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
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由感染的微生物引起的骨髓及周围骨骼炎症。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骨髓炎及慢性骨髓炎;根据感染途径分为血源性骨髓炎及外源性/创伤后骨髓炎;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骨髓炎及成人骨髓炎。
骨髓炎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因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主要症状表现为起病时高热、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的应急办法,致患者终生残疾。
骨髓炎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手段进行检查。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预防骨髓炎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还要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疖、疔、疮、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在外伤骨折、跌打损伤或术后应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
分类
骨髓炎的分类方法较多,可根据病程分为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及慢性骨髓炎;根据感染途径分为血源性骨髓炎及外源性/创伤后骨髓炎;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骨髓炎及成人骨髓炎。
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质及骨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多数是由急性骨髓炎迁延而来。急性骨髓炎未能彻底治疗遗留下死骨、无效腔、分泌物,以及窦道和瘢痕,长期不愈,反复发作最后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少数患者是由低毒病菌引起的,开始即表现为慢性过程。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受到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1.血源性骨髓炎,细菌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流传播至骨骼。
3.创伤后骨髓炎,由开放性损伤或骨与关节手术后引起化脓性感染。化脓性骨髓炎又可按发病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多见于儿童,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
病理生理学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感染开始后48h细菌毒素即可损害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循环,在干骺端生成脓液,经过哈佛氏系统和伏克曼管进入骨膜下,使骨膜剥离,导致骨质破坏、坏死,与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骨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皮质骨内层接受干骺端的血液供应,血供受损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将其与存活的骨分开,形成死骨片,骨膜反应生成新骨称为包壳(involucrum)包裹感染骨和坏死骨,以后包壳出现缺损形成骨瘘(cloaca)和窦道引流脓液。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有:急性炎症的表现,大量中性粒炎细胞浸润,骨质破坏、骨髓组织溶解坏死,骨质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
慢性骨髓炎
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形成死骨,虽脓液穿破皮肤后得以引流,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因死骨未能排出,其周围骨质增生,成为死腔。有时大片死骨不易被吸收,骨膜下新骨不断形成,可将大片死骨包裹起来,形成死骨外包壳,包壳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瘘管流出。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关节病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并无明确界限,有时某一阶段可独立存在。
1.浆液性渗出期
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有白细胞浸润;关节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多呈淡黄色,液内有大量白细胞。在此阶段无关节软骨破坏,如治疗得当,渗出液可完全吸收,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2.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期
因细胞炎症继续发展,渗出液增多,成分增加,关节液混浊黏稠,有脓细胞、革兰阳性球菌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关节感染时,滑膜出现炎症反应,滑膜和血管对大分子蛋白的通透性显著增高。通过滑膜进入关节腔的血浆蛋白增加,关节内有纤维蛋白沉积,常附着关节软骨表面,妨碍软骨内代谢产物的释出和滑液内营养物质的摄入,如不及时处理,关节软骨将失去润滑的表面,进而发生软骨面破坏。纤维蛋白还将形成关节内纤维性粘连,引起功能障碍。
3.脓性渗出期
渗出液转为脓性,脓液内含有大量细菌和脓细胞,关节液呈黄白色,死亡的多核粒细胞释放出蛋白分解酶,使关节软骨溶解,滑膜破坏,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有蜂窝织炎改变。病变严重者,虽经治疗得以控制炎症,但遗留有严重关节活动障碍,甚至完全强直于非功能位。
临床表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早期患肢剧痛、皮温升高、深压痛及活动疼痛。3~5天后,肿胀和压痛明显,待脓肿穿破骨膜时,红、肿、热和压痛更重。
1.全身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局部体征:患肢局部持续性疼痛及压痛,当骨膜下脓肿形成或已破入软组织中,才出现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脓肿穿破组织可形成窦道,易并发病理性骨折和败血性关节炎。
患者一般都有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在静止期多无明显改变,可见患肢增粗、畸形、窦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及窦道。在急性发作期,患肢红肿、疼痛、压痛明显,已经暂时闭合的窦道破溃,流出臭味脓液或排出小死骨片,同时伴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化脓性骨髓炎
1.全身表现
急骤发病,有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等菌血症表现。白细胞计数增高,ESR、CRP增高,血培养可为阳性。
2.局部表现
受累关节剧痛,并可有红肿、热和压痛。由于肌肉痉挛,关节常处于屈曲畸形位,久之可发生关节挛缩,甚至有半脱位或脱位。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或空洞,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有时看不到骨髓腔。小骨腔和小死骨在硬化骨中有的不能显影,所以实际存在的数目往往比照片上所显示的多得多。
CT检查
若X线表现不明确,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
诊断依据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
3.病变区有明显的压痛。
5.局部分层穿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即在压痛明显处进行穿刺,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抽出浑浊液体或血性液做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6.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由于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后14d内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因此早期X线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通常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2周后必须复查X线。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素骨显像一般于发病后48h内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只能定位,因此只有间接助诊价值。
有些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主诉有损伤史,而X线摄片又无骨折,常误诊为一般软组织损伤,严重影响预后所以要常想到这种可能性。如有感染病灶(疖、痈等),损伤史、高热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患肢不敢活动,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率增快者,应考虑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可能。
慢性骨髓炎
1.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2.X线片可见骨质增生、增厚、硬化,骨腔不规则,有大小不等的死骨,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死骨外包壳常被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的病理演变及临床表现也是逐渐进行的过程,即呈所谓亚急性骨髓炎的改变,其骨质破坏和骨膜改变与急性期所见相仿。骨破坏区虽弥散而不规则,但周围骨质均有增生,密度较高,破坏区疏松,有的有透光区,对比分明。骨膜新骨增生也较急性期厚而密,但尚无大片死骨出现。
化脓性骨髓炎
1.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骨质疏松症,以后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反应性骨质增生。晚期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融合,死骨形成,关节脱位或半脱位。X线检查时,在早期由于关节液增加而关节囊肿胀,间隙增宽,骨端逐渐有脱钙现象。如关节面软骨有破坏,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可发生骨骺滑脱或病理性脱位。较晚期,关节面下骨质呈反应性增生,骨质硬化,密度增加。最后关节软骨完全溶解关节间隙消失,呈骨性或纤维性强直,或并发病理性脱位。
2.关节穿刺和关节液检查是确定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依病变不同阶段,关节液可为浆液性、黏稠混浊或脓性,白细胞计数若超过5000/mm3,中性多形核细胞占90%,即使涂片未找到细菌,或穿刺液培养为阴性,也应高度怀疑败血性关节炎。若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即可确诊,细菌培养可鉴别菌种以便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鉴别诊断
1.软组织炎症
早期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与早期蜂窝织炎、丹毒等软组织炎症常不易鉴别。软组织炎症时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而局部红肿较明显,压痛较浅。早期急性骨髓炎压痛常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处。以单指检查时,患部四个平面均有深部压痛征,此即 肢体圆柱形深部压痛征。软组织炎症时,因病变居于骨骼之一侧,故压痛只限于一个或两个平面,这一点对早期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急性败血性关节炎
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活动度几乎完全消失。有疑问瘟疫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测定血中C-反应性蛋白含量有助于判断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否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合并化脓性关节炎时,C-反应蛋白值较单纯骨髓炎为高,且起病后迅即出现此种差别;化脓性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值也较迟。特别是尤文肉瘤,常伴发热、白细胞增多,X线示“葱皮样”骨膜下新骨形成等现象,须与骨髓炎鉴别。鉴别要点为:尤文肉瘤常发生于骨干,范围较广,全身症状不如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重,但有明显夜间痛,表面可有怒张的血管。局部穿刺吸取活组织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3.风湿性关节炎
常为多关节游走性肿痛,关节积液内无脓细胞,无细菌,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常为阳性。
2.类风湿关节炎
常为多关节发病,手足小关节受累关节肿胀,不红。患病时间较长者,可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类风湿因子頜留翻试验常为阳性。
3.创伤性关节炎
年龄多较大,可有创伤史,发展缓慢,负重或活动多时疼痛加重,可有积液,关节活动有响声,休息后缓解,一般无剧烈疼痛。骨端骨质增生。多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和髋关芬。
4.关节结核
起病缓慢,常有低烧、盗汗和面颊潮热等全身症状。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急性炎症症状。早期X线片可无明显改变,以后有骨质疏松症、关节间隙变窄,并有骨质破坏,但少有新骨形成。必要时与健侧对比。
治疗
全身治疗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热时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可间断补充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给予易消化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
药物治疗
骨髓炎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应及早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选用抗生素并非产品愈新价格愈贵就愈好,而应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使用。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苄青霉素对酿脓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感染应列为首选,对厌氧菌感染也有良效。青霉素G对产气荚膜芽胞杆菌应为首选。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methicilin)、萘夫西林(nafcilin)和苯甲异恶唑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能抵抗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之作用,在检出对甲氧苯青霉素敏感之金葡萄时使用,对酿脓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也有作用。氯唑西林(cloxacil-lin)和双氯西林(dicloxacilin)为首选口服剂型。氨基苄青霉素主要有氨苄西林(ampicillin)和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前者可口服、肌注和静注,后者只能口服。氨基青霉素类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酿脓链球菌、肺炎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之作用不如青霉素G,但对肠球菌感染应为首选,对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也有效。替卡西林(ticarcilin)是抗假单胞菌感染的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和多数肠杆菌属有效。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等优点。第1代头孢菌素以头孢唑林钠(头孢唑林)在骨科使用最多,常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包括骨髓炎,其半衰期较长,血清浓度较高。第2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孟多(cefaman-异吲哚)、头孢噻吩(头孢西丁钠)、头孢呋肤肟(cefuroxime)、头孢苯胺四唑(ceforanide)及头孢羟苯磺唑(cefonacid)等,与第一代头孢菌素比较,其抗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但不如第三代。噻孢霉素对厌氧菌特别是脆弱杆菌之作用,比其他第1、2代产品都强。第3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氨噻(头孢噻肟)头孢唑肟(ceftizoxime)、头孢噻甲羧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钠(cefaperazone)等。除肠球菌外对革兰阳性菌均有作用,但抗革兰阳性菌之作用不如第一代,对肠杆菌属的作用则远胜于后者;对除绿脓杆菌外之多数革兰阴性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抵抗力。且对组织的穿透力强,能渗入脑脊液中,对肾脏无毒性。据Mader等报道,头孢噻甲羧肟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可抑制其91%的菌株生长,但对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万古霉素(vancomycin)
万古霉素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很强的作用,对于不能耐受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之患者应列为首选抗生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克林霉素是对有临床意义的厌氧菌(特别是脆弱杆菌群)作用最强的抗生素之一,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也有作用。克林霉素对包括骨在内的多数组织穿透力强,还可渗入脓肿。
利福平(rifampin)
利福平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有作用,对凝固酶阳性和阴性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作用尤为强大,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之作用不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合并应用利福平与一种半合成苄青霉素治疗葡萄球菌性骨髓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
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gentami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阿米卡星(amikacin)和奈替米星(netilmicin)。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感染效果好,对革兰阳性菌效果差对链球菌和厌氧菌也无作用。
喹诺酮类(quinolones)
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脱氧核糖核酸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其主要特点为过敏反应少,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效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e)等均有良好的制菌作用。其代表药物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Gentry认为长期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ciproflaxacin)和奥氟沙星(ofloxacin)可有效地控制慢性、顽固性骨髓炎。
达托霉素(daptomycin)
是环棘白菌素B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和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有迅速杀灭作用,其可贵之处在于对静止期细菌也保持其杀菌力。达托霉素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抗生素不同,系通过扰乱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质膜的性质。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敏感菌株引起的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如脓肿、手术切口感染和皮肤溃疡;特别是对糖尿病足部感染并发骨髓炎疗效很好。
雷奈佐利或吗啉恶酮(linetzolid)
是新型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等。其作用机制系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结构位点结合,阻止70S起始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本品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可迅速渗入骨内,达到敏感细菌的最低抑生浓度以上。用于植入物引起的慢性骨髓炎效果良好。
甲硝唑(metronidazole)
甲硝唑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效果好且价廉,可用于除放线菌和微需氧链球菌以外的所有厌氧菌。此药易吸收目易穿透各种组织和脓肿。
局部治疗
早期应用夹板、石膏托或皮肤牵引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和病理骨折,并有利于炎症消退。如给予大剂量抗生素2~3d后仍不能控制症状,或诊断性穿刺时在骨膜下或骨髓腔内抽吸到脓液或渗出液,即应在压痛明显处骨皮质上钻一系列小孔,然后用颅钻或骨刀沿钻孔凿开进行“开窗”引流。注意勿剥离骨膜。如病人来院时发病已有数日,或发病才来,经强化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1~2d内无显效者,即应切开骨膜进行钻孔,开窗引流。宁失之于过早而不失之于过晚,引流不见脓液并无甚危害,而过迟者,可形成广泛骨髓腔扩散,大块骨坏死,全身病情趋于危重。对骨膜下脓液引流的必要性应无争议,但有人认为不一定需要钻开骨皮质。有的学者认为骨内有足够血液供应,抗生素可达骨髓和骨皮质,有效地消灭细菌,控制炎症发展,此对发病1~2d内进行治疗者可能有效。作者强调早钻开骨皮质有利于判断骨髓腔内感染,及时开窗引流可防止感染扩散,特别是对来院治疗较迟的病人。
手术治疗
慢性骨髓炎时,因死骨为血供不良的瘢痕化软组织包裹,抗生素难以发挥作用,故必须彻底清除死骨和瘢痕组织,以保证有充分的血供将抗生素释放至感染骨。
碟形手术
长期以来沿用“碟形手术”,即切除窦道,摘除死骨,清除肉芽组织、坏死组织及瘢痕组织,然后凿除骨腔边缘部分骨质,使死腔变为碟形。传统的0rr法是在上述手术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平伤口,外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更换1次敷料和石膏,使肉芽组织逐渐填平伤口达到二期愈合。此法现已少用。Stark(1946)提出通过清创术和带蒂肌瓣重建术治疗创伤后慢性感染,强调应彻底去除死骨。Rowling和Kirkcaldy(1970)证明,夫西地酸钠(fucidin)易穿透骨质,可提高骨髓炎治疗效果。DeOliveira(1971)报告植入小块松质骨可抗御感染,显著降低复发率。Papineau(1973)提出死骨摘除植骨和延迟缝合的方法,初期疗效较好,但住院时间长,且有开放伤口继发感染的问题。Mathes(1982)等倡用肌瓣解决慢性骨髓炎的感染和缺血问题,曾使用各种局部皮瓣、延迟游离皮瓣和岛状肌皮瓣,但仍有时间长、费用高和感染复发的问题。
贝尔法斯特(Belfast)两期法
近20余年来,除有新的抗生素问世外,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设计也有相当进展。McNally等设计了贝尔法斯特(Belfast)两期法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其原理为:广泛切除病损组织,用健康带血供的软组织覆盖以消除死腔,必要时行自体骨移植。第I期:在止血带下切除窦道、皮肤瘢痕及外观不健康之骨,掀开皮质骨检视髓腔内部,用大量盐水冲洗缺损部。放松止血带观察骨面出血情况,切除无活力骨质至出血为止。对于死腔的处理,如骨腔较大并可直接缝合皮肤,可用少量庆大霉素PMMA珠链充填死腔;用肌瓣作软组织覆盖时,所用肌瓣应能完全填满骨腔。术后使用密闭抽吸吸引,抬高患肢绝对卧床5d,然后开始不负重活动。第I期:第一期手术之后3~6周软组织已愈合,乃行二期手术。止血带下检视骨缺损处,取出抗生素珠链,刮除肉芽组织直至健康出血组织,清除无活力骨质,将由髂骨获取之松质骨碎片填入骨腔,无张力缝合皮肤。
Weber与Lautenbach所设计方法
起初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以后也用于一般长骨骨髓炎。此法之要点为:彻底清创,切除感染的骨内膜及所有无血供的瘢痕组织和坏死组织,进行扩髓,冲洗髓腔。在长骨之两端相向插入两根6mm双腔管,贯穿髓腔全长;双腔管之外管用于抽吸引流灌洗液并测量空腔容积,内管用以释放抗生素。此一管道系统可保持灌洗液在髓腔内持续循环。必要时加用密闭抽吸引流。先抽吸排空伤部空隙和髓腔,再灌满以测量空隙容积,每周测1次。先给予广谱抗生素,然后根据敏感试验结果改用一或数种敏感抗生素。当灌洗液连续培养3次为阴性、死腔消失或显著缩小,且各项炎症指标呈下降趋势时,即可拔出灌洗管。此法之优点为可准确控制感染灶局部环境,监测菌群变化及其敏感性,持续在局部释放高浓度的敏感抗生素,直至死腔为有血运的健康肉芽组织充填。
骨移植术
如骨愈合出现问题或有骨缺损,需要行骨移植术,常用的骨移植术有以下两种。① 开放性松质骨移植术(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Rhinelander于1975年首先应用此法治疗慢性骨髓炎。适用于\u003c4cm的骨缺损。大于4cm的骨缺损,尤其是骨干处缺损不适用本法。在施行清创术彻底清除失去活力的坏死骨及软组织后3周,伤口洁净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可行松质骨移植术。通常取自体骨髂骨充填骨缺损,若骨移植处稳定性差,可用外固定架固定,以利移植骨长入。②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术(vascularised freebone grafting):适用于伴有软组织损坏,大于6cm的大块骨缺损。其优点为植入后即可提供充分的血供,有利于增加局部抗生素的浓度。最常用的取骨部位是腓骨和髂骨嵴,移植腓骨的长度可达6~35cm,而取髂骨移植者则其长度不宜超过8cm。腓骨的血供来自腓骨血管(peroneal ves.sels),位于腓骨中1/3处,髂骨的血供来自旋髂深血管(deep circum-flex iliac vessels)的分支以及经内层骨质进入骨的血管。一般在彻底清创后1~2周即可行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术。
滴注灌洗和缓释抗生素植入
长期以来,在清除病灶后常用 滴注引流法对感染部位进行引流和灌洗,即在伤口放置两根带有侧孔的3~5mm细管,平行置于腔内,一根是入水滴入管,置于高位,另一根置于低位用负压吸引。每日用2000~3000ml含敏感抗生素的生理盐水灌洗,持续1~2周。目前发展趋势是在局部植入复合抗生素之缓释载体,通过缓慢释放抗生素,使其在局部保持适当浓度,实现有效杀菌又不对周围组织产生毒害,确实可行更为便捷。
病骨切除术
病骨部分切除,不影响功能者,可局部切除。如腓骨中上段、髂骨、肋骨、股骨大转子、桡骨头、尺骨下端和肩胛骨等部位的骨髓炎,可将病骨局部切除,这样恢复较快。
截肢术
应用极少。其指征为:病程较长的慢性骨髓炎受累骨质广泛,肢体严重畸形,患肢失用或周围皮肤有恶变,如足部多数小骨破坏广泛,不能彻底清除病灶,肢体已丧失功能者。
预后
该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是否出现并发症、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若经过及时、正规且彻底治疗,一般可改善症状及控制炎症,但若患者免疫力差,仍有可能使疾病复发。
预防
预防骨髓炎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还要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疗、疗、疮、痈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容易继发感染导致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疗、疗、疮、痈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积极处理外伤感染
外伤感染是引起骨髓炎的常见原因,在外伤骨折、跌打损伤或术后容易并发压疮,此时应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使患者体内感染的细菌或病毒及早排出体外或消散。
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早治疗。浅表的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容易早期发现。深部感染常难以诊断,临床可表现为体温升高和血液指标异常,但局部皮肤不一定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因此,一旦怀疑深部感染,宜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资料
骨髓炎.www.dayi.org.cn.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