙》诗一首。他咏道: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巳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革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民国以后,虞姬庙被当地的小学借用,学生们耳濡目染虞姬参加抗秦的英勇事迹,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民的豪情。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人民革命的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虞姬庙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准备修建。

端午节扣绒线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三个最隆重节日之一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是比较多的,除了各地都有的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蒲和艾草以外,在颜集,还有给小孩子的手腕、脚脖、手指和颈项上扣五彩绒线的习俗。

古时候,颜集地势低洼,三年两头发大水,好端端的庄稼地昼夜间变成了白茫茫一片水乡泽国。那时天灾人祸,盗匪四起,打家劫舍,无所不为。相传有个张老汉,一家八口人,六口是十岁以下的孩子,穷得一年到头靠吃糠咽菜度日子。这年端午节,他家和往年一样,吃不起粽子,更喝不起雄黄酒。为了庆贺节日,他便拿只乌盆,到附近柴塘里去摸螺螺(螺蛳),想让孩子们开开荤。摸呀,摸呀,忽然眼前一亮,有根红红绿绿的绒线扣在前面的芦柴上。他一惊:柴塘里哪来这五彩绒线呢?他解不开这个迷,想着想着,已近晌午,全家都等着吃螺螺肉呢。他顾不得多琢磨,又低下头来继续摸螺螺。忽然,他的双手在扣着绒线的那根芦根触到一件硬梆梆的东西,捧出水面一看,是个沉甸甸的黑布口袋。打开口袋,他惊喜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装的全是散金碎银,约有三四斤重。张老汉望了望四周,四周都是茂密的芦柴,不会有人看到。于是,他把散金碎银倒在乌盆里,上面用螺螺遮盖起来,再把黑布口袋装上淤泥,仍旧放在那根扣着绒线的芦柴根部。然后,他装扮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捧着乌盆,绕了个道,不慌不忙地回家去了。从这一年起,张老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来年开春,买了田产,盖了瓦房。对此,人人都感到迷惑不解,只有张老汉心中有数。那年端午节后没几天,有人看见两个土匪鬼鬼祟祟地潜入柴塘,直到天黑,才垂头丧气地走出来。又过了一个多月,听说这两个土匪因为把抢劫来的东西私吞掉,被土匪头子杀了。过了很多年后,张老汉才敢对儿孙们讲起此事的真相来,但还是再三叮嘱儿孙们不准对外人讲。他的儿子们都已成家立业,独立门户了。每年端午节时,为了纪念五彩绒线给他们这个大家庭带来的好运气,就喜气洋洋地把绒线系在孩子们的脖颈上、手腕、脚脖以及手指上。

后来人们为企盼大吉大利、长命富贵,就在端午节这天给孩子们扣绒线。这样一来,这个风俗就逐渐形成,并且世代相传下来了。孩子们扣的绒线,一般要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方可解下来,并抛到自家的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叼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扯成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特产美食

丁家汤包

“丁家汤包”面皮薄、馅汁多,有着独特的个性,不但制作绝,而且吃法奇。“丁家汤包”的汤是包在面里的,制作工序较繁,有三十八道之多。不仅寻常百姓不能制作,就是一般面点师也很难制作,在这方面,丁必柱先生及其先辈掌握了独特的制作技法。蒸熟的“丁家汤包”雪白晶莹,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到一种吹弹即破得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还以为汤汁是用针筒注射进去的呢。据丁必柱先生介绍,制作“丁家汤包”的原料十分讲究,要精选农村散养的草母鸡、猪前腿精肉、鲜虾仁等。采用上等的新鲜大骨和十二种上等的调味佐料熬制十二天,才能真正成为“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味道鲜美”的“丁家汤包”卤汁

五香大头菜

五香大头菜,赫然载入《中国名菜谱》中。此菜质地脆嫩,芳香扑鼻,五味兼备,佐餐特佳。芥菜疙瘩原产西域,学名芥菜,又称辣疙瘩。东汉时期,张骞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尔后西域的孔明菜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苏北土肥水丰,人勤技精。宿迁市栽种的诸葛亮菜,个头圆润,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口嚼无渣,水份充足。在绿色蔬菜中,大头莱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每百毫升含0.4毫克;同时,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

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吃“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入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不再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流传至今。

乾隆贡酥有四绝:香、脆、酥、透。所谓香,即饼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别是芝麻香,据说芝麻皮苦且涩,芝麻仁才是真香,叶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谓脆,即沾唇即碎,该饼需轻拿轻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旧,若是用塑料袋包装,脆皮可保持2-3个月以上。所谓酥,就是松软,不但皮酥,内里如一。所谓透,就是玲珑剔透,外形美观。刚出炉的油酥烧饼白生生、黄澄澄,一颗颗晶莹闪亮的芝麻仁镶嵌期间,如精美的艺术,诱人食欲,却又不忍下口。

蟹粉狮子头

成品特点

肉烂肥而不腻,汤味鲜醇,清澈见底

保健作用

补虚益气,清热利水

制作方法

1、把肥瘦肉切成碎片,放入盆中,加入蛋清2个,盐、味精、料酒、马蹄丁、团成肉丸

2、用蛋清和水及蟹粉调均汤汁,团到肉丸上,下入95度的清汤中煮,然后上笼蒸40分即可。

3、把汤用鸡脯肉泥和一下,放入盐、味精、料酒,把蒸好的汤鸡肉丸子,放入焯好的菜苔即可。

历史渊源

该品种属传统豫菜,历史名菜

旅游

著名建筑

虞姬庙

虞姬沟畔,颜集乡政府的西边,有一座虞姬庙。虞姬庙原为一宅两院,正门上有块门匾,上书“虞姬庙”。前院穿过大厅,后院中央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后楼上,有虞姬全身座像。她一身戎装,红色战袍,外加金黄色披风,身佩宝剑,脚穿战靴。她双手桉住宝扶手,目光凝视远方。座像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华盖,重现了虞姬生时的英姿。据《沭阳县志》记载;“虞姬庙在治西四十里颜家集令案明崇祯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楼光绪初宿迁市叶祥麟重修。”

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简称项里,又称为梧桐巷,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拔山盖世英雄、项羽的出生地。它坐落于宿城区南郊、古黄河森林公园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据司马迁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项人也,字羽。下相县,为秦汉时建置,后经历朝代更迭,屡易其名,至李豫时由宿豫区改称宿迁。项王故里原来有坊,有庙,有僧人照管。历史悠悠,历经沧桑,至清代坊毁庙,僧人他去,仅剩庭院中斜立着大槐树一棵和因它而得名"梧桐巷"的古桐树数株。古槐树相传为项王幼年所植。据说原来的树干已死,这是从根部重发的,现在重发的树干已很庞大,须三、四个人方可合抱。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高6尺,宽2尺,上面镌刻"项王故里"四个大字,此碑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县胡三俊所立。当地群众传说,立碑处即为项羽出生地。项家的门是向西的,因之石碑也面向西。

虞姬公园

虞姬公园位于沭阳城区公园路19号,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和205国道可达,是沭阳县唯一一座县级历史名园,始建于1929年,因历史名人虞姬故里而得名,属自然风景旅游区。

民国初年,民气略开,民众有建立公众娱乐场所的愿望。1929年,沭阳县长董圣翰主持议建公园。首先是地点的选择:沭阳城内偏北一块地方,北部低洼,生长芦苇、茭白之类;南部偏西处,有程氏、周氏、鲍氏、吕姓几家聂氏宗祠。此处土地空旷,又有几家祠堂和两座节孝坊等古式建筑可作点缀,被作为公园首选地址。

解放后,在沭阳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虞姬公园陆续增加建设。栽植树木,整修荷塘,设置花房。特别是1986年,刘学东任中共沭阳县委书记、郑祥彩任县长期间,在开凿沭河航道的同时,调动几个乡的民工,开挖虞姬公园人工湖,并修筑湖堤,使公园面积扩大一倍以上。而且大量增加设施和增植树木、花草,使公园成为具有现代风貌的游乐场所。

虞姬生态公园

虞姬生态园位于沭阳县城区东部,北依迎宾大道,南与县行政中心隔路相望。虞姬生态园于2006年5月建成,景区面积312亩,在设计上突出“以绿为骨,以水为媒,以人为本”的理念,景点布置上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设计模拟自然界中的洲、屿、堤、河、山等现象,并形成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多样性的应用,苗木品种繁多,既有沭阳乡土树种,如杏树、东樊各庄香椿、榆树、槐树、茶树等;又有沭阳可以生长的南方树种,如香樟、榉树深山含笑山茶等品种;果树遍陈亦是虞姬生态公园西区一大特色,在这里游者可以充分地享受到春天繁花似锦,中秋节硕果累累的秀美风光。举目四望,园内的绿化或粗壮挺拔,或枝繁叶茂,或树影婆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尽显千姿百态,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游者目不暇接,从而由衷感叹沭阳“苗都花乡”的美誉真是名副其实。

人口民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颜集镇总人口合计45511人,男性23246人,女性22265人,家庭户户数11890户,家庭户人口男性23245人,家庭户人口女性22265人,分年龄人口0~14岁9113人,15~64岁31475人,65岁以上4923人,本地人口有43663人。

荣誉记录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颜集镇在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