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
落枕(stiff neck),亦称“失枕”或“失颈”,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因突发性颈部一侧肌肉疼痛而致头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被动向一侧倾斜,或屈曲位或后伸位,为急性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落枕。
落枕多发于青壮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多在晨起后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疼痛可向肩背放射,颈项部活动受限,头不能自由转动等。可通过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测量等手段进行检查。
落枕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治疗、西药治疗、物理治疗、局部注射疗法、针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大约1周左右多可痊愈,但少数人由于颈肌无力、颈椎曲度不良或已有颈椎失稳,可极易复发。反复发作可造成颈椎损害,导致颈椎退变出现过早或程度加重,继之成为颈椎病。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睡姿和睡眠环境、选择合适的枕头、锻炼颈背部肌肉等方法进行预防。
流行病学
落枕是常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在冬春季较易发病。
病因
发病机制
落枕可以归类于“颈肩部肌肉筋膜炎”或“急性颈椎关节周围炎”,也属于“急性颈痛”范畴。其发病机制是颈椎小关节的退变、松弛甚至出现半脱位,从而引起颈椎小关节周围炎或颈肩部肌肉筋膜炎。
诱发因素
1、睡眠姿势不当
通常情况下,人在进入睡眠状态后会不自主翻身调整自己的睡姿。头部位置摆放不当,颈部就可能会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状态,导致颈部一侧肌肉、关节和韧带长时间处于过度牵拉状态,引起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2、枕头、床垫不合适
人的颈椎都有自然的生理弧度,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过硬或者床垫过硬,都会使颈部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颈椎小关节扭错,导致局部疼痛不适。
3、颈肩部受凉
睡觉时不注意颈肩部保暖,颈肩部受到寒冷刺激,气血凝滞,筋络痹阻,引起局部肌肉痉挛性疼痛。
4、原有颈椎病
患有颈椎病或颈椎关节错乱的人,稍微感受风寒或睡姿不良,即可引发该病,甚至可反复“落枕”。
5、“低头族”
长时间保持低头的姿势(伏案工作、学习或玩手机等),颈椎前方的椎间盘和后方的肌肉、韧带持续受力,且压力更大,颈椎老化更快,也就更容易引发落枕。
病机与分型
1.颈筋受挫,气滞血瘀
落枕多因睡枕高低不适或睡眠时姿势不良,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过度牵拉而受损,肌肉气血凝滞而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发病。
2.风寒浸淫
夜间沉睡,颈肩外露,感受风寒致使颈筋气血凝滞,经络不舒,寒气凝滞,风为百病之长,风寒侵袭,气血闭阻,经络不通则痛,发生落枕。
3.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者,素体衰弱,肌肉薄弱,气血不足,循行亦不畅,肌肉舒缩活动失调,筋骨萎弱,此时风寒之邪外袭,可致经络不舒,肌肉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
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多在晨起后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均发病者,或一侧重,一侧轻者。疼痛可向肩背放射。颈项部活动受限,头不能自由转动后顾,转头时常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的旋转活动。病情严重者颈部的屈伸活动亦受限,颈项僵直,头偏向患侧。颈部肌肉痉挛,尤其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明显,触之如条索状或块状。颈部肌肉压痛,压痛点多在乳突、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冈下窝等处。风寒外束者,颈项僵痛的同时,可有淅淅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该病病程较短,多在1周即可痊愈,但易于复发。
检查
物理检查
患侧常有颈肌痉挛,使颈椎固定在某一体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颈肌痉挛可引起暂时性颈椎侧弯,甚至导致小关节紊乱,此时相应的颈椎棘突可有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如肌肉痉挛、僵硬和压痛明显,多以肌肉损伤因素为主;如棘突压痛明显,则颈椎小关节损伤的因素占主导因素。
影像学检查和测量
颈椎X线可见颈椎侧弯、关节突关节或钩椎关节不对称和颈曲紊乱等表现,尤其在急性期可见颈椎侧弯,甚至颈曲反弓。
诊断标准
1.一般无外伤史,多有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史。
2.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急性疼痛、酸胀,可向肩背部放射。颈椎活动不利,动则痛剧,头部歪向病侧。
3.患侧常有颈肌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有的可有棘突压痛等。
鉴别诊断
颈椎病
因颈椎骨关节增生退变引起,有颈痛、僵硬、活动障碍和肩臂放射性疼痛。其症状亦可以颈肩某处疼痛为主,甚至可延及上肢,颈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点深在,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多为阳性,并可有肌肉无力、萎缩和感觉障碍。影像学可出现椎间孔狭小、骨质增生等改变。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痛伴有上肢放射痛,有明确的节段分布,常伴脊髓受压征,可疑时,可做CT或MRI区别。
颈部淋巴结炎
颈前三角的慢性淋巴结炎可引起颈痛,并有发热、寒战和先天性肌性斜颈,抗生素治疗有效。
急性咽喉炎
咽侧壁和(或)咽后部间隙感染,出现发热、后颈部疼痛、斜颈、咽喉痛、喘鸣、呼吸闲难、吞咽痛等症状。颈痛可因吞咽或颈部转动而加剧。邻近下颌角处可触及咽侧壁间隙脓肿。咽后部间隙感染可在咽部直接观察并触及。颈侧位X线片可显示咽后部组织。CT扫描可区别两个部位脓肿。外斜引流和静注抗生素可缓解病情。
肩关节周围炎
肩痛以夜间为甚,向臂部放射,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常在肱骨结节间沟或肩峰找到压痛点,肩外展或后伸常诱发疼痛而导致活动明显受限。
急性颈椎创伤
急性创伤所致的颈椎骨骨折、颈椎关节半脱位或韧带撕裂均可产生后颈部疼痛和先天性肌性斜颈,但有相应的外伤史,结合影像学易鉴别。
颈椎脓肿
颈椎脓肿或结核性骨髓炎可引起严重的斜颈、颈痛并发热。颈椎X线平片、CT扫描或MRI可确诊,颈椎脓肿引起的斜颈敏感性取决于症状的持续时间。抗生素治疗可获良效。
脑肿瘤
伴颈痛的急性斜颈,可由邻近脑干的小脑半球内的肿块(肿瘤或囊肿)所致的小脑扁桃体疝引起。
治疗
手法治疗
1.手法:揉捻法、点按法、 攘法、㨰法、弹拨法、捏拿法、牵引法、扳法。
2.取穴:风池、肩井、大椎、风门、天柱、曲池、阿是等穴。
3.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其后方,先以轻柔的按揉手法在颈项部操作3~5分钟,以放松肌肉痉挛的颈项部肌肉,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和痉挛的条索状硬块后,以揉捻法施术,轻重交替并配以点按。在揉捻过程中可配以局部的弹拨,力度要适中,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再捏拿颈项部、肩井,以掌根按揉颈肩部。然后以点穴手法,分别点按阿是穴、风池、肩井、风门、大椎、天柱、曲池等穴。再以力量稍重的㨰法在颈项及肩背部操作,广泛地松解痉挛的肌肉。
有颈椎关节紊乱者,可行如下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四指托住下颌。医者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晃头部数次,并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然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住下颌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颞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以右手拇指在右侧肌肉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做自上而下的快速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同样的方法在对侧操作一次。对于有颈椎小关节错位者,可行颈椎的旋转扳法。
中医分型施治
1.瘀滞型: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病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脉弦紧。
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2.风寒型:颈项背部僵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方剂:防风芎归汤加减。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盛可去乳香、没药,加藁本9g,独活9g。
西药
疼痛剧烈时,可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等非甾体消炎药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
可选中药离子导入及中频、超声药物透入、红外线、微波、超声波等物理疗法。采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离子导入及透入,可镇痉止痛,活血消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使局部病损得到恢复。治疗时将骨友灵擦剂(或消肿止痛酊、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等)浸透在一块约8cmx8cm纱布垫上,置于落枕之颈肌痉挛处,接通电疗机阳极,阴极置于疼痛一侧天宗穴处。接通电源后患者以自觉治疗部位皮肤有针刺样麻灼感但可忍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局部注射疗法
局限性疼痛严重者,可用曲安奈德注射液10~20mg、1% 盐酸利多卡因1ml和生理盐水1ml混合后,在局部痛点注射。注射前应回吸以免误入血管。封闭后如症状还不缓解,7天后可再行一次封闭(注意: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时才能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对于落枕具有很好的疗效。落枕多与督脉和太阳经关系密切,故治疗时选穴宜在督脉和太阳经上。治则以祛风散寒、调和气血、通络生骨胶囊止痛为主。
针法
毫针
取穴:风池、天柱、落枕穴、悬钟、后溪、大椎、肩中俞、C2-7夹脊穴、肩井、阿是穴、外关等穴位。
操作:每次选取3~5个穴位,均采用泻法,刺阿是穴时不留针,刺其他穴位时捻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捻针2~3分钟后,留针约30分钟,疼痛缓解后仍需针1~2次。针刺时,悬钟穴宜直刺1~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落枕穴针尖向腕后方向深刺1~1.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重感觉,如产生针感上传者效果更佳。每日治疗1次。
梅花针
取穴:肩井、肩中俞、阿是穴周围。
操作:阿是穴要重叩,以局部出现红晕或微出血为宜,其他穴位中度叩刺。每日治疗1次。
耳针
取穴:颈椎、神门、肝、肾等的相应部位。
操作:以中等强度刺激捻转,每隔10分钟捻转1次,共留针30分钟。
电针
取穴:同毫针的取穴部位。
操作:以疏波或疏密波刺激,调节电流的输出量值由小到大,或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灸法
取穴:同毫针法的取穴。
操作:常可用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每次选3~5个穴位,灸10~20分钟,每日1次。
其他外治法
贴法
对于落枕急性发病或日久不愈者均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2.损伤膏(经验方:马钱子400g,骨碎补40g,月石40g,赤木40g,细辛20g,丁香20g,乌头20g,草乌20g,天南星20g,茜草20g,三七20g,威灵仙30g,疏叶当归30g,独活30g,续断30g,高良姜30g,肉桂20g,土鳖虫30g,皂角30g,刘寄奴30g,挨砻地堵20g,八棱麻30g,香油4000g,黄丹110g)。用麻油浸泡药物,1周后用文火煎熬至药枯黄,去渣,再将油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将黄丹末筛入油内,徐徐搅拌成膏,一般放置1周以上,待去火气,然后摊用。
3.舒筋活血膏(羌活60g,防风90g,荆芥60g,独活60g,当归120g,续断120g,青梅50g,生川乌60g,生草乌60g,五加皮90g,杜仲60g,木香50g,红花60g,木通50g,乳香60g,没药60g,路路通50g,香油3000g,黄丹100g)。将上述诸药麻油浸泡1周,再用文火煎熬至药枯黄,去渣,再将油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将黄丹筛入油内,慢慢搅拌成膏状,将药膏放置1周以上,以去火气,然后方可摊用。
擦法
可采用酒剂擦,也可采用油膏外擦。
1.活血酒、舒筋药水: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2.活络油膏、跌打万花油、红花籽油等: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散寒除湿的功效。
热熨法
选用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对于风寒湿浸淫所致的落枕有较好的疗效,可用黄沙、米糠、小麦麸、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热敷患处,或用粗盐加热后热熨患处。临床常用:寒痛乐、电蜡疗、自热炎痛消痛贴等痛点处外用。
牵引疗法
对于落枕是否可以使用牵引疗法,目前尚无统一观点。一般认为,因为落枕后肌肉处于肌肉痉挛状态,所以牵引时的重量大小尤其重要,过轻往往效果差,过重又易加重损伤。对于疼痛明显、其他治疗方法见效差者,可考虑小剂量颈椎牵引作为辅助治疗。
预后
落枕起病较快,病程也较短,1周左右多可痊愈。有的不经治疗也可能恢复。但少数人由于颈肌无力、颈椎曲度不良或已有颈椎失稳,可极易复发。反复发作可造成颈椎损害,导致颈椎退变出现过早或程度加重,继之成为颈椎病。
预防
保持良好的睡姿和睡眠环境
1.以仰卧、侧卧睡姿为主,不要趴着睡。
2..睡眠时应将整个颈部枕在枕头上,不要悬空;应注意防止颈肩部受凉。
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的高度应以个人身材体格为标准。原则是睡在枕上要能保持颈椎的正常曲线,枕头有一定弹性,不会使颈部扭曲。
仰卧:枕头高度应以压缩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为宜,保持颈部轻微后伸。
侧卧:枕头高度应以压缩后与自己的一侧肩高度一致为宜,枕头以软硬度适中、稍有弹性为好。
锻炼颈背部肌肉
要想保护好颈椎,关键要锻炼好颈背部的肌肉,它们是保持颈椎稳定的关键,建议参加羽毛球,放风筝,游泳等运动。
避免错误的姿势,定时活动
1.任何姿势都不应保持太久,否则易导致局部缺血。
2.长期坐在电脑前的工作,应该每30~45分就要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防止颈肌慢性劳损,有助于减少落枕风险,避免长期低头使用手机。
避免损伤颈部
1.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刹车,头部向前冲去,会发生“挥鞭样”损伤。因此,不要在车上打瞌睡,坐座位时可适当地扭转身体,侧面向前。
2.体育比赛时要避免颈椎损伤。
3.颈椎病急性发作时,颈椎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快速转头,必要时用颈托保护。
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针刺治疗落枕的方法趋于多样化,例如腹针等特殊的针刺疗法效果明显好于普通针刺,在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注射,仪器治疗效果明显。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回归经典,例如《金针赋》飞经走气四法中的复式补泻手法青龙摆尾在治疗落枕过程中如虎添翼。针刺治疗落枕痛苦小,疗效快,无毒副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但落枕的疗效标准多以患者自我感觉为主,缺乏统一的客观指标,不容易准确地筛选出最佳的穴位和最佳疗法,此外对于颈椎病引起的习惯性落枕还要加以鉴别。一些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收集的病例数较少,容易产生误差,部分随机分组对照实验对照方法不严格,如针刺和药物对比缺乏可比性或几种治疗方法混合对比时不能凸显医者所要采用的治疗方法的效果,这些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资料
不小心“落枕”了?5招帮你快速缓解!.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5
神奇!医生一招治好了我的落枕.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5
【健康科普】别把落枕不当病.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