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团结彝族乡

团结彝族乡

团结彝族乡位于云龙县城东部,关坪河流域,1989年成立彝族乡,云龙县通往州府的黄金公路从乡内横穿而过,被誉为云龙县东大门,距县城38km,州府100km,东靠洱源县西山乡,南与漾濞县富恒乡毗邻,西壤永平县北斗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北接云龙县关坪乡,全乡国土面积302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气候地理

地处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全乡地势属高山丘陵地状,最高海拔3114m(龙塘山),最低海拔1820m(窑底),东西横距50km。南北纵距46km;乡内有五河四箐,属冷凉地区,年平均气温12℃—18℃之间,霜期一般为100—120天,最热月平均气温25℃。最冷月平均气温9℃,年均降雨量840mm。

人口民族

全乡总人口10567人,其中农业人口10038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529人,占总人口的6.9%;有汉族457人,占总人口的4.009%;白族1365人,占总人口的13.9%;傣族3人,占总人口的0.02%;傈僳族12人,占总人口的0.1%;回族8人,占总人口的0.07%;蒙古族1人,占总人口的0.009%;土家族3人,占总人口的0.02%;彝族8647人,占总人口的81%;每平方公里居住有35人。全乡有一个公安派出所,民警4人;有一个司法所,有一个维稳领导组,各村有调解委、治保委,建有一个武装部,辖1个营6个连。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9083人。

人口卫生

全乡人口总数10646人,男5454人、女5192人.1.所有少数民族占人口比例的95.6%,人口自然增长率4.2‰。

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乡、村、组卫生机构6个,包括团结卫生院、丰收、团结、河南省山西省、新宅五村卫生所。全乡拥有病床20床、拥有各级医务人员24人,2007年末,传染病发病率280‰,“疫苗”覆盖率95%;已婚育龄妇女3613人;已落实节育措施年增长16%。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分发了与此有关的宣传资料1万份。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380户,共计9300人,参合率93%。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数210人。

自然资源

全乡耕地总资源978公顷,14670亩,农业人口均占有耕地1.46亩,有水田1600亩,旱地13670亩,由于全乡植被种类较多,地理、地貌差异较大,河流小水资源丰富,形成各类土壤,主要有红壤土、半沙性黄土、黑沙土等,腐植物和矿物质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为2.74%。大多数土壤偏酸性,土壤疏松,透气性能好,土质肥沃,土层厚,土壤湿润,物理化学性质好,适宜栽种:玉蜀黍属、水稻、大麦、小麦、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适宜种植:核桃、茶叶、烤烟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木;能适宜栽种:华山松、云南松、红豆杉、旱冬瓜等植物;适宜种植:天麻、半夏、续断、重楼等多种药材。

历史沿革

团结乡的彝族有两个支系,分为诺苏支和聂苏支。诺苏支是1950年后才从大小凉山、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剑川县洱源县等县碾转迁入,共400多人。聂苏支是明朝洪武16年从武定随沐英大理白族自治州,功授箭杆场土司巡检,才定居境内,是团结乡的主体民族。占彝族人口的95%。聂苏支除团结乡外,漾濞彝族自治县双涧乡富恒乡永平县北斗乡等亦有。

聂苏支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甸语彝语支滇中方言土语群。

团结的苗族约于清末、民国初才由贵州省等地几次搬迁,于1948年从大栗树搬迁到团结定居,分系为“青苗”。2006年底人口有178人。

团结彝族乡——明洪武年为箭杆场,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属云龙州,称箭杆里。民国三年(1914年)属云龙县第一区。民国19年(1930年)属第二区。民国28年(1939年)改为福里乡。1949年改为金莲分区。1958年改为团结公社,下属12个大队。1984年改为团结区,下属10个小乡,其中有5个彝族乡。1998年撤销团结区设立团结彝族乡和关坪乡。团结彝族乡辖原团结区所属新宅、团结、河南省山西省、丰收五个小乡的行政区域。

文化

聂苏支虽然无文字,但善于吸收和借鉴汉、白文化。经过600多年历史的熏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较为突出的为彝族打歌“细苦细”和“鹿鲁整”。前者为走唱式,一群人在歌头的率领下,排成行、围成圈,歌头手端一碗酒,其余的人将左手搭在前人的右肩上缓缓踏步,边走边唱。所唱内容大多为彝族史诗,如民族的历史、迁徙的业绩等。后者为纯舞蹈式,只跳,无伴奏唱,动作复杂,舞步欢快有力,节奏强烈,有一步二步及前二步后两步单双牡丹、洗麻、猴子遮眼等30多个动作,均为民间喜事时聚众欢跳,近似于白族“力格歌”,但打跳法有些不同。

聂苏人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除在服饰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特色外,信仰、丧葬、婚姻、居住等基本与当地白族雷同,吹奏锁呐,唱白曲唱汉调,通霄达旦欢乐已与其它民族同融。

苗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民俗音乐的内容丰富,有喜事歌、丧事歌、迎亲歌、送别歌、祝酒歌、请茶歌、情歌等。排笙和直萧是苗族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在欢快的乐器伴奏下,男女老少都能合拍起舞。

经济

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445万元,比上年增加55万元,农民纯收入14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6元,比上年增长69元。经济收入以农业、林业、牧业、烤烟为主,其中农业收入1068万元,占总收入的43.7%;林业收入870万元,占总收入的35.6%;畜牧业收入250万元,占总收入的10.2%;其他各项收入257万元,占总收入的10.5%。

耕地面积978公顷,其中水田111公顷、水浇地143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4520吨,人均占有粮450千克。年末大小牲畜存栏41847头(只),年内出栏31057头(只)。

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40户,正式注册登记企业5户,其中工业3个,企业从业人员26人,营业收入380多万元,年内企业实缴税金9万元。有一个核桃油厂,年内生产核桃油2万千克,青刺果油3000千克,总收入70万元。

特色产业

主要特色产业有:泡核桃烤烟、畜牧、林果、芸豆、茶叶、中药材等产业。

主要特色产品:泡核桃,品种主要有大泡、小泡、桐子果、圆波罗等。全乡核桃种植有5.2万亩,50多万株,2007年产量500多吨,产值850多万元。产量正逐年增加。花椒,年产量8万多公斤;松子,年产量4万多公斤;木材、药材、茶叶、云豆、菌类等具有丰富的林种和林产品。全乡每年种植烤烟3200亩,产值400多万元,畜产品是团结乡的一大特色,有牛、马、猪、羊、家禽,高产畜牧业。肉产量100多吨,禽蛋产量58吨。

基础设施

水利: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全乡新建小水窖150口、人畜饮水工程3件、完成农田水利建设18元、增加蓄水量300立方米,投资54万元,改善并增加灌溉面积28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2平方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80人,大小牲畜387头,水利化程度38%。

五通情况:全乡5个行政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率100%,自然村通路率41%,通电率92%,通水率44%,通无线电话率100%,移动信号覆盖率81%,通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能源建设:全乡建沼气池1084口,占总户数的38%、完成“一池三改”7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5%,安装太阳能28户,占全乡户数的0.9%。

集贸市场:全乡建有一个集贸市场,每逢星期一,周边的四县七乡群众来赶集;建有一个农贸集市,有34个摊位,有李刚、字中国工农红军等5个百货店和商品店,建有一个畜牧市场,占地面积8.9亩。

镇区街道情况:乡政府所在地施家村主要有2条街道,老街和新街道路硬化率100%,均设置有排水沟,安装有路灯14盏,种有行道树88株。

环卫设施:全乡建有3个公厕,1个垃圾受集点。2007年各级对我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20万元资金。

文化教育

全乡拥有学校6所。团结完小:学校在校学生448人、教职工25人,教师队伍高职:团结中学:在校学生402人、教职工32人,教师队伍高职:3人、中职:11人、初职:18人、比例9.37%:34.37%:56.26%。学校教育设施情况:占地面积为19.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8.4平方米;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都是二类配备;学校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学校有围墙、大门、篮球场。是一所初中。属县级育人环境良级学校。九年义务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109.3%、升学率65%。

全乡文化站1个,藏书、图书流通4200册,村级党员活动室5个、村文化活动室2个,有线电视覆盖率13.2%。

全乡有各类职称科技人员的数量及比例:林业技术人员: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3人。农业技术人员:农艺师1人,工程师1人,经济师1人,助理经济1人,技术员1人。畜牧技术人员:兽医学2人,助理兽医师1人,技术员1人。水利技术员人员:工程师2人。中职,初职比为33:67。

参考资料

云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局.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