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彝族自治县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丽江市下辖自治县。位于丽江市东北部。东与四川省盐源、盐边县接壤;南与华坪县、永胜县两县相连;西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为邻。县境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250公里,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总人口28.3万人,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3%。辖2个街道3个镇11个乡、89个村委会(社区)。县人民政府驻万格路527号。现任县长为黎建勇。
宁蒗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气温12.7℃。境内平均海拔2367.2米,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大小河流20余条。198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中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宁蒗彝族自治县被列为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底,宁蒗彝族自治县全县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246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979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11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49万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21935万元,增长5.6%。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支撑。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45.8%和4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3.3和2.9个百分点。
地名由来
因民国六年,永宁土知府和蒗蕖土知府合并设立分县,各取一字合成而得名“宁蒗”。
历史沿革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越焉(xi)郡遂久县地。蜀汉建光三年(225年)属云南郡。唐初,为靡州地,属姚州都督府。武德二年(619年),唐在今丽江市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置靡州。武德七年置西豫州,又置昌明县。贞观末,再置牢州及松外、寻声、林开三县。永徽初,废牢州,省三县入昌明,后设昆明县(今四川省盐源、盐边县),属姚州都督府。盐源县盛产盐铁,于是唐王朝、“吐蕃”、南诏三方出兵争夺,纷争十余年期间,所属无定。
南诏时,为三探览、楼头赕、罗共赕(罗共州)地,属南诏铁桥节度、剑川节度。两宋时期,永宁名答兰、答卜刺,蒗蕖仍名罗共赕(罗共川),时段氏统治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今丽江设善巨郡,宁蒗属善巨郡地。元朝三年(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征大理,驻跸于此。1277年,永宁设答兰管民官。1279年设置永宁州和蒗蕖州。1287年,北胜州升为府,两州改隶北胜府,统属丽江市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所隶鹤庆军民府。永乐四年(1406年)永宁州升为府,直隶云南布政使司。清朝初期,沿袭明制,隶属关系未作更动。康熙五年(1666年)北胜直隶州降为北胜州,属大理府。置永北直隶厅,永北系以永宁、北胜两地各取一字得名,永宁土知府,蒗蕖土知州仍属永北直隶厅,直至清末。
民国初期,永胜县废除约甲制,改建区约制,共划为七个区,属第六区(蒗蕖)和第七区(永宁县)。1917年,裁行政委员设宁蒗分县,蒗蕖划为北一区,永宁划为北二区。1936年9月16日,宁蒗设治局成立,辖宁江区、八翠、兴元、宁卫四区,下设8乡1镇,31保,205甲。1939年,废区扩大乡镇,设治局辖6乡、32保、216甲。1950年1月21日,宁蒗和平解放,在永宁成立宁蒗县临时政务委员会,在羊坪(今永胜县羊坪乡)成立凉山彝务办事处。5月20日,宁蒗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地在永宁。县境除北部彝族居住的山区外,划为4个区,30个行政村。
1956年9月20日,宁蒗县人民政府与凉山彝务办事处合并,设立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大村街,后更名为大兴镇。全县辖9个区,84个乡,671个自然村。1958年撤区设立20个人民公社,84个大队,519个生产小队。1960年,辖永宁县、金江、翠培、红桥、红旗、宁利、上游、金棉乡、西川、跑马坪、大二地、永宁坪、战河、木耳坪、西布河、大拉坝16个人民公社。1969年4月,辖10个人民公社,75个生产大队,771个生产小队。198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1987年12月,区乡进行体制改革,除大兴镇所属的5个办事处不变外,永宁、红桥、红旗、翠玉、宁利、西川、西布河、跑马坪、战河、新营盘10个区划分15个乡,把原乡镇划为8个行政村办事处,村政划为1009个自然村。1990年,辖1个镇、14个乡、1个民族乡,下设5个办事处、84个行政村、1009个自然村。
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2年,撤销街道办事处,推行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并存的体制。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旗乡并入大兴镇,辖1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共15个乡级政区,下设7个居民委员会、84个村民委员会,51个居民小组、1103个村民小组。之后在2017年被列为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底,宁蒗彝族自治县全县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246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直过民族傈僳族、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脱贫,困扰宁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宁蒗彝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宁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2′29〞~101°15′51〞,北纬26°34′54〞~27°55′34〞之间。东、东北分别与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接壤;南、东南分别与华坪县、永胜县两县相连;西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为邻。县境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250公里,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
气候
宁蒗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天,年均气温12.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0℃左右。
地形地貌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绵绵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群山争峙,河谷深切,海拔悬殊。绵绵山以东大部属山原区,山势较浑厚。主要高原平坝分布于这一带,较大的有永宁坝(面积56.5平方公里)、白渠坝(县城坝,面积20.5平方公里)、红桥坝(面积20.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乡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水文水利
宁蒗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水1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藏量仅小水电就达20万千瓦以上,开发前景广阔。境内拥有野牦牛坪风电站和阿海、金安桥等2个大型水电站,大小河流20余条,主要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均属金沙江水系。流经宁蒗的河流,除金沙江外,主要河流还有:开基河,其干流发源于石佛山,从西南流向东北地区,宁蒗县内长度32千米,流速24米/秒,河面最宽约30米,蜿蜒徘徊于永宁坝,最后注入理塘河。密云河,发源于宁蒗密云深处的药山,流经宁蒗县东南部,最后注入木里河。戛布河,发源于宁蒗塔尔布惹山西部,宁蒗县内长度30千米,汇集碧源河注入金沙江。此外还有叭尔桥河、黄腊老河、春东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具有水位高、流速急、落差大的特点,很适应发展水电事业。
土壤
宁蒗土壤类型的分布也与四类地区相适应。全县土壤的成份土质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片麻岩和千层石等。主要的自然土壤有:灰汤土、棕色土、红土、黄棕土、羊肝土(紫泡土)、酸性土、黑土、草甸土等。大体而言,高寒山区的土壤主要是灰棕土和羊肝土(紫泡土),这类土壤腐植质成份高,松软肥沃,主要分布在大拉坝、战河、西川、西布河等高寒山区。第二类,山区的土壤主要是黄棕土和松软土。这类土壤微偏酸性,主要分布在跑马坪、战河等地。第三类,坝区的土壤主要是红土、砂土、草甸土。这类土壤粘性强,主要分布在永宁坝、宁利坝、白蕖坝等地。第四类,河谷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砂土、黏土。主要分布在拉伯、翠依、宁利等地。全县土壤的一般性能是:微偏酸性,质地粘重,团粒结构差,腐植质及速效氮、磷、钾的含量低。适于畜牧业和林业。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宁蒗的生物资源丰富。孕育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仅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就有60科155种,藏量达3610.6万公斤;有赤松茸、木耳、羊肚菌属等25种珍稀野生菌;农业以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烤烟、酸梅、油料、香料等经济作物为主,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煤储量约在1.5-2亿万吨左右,已探明储量达3500万吨。还有丰富的铁、铜、铅、锌、铝土、锰、金、银、钨、钼、镍等金属矿及石膏、碳酸钙、白云岩、大理石等矿藏资源。
其他资源
宁蒗县风电、太阳能光伏资源富集,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可达300万千瓦以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6.4万千瓦。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宁蒗彝族自治县辖2个街道3个镇11个乡、89个村委会(社区)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5月24日,丽江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口数为244525人。截至2023年12月6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总人口2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4.3%,其中:彝族190573人,占总人口数的67.3%。 2022年年末,宁蒗彝族自治县户籍人口283001人,2022年出生人数3300人,死亡人数1690人。
民族
宁蒗境内有彝族、汉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4.3%,其中:彝族190573人,占总人口数的67.3%;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摩梭人占总人口的6%。
经济
综述
2020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亿元,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亿元,下降6.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6亿元,增长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2元,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增长9.1%。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979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11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49万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21935万元,增长5.6%。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支撑。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45.8%和4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3.3和2.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宁蒗彝族自治县优质烟叶、中药材、苦荞麦、马铃薯、苹果、花椒、核桃、青刺果、野生食用菌等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700蜂蜜”苹果、丽川花椒、宁蒗黑绵羊、宁蒗黑头山羊、宁蒗高原鸡、高原红米等地方绿色农特产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初具规模,深度开发前景广阔。
第二产业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7721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2%。分行业,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速为86%;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257%;规模以上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为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8户,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5%;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5%,其中: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4%。全县联网直报资质建筑企业共有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847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第三产业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079.2万元,比上年增长5.8%。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36655.5万元,增长3.9%;乡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01423.7万元,增长10.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完成84519.8万元,增长6.5%;商品零售完成253559.4万元,增长5.5%。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47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4.05%。实现旅游总收入5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85%。
社会
教育事业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全年小学在校人数25721人,初中在校人数10583人,普通高中在校人数726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30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360人。在校残疾儿童202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0年,宁蒗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833户81724人100%参加了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通过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机制,极大降低了群众就医费用,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同时,建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4室分离,基本诊疗设备设施、网络齐全,全县在岗乡村医生259名。
该县卫健局健康扶贫办公室主任杨雯淋表示,宁蒗县切实抓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其中大病患者3217人、慢病患者3420人、重病患者199人,救治率均达到100%;26类32种大病救治率也达到100%。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完善,医务人员整体能力的不断提升,群众就医看病再也不用外出。截至2020年,该县就医率达93%,真正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社会保障
宁蒗彝族自治县把稳岗就业作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关键一招,采取“1235”工作模式,扎实推进稳岗就业工作。2022年全县脱贫劳动力转移率72.35%;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15351元,增幅16.1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0890元,较上年增长20.6%,已转移就业脱贫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超过6000元,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组织线上推送就业岗位4903个,线下举办5场招聘会,推荐就业岗位8000个,2022年全县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9%。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兑付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1183.3万元,鼓励11833名脱贫劳动力在省外稳定就业。发放32家县内企业1635人稳岗返还资金104.58万元。2022年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128人,春节后共包车输送110人赴江苏昆山、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等地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756个,兜底保障“无法外出、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就业增收。
交通
宁蒗彝族自治县有丽宁二级路、宁永高速公路、丽江古城至宁蒗高速公路、泸沽湖至香格里拉市高速公路,宁蒗泸沽湖机场航线航班增加,华坪县至宁蒗高速公路、西昌市至丽江高铁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达川区进藏融攀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人文
语言文字
宁蒗境内有彝族、汉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1个世居民族,拥有彝语、摩梭语、普米语等多种语言。
宁蒗彝族自称“诺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甸语族,彝语支。宁蒗彝语属彝语六大方言中北部方言的“什扎”土语。彝文是一种表音的音节文语字,书写方法从右至左横写,无标点。彝族人民用这种文字写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它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摩梭人旧称“摩梭”或“么些”。他们自称“纳”或“纳日”。主要居住在宁蒗县的永宁、拉伯、翠依、大兴镇等地。摩梭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梭摩(纳西)东部方言,摩梭人没有正式的文字,但在巫师(达巴)中使用着一种用于宗教的记事符号,即早期的图画文字。此外,宁蒗自称经“纳西”的纳西族中使用着一种象形文字,俗称“东巴文”。
宁蒗县的普米族自称“普日咪”或“拍咪”,意为白人。普米族习惯住半山缓坡一带,村寨相隔不远,炊烟相望,鸡犬相闻。普米族在文言文献上称为“西番”。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甸语族羌语支。普米族没有正式的文字,但在巫师(韩规)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改造的文字,俗称韩规文。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碧源、拉伯、翠依等地,僳僳族自称"僳僳扒"。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壮族主要分布在永宁县和拉伯等地,大多数与摩梭、普米族杂居。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自称“仲家”。
苗族是在明清两代从贵州省迁来宁蒗的。他们多与傈僳、摩梭、普米等族杂居的,一般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半山坝上。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藏族在宁蒗人数较少,但历史上藏族对宁漠地区有很大影响,亦有较长的居住历史。宁蒗的藏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上从川西地区迁徙而来的藏族,操康巴方言,俗同川西藏自治区族:一部分是云南藏族,操香格里拉市方言,俗同中甸藏族。
宗教信仰
彝族
宁彝族的宗教信仰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色彩,主要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彝族认为在大自然中精灵无处不存在,因此,在天上的日月星辰,在地上的山川草木都有神灵。在众多的神灵中,小凉山彝族最崇拜的是山神,有很多山神祭祀活动。山神具有地方保护神的意义。彝族认为人有灵魂,生时灵魂依附于体,死后灵魂单独存在,其形状与生前无异,并游荡在人间。如果这被杀、自杀或疾病而死者,则认为其灵魂变成鬼,故人们疾病缠身,发生口角殴斗、凶杀、自杀、冤家械斗等都认为是鬼在作崇,因此要邀请巫师禳灾祛殃。
彝族祖先崇拜很盛行。一般父母死后,死者的儿子要请毕摩举行安灵仪式。即做一个象征死者灵魂所在的灵牌进行供奉。当年节和家人患病时,必须以酒食祭祀。此灵牌供奉家中一年或数年后,再请毕摩举行“撮毕”的超度送灵仪式,以示将祖灵送到世外乐土,随即灵牌送到各家支共同存放灵牌的岩洞里。
彝族巫师有两种,一种名“毕摩”,含“教师”之意。毕摩是经过家传或学习而成的。他们掌握知识,传授经典。毕摩没有完全脱离劳动生产,他们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安灵、送灵、以及招魂禳灾、驱鬼、治病、合婚、占卜以及解放前协助家支头人对社会纠纷进行神明裁判,因此,毕摩享有一定声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另一种巫师名“苏尼”。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跳神,驱鬼、治病。苏尼不懂经典,也不是师承而来。苏尼男女均有,他们的法器主要是羊破鼓、刀。作法时,全身战僳、旋转跳跃、人们击羊皮鼓,厉声驱鬼。苏尼的地位低于毕摩。
摩梭人
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本民族的达巴教,其次是藏传佛教。达巴教的巫师叫“达巴”,有丰富的口诵经,极少数的巫师还有图画文字占卜经。达巴教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主要为万物有灵并有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女神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的遗风。女神崇拜在摩梭人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女神的化身是当地岩穴内的钟乳石和狮子山;岩穴内的钟乳石名“巴丁喇木”女神,狮子山名“格姆”女神。摩梭人每年都有祭祀朝拜这两位女神的宗教习俗活动。朝拜“格姆”活动一般在秋季,摩梭人称此祭祀活动为“格母刮”意为“歌颂女神”。届时,人们身着盛装,骑马或步行到狮子山“格姆”女神庙烧香磕头,祭献供品。达巴为人们诵经祷告,祈求“格姆”女神福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男女青年在山上烧起堆堆簧火,往簧火上洒酒、丢鲜花,表示祝福。祭祀完毕,男女青年露宿山中,围绕簧火对歌跳舞,谈情说爱,通宵达旦。
摩梭人认为女神是他们的最高保护神,主宰人畜繁衍,五谷丰收。因此,不孕妇女都有去祭祀朝拜“巴丁拉木”女神的习俗。妇女们在她们的阿夏陪伴下,骑马或步行到川交界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乌角岩穴祭祀朝拜“巴丁喇木”女神。她们点着火把,依次洞,虔诚地向“巴丁喇木”女神的化身——钟乳石奉献供品,长跑祈祷,祈求女神保佑生育。摩梭人盛行女神崇拜,是摩梭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表现,也是母系氏族公社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摩梭人注重祖先崇拜。每年10月25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祀时,在院中央设祭坛,放置一块方形木板,在木板上凿十二个孔,每个孔内置一个石子,插三根木片。同时,在院中央插三根树枝,中间为柏树,两侧为栗树,分别代表男女祖先。这时,达巴念经,先讲本氏族历史,敬请祖先归来,与亲人欢度春节。此日必杀猪,摆设各种祭品,并用猪血染红木片,把其中两片丢向北方,另一片放在屋顶。传说这些木片是祖先的路标,红色醒目,祖先亡灵便于识路。祭祀完毕,亲人分享供品,以示得到祖先福佑,清吉平安。
摩梭人崇拜多神,他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均有神灵,举凡天灾人祸,人畜患病都祭祀自然诸神,以求消灾祛殃,人畜安康,五谷丰收。在祭祀自然诸神中,祭山神和祭龙潭神占主要地位。每个村落一般都有公共的“神山、“神林”、“龙潭”。封山季节任何人不能砍伐树木,否则发生降冰雹、天旱等,全村人要严惩肇事者。摩梭人每日都有祭“藏巴拉”(灶神)的习俗。木摞房中有火塘,火塘上架铁质三角架,俗称“三脚锅桩”,代表灶神。在火塘后的木壁上竖有高三尺,宽二尺的沉塑浮雕大牌,摩梭语为“藏巴拉”即是灶神的象征物。“藏巴拉”的浮雕图案多呈椎圆形,中嵌、珠宝、花草等图形,下安莲花座,象征庄严神圣。它与三脚架锅桩、神龛同为家庭祭祀的对象。举凡过节、婚丧、过继养女、小孩命名、驱鬼以及成丁礼祭祀等,都须向藏巴拉祭祀;每天饮食之前,要例行简单祭祀,即将少许茶饭置在火塘三脚架上,或者洒一些茶水,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全家人才用膳。
摩梭人还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元代传入宁地区,明清以后,喇嘛教在摩梭人中盛行。宁元代建有五个黄教、白教寺院。历史上,喇嘛教在摩梭人民的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解放前,摩梭男子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喇嘛。在喇嘛教的长期影响下,摩梭人视宗教为心灵的寄托,举凡天灾人祸,人畜患病、死亡都请喇嘛念经作法事,事无巨细,若有疑难,也要请喇嘛卜卦。宁摩梭人土司实行政教合一,积极主张净化喇嘛教。喇嘛教把一切说成前生注定,要求人们安分守已地修“来生”,对封建统治者和剥削者抱调和态度,因而它成为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工具。但是藏传佛教作为一个知识阶层,对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喇嘛教的传播,加强了藏族和摩梭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有的也信仰喇嘛教。普米族的原始宗教名韩规教。韩规教为普米族的区间巫教,以后受藏族民间笨教的影响,逐渐形成本民族的宗教。韩规教有丰富的韩规经典。巫师名韩规,小巫名“毕扎”。普米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如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被视为神灵而加以摸拜。每当发生旱、涝、雹等自然灾害,便要杀牲祭祀自然诸神,以求消除自然灾害,获得五谷丰收。每当人畜生死,病痛,则认为是人死后的亡灵作崇,因此,凡遇节庆、婚嫁、生育、出行,上山下地、收割新粮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祭祀,念经祈祷,以求消灾祛殃,保佑安康。
普米族崇拜自然诸神的所有活动中,以祭山神和祭龙潭神最为隆重。他们多以氏族聚族而居而每一村落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作为全村落或全氏族的祭祀场所,并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每一氏族或氏族宗支认定一棵树为山神树。每年八月间选一日公祭山神,请韩规诵经祈祷,杀白羊座或花牛作牺牲,以求诸路山神福佑全村人畜安康,五谷丰收。祭龙潭亦很隆重。一般每家都有自己的龙潭(山泉),地点在村寨附近的密林中。届时全家都到龙酒处歇宿,由韩规或家长主祭。龙潭处搭祭坛,竖标竿,供祭品,韩规念经祈告龙酒,祈求保佑人畜两旺,免遭自然灾害。祭毕,把面偶、果品等祭物投入龙潭,留部分祭物全家分享,以示吉祥。
普米族盛行祖先崇拜,祭祀仪式隆重。一般在八月初十举行,由家长或韩规主祭。祭时房头上竖五尺长的松柏标杆,上扎五色花布旗三面,用酒、茶、水果、猪、羊熟肉作供品。韩规颈挂珠串,手摇三清铃,念经祈祷。旁有二人吹海螺或牛角号相助。先祭诸路山川神灵,请保佑祖先亡灵归来享祭,及念死者姓名,祈祷祖先福佑家属并及牲畜兴旺,无灾无病。祭毕,全家分享鸡肉,表示得到祖先庇佑,全年可保清吉平安。
普米族还有祭藏巴拉(灶神)的习俗。泥玩具“藏巴拉”图案与摩梭人的相同。举凡春节、婚丧、过继养子、成丁礼、祭祀等,都须向“藏巴拉”祭祀。每天饮食之前,也要例行简单的祭英,即将少许茶饭放在火塘三脚架上,或洒几滴茶水,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家人才用餐。普米族亦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从元代传入宁普米族中。解放前,宁蒲普米族男子多去当喇嘛。多数人家有经堂,屋顶插经幡。隘道砌石头“林尼堆”。
傈僳族
“尼扒”专司为人占卜凶吉、查病因、驱鬼除魔、招魂化疾。有正邪之分。“比扒”则专司渡亡及各种祭典,只有正,无邪行邪念,因而倍受傈僳族人民的尊重,社会地位较高,正道的“尼扒”因其善言善行,同样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邪道则避而远之。
饮食服饰
彝族
彝族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麦、燕表、大小麦、玉米、圆根、青菜等。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杀绵羊,用一木棒猛击颈部倒地后,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杀牛,用斧头猛击头部,待牛昏倒后,割断咽喉,放血剥皮。杀鸡,捏其颈部窒息而死后,烧毛或烫毛。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习惯饮“寡酒”,即饮酒不吃菜。彝族有规矩,男子路遇背酒妇女,亲戚朋友带酒登门拜访探望,须赠一份礼,或为钱币、衣物,或为牲畜、粮食等。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饮茶习惯。以陶制小砂罐熬煮,以精制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荞粑、炒面为佐食。有的还在茶水中加食盐。第五、吸烟。彝族爱吸自种的兰花烟,且有吸烟不能断代之说。彝谚说:“烟为子孙烟,吸烟子孙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几乎都吸烟,青年男女也有吸烟者。
建国前,宁蒗彝族的装饰品以金、银、铜、玉、骨、贝等为原料制成,品种繁多。女子,特别是青年女子喜戴饰物。男子有穿左耳戴珠习惯。彝族服装以毛麻制品为主,女子服装式样随年龄而变化,特别是下裙和头帕。男子服装式样,小孩、青年、中年、老年都差别不大。色调和绣花镶边程度则与年龄大小和身份有关,一般年纪大者较素淡,年纪轻者较艳丽;诺的服装较为素淡,即使青年女子也很少镶边绣花,以示庄重、高贵。百姓服装较为艳丽,富裕家庭青年女子服装镶边绣花,艳丽炫目。无论是女子、男子服装,还是诺、百姓服装,季节性都不强,寒暑不变,终年身披披毡既为避雨又为御寒。建国后,大多数男子和少数女子改穿汉装。穿彝族服装者,其服装已以棉、丝、纤维制品为主,款式新颖,缝制精细。
摩梭人
摩梭人以玉米、稻谷为主食,其他还有大麦、阳芋、燕麦、稞麦等,夏秋季节有青白菜、青萝卜、芸薹、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冬春有酸腌菜、干萝卜丝、干鱼和酸腌鱼。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糌粑为佐食。摩梭人家家会挤牛奶,制作酥油,会做印花饵块粑粑、油炸米粉片以及豆腐、凉粉。肉食中,以猪膘(又称琵琶肉)为贵,喜欢灌制腊肠、灌猪蹄、米灌肠、干猪肝。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
摩梭男女在13岁以前穿旗袍,系腰带,13岁行成丁礼后,男女皆穿金边大襟衣,钮扣喜用银币和彩珠,钮扣在右边,颈项中心有领扣,右肩胛骨旁有一副,右腋下有两副,每副两颗。女性的金边衣内,还穿领和袖口为黄色或绿色的绸缎内衣。下穿百褶裙,裙布至少二丈四,多达三丈多,裙长至踝。用各种彩线绣上lace。传说,不绣花边,死了找不到路,其实是为了美观。摩梭妇女还讲究首饰,头上加以野牦牛尾做的假辫,尾上配有一大束彩丝线,以青黑为主,辫长4—5尺,挽成盘髻,配以彩珠串,彩丝束尾垂在左耳鬓,戴耳环、手镯,腰系红花色带,戴戒指,胸前配银链,耳环戒指以银质为多,手镯有银有玉。摩梭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衣,系腰带,配腰刀,下穿宽脚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扎上彩丝带,这与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系,是古代牧民的遗风,与藏族来往多了以后,摩梭男子的服装也就与藏族相似,有的也穿冲巴(即藏族服饰)。
普米族
普米族普遍食用大米、小麦、稞麦、荞子、阳芋、蚕豆、碗豆、菜豆等。蔬菜以芸薹、瓜、辣椒、青萝卜、青菜、西红柿等为主。肉食常用猪牛羊肉,喜喝牛奶,并制作酥油、乳酪。宁蒗普米族喜以酥油茶就炒面。特别有名的是“猪膘肉”,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普米语称“咱贡”。因外形犹如琵琶,也叫“琵琶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普米族喜欢喝茶,吸烟和饮酒。茶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化油茶、盐茶、核桃仁茶、雪茶等。烟有旱烟、鼻烟、雪茄等。酒分米酒、黄米酒、白酒三种。酒是祭祀和待客的重要礼品。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访,总是导入上座,捧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端上一大碗苏理玛酒待客。等到用饭时,主人端出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一碗有葱、蒜、辣椒以及花椒和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用餐毕,家人才开始用饭。
1949年前,普米族男女幼童时都穿麻布长杉,系麻布腰带。13岁举行成人礼后,男子穿大襟麻布衣,着宽大裤子,披羊皮领褂。富有人家穿黑、兰灯芯绒上衣,外穿氆氇和呢质大衣,膝下用布裹腿,腰间佩刀系囊,大多赤足,有时也穿自制半筒猪皮鞋,手戴镯圈和戒指。普米族女子包头帕,编发,喜用牦牛尾及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大为美。穿红、白、兰、黑等色金边大襟衣,着百褶长裙,喜青、白、蓝等色。以宽大的红、白、兰、黄等色的彩带束腰,背披洁白羊皮。胸前佩戴银链,手戴镯圈和戒指,还喜用五光十色的串珠作头饰或项链,耳戴银环或玉坠。普米族老年男女服饰与成年男女服饰基本相同,只是服装色彩不再鲜艳,一般选用兰、黑布料,不戴饰物,亦不用假发,缠数米长的黑色大头帕,扎素色腰带。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普米族人民和内地人民一样,穿上了棉质、毛质、化纤质料的服装,但普米族服饰的民族特色并未改变,只是服装色彩更加艳丽,布料更加讲究,款式更为新颖。
习俗活动
彝族
火把节(彝语称杜责),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日期,原则上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但有的在此前后另择吉日过节。过年节(彝语称库施),是彝族又一盛大传统节日。彝族过年日期各异,一般视农活完成的情况决定。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11月16日—18日定为彝族过年日。二月八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上巳节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第四、初十五节。彝族一般不过春节,但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有中华斗鸡断口嘴、打猪头驱邪活动。
建国前,宁浪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和幼时择配偶极为普遍,男女双方均无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解放后,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渐改变,异族通婚及由于奴隶制的消亡过去所谓的不同等级的男女通婚者已渐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恋爱自由权,但仍有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现象。宁蒗彝族除对未满周岁夭折的婴儿实行土葬,对患麻风病死者实行裹牛皮盖锅土葬外,其余皆行火葬。
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节日有吾昔节、大十五节、端午节、中元节、尝新节、转山节等。“吾昔”节(“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为普米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初八举行。腊月十五为大十五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秋收尝新节,把新粮酿成美酒,先祭“宗巴拉”神,后祭祖先,随后家人尽情畅饮,谈论当年丰收情景。转山节日期不固定,有的选在农历十月的一天,有的选农历七月的一天。
普米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将永远脱离尸体,尸体做焚烧处理,但灵魂还存在,因而形成一套安置灵魂和处理尸体的丧葬仪式。宁蒗普米族施行火葬,其葬仪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实行二次葬。
摩梭人
春节,摩梭人称凉山彝族新年,意即新年。摩梭人过春节,隆重热闹。摩梭人过端午节,除象汉族一样,采草药、喝雄黄酒以及摆宴外,还要烧松枝,烧糌粑,洒敬酒净水,念经文,祭祀山神、水神和日、月、星、天神以求保护庄稼,保佑人畜平安,不要下冰雹刮狂风,降瘟疫闹灾害。转山节(包括泸沽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是摩梭人的转山转海节。清明节,农历十月,摩梭每户人家由打巴或喇嘛择定吉日杀年猪。杀年猪这天,即是祭祖节,请打巴念经,敬神祭祖,仪式隆重。祭牧神节,农历正月十二日这天,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很丰盛的早餐,而且一定要煮猪心子。吃饭前先烧香祭供,专门祭祀牧神。祭土地节,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摩梭村寨以某一家为重点,请打巴念祭土地神的经,同时也念咒各种害虫的经,请天、地、山、水神禁止风、旱、涝、雹、洪、虫等灾害,保护地里的庄稼正常生长,获得丰收,在以某一户为主的请打巴念经的同时,每家都要用树枝在田边地角烧大塘烟火,全村烟雾弥漫,祭祀天、地、山、水神,摩梭人称这个仪式为“地补”。
摩梭人行火葬,丧葬仪式繁杂,一般分为洗尸、捆尸、安魂超度、停尸、起尸装棺、打巴开路、交待祖谱、洗马绕村、谢别乡亲等几个步骤。母系大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家系以母系计算,家财由女子继承,祖母在,祖母为家长,祖母不在,母为家长。男子外出经商、挣钱,女子操持家务和负责农业生产。与摩梭家庭结构相对应的阿夏婚姻,即通常所说的走婚,是摩梭人最富特色的文化资源,也是滇西北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资源。阿夏婚又可分为阿夏异居婚和阿夏同居婚,前者的特点是双方平时各居母家,男子只在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家,所生子女属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这就是男不娶女不嫁。阿夏同居婚则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居住。无论阿夏异居婚还是阿夏同居婚,感情是基础。双方一旦感情破裂,阿夏关系即宣告结束。自主婚姻、注重感情、有情则合无情则分、聚散自由是摩梭人阿夏婚姻最显著的特点。
风景名胜
宁蒗县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记载着这片土地的苍桑变迁。这些名胜古迹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孛儿只斤·忽必烈南征驻军遗址日月和、茶马古道重镇永宁、阿氏土司衙门遗址、永宁开基桥、阿云山墓、白牛银厂遗址等。
扎美寺
又名永宁寺、刺青佛殿,位于永宁盘地西北端古尔山脚下,藏传佛数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建于清代康熙,1969年被毁,仅存一偏殿,1986年由当地宗教人士集资,国家适当补助,技照原来的建筑风格的式样重修正殿。寺院占地百余亩,建筑分正殿、偏殿、禅房等,正殿高约15米,墙厚1.5米,面积200平方米,是喇嘛聚集从事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偏殿分东、西两座。高约10米,均为土木结构藏式方堡大殿。西面偏殿里,望有一尊高约三丈的土塑镀全弥勒佛巨像成坐式,佛身通连偏殿一至三模,满寺佛光辉映,气势非凡。寺院外围筑有数米高的土墙,东、西、南三面设门。整个建筑椎伟壮观,是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内有206名僧人进行正常的佛活动。
永宁者波迦林寺
座落在永宁格姆女神山下的者波村,始建于清代,寺庙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分大殿和偏殿,最兴盛时期喇嘛僧多达300多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93年和1997年再次重修,有60多名僧人开展佛事活动。
里务比寺庙
位于泸沽湖里务比岛上,建于1992年,有3名喇嘛在寺内进行管理和佛事活动。
日月和
又名日月坪,位于永宁乡境内开基桥西南侧,距开基桥一里许。这里原是一块草地,开基河从地中央穿过,将草地一分为二,草地南部形似太阳,北就状如弯月,故名日月和。孛儿只斤·蒙哥三年九月(公元1253年10月)蒙古军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国,孛儿只斤·忽必烈亲率中路军南下,经甘肃省、四川省进入永宁,率部驻日月和。蒙军在此稍事休整以后,便革渡江,从玉龙县奉科攻下丽江市,进而夹击大理国。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四永宁建量沿革条载:“元世祖驻日月和即此也”。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卷地舆志山川条亦载:“厅属永宁界,有地名日月和,元世祖驻跸处”。以后当地习俗,凡进藏学习深造的喇嘛,临行前夜都要在日月和搭帐篷过夜,与亲友饿别。发展到后来,凡离开永宁外出旅行的,也要在日月和搭篷宿宫,以后这种习俗被当作“四旧”废除。
永宁坝
永宁坝 是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位于宁蒗县境西北部,是山间的一块盆地,面积约300平方干米,由永宁盆地,泸洁湖滨和全沙江峡谷台地三部分组成,是宁蒗县面积最大的一块盆地。盘地四周、山峰环绕、古本参天、林海茫、灵秀壮美的格姆狮子山屹立在盆地东方、绵延起状的牦牛山横亘于盆地西部,形成天然屏障。盆地内村嘉星罗点缀。开基河横贯中央,两岸阡陌纵横,沟渠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永宁成为大西南历史上茶马古道的运输枢纽和贸易重镇,康定市、德钦县、中旬、雅安市、西藏自治区等地的马帮商队从外地运进布匹、茶叶、盐巴、皮革等货物到永宁出售,然后又从永宁购买粮食、猪腰及药材等物品运到别处出售,因此永宁就成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数地,永宁封建领主阿少云,阿少富等都曾组织有庞大的马帮商队,这些马队,从永宁出发,经永胜县、丽江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旬、察隅县、拉萨市、日喀则至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往返经商。马帮商队山越岭,风餐露宿,徒步数干里,历尽艰险,写下了高原马帮运输史上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阿氏土司街门造址
有两处,分别位于永宁镇及新营盘乡。解放前宁分为南北两大土司统治区。北部为永宁阿氏土司统治区域,其衙门位于永宁镇忠实村,南部为阿氏土司统治区域,其衙门位于距宁蒗县城20千米的新营乡东风衙门村。永宁土司衙门的建筑坐西向东,为土木结构瓦属面两层楼的四合院,清代建筑、建筑规模宏大。在“文革”期间遭毁灭性破坏、现存建筑仅为原建筑的四分之一、薄土司衙门现在仅存一破旧屋合,建筑原貌被毁。阿氏土司衙门遗址为第一批宁具级文物保护。
永宁开基桥
位于永宁乡政府南500米处的开基河上。孛儿只斤·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亲率大军经永宁,驻跸日月和,渡河时在河上筑一石桥,取名“开基桥”,意为开基立业。史籍《新纂云南通志》载:“元世祖忽必烈于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率军进攻大理国,曾驻兵“日月和’,于永宁河(开基河)上修石桥,以渡兵马”。今元代的石桥已不复存在,经多次重修。光络末年永宁土司总管阿云山主持,绅士商民集资修建为石礅桥,在桥头建一功德碑,民国二十九被水殿,其后又将开基桥建为木桥,1974年上级投资改建为石桥,198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是第一批宁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牛银厂遗址
又名白牛厂、东升厂,位于宁蒗县城东北角山上,相传该地时有白牛出现而获得银矿,故名白牛银厂。白牛厂距宁蕉县城18.8千米,海拔2895米,山顶和山麓都有凸出的白银矿。据《永北直隶厅志》记载: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年)永北厅同知吴兆棠祥准开办,并向清政府纳税。又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东升因人得名,道光初年,东川区厂民刘东升禀准开办。据考证,应是民办于道光初年,官办于道光十一年,后来又招商承办。白牛银厂开办初期,出银率较高,闻名省内外,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发现银里含全,便分开冶炼,清末矿源减少,光绪末年停办,现有矿洞、矿查戏存。
阿云山墓
建在永宁乡泸沽湖里务比岛上。岛上建有神庙,庙内塑有释迦牟尼、干手观音等佛像,阿云山墓就建在岛上。阿云山,摩梭人(1871~1933年),宁蒗县阿家坝人。曾到西藏自治区求学受戒1901年任永宁土司总管,不久回西藏还俗。1922年回永宁继任土司总管,推行藏王朝政款合一制度,动员并组织百姓组成马帮队,到印度、尼泊尔,近至丽江市、永胜县、华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县、盐源县、西昌市等地进行商贸活动,对外开放经营,促进永宁经济的发展,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还凭杰出的外交才能想方设法和四川省的藏区以及中旬、德钦县等藏族居住区搞好关系,促进永宁和广大藏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藏区也享有极高的威望。3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博士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对阿云山给予了高度评价:“仁爱友好的总管,是永宁真正的统治者”,“永宁的领袖们好客,尤其是已故总管阿云山的殷切招待是无以复加的,阿云山是友好亲善的化身。”“邻近的四川土司和他领土东南的土司一遇到困难就求他帮助,因为他的正义感和不可谴责的品质,大受人尊敬。”1933年病故,终年62岁,故后葬于泸洁湖的里务比岛上。
萨雅寺
位于宁蒗县城东1千米处的大兴镇东红村背后的山坡上,原来的薄蕴萨雅寺不在东红村,在今新营盘乡的东风村(即衙门村)东北。公元1270年,活佛职嘉那布(萨雅专一世活佛)主持修建,原名叫“萨雅言巴”(言巴,摩梭语,意为寺),属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即白教派。专院占地近50余亩,编制僧人77名,最兴旺时多达200多名。清代红白旗战乱期间,专院被焚,后来萨迦三世活佛职嘉边诺主持修复,寺院占地10亩,建筑最高为三丈六尺,正殿共45套间,周围平房是僧人宿舍,共72间。寺内设备齐全,神具、法器配套完整,殿内塑有佛像,绘有壁面,藏有数百套大藏经书。“文革”时期,寺院被毁。1993年,为宁蒗县城附近摩梭人、普米族群众所请,宁蒗县委、政府批准恢复重建萨雅寺,院址由新营盘乡东风村迁至大兴镇东红村。2000年,重建完工。总计投资35万多元,其中云南省宗教局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各补助2万元,宁蒗县政府投资15万元,宁具统战部投资3万元,群众及僧人集资12.5万元,群众义务投工近1万多个。该专占地面积5亩,建有菩提塔一座,正殿、借舍各1座,共37间房,住寺喇嘛38人。在寺院管委会主任张边初主持下,寺借日常学习藏传佛教的教义教观,直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我心、广积功德,同时进行爱我中华、爱我民族、爱我宗教的教育。是宁蒗县城附近萨迦县教派僧众的宗活动场所,也是宁蒗县城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兴铜三岔河观音岩弘圆寺
位于宁蒗县西北4千米处的三岔河观音岩。2003年,宁蒗县石油公司退休工人王培珍牵头,成立崇佛人士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始筹备专庙的建设工作。在修建过程中,许多崇佛群众义务投劳,平均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约20人,最多的一天达40多人,专庙的大部分工程由群众义务劳动完成。2005年底,共投入建筑资全30余万元。其中云南省民族宗教局和宁蒗县民族宗教局各补助2万元,其余是群众捐款和领导小组募集款。2005年,弘圆寺主体工程竣工,弥勒殿、文昌官、玉星官、龙王殿等建设中。2005年11月28日,弘圆寺正殿——大雄宝殿举行为期4天的开光典礼,参加人数3000多人。开光典礼以后,弘圆寺正式开始进行正常宗教佛事活动。弘圆专属正法佛教占地近2亩,建有正殿、侧殿、伙房及客房。正殿即大雄空殿,内塑19尊高达3米的佛像。正中为佛大日如来、药师如来、观世音如来塑像,左边塑西方三圣及地藏王菩萨像,右边塑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西言后土娘娘像。侧殿有2座,并列在正殿南侧的老母殿,塑有12尊佛像,在正殿东北地区侧是三官大帝殿,塑有紫微大帝、地官、水官等共11尊佛像。正殿外飞檐壁,饰有飞鸟、花卉、人物等彩画,堂内佛像庄严凝重,色彩鲜艳,全碧辉煌。侧殿佛像虽未彩绘,但形态逼真,形神兼备。寺庙所在的观音岩地势陡峭,山上林木葱郁,松涛翻滚;山下石突兀,形态各一:山腰有一股清洌甘甜的泉水泪泪流淌;一条清可见底小河如束腰的玉带在山脚环绕着蜿蜒而去。弘圆寺就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观音岩山腰上,既是人们崇佛敬香,进行宗教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宁蒗县的一个旅游景点。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宁蒗风貌.彝族人网.2024-08-02
宁蒗县县情简介.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9-30
民族源流.彝族人网.2024-08-03
政区概况.彝族人网.2024-08-02
宁蒗县简介.lijiang.2024-08-02
2022年宁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丽江市玉龙县人民政府.2024-03-22
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8-02
2022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宁蒗彝族自治县统计局.2024-01-03
山川河流.yizuren.2024-08-02
常住人口1253878人!丽江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出炉.丽江网.2021-05-25
宁蒗气象特点.气候特点.2024-08-02
云南最后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新华网.新华网.2020-11-14
宁蒗县: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云南省人民政府.2024-08-03
丽江宁蒗:“1235”助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云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2024-08-03
宁蒗资源.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8-02
宗教信仰.彝族人网.2024-08-03
名胜古迹.彝族人网.2024-08-03
2020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优秀榜单出炉 -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网.2021-01-04
27个县(市、区)入选!云南省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出炉.今日头条.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