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由藏袍、藏鞋、藏帽以及配饰四大类组成,藏族服饰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按照地区分布和生活方式主要存在康巴服饰、安多服饰、卫藏服饰等流派。

藏族服饰反映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藏族服饰具有多样性和审美一致性、功能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藏族因为生活方式、环境差异导致藏族各地区服饰多样复杂,各地区藏族服饰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新石器时代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推定其年代距今约4000~5000年。卡若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4300一5300年之间,即约公元前2400~3340年间。曲贡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北约5公里曲贡村附近,距今大约3500一4000年,即其下限约在公元前1500年上下。卡若遗址出土的相关生产工具中,有骨角锥208件,骨针131件,陶纺轮一种共6件。此外,还有一些装饰品,种类有、磺、环、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大部分磨制光滑,制造精细。曲贡遗址中也有骨制的锥、针、筹、饰牌等。

早期金属时代

这一时期的人体装饰品实物不是很多,主要资料来源于:墓葬中出土的有关实物,青藏高原早期岩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以及部分学者所记述的小件金属饰品。岩画中内容比较丰富的一处为塔康巴,此岩画有较多人物形象:牧人,三个牧人中一人身着长袍,一人着长袍、束腰、两臂平伸,三个牧人所穿的袍衣裾都较长;武士,武士形象与其他人不同,身着长袍,头戴尖顶帽,衣裾较短,束腰明显,呈“亚”字形;总而言之,西藏自治区早期岩画中所见的衣服形式大都为一种无领无袖、从肩至膝的长袍。

吐蕃时代

因为吐蕃的强大,从这一时期起,吐蕃各地服装款式虽然独具特色,但是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吐蕃人原有的装束乃是用各种毛纺织物和动物皮革制成的长袍,当各类丝织物进入西藏时,吐蕃王室贵族和富庶阶层也开始穿着丝帛绢棉等做成的服装。当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后,他仰慕大唐服饰之美,带头“释毡裘,袭纨绮”。这一变化首先表现于来自中原的丝织品的大量使用,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各种衣料和纺织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当吐蕃进居青海省草原后,吐蕃“俗养牛羊,取乳酪供食,兼取毛为褐而衣焉”,高原上特有的毛褐、毛布和毛皮同华丽的丝织品混合使用,吐蕃服饰的衣料来源更加丰富。在李治中期,青藏高原上的党项族除降唐内迁外,留居故地者成了吐蕃部属。史载党项人“男女并衣裘褐,仍被大毡,不知耕稼……”。当然,在吐蕃统一青藏高原之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一些族部在一定时期内还保持着自己的服饰风貌,如苏毗女国:“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人皆被发,以皮为鞋。”吐谷浑:“男子通服长裙缯帽……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东女国:“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为小鬟髻,饰之以金,耳垂珰。”由此看出,各部落(族)的服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包含一些共同因素,如,服皮裘及牛羊毛织物,饰金、铁、贝,足靴等。这种部族之间在服饰上表现出共同的服饰文化特征,可以成为不同部族间的地域特征。

元明之际(藏区分裂割据时期)

吐蕃王朝灭亡至13世纪以前,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与其相对应的,藏族服饰也发生许多重大变化,如吐蕃时期左缺胯(衣边开封)袍向现代右衽藏袍转变。13世纪元朝正式在藏区设政建制,藏族服饰也融合许多中原元素,元代中原的丝绸锦缎通过朝廷赏赐传入藏区,增加了藏族服饰材质的种类。元朝在藏区所设各级职官直接或间接隶属中央,其服制也遵从朝廷制度。《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官服为盘领大袖右衽罗袍,以衣服图案花朵大小区别官品高下;戴展角头,腰系红带,质地以官品不同;着皂皮靴。这一时期,萨迦派官员、西藏自治区十三万户的首领,开始有了着库伦装、恰珠恰堆短装、花缎外套,戴狐狸圆帽、红缨穗帽,穿圆头靴、虹纹靴等的习俗。

明朝继承元对藏区的统治,在藏区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及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下又设行都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管辖今和四川西部的藏区,并常赏赐给藏区上层贵族以大量的锦帛、褥。而从藏区进贡的物品中看,、毛缨、足力麻、铁力麻等纺织物品占了贡物的大部分。为明代藏族服饰业发展提供的另一个优良条件是中原与西藏官方民间的大量的茶马贸易,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布帛、缎绸和纺织成品,这些贸易是以前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

清朝时期

清代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藏族服饰无论从款式、质料、色彩以及身体各部饰品都已凸显现代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清朝藏族服饰的衣物用料较之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有西藏出产的黑狐皮、绒单绒褐、花毡、氆氇、绒面子、毛哔叽以及内地贩卖进去的棉布、绸缎、绫锦,还有来自布鲁克(今不丹)、巴勒布(今尼泊尔)、印度的氆氇、藏锦、卡契缎、布等。清代藏族服饰的特征:男戴红缨毡帽,穿长领褐衣。女披发垂肩,亦有辫发者,衣外短内长,以五色褐布为之,足皆履革,富者多缀珠玑。虽然藏区各地自然环境有所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与周边民族的接触程度亦有不同,藏区各地的服饰也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仍然在服饰材料、发式和装饰风格上表现出共性。

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改革藏军军事制度的“现代化”尝试就是以改变传统藏装为先导,将藏装改为西装,不久就遭到来自传统力量的强烈反对,甚至噶厦政府当局也有叱令:“全体众生不得穿着外国人服装与其他奇装异服等等。”当时,穿西装、皮鞋者不得进入罗布林卡,戴眼镜被视为异俗,妇女不戴传统的大头饰等也被藏族视为西藏传统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趋于堕落的象征。西藏自治区首次现代化改革以失败告终。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之后,现代服饰的传播并没有流向更广的其他藏区。

现代

直到20世纪50年代,藏族社会的各阶层人士还是以传统的藏族服饰为主,服饰特征也没有太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教育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更多的藏族青年接受丰富的现代知识,接触更多更时尚的新鲜事物,致使其对本族服饰的重视和弘扬意识降低,穿着打扮向现代服饰靠拢。

服饰内容

藏族的衣着服饰多姿多彩,并有着地区差异。一整套藏族服饰由帽、衬衫、袍、裤、靴、腰带等组成。除腰带外,均分冬装、夏装、春秋装三类。冬装用料为皮毛,夏装多用绵绸缎布,春秋装为氆氇或毛毯面条等。藏族男女都很喜爱和讲究装饰,有的还讲究佩戴,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特性,节日或喜庆时,妇女佩戴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串成的项链,腰带精制的银奶钩。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男斜长领,一般袖长齐膝,衣长过体。男女均系红、绿、蓝长腰带。男装上方前后有囊装褶皱,可揣随身物品中。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皮袄分加面和白板两种,加面羔皮袄称“查日”,是喜庆节日的礼服。面料为条绒,绸缎、至料等。衣襟、袖口一般用氆氇、锦缎等镶边,用水獭皮镶边的为上等。男衣领多用狐皮、貂皮。女衣领多用白羔皮。白板皮袄、藏语称“子花”,用黑条、氆氇、羔皮等镶边,被兼用。放牧,遮雨用毡袄、褐衫。褐衫用紫色氆氇做成,外出赴亲时穿用,男女穿高腰底牛皮鞋或长筒靴,夏季戴呢制礼帽或锦边毡帽,冬季戴狐皮帽等。男女都佩戴银制或布做成,内装经文,佛像的“高科”,既是装饰又是护身符。成年男性喜腰带。女性长发为美,分辫成108条辫,披在身后,辫梢分别装入两个辨套内,辨套面缀有花纹图案的银牌。青年男女喜带金银环戒指如手镯。

藏袍

藏袍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总体上具有宽大、长袖、长襟的特点,主要由外袍、衬衫和腰带构成。男女藏袍在尺寸、配色和材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其一般都很长,穿着时需要扎腰带并将衣服下部往上提,腰带在实用的基础上具有装饰服装的作用。藏袍主要由氆氇或者毛毡面料制作,穿着时需要在里面穿上白色或者红色的衬衫。根据季节的不同,藏袍可以是无袖、有袖或者右斜襟的。就男女藏袍的差异来说,女士藏袍一般会在前面围上一块帮典,在内衬衬衫方面女士衬衫多选用印花绸缎,相较于男士的白色绸缎装饰性更强,且女士翻领居多,男士直领居多。

藏鞋

藏鞋也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特色。藏鞋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松巴鞋用料扎实,鞋底多选用牛皮,用粗毛线缝钉加固,鞋帮则选择多种颜色的丝线绣上独特的花边和花瓣,并在鞋面上绣上花朵图案,鞋帮上部较长,可以包住穿鞋者的小腿。松巴鞋做工精细,主要在重要的节日穿着,在藏族地区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嘎洛鞋主要用牛皮包底,鞋帮用三层的氆氇面料缝制,再辅以牛皮拉条或金丝线镶边,鞋尖上翘,便携好穿。

藏帽

藏帽种类繁多,也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有普通帽、官帽、僧人帽等多种,在各种重要节日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藏族的僧人帽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僧人们佩戴的帽子,其帽尖向上延伸,呈现出独特的象牙形状,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飞翔的雄鹰。民族帽以金宝顶帽和金花帽为主。金宝顶帽用金银丝带作为装饰,用氆氇面料或皮毛等制作帽身,同时绣上各种美丽的金丝图案。金花帽的男女佩戴方法和具体的样式都存在一定差别。在不同的场景中藏族人民会选择性地戴上不同的帽子。

配饰

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有丰富的服装配饰文化。一是头饰或者珠宝首饰。藏族人民喜欢用琥珀、玛瑙、天珠、金银、玉器等作为头饰来装扮自己,同时还喜欢用各种材质的镯子、手串、耳环和项链等装饰自己。二是腰部装饰物。除了五彩斑斓的腰带之外,藏族人民还喜欢佩戴藏刀、火镰、雕刻精美的金属币或者各种腰扣、小鼻烟盒等。三是哈达。作为藏族文化中最具宗教特色和人文情怀的装饰物,藏族人民喜欢在重要的节日或场合佩戴哈达或用哈达系上护身符斜跨在身上。哈达有不同的等级和材质,过去以麻为原料的居多。颜色分为白、黄、蓝、绿、红五种,在不同的宗教和政治场合中有不同的寓意,向人民传递纯洁美好、吉祥如意的祝福,或者代表五彩斑斓的美丽大自然。

服饰特点

功能性和舒适性相结合

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成是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下的文化选择。藏族主要聚居地——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中心地段,由喜玛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环绕,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服饰的主体式样以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为主,材质的选择主要以牛羊皮、氆氇为主,符合厚重保温的实际需求。传统服饰文化满足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长袍、大襟、右衽、束腰,在胸前留一个较大的空隙,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以说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等原因使藏族服饰具有了多功能性。同时,服饰选材上对所获劳动产品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装饰品的选择上,也显示出生产、生活的特点,挂饰主要的类型是藏刀、针线盒、火镰、钱包、子弹夹、奶钩等,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工具以华丽的装饰品的形式出现,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

服饰多样性

藏族居住地域广阔,地跨数省,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除了共同性特征外,还有各自的特点,分别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多样性服饰文化特征的形成,首先是青藏高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多元性导致的,即高原盆湖草原区服饰文化与高原宽谷区河谷农区服饰文化及高山峡谷密林区服饰文化的差异性。其次,在这种大区域差异性中包含的小区域差异性,即在地区与地区、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之间的服饰差异。第三,藏区的边缘,同时也是其他民族的边缘,处于藏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间状态,因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所显现的差异性也是多样性特征的内容之一。

审美一致性

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审美特点上有着很强的一致性。首先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藏族传统服饰在色彩选择上总体偏好蓝、白、红、黄、绿、紫等色块,这些色彩出现在藏装的边缘修饰、帽饰、发饰、鞋饰、腰饰及各类绣品的装饰中,特别是藏戏服饰、藏传佛教“羌姆”服饰及格萨尔说唱艺人服饰中普遍为主色调。藏族服饰以白色为美,以白为神灵的象征,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藏族的内衣基本都为白色,头,腹部的装饰也多为白色,喜戴白色毡帽,也常用白色哈达献给贵客。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除此之外,藏族服饰上颜色还有很多种,藏族人喜欢各类重色,服饰用重色打底来衬托图案和银饰。且藏族人擅长独特的色彩搭配,常用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且巧妙地选用黑白、金银等复色做装饰,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其中体现的和谐性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之一。

文化象征性

藏族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多配饰和服饰上的花纹都代表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万字纹、十字纹,代表了祈福避灾和美丽吉祥。藏族服饰中,色彩鲜艳的横条形装饰也很常见。此外,还有山水、鱼、云、龙纹样。藏族的上品哈达,有暗花的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吉祥图案。

服饰类型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男女差异

男服种类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拉(绿色野生七彩大花,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赘规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楚巴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皮,或以石纹猫,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 (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最上面是虎皮,几乎楚巴的整个下摆都是被镶边覆盖。裤子均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

扎规

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妇女服饰

藏装的差异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省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着,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阶级差异

平民服装

平民服装,是指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形式,是一种带有自发又自律性质的着装。也就是一般的藏装,其基本特点是长袖、束腰、斜襟、右衽、宽大。藏袍是藏族服装的主体,从衣的形态结构上,可分为圆领无袖袍、右襟斜襟袍、立领大襟短袍、女子无袖长袍四类。藏装穿戴程序十分讲究,穿着时将袍领于头部或把腰部提起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盖,女至脚面,束紧腰带,再放下袍领。藏族男女服装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其服装的样式和质料都不一样。农区的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牧区的多以皮袍为主,其服装的材料都是取决于本地的土产,也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氆氇是传统纺织品中的代表,其质地柔软细腻,经久耐用,一直是西藏地区使用最广泛。长期以来,服装上常见的纹样主要是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十字纹等。

贵族服装

藏族官员服装一样,藏族贵族服装的出现主要也是集中在清前期的噶厦政府时期,贵族服装主要是富裕之家的衣饰。服装作为社会文化的范畴,必然要受等级观念的影响,等级制度在西藏自治区出现后,服装的差异越来越大。贵族藏袍与平民所穿的藏袍在结构和款式上本身没有太大区别,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藏袍的面料和图纹中。贵族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丝绸和锦缎,质地柔软精细,对于装饰图纹也颇有讲究。贵族妇女的夏季盛装一般是丝绸或锦缎为上衣的材料,上衣外套无袖或有袖的锦缎长袍,腰间围毛呢彩色“邦典”。脚上穿牛皮厚底、绣花的红色毛呢长靴。日喀则地区的贵族妇女喜欢加穿一种用锦缎或彩色毛呢制成的对襟长坎肩。不少贵族穿的是绫罗绸缎及水獭亚科猞猁、狐皮和一些进口的毛绒哔叽。官员服式还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服装的样式或颜色,均按品级决定。据统计,光是官员的帽子,就有许多种。坐垫、马具等,也有严格区别。贵妇人的穿戴,更为讲究。一般按其丈夫的品级而定。如她们戴的“巴珠”。有两种:一是珍珠“巴珠”,另一种是珊瑚“巴珠”。珍珠“巴珠”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家中的妇人们才能配戴,一般官员家中的贵妇只能戴珊瑚“巴珠”。在允许范围以内,每逢过节、庆典、宴客之日,贵妇们总要尽量在自己身上堆满各种珍珠、钻石、翡翠等各种金银珠宝。

僧侣服装

僧侣系统各教派的服装大同小异,藏传佛教僧侣的简单朴素的衣服,既神圣庄严又遵循佛教仪式,同时也反映了民族特色。僧侣服装一般以红色氆氇为料普通僧人的衣着,通常情况下,藏族僧人着衣三层:第一层为贴身内衣,上身为大襟坎肩或汗衫,下穿内裙;第二层上身穿大襟短坎肩,下穿肥而长的系腰外裙;第三层披挂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多的披肩,有的是披袈裟。僧人离开寺院外出时,可以穿着有袖的黄色或色色调的衣服。

官员服装

噶厦政府官员的制衣面料主要为锦缎,丝绸,其服装的颜色主要以黄色和红色为主。早在吐蕃时期,丝绸就作为一种珍贵的制衣首选材料被上层人士使用,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从款式来看,藏族官员服装的款式主要是以长袍、坎肩为主,衣服的形制都差不多,大体上都是开襟右衽长袍,长袖,均较紧腰贴身,并长坠至脚背,衣服上的纹饰以龙纹、蟒纹为主。服装基本形制都是承袭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服装特点的藏族传统服装形制。

地域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农区

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牧区

西藏自治区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缎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服饰流派

卫藏服饰

今天卫藏一代(主要是指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地区)藏族服饰总体特征与清代及民国时期区别不大。男子藏袍为长袖,穿着时下摆提的较高,一般在膝部左右男子藏袍为长袖,穿着时下摆提得较高,一般在膝部左右,衬衫为立领斜襟右衽;女子多着裘巴普美(无袖藏袍)或裘巴普玉(有袖藏袍),内着各色宽直裾、无扣的短衫“纨裘”,纨裘颜色依各人喜好而定,已婚者系邦典,但过去拉萨妇女喜戴的巴珠头饰。无论男、女藏袍基本都是右衽,穿藏靴,喜戴金花帽。卫藏一带老年人藏袍的背部,常有贴绣日、月、雍仲符等图案。此类藏装称为“甲规”(brgya-gos),意为百岁老人服,据说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特别赐给百岁老人穿的,现在一般老人80大寿时,家人、亲友就为其做件这种藏袍。

拉萨地区

卫藏不同地区的服饰各有特色。拉萨附近农区的女子着装较为素净,平时基本只穿一袭黑色做的裘巴普美,借纨裘衫子露出于裘巴领、袖处来冲淡厚重的黑色,故纨裘颜色一般较艳丽;邦典条纹较细,配色也较雅淡;已婚女子多将长发掺以各色丝线编辫,并环头部盘成一圈,劳作时用头巾遮裹住发辫;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饰物均较简单,一眼看去,并无突兀之处,一派清淡、朴素的农家女子风范。历史上以“秀才”辈出而著称的尼木县,当地女子装饰也别具匠心,常喜在裘巴内穿数件不同颜色的纨裘,将衬衫领子层叠翻折,造出绿色野生七彩霓虹般的效果,如今这一创意已为某些藏装时装设计所采纳,并简化为领部以不同色条拼接。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气候比拉萨市寒冷,风沙较大,风物也就与拉萨有些不同。在各种颜色、质地的藏袍中,桑珠孜区男子特别中意白色毯藏袍,此种藏袍以蓝色绸缎为衬里,袍右侧胁下衣服上下片各缝有一条蓝色缎带,可系上以代替掩襟衣扣,但穿着时常任其飘垂,仅靠腰带束住衣襟,并将袖口卷起,露出的蓝色衬里恰如一道镶边,与衣襟飘带相呼应。袍下一般穿黑色毯毯堆通(短衫),长裤,这种黑毯短衣、长裤式样的藏装,又是日喀则农区男子(尤其白朗县一带)的闲常及劳动装束。黑堆通也多以蓝色绸缎作衬里,掩襟、领口处用金银丝花边滚边,衣扣用盘扣,腰部缠围细长条形彩色条纹毯毯护腰名“贡杰”,长约一人半,以邦典料做成,护腰外再系一根毛编织细腰带束紧。这种衣服既保暖,又适于农区劳作。

桑珠孜区女装藏袍多以黑色、褐色等深色质地缝制的裘巴普美,系邦典围裙,遇节庆则佩带“格称”(ske-phreng,项翼)等,常在背部披一方彩条披肩,还在腰间围有“格丹”(sked-gdan)护腰,以一长方形彩条毯折叠成长方条围于腰部,身后一侧留出三角形的一片(折叠方式为对折、下折、前围),并在正面用一枚银质腰扣“格第”(sked-sdig)钩住护腰两头加以固定。“格第”也是日喀则藏族妇女的重要饰物之一,其形状及刻的花纹种类都很丰富。定日一带妇女所佩腰扣堪称巨型,有的长宽都在20厘米左右,遮住了整个腰部,而且常围两条邦典⑤。吉隆县妇女还将两片彩条毯系在后腰下方,本来用意应为防止随意坐地时藏袍后身污损。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有些服装在其他地区很少见:一为裘巴加珞,是以彩条加珞(十字纹)呢镶领的白毯藏袍;一为“背夏”长坎肩,多用黑或以邦典呢、加珞呢与黑氆氇相间制成,具体特色则各县不尽相同。如琼结县多用加珞呢与黑氆氇相间做成,隆子县常在黑毯上饰以成排的白线结。笔者还曾在山南洛扎县见到当地妇女(16岁以上女子)背披山羊皮长披风“热巴”(ra-pags),以两张整山皮做成,传说是从前玛尔巴大师曾穿过的服式。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亦盛行羔皮袍,多以毛呢为面,领、袖、衣襟镶水獭皮,制作精细,装饰典雅。阿里服饰中又尤以普兰妇女服饰最为风格独特,其模仿孔雀而成的“孔雀”服饰为:头戴“町玛”(棕蓝色彩线氆氇圆筒帽),耳饰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长约10余厘米的长耳环,以帽和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披白山羊皮“改巴”(披单),上镶带圆形花纹的粗氆氇条,象征孔雀背部,“改巴”周边镶嵌带圆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是为孔雀的两翼,“改巴”底部开为三叉,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还缀以各色绸缎,风姿绚丽。此外,流行于阿里札达、普兰、噶尔等县的“鲜舞”的服饰也别具特色,传达出古朴凝重的气息。女子的牛角形头饰与今日拉达克妇女头饰极其相似,且头饰前部正中有长串珠帘低垂遮面,幽深内敛,有一种迫人的气度。

安多服饰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省、青海藏区(玉树市除外)及四川省部分藏区,但西藏自治区羌塘高原一带也为牧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服饰等均有相似性,故此处将后者一并归入安多藏族服饰类型。

四川阿坝地区

四川阿坝、甘南夏河和青海省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自头部起坠寸许的硬布块,上缀真假琥珀玛瑙或银碗形饰物。自臀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垂及踝部,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银元、铜元数行,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部分妇女在头顶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绿松石串。腰带上挂一银质或铁、铜质奶钩,叫“雪纪”,原是挤奶时挂奶桶之用,后遂变为装饰品。腰带两侧旁又有一个叫“隆果”的圆形或桃形银饰,下部有一长孔,缚一红绸绿带,颇为雅致。

青海果洛地区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彩虹式毯毯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金钱豹皮装贴。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制使其柔软后刷白晾干)制作,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石纹猫镶边,显得格外漂亮。

青海海南地区

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柔顺的。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面条,用锦缎或花毯毯、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青海藏北地区

青海藏北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经济类型以牧业为主,故藏北牧民男女多着宽大、厚重的羊皮袍,白日为衣,晚上又可作被,在日下劳动时热了还可脱去右袖或两袖系于腰间,方便实用。平时着无面皮袍,但逢节令时就纷纷换上以毛料或绸缎为面,领、袖、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的精美羊羔皮袍。牧区女子喜以黑平绒为皮袍镶边,再饰以红、蓝、绿、紫等宽大色条(多为5~7条,各宽5~10厘米)的平绒,远观宛若虹彩。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腰带为织物带子或皮带,织物带子上穿系各种工具、饰物;皮带上则铆嵌金属带,各枚带绔下有“古眼”,可以系挂物品,或者用铆钉将带饰物的小革带固定在皮腰带上,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所使用的蝶粘带如出一辙。男子多于腰带上系挂“四青”(刀、针、锥子、火镰)、子弹盒等;女子腰间多挂“雪纪”(baho-bkyig,奶桶钩)、毛编织带(挤奶时用来拴羊头)、小藏刀、针线盒、火镰(“美架”,me-lcags)、珞松(glo-zung,末尼宝),甚至镊子、牙签、银质小勺等物,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发式是男子将长发掺以红色丝线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女子多编发为两辫垂脑后,并在发辫中段接辫彩线,辫梢相交束紧,或将发梳成细碎小辫披身后,肩背以下接编黑线至腰际,戴呢绒或毯毯长披,上缀绿松石、贝壳、银币等;少女则多梳单辫于后,清纯可爱。帽式多样,夏戴红缨毡帽“阿夏”(ar-zhwa,此帽在青海果洛一带最为常见)、礼帽(yang-zhwa,即洋帽);冬戴小绵羊皮帽或狐皮帽(“瓦夏”,wa-zhwa)等。

青海黄南地区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妇女多穿圆领长袍。袍长垂至脚面,腰系绸或彩色布料腰带。甘南卓尼、洮河沿岸妇女多戴石榴帽子(圆顶,后部有一个石榴形的头)和“烟筒帽”(顶部似烟筒,帽檐分两瓣,能遮风雨),着装类似满族旗袍,外穿一件马甲,腰系一条自织的几何图纹青白花腰带。而最突出的是以珊瑚结成帽子状戴在头上的珊瑚斑玛,颇具特色。卓尼戴族妇女头饰因用圆型的铜质钮子装饰而得“钮子头”之名。他们把两根一丈左右的皮条丝掺着头发编成两个辫子,皮条丝上一个挨一个地镶嵌着200多个铜钮子,排成两行拖到地面。上段一尺长处嵌着15~20个大的铜钮,并且每个钮子上又缀着珊瑚、松耳石等宝石。在此下部每条各有豌豆大小的铜钮子60~80个,一直到发梢。

甘肃舟曲地区

甘肃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大都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以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戴一个很大的圆形银盘子,绘饰民族图案。

康巴服饰

现在的康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康巴服饰别具一番风格,康区男子喜将长发结辫盘顶,上缠红缨,俗谓“英雄结”,所戴帽式中有一种乃将整张狐皮包缠头部,狐皮首尾相系于脑后或狐尾垂肩,宛然一只活狐盘在头顶。皮袍用5寸~1尺左右宽的大幅虎豹皮、獭皮镶边,束腰丝缨上挂着长腰刀,倍增英武之气。康巴女子则用各种金银珠宝饰物将自己装扮得分外绚丽,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迪庆地区

云南迪庆州藏族的流行装束是内着茧绸衬衣,外罩呢绒坎肩。坎肩图案大方,镶云头金银线绒饰边,以红珊瑚为衣扣,不用高领而以大银环公母扣挂于领口;下着曳地百褶裙,腰缠毛织百花带;喜欢佩戴金银镶珊瑚的长耳环,胸挂银质护身佛盒,右襟挂三须链;头发用彩色丝绳相编于头顶。

甘孜地区

甘孜州服饰美观大方,色彩鲜艳。男装一般右襟齐脐短装,外罩圆领宽袖长袍,并以长带束于腰际,前摆要求平直,后摆讲究折纹。而女装一般是长袖衬衫,外罩坎肩衫,腰束彩色绸带,并系色彩绚丽的围裙。头饰也较为讲究,或发扎彩色丝线,或编若干细辫散披背后,或梳大辫盘之于头。

昌都地区

昌都地区服饰以华丽典雅为贵,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故非常鲜明地表现着康巴藏区人耿直、强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昌都人的实用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男女都喜欢蓄长发,且发式最能体现地域与性别、未婚与已婚的差别。昌都妇女极讲究发型和头饰。从制作工艺和造型上讲,都比较精致简练,小巧玲珑色彩和造型上讲更是艳丽厚重。

玉树地区

玉树藏族自治州服饰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色彩鲜明,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而变化多样。具有民族特点的款式有缎面袍、提花缎面袍、皮面袍、毽密袍、彩边袍、珍贵兽皮镶边袍等十多种,每一种款式都有质地、色彩、图案和装饰上的无数变化。玉树藏族精美的服饰,反映出该民族受地方人文传统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天对地自然的崇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

嘉绒服饰

嘉绒服饰与康巴藏区其它地域服饰有一定差异,极具地域特点,嘉绒服装多为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材料制作,其外套分长装和短装,衣领袖口衣襟有水獭皮、豹子皮、领口均用金丝缎镶边,妇女一般戴“巴惹”即头巾绣有彩色丝边,姑娘的头巾均有绣花,边角垂巾丝线做的花穗,梳辫。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着披肩,百褶裙,穿靴子,发辫上穿戴银质饰品嵌有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胸前佩珠宝、项链。男子则佩腰刀、穿藏靴,戴戒指和手镯

工布服饰

包括林芝县、工布江达县、米林县。该地区无论是秋冬季节,还是春夏时节,藏族农牧民、工商人、学生儿童都身着黑色氆氇珍呢织缝的服装。工布服无领、无袖,下幅分作前后两面三刀摆,似裙齐膝。衣襟、衣袖口和下摆衣缘镶有金边,古色古香,构成工布人独特的民族服饰风格。传统工布帽为圆形,因性别、年龄略有差别,男帽多为卷檐镶边柏油便帽,女帽多为顶缘镶锦缎的平顶圆帽。工布服在工布地区已流行700多年,始终未被其他服装所取代。除林芝县、工布江达县、米林县藏族人身着工布服外,西藏自治区其他地区的藏族人、珞巴人、门巴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身着工布服。

服饰意义

藏族传统服饰具有信仰特征,是文化印记

服饰作为藏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吉祥文化。吉祥文化在藏族人民的的内心里有着极其深厚的积淀,吉祥文化在藏族传统服饰中主要是通过装饰物、吉祥符号和图案以及一些吉祥数字来表现,主要的功能在于玉貔貅、纳福、求吉。藏族的装饰遍及全身,包括头饰、项饰、腰饰、足饰、背披、挂饰等。藏族饰品种类繁多,主要由蜜蜡、天珠、绿松石、珊瑚珠、象牙、玛瑙、金、银、铜等打制而成。藏族特别钟爱珊瑚、玛瑙、瑟珠等这些饰品,多数将它们挂在身上,或者佩戴在项上,冈为在他们的心里一直信仰“石头能消灾降福,是一种吉祥之物”。藏族人认为海贝、象牙等也是吉祥之物,他们常把小海贝挂在婴儿的手腕和头发上,或缝于小孩背布上,以祈求宝宝健康吉祥,并像海一样洁白无瑕。

反映藏族生活劳动的真实写照

藏族服饰从各个方面清晰地显示出藏族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比如袒露右手臂是独特的藏族习惯,因为白天藏区的温度差异特别大,所以在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裸露右手臂或双臂,衣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必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或穿,非常方便。在夜间休息,解开腰带可以脱下双袖又可铺一半盖一半,成为一个温暖的睡袋,既实用又方便。又如参加民俗节日时,人们都要经过精心打扮,穿上专门的服饰来庆祝节日。另外,人们在参加婚礼、宗教礼俗等社会活动时也要穿上专门的服饰。通过这些不同场合和功能的服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时期藏族的生活习惯,还可以领悟到藏族极具感情色彩的服饰文化。

体现藏族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在藏族服饰上经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刺绣精美的十字纹图案,如衣裙上,围腰下摆两角都会有十字纹的图案。在佛教中,十字纹有富足、美满等含义,所以十字纹连织形成的连续图案能带来连绵不绝的幸福美满。把十字纹绣在藏族女性的服饰上,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藏族传统服饰文化是阶级特征影射

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样(龙、水、鱼、云等纹)。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朝见达赖,或重大节日举行仪式时穿着。“寸扎白玛加加”袍(莲风锦缎袍)是一种有莲花、凤凰纹样的缎袍,它和“寸扎花尔白玛”(莲花缎蒙古袍),是四品以上官员过年过节的普通藏袍。另外还有团花锦缎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萨市、日喀则等城市大贵族的珍贵藏袍。

文化价值

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为香格里拉市文化馆。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文化馆、文化馆、文化和旅游局、"西藏文化局、西藏文化和旅游局、西藏文化和旅游(文物)局、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获得“藏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审美价值

服饰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也是旅游审美的主要内容。从古人类服饰形成开始发展到现代服饰,服饰逐渐由遮羞和防寒保暖的主要功能上升到它的审美价值。人们自古就有审美价值观,同时也有欣赏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心理动机。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意识观念的转变,服饰的质地选材、纺织工艺、图案色彩、风格款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要求满足人们的审美价值观。

科研价值

服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服饰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该民族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服饰去研究该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了解该民族在该时期的生活水平与习惯,工艺技术和审美价值等。通过研究一件服饰的图案,可以追溯出该民族的原始崇拜,比如藏族原始崇拜山神、牛头、白石和犬羊等。通过研究服饰的质地和工艺技术,可以了解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如果质地好,做工精湛,说明他们生活充裕;如果质地粗糙,做工普通,则说明他们生活贫苦。通过研究服饰的种类和款式,可以了解这些服饰的适用场合和用途等。

历史文化价值

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藏族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透过它可以读出藏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它关联着藏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节日礼俗等方面,是藏族文化的承载体,也是灿烂光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商品开发价值

有关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来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吸引他们的不是娱乐或观光游览,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藏族服饰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自然对外来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藏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商品,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带动藏区的旅游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藏族服饰文化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发展改良

厚重保温,宽大肥腰,长袖长裙是传统藏装的典型结构。现代藏族服饰,既保留有民族元素,也结合了时尚元素。现代藏装和传统藏装相比,氆氇用料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真丝、绸缎、亚麻等,但还保留了传统的基本款式。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藏装的穿着需要,还要彰显文化特性,新式藏族服饰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藏族服饰做了改良,传统的的两件套已经变为一件,衣领改为通常的大斜襟,像现在的拉萨藏装一样,自带腰带,这使得原本繁复的服饰穿脱更加方便,颜色更加靓丽、多彩,各种不同花纹和款式的藏族服饰能够满足年轻人的要求。

参考资料

藏族服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普兰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申扎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安多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西藏自治区措美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7

藏族服饰简介.西藏旅游攻略网.2023-11-20

藏族服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5

..2023-11-25

藏族服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5

..2023-11-25

..2023-11-25

..2023-11-24

..2023-11-24

藏民族的传统服饰.青海省青海湖景区包含利用管理局.2023-11-25

..2023-11-25

..2023-11-25

藏族服饰文化的结构.藏地阳光.2023-11-25

日喀则服饰介绍.日喀则市旅游发展局 .2023-11-28

工布男子服饰.林芝波密县 .2023-11-28

藏族传统服饰.中国共产党拉萨市委员会 .2023-11-28

..2023-11-24

藏族服饰的特点区别.藏地阳光.2023-11-24

康巴服饰:最为瑰丽、最为多姿的藏族服饰.玉树新闻网 .2023-11-28

..2023-11-25

藏族服装.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1-25

穿在身上的记忆和文化——藏装60年的变迁 .百家号.2023-11-28

西藏服饰之美 在传承中绽放.百家号.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