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沐英

沐英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濠州(今安徽凤阳)定远人,明初军事将领,开国功臣。他是朱元璋与孝慈皇后明德皇后的养子。

沐英8岁时父亡,从母避兵乱,母亲又死于途中。其后被朱元璋收养,认为义子(朱英)。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他18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市。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沐英攻破分水关、南平市(今福建南平市)、生擒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洪武十年(1377年),他降服土司叛乱,建立了泌州卫所,受封西平侯。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北逐残元之役,他生擒原中书平章政事、国公脱火赤等,北进至蒙古克鲁伦河河畔,大败残元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平定云南省后,指挥了消灭元梁王残部之役,攻克大理之役,定边之役等,他镇守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朱元璋将其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享太庙。

沐英早年在战争中屡建功勋,他治理云南时,大力发展屯田,促进农业发展。洪武十九年(1382年)九月,他上疏朱元璋: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并赞扬沐英:屯田之政,可以舒缓民力,充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省,与明朝相始终。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元至正四年(1345年),沐英出生在凤阳县(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他父亲早逝,自幼随母度日,家境贫寒。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江淮平原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8岁时随母避兵乱,母亲又死于途中,从此孤苦无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娶马氏为妻,尚没有儿子。朱元璋将他收养为义子,希望—子为后嗣,从此改姓朱(朱英),在军营中成长。

戎马生涯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沐英18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市(今江苏省镇江市)。20岁时,他为广武卫亲军指挥使,守江西省重镇上饶市(今江西上饶)。1367年(吴元年),朱元璋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自陆路,汤和亦为征南将军自海路,进取福建省。沐英受命攻铅山县,领兵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洪武元年(1368年),24岁的沐英奉命移师镇守建宁县(今属福建三明),朱元璋命他恢复沐姓,节制邵武市南平市长汀古城三卫(皆属福建)。

封西平侯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于沐英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事,次年,沐英升本府同知,署掌府事。大都督府军务繁忙,而沐英在府中七年,他裁处军机要务,没有一件政务滞留。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命沐英以大都督同知身份去关陕以西,体阅民间疾苦,给沐英赴边关,独立处理大事的机会。洪武十年(1377年),川藏的吐番部落拒绝接受明朝治理,他们邀杀了乌斯藏(西藏自治区)派赴明朝的贡使。于是朱元璋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前往征讨。邓愈、沐英分兵三路,直抵昆仑山,当时阴雨连绵不断,沐英与士卒同甘苦。让军医给患病的士卒看病,士卒表示愿以死效命。此战胜利后,沐英在昆仑山脉全军列阵演练,让川藏百姓观看,宣扬了大明的兵威,但是在凯旋途中,邓愈病逝。沐英还朝,因征西有功进封西平侯,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食禄二千五百石。

洪武十一年(1378年),甘青一带所居的西番也不接受明朝的治理,且常与明朝发生摩擦,西境不宁。朱元璋命沐英为征西将军,率蓝玉、王弱向西用兵。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又派遣李文忠支援。沐英和李文忠等在东笼山筑城,土门峡取得胜利后,再攻至洮州(今甘肃临潭),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擒获其首领三副使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两万人和二十多万牲畜。此役将明朝的统治范围向西开拓数千里,客观上加强了甘青平朵甘纳儿七站等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腹地的联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故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屯兵万余于和林(乌兰巴托附近),有卷土重来之势。朱元璋先发制人,命沐英领兵往讨。沙漠作战,重在侦知敌情,捕捉战机迅速出击。沐英先遣人深入侦察,得知脱火赤等在亦集乃(内蒙额济纳旗)。他率师迅速突进,自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内蒙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长驱七日夜直奔亦集乃。沐英分兵四路在夜晚发动进攻,自己带骑兵冲击对方中坚。他连夜疾驰合围脱火赤,一路袭向其背后,二路掩其左右,沐英骁勇向前,俘虏脱火赤与知院爱足及其全部北元军队,率兵回归。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命大将军徐达北征,以沐英为副将。沐英此次再建战功,出古北口,过河(克鲁伦河)擒元知院李宣,同年九月,北征师还。

讨伐云南

白石江之战

洪武十四年(1381年),西南只剩云南一隅尚未统一,朱元璋几番招降梁王(他虐杀明朝信使)没有结果。同年九月,在明朝政权完全稳固后,朱元璋派遣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大军三十万征云南,以扫除残元梁王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段氏,使明朝中央的直接管辖力量达到云南。傅友德按照朱元璋所授方略,派遣部将胡海郭英进军永宁(今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亲与蓝玉、沐英率主力从辰(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进军贵州省。出师行路顺利,由普定、普安至曲靖(今云南省曲靖市)的时候,梁王已经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余万屯曲靖拒守。双方主力即将相遇的时候,沐英想起出奇取胜的嘱托,沐英乘着大雾率军直趋白石江。大雾散去后,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

傅友德采纳沐英建议,急速行军抵达曲靖。傅友德想马上渡江,沐英则说:我军应停止前进,因为他担心会被敌军所扼。于是,二人率领诸军严阵江边,就好像即将渡江一样。另外却派遣奇兵从下游渡江,出现在敌军之后,在山谷中张开迷惑敌人的旗帜,并且每人吹一铜角。元军大受惊扰。沐英迅速指挥军队渡江,命令善于潜水者先行,用长刀直砍敌军。敌军退却,明军全部渡江。战良久,明军又派出铁骑冲阵,于是大败敌军。此战俘虏二万士兵,生擒达里麻,尸体遍布十余里。沐英把所俘二万士兵聚在一起安抚情绪,然后放回家乡,回家的士兵宣扬征南大军的军威。二万归家士兵的义务宣传,扩大了曲靖一战的政治影响,征南军声威大振。

统一云南

取得曲靖后,傅友德分兵为二:亲率一支向乌撒(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声援永宁偏师;再命蓝玉、沐英直捣中庆。沐英攻取中庆的战斗十分顺利,梁王精锐已经无力抵抗,驱赶妻子儿女去滇池赴死,他本人逃到晋宁区(今属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自杀。元行省右承观音保开中庆城投降,沐英驻兵金马山,父老焚香迎拜入城,他禁止士卒掳掠,秋毫无犯市不易肆。他随即分兵南下临安(今建水县),西收威楚(今楚雄)。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朝廷开始设置云南省都指挥使司及云南布政司,着手管理云南。同年闰二月,在朱元璋“乘机进取,一举而定”方针指导下,蓝玉、沐英奉命攻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城背倚苍山,面临洱海,形势险要。故大理段氏凭借点苍山、洱海,扼住龙首、龙尾两关,拒不投降。蓝玉、沐英仍然采取出奇取胜的方针,兵分三路:沐英自己率军直抵下关;派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抄小路渡河,攀上点苍山,树立旗帜。沐英率军横渡河流、闯关而进,山上军队也奔驰而下,夹击敌军,擒获段世,于是攻克大理国。然后,沐英等分兵取鹤庆县,猛攻丽江市,打下金齿(今云南保山县),于是车里(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平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皆都归附。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今云南镇雄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境)、东川区(今昆明市东北部)、西昌市(今天的四川西昌县)、芒部诸蛮,设立乌撒卫、毕节(今贵州省毕节市,位于贵州西北部)卫。同年九月,土官杨苴散布谣言: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他借机发动叛乱,集结20多万兵士围攻云南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

驻军乌撒的沐英听闻此事,立即调兵援救,先至曲靖(今云南省曲靖市市)遣卒潜入城中散发传单,为贼人拾取,通报上面写:总兵官领三十万众至矣。反叛贼众大为惊愕,拔营连夜逃遁,逃到安宁(今越南河北省安勇县北)、罗次(今云南省禄丰市)、邵甸(今云南嵩明县西三十三里白邑)、富民县(今云南昆明主城区西北部)、普宁市(今昆明市西南普宁区)、大理(今云南大理市)、江川(今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等处,想要安营扎寨,密谋再反叛。沐英分调将士剿灭,斩首六万余级,生擒四千余人,最终扫平叛乱,肃清诸部。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仍然是征西时之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朱元璋命他在大军撤离后留镇滇中(今云南省)。

镇守云南

平定地方叛乱

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亦佐土官作乱,沐英出兵征讨将其降服,并借机平定普定(今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广南(今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带的少数民族,打通田阳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置田州)粮道。洪武十八年(1385年)春正月,东兰州(今广西百色市河池市)韦富叛乱,沐英平定叛乱。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垦。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议。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少数民族三浪诏人之一)诏人,并在自永宁(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至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线,每六十里设置一座堡垒,留下军队屯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夏六月,东川区(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蛮叛,曹震叶升领兵分讨东川叛蛮,平定了叛乱。九月,越州(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土目(土司手下的头目名为土目)阿资发动叛乱。二十二年春正月,阿资退屯普安(今贵州省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倚崖壁为寨。英乃请置越州、马隆(改云南右护卫,革,今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二卫,扼其冲要,分兵追捕之,阿资粮尽投降。

铲除地方旧势力

沐英将梁王家属三百余及土酋段世、段明兄弟俱送京师。梁王家属远置耽罗(朝鲜半岛南)段世兄弟派赴青州,使随侍齐王博,给千户奉禄。段世二子一置甘肃一在雁门,总之使远离云南省,以防再生事端。沐英对残元余势及各族土酋如反抗反叛,着重施威坚决镇压。元右承实卜策动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土酋反叛,傅友德、沐英合兵镇压。土官杨直欲复梁王宗社,围攻昆明,沐英挥师镇压。其他如滇东越州阿资之叛,滇西洱源、金齿,以及普安、广西,广南之叛乱,沐英征讨,大小之战有二十六次,此皆促使云南局势迅速稳定的有力措施。

定边之战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原本属于麓川的威远(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远干(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五十七里老街)等地被朱元璋划到楚雄府(在今云南省楚雄市)境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此前接受过明廷册封的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思伦法(一译思伦发)举兵反叛,煽动各族入侵摩沙勒寨(今云南新平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七十四里漠沙)。沐英得到报告,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斩首一千五百余级。

思伦发是元朝在平缅设立的宣慰使,平缅(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在西南夷稍远,自大理白族自治州金齿至其地。其建有城郭宫室,其人民皆楼居。当地产象马,官民皆毙发如僧,出入则乘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他率大军三十万,战象百余头,进犯定边府(今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定边离大理城不过咫尺之遥。沐英挑选骁勇三万人,昼夜兼行,于三月15日抵达定边。大战之初,思伦发大军排列整齐,还有战象与沐英的明军对垒。沐英开始并不出击,观察之后沐英鼓舞将士,宣称:麓川军队依靠的只是战象,其步兵战不列阵、行无队列不足为虑。他派三百名铁骑出营挑战,麓川军派出步兵数千人、战象三十余头出战。麓川的领军将领乘坐战象直冲明军阵列,云南省前卫指挥张因率领前锋骑兵五十余人直冲对方战象。张因射中敌将乘坐的战象左膝,战象受伤扑倒后,麓川将领明军骑兵射杀,麓川军无不胆寒。

次日,两军相遇,沐英驻马在高岗之上督战,将明军三万名骑兵分为三队,都督冯诚领前队,都督同知正领左队,汤昭领右队。开战前,沐英告诫明军众将士:今天深入寇境,与之相持,胜则必生,败则必死,你们受朱元璋深恩,报德正在今日,我与你们相约,有功者必赏,退后者必斩。两军相遇后,麓川军便驱赶战象冲阵。其战象全部身披甲,背上立有战楼,象兵便立于战楼射箭。战象左右两旁又各有短一根,配合战象冲刺。沐英在高处掌握全局,以令旗和号令指挥全军战斗,看到敌人骁将昔剌亦在阵中纵横驰突,意识到己方兵力较少,马上令护卫左右的精锐投入战场,让他们取来昔剌亦首级。昔剌亦急忙举刀格挡,气力不支入阵而走。明军攻破麓川营寨,随后放火焚烧,麓川军崩溃奔逃。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三万余级,俘虏一万余人,还捉获了三十七头战象。麓川战象几乎损失尽,其士兵除了被明军击杀、俘获外,在回逃的路上因伤病,失散,饥饿,死者不知凡几。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云南都匀苗族部落反明,沐英派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何福率兵进剿,斩首4700余级,擒获6390余人,收剿寨洞152处,粮谷31100石。数败之后,已经丧胆的思伦法遣使入明,辩解称这次叛乱并非自己本意,而是下属刀厮郎、刀厮养所为,并乞贷其罪,愿输贡赋云南省。同年十一月,朱元璋派遣杨大用回使麓川,杨大用带着朱元璋的谕令责骂思伦法。接到谕令后,思伦法表示服从并赔偿了明军所有军费,并进贡马匹、耕牛、大象等明帝国所要求的东西,又追获云南逃去叛贼自处等2人,把事刀厮郎等137人。

缅甸进贡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缅甸叛乱,沐英征讨大败缅甸。同一年,位于今泰国北部的“兰纳遣贡,朱元璋于是设宣慰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沐英因八百大甸宣慰司宣慰使刀板冕(即兰纳国王披耶盛孟玛)不肯听命,派遣云南省左卫百户杨完前往招抚。同年六月,刀板冕遣使上贡大象及方物献于明廷。

回京述职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沐英受召回朝,朱元璋奉天殿设宴为其接风,对其大加赏赐,以言行激励其全心镇守云南,并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匹,遣沐英回云南。沐英告辞,他告诉群臣: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中风去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后,哭得十分伤心自此患病。同年六月十七日晨,沐英在官邸视事时,突然中风倒地,双足麻痹,在被抬回家中后病逝,年仅四十七岁。同年十月八日,沐英的灵柩运抵应天府,朱元璋派遣中使致祭。十三日后,他又下诏破格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号“昭靖”;追赠沐英父祖三代“考皆王爵,妣皆大懿皇后”。朱元璋允许其以王礼葬于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之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命制作沐英的塑像,供奉于功臣祠,允许其侑享太庙,并应云南省父老之请,在昆明城中为其立庙祭祀。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与明王朝相始终。

人物成就

统一云南

沐英在征云南时,朱元璋指示傅友德等打击的重点是梁王和段世,对云南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特指皇帝的诏令),配合大军南行,他诏谕:乌撒、蒙、东川、芒部各族奴隶主、农奴主如果遵守教化,效顺朝廷他当一视同仁。他又在给傅友德等的教谕中,一再强调对各族驯服之道,必宽猛适宜,威德兼施。威即镇压,使之畏惧不敢反复。德即文德,宣布恩信,抚而治之。他的做法是先顺而抚之,再用夏变夷(华夏和外族没有区别),变其土俗,最后达非惟制(制服)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

沐英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云南省,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逝世,十一年来以云南总兵官身份,处理云南军民的政务。他按照朱元璋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元朝赛典赤·赡思丁治滇的基础上,把云南治理成明朝中央直接管辖的省级组成部分。这既是平滇战争的继续,又是平滇成果的巩固。沐英的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才能使云南的政治局势、社会面貌等在短时间内都有了较大的改观。

改革官制

沐英对降顺者着重施恩,他对各级元朝降官,都给予妥善安排。如哈刺不花原是元守御陆凉千户,先调任曲靖千户,后明朝置陆凉卫(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指挥使司,沐英即奏调哈刺不花回陆凉镇守。他对各族归顺土酋,使其出任本州知州等官。因建立在元代日后渐趋完备的土司制度:云南腹地只设流官,边远则以土司为主,在只设土官的地方,也派流官小吏日,欲将云南逐渐改造成中央集权国家直接统治的郡县。明朝土司制度的实质是汉族地主与各族土酋联合对各族土民进行统治的工具。但比唐宋的羁康和元朝不完备的土司制进步,有利于中央管理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政策

沐英所建的官学所招收的学生,一是专门培养未来的民族干部,即各民族土官子弟,二是普通百姓即民间的俊秀英才。这与当年赛典赤·赡思丁遵循孔子有教无类,动员、招收各族子弟读书完全一样。云南省的普定、乌蒙、乌撒、东川区、芒部(今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芒部镇)、西昌市等地土司,都相继朝京师,进贡地方特产,送子弟入国学,这大大密切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

纳降措施

沐英师从赛典赤,起用善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人才。赛典赤回族,元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治滇六年有德政。他大概就是:改置云南郡县,兴屯田、修水利、重农桑、设学校、变风俗、善驭各族土酋,宽猛恩威措置得体,卒赠咸阳市王图。到了明朝,在昆明市建咸阳王庙祀赛典赤·赡思丁。这说明大明承元制师事赛典赤治滇,有降明之元右承观音保,他处事宽厚名播蛮中,为诸夷所喜爱。朱元璋特赐姓名李观,使他再回云南省隶沐英麾下,任金齿卫指挥使,用以抚慰各族。沐英又任命严武等为其副将,以约束镇守士卒,不使有违军律,使边远地区迅速安定。

军民屯田

沐英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生产,妥善解决军粮问题。大军征南前,明朝已经做了粮草准备,由于军饷艰于运输,朱元璋在大军初平云南迅速结束大兵团作战,随即下令班师。元末云南田土多为僧道及豪强(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占据,各族部落生产水平低下,甚至还是刀耕火种。一遇到道霜旱疾疫,百姓们就没有饭吃,每年要交的公粮,也没有人交纳。沐英初平云南省,户籍人口凡户七万四千六百,民少兵多。大军艰难军粮问题严重,内无宿储(储备粮),外面没有粮饷运进云南,甚至发生逃军现象。故解决军粮问题,乃镇守云南关键,在大军一入云南后,即在曲靖屯田。洪武十九年(1386),沐英据曲靖经验奏上朝廷:云南地广,宜置屯田,命军士开耕,以备储蓄。

朱元璋接受此议,并派遣许多将领自四川省、湖广、贵州省各方面,率兵入屯云南,配合沐英将云南的军屯推向高潮。并言道:屯田之政,可以(宽缓)民力,充足军粮,边防之计莫善于此。明政府规定军屯由卫所负责,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据《明史》《明实录》《正德云南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洪武年间在云南参与军屯的总人数约32万人。种种配合,使得沐英将云南省的军屯推向高潮。

洪武二十五年,云南各卫都实行了屯田。云南的军队一边屯田边训练,亦农亦军。沐英屯田达百万余亩,收入大大超过全省的田赋,用来供养驻军大有余裕。除军屯外,洪武二十二年,沐英朝京师还镇之时,携带江南、江西省人民二百五十余万移民到云南地区,给他们籽种资金,划地方分田地,四散分布于临安(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曲靖、云武、大理、姚安(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鹤庆(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腾冲各郡县,并奏请将山东、山西、江西六十余户大家族移入云南省,用以充实云南当地经济。次年,又奏请移湖广、江南居民八十万人实滇,并请发库努三百万两,用以兴民屯。

因屯田必需兴修水利,沐英主持修浚滇池,还有其他云南历史上有名的水利灌溉工程,如汤池、渠坝闸等,亦逐个得以兴建。这些水利工程不仅灌溉了屯田,也灌溉了各族人民的田地使军民俱得利,夷汉都可以利用,促进了云南的农业生产。沐英又通盐井之利,招商输米至保山市等地,斗米给盐一引(盐300斤),后斗谷亦给一引,商人都踊跃乐于运输,或就地开设商屯。由于屯田戍边相得益彰,军民粮食赢足,明朝在云南省的统治十分巩固。

军事方面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傅友得大军班师后,沐英只有数万人留镇云南广大地区。沐英遵朱元璋之命,在大军平定的过程中,擅乘兵势利用人手修治道途,又令归附土酋,助修以沟通各重镇,便邮传(建立驿站),利于行军。他的镇守兵员较为集中,都部署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永宁、金齿等地,设堡置屯,使兵卫相属,道路易通,无事则分兵驻守,有警则合兵剿捕,从不分兵散守,进入深山老林。每遇大事则奏报朝廷发大军进讨。小股反抗必遣人开谕之(发布告),攻打不下然后加兵。每次用兵,朝廷发遣,则极力配合,有事皆集中兵力,从不妄用,每次用兵皆胜。常因沐英开谕在先,每出师未久,反叛的人因惧而请降。沐英后期措置宽和不嗜杀戮,各族夷人畏惧爱戴他,不再复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沐英在征讨土著首领思伦法的时候,思伦发使用了上百头大象进行攻击。沐英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发射药装填速度太慢,改进了射击方式。沐英把少量火枪手和弓箭手步兵混编,摆出前后三队火枪手、神箭手。大象临近时,第一队火枪手、神箭手猛烈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如果象阵不退,第二队再射;仍不退,第三队跟上。明军火枪、强弩齐发。大象有受伤的,有受惊的,惊慌回逃。明军获得胜利。

重科举学校

云南省有学校,开始于孛儿只斤·忽必烈时云南总管张立道、平章赛典赤·赡思丁,元代云南设学九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临安、鹤庆县澄江市(云南省澄江县)五个腹地经济发展的府有府学,州学有四,一在云南,二在临安。云南昆明人李特选贡入监,朱元璋宣见便殿前赏赐甚厚,赐特名忠,及会试,李忠举进士,此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

洪武年间,他一共创建云南府州县学二十五所。府学除元已创建之五所外,又增永昌、楚雄、元江三所。而大理、杭州市所属州县皆设学。沐英选凡民之俊秀与诸酋之子弟入云南省府学,每到朔望的日子都赐他们饮膳,每年都赐他们衣服。他甚至还考虑到其家中还有妻儿,另再赐一份家粮”以安其心。他对于愿在本地建立民族学校招生的官府,只要向朝廷由请办学,都能得到批准。沐英还准许民族教师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大大地方便了偏僻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沐英为赛典赤·赡思丁昆明市创建了云南历史上首座有据可考、规模较大的文庙,并且购置学田由学校收租作为教育经费。以后,各路、府、州、县如安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昌、临安等地在其影响下也纷纷建学,学生来源除工官子弟外,也有来自民间的,师资除当地民族教师外,也有聘自外省文化先进地区的,教材内容仍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方法则灵活多样,强调学由心得而非口授等等。教材除所说的“六籍”即“礼、乐、射、御、书、数”外,另增加了“法制”课程即太祖亲自编撰的《大明律》《御制大造》及有关律令、理学著作。这些,对后世均具有借鉴、参考价值。这造就一批李忠式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得以参加明朝统治集团,培养一批流官型的土官,分化一批土官使之流官化。于是西南六诏之地,一变而成为华夏民众。

重要争议

关于沐英的籍贯,存在江西乐平、安徽定远、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多种说法,其族属也有汉族回族苗族等不同观点。尽管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记载和传说,但石里作为沐英的祖籍有一定依据。近年来,沐氏后人也在网站上声明其为汉族,且祖先来自江西省。因此,沐英的籍贯和族属仍存在争议。

人物评价

朱元璋:“自汝(沐英)在镇,吾无西南之忧。”

明代学者潘仁:“大星一夜西南落,万里谁分圣主忧?心到九泉昭日月,名垂千古重山丘。中原父老思羊祜,绝塞羌夷哭武侯;薮泽书生怀德义,清铅满掬泪难收。”

沐英死后,云南民谣称:“孰为我父?孰为我母?无母奚居?无父奚附?天梦梦乎,莫恤我穷乎!”

明代学者董伦等:“英为人寡言笑,沉毅有智量,好贤礼士,抚御士卒,尤有恩意。初下云南省,地方绝远,夷獠顽悍(凶悍)。英宣布恩信,抚而治之,招怀番酋(生番酋长),得其欢心。或时有叛者,必遣人开谕之,不下,然后加兵。及其久也,夷人畏爱,无复叛者。”

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评价:若夫曲靖之战,沐英决策,冒雾疾驱,兵临白石,宁我薄人,毋人薄我,此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所以克也;张帜展角,潜出敌背,此陈馀韩信攻赵,陈馀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法,败后被斩杀于泜水)所以擒也;临江结陈,退不能止,此苻融(他参与淝水之战,意外落马被杀)所以死也。甲高熊耳(今枣庄市熊耳山)之山,马饮昆明之水,路逾万里,时才百日,耿弇(汉朝名将)功震祝阿,李靖唐朝军神)风行突厥,颍川、黔宁,何多让焉。虽其后窃发时闻,不烦左顾,而军若惊,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大唐名将),咋舌称神,争识令公,望尘罗拜,沐氏父子所以威行万里也。

清代学者邵廷采在《西南纪事》洪武勋旧同国终始者,魏国、黔国及诚意数家,而致命竭忠,天波尤着。

张廷玉等:“黔宁以英年腹心之寄。汗马宣劳(功劳),纯勤不二,(古代的一种旗帜,上绘交龙图案并系有铃铛)常炳耀,无愧矣。独黔宁威震遐荒(八荒),剖符弈世,勋(功勋)名与明相始终。

近代学者富路特、房兆楹、李小林、冯金朋等评价::“平定云南省、治理云南并将其融入明朝版图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

近代学者崔瑞德牟复礼评价:“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轶事典故

姓氏来源

关于沐英平时深稳刚毅,寡言少笑,喜欢礼贤下士,安抚部卒,恩惠有加,从不妄杀无辜。沐英的本姓,历来成迷。明人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当时沐英跟安庆公主姓)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朱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不肯罢休,朱英也只是重复刚刚说过的话。最后,朱元璋只得对朱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家庭成员

沐英亲属表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沐英墓

沐英墓,1950年被当地农民盗掘,文物流散或变卖。幸运的是其中一件国宝级的青花大梅瓶为一文物商人所购,得以保存完好,并于1952年归为国有,成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该瓶上绘有西汉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得名为“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大梅瓶”。

“黔宁王遗记”金牌

它直径13cm,金质,圆形,上部为花叶形边,刻有叶脉纹,顶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以便系绳(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牌身正面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五字,两边各刻有四个字,右为“此牌须用”,左为“印绶带之”,字体略小。金牌背面刻字五行,为“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沐睿是沐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明王朝囚死狱中的成员,直至天启七年(1627)才归葬南京江宁将军山。沐墓中随葬刻有祖宗遗训的金牌,显得意味深长。

沐王府

明代世袭黔国公,黔国公府位于如今的胜利堂,而翠湖柳营又是沐家“别业”。因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故百姓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研究书目

明太祖实录

《三家世典》

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沐公》

《明史》卷126《沐英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评书《大明英烈》和《燕王扫北》里,沐英被描写成第一金锤将朱沐英,手使两把擂鼓瓮金锤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7-13

..2023-07-13

..2023-07-13

《明史·卷126·列传第十四…沐英》.乐平市人民政府官网.2024-04-16

沐英家族墓群.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07-21

明•“黔宁王遗记”金牌.南京市博物总馆.2023-07-31

《乞丐皇帝传奇 》.豆瓣网.2023-07-21

《传奇皇帝朱元璋》.豆瓣网.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