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尔寺
嘎尔寺全称“嘎尔菩提洲”,位于距囊谦县香达镇70公里的白扎多境内,海拔3700米。寺内有胜乐佛殿、金刚心佛殿、空行佛殿以及一千多座久丁桑贡的小型塑像。后形成上下两寺,进入上寺的是戒律严格的僧侣,入下寺的则是居士。嘎尔寺风景优美,四周奇峰突兀、林木茂盛、苍翠秀丽,山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
简介
嘎尔寺全称“嘎尔菩提洲”,位于距囊谦县香达镇70公里的白扎多境内,海拔3700米。传说在公元7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镇魔修行。公元1200 年左右,遵照藏传佛教贡噶举派创始人觉哇久丁桑贡的旨意,由著名高僧嘎尔当巴秋登在此创建了嘎尔寺。
特色景观
嘎尔寺风景优美,令人称奇的是岩羊、猕猴等动物常自由进出寺院,与人和睦相处,体现了佛教所提倡的在慈大悲,生命平等的思想。在寺院附近有一泓美丽的天池,宽约8000平方米,深约30米。天池清澈透明,池中山林倒映,池边各种候鸟自由栖息。秀美的景色和宁静的佛寺互为映衬,犹如仙境,成为当地人畅游休闲的好去处。
景区特产
牦牛鞭
虫草八珍
然纳桑塔
仁青佐塔
购物娱乐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娱乐活动精彩纷呈,颇具民族特色。其中最为盛大、不容错过的当属玉树赛马和康巴藏区歌舞。玉树市藏族歌舞种类繁多,有伊、卓、热巴、热伊、锅哇等,而每一种类中的曲调多的有三四百种,少的也有几十个。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每年7、8月份,玉树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绿,到处盛开着一束束、一簇簇姹紫嫣红、灿若云霞般的各种野花。玉树恰青节和康巴文化中国艺术节在此季拉开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搭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帐篷,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
交通信息
汽车租凭
玉树市的包车费用大致200元/天。
结古镇有公交车,票价统一为1元。其中1路公共汽车从赛马场-新寨,2路从西杭-新寨,3路从赛马场-西杭。
公交车
玉树藏族自治州已形成以结古镇为中心,以214国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青藏公路境内213公里已基本黑色化,并可直达西宁市、兰州市,或进四川省通成都市、重庆市。南及西部可直达州藏公路213线,北面同109线国道接通。
公路交通
从西宁有班车至玉树,车程约800公里,耗时20小时。如果包车沿途可前往黄河源头、鄂陵湖、星宿海等地方,还可在通天河、巴颜喀拉山口、三江源纪念碑随意停留。
玉树-囊谦县每天有2班班车,票价30元。四月至六月是虫草季节,去囊谦的路上有几个检查站,一定要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开旅游通行证。
餐饮介绍
玉树藏胞同藏区其他地方一样,传统主食以肉和青稞炒面为主,辅以酥油、酸奶和曲拉(干奶酪)等奶制品。玉树县城餐馆一般以川菜为主,还有些藏餐和清真菜馆,口味偏辣。秋季时分,玉树满大街都是水果,但价格较贵,因为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从海拔较低的地方运上来的。
名称:肋巴
介绍:很多旅游者会对一种独有的叫“肋巴”(烤串)的烤肉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
民俗风情
礼仪
蒙古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炸麻叶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哈达有布的、有绸的、有帛做的,颜色多是白色、浅蓝色的,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之间,两端有拔丝,约有半寸许。也有长到三尺的,只用于献佛。献给哈达时须用两手捧着,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普通的相见礼以表示敬意,友好。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鼻烟壶,一般为一立方寸大小,小巧玲珑形式多样,有的象小梨,有的象桃或鸡心柿。壶上的图案绚丽多彩,有花尾榛鸡奔马,有奇珍异兽,也有摔跤射箭或翩翩起舞的人像。壶的质地不等,贵重的有用玛瑙、翡翠、琥珀制作的,还有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的,壶内装带有香料的烟粉,也有装药品的。嗅一下可以提神,甚至喷嚏。鼻烟壶通常装在一个长六、七寸,宽四、五寸的绸袋子里,袋子外绣美丽的图案,经常佩在腰间。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策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司命帝君。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婚嫁
锡林浩特市地区是由原来的东阿巴嗄旗、东阿巴哈纳尔旗和西浩齐特及乌珠穆沁的部分地域组成,所以,当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华之习俗,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嫁之风俗。
婚礼分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的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男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之心情。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地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傍晚的时候送亲的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禁忌
玉树藏族和其它地区的藏族一样禁忌范围十分广泛,内容涉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禁忌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俗,同时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外地游客很有必要了解藏族的民俗禁忌,使自己的旅行活动更有意义。下面重点列几个禁忌习俗:
(1)自然和动物禁忌。禁止在神山和寺庙周围乱砍乱挖树木、花草、药材和捕杀动物;忌搅动泉眼或在泉水中洗东西;禁忌捕杀鹰;忌宰杀放生的牛羊和骑用的马匹。
(2)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禁忌孕妇到别人家串门或参加婚礼;禁忌吃兽类肉;禁忌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克;忌父与女、母与子、兄弟与姐妹等在场时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
丧葬和宗教禁忌。家人或村里人死后禁忌谈笑、歌舞;服丧49天内禁家人洗头、沐浴、饮酒、盛装;平时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进入经堂不脱帽、喧哗和乱敲钟鼓;禁忌跨过袈裟和经书、法器等;禁忌在寺庙内吸烟、饮酒、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忌逆时针反转寺院、佛塔、圣山、嘛呢石堆和经轮等;忌在供品和酥油灯上吹气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纸张特别是经文纸擦东西或当卫生纸;禁忌将佛像和经书放在床底下或践踏。
婚俗
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市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尘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县千户与德格县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们们阶级内婚姻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亲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同步,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姿色稍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为兄弟几个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合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解放前夕,玉树市地区总人口不到10万,其中,男性约占总人口的38.5%,女性占61.5%。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使许多妇女找不到婚配。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内在根源在于解放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玉树藏族人民反复的屠杀与围剿,在反动统治阶级挑拨下部落之间连年械斗,男性多饮弹身亡,以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阿卡(和尚),不能结婚,致使女多男少。加之社会动荡,生活穷困,许多人沧为四处闯荡的流浪汉。找不到配偶的妇女往往与他们中的一至数人随意同居,而男方事后迫于生活转悠他乡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只好由女方抚养。她们虽然一生没有正式结婚,但有一至几个小孩,终生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不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她们在感情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经济上承受首沉重的负担。唯一能够安慰他们是社会上普遍视孩子为希望和未来,非婚生子女并不受到歧视。
恋爱:贫苦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香港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拉伊"(山歌)。
卜卦: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卜卦,婚姻是人事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
送亲: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业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娘家人送婚礼。新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栽培二棱大麦绘撒表示吉祥的"Ж"雍忠号,新娘下马时脚必须踩在雍忠号上。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门口准备好的盛满牛奶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从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并侯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仙人果,藏语叫"咖卓",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说,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定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婚礼",谓"阁?quot;,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歌舞
玉树市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藏区人歌舞在青海省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中国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每年7、8月份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
旅游时间
由于气候的原因,旅游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为夏天的气温较高,夜间常有降雨,因此也较为湿润。虽然地处大西北,气候却相对比较平稳,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最佳旅游时间集中在7、8月份。此时的玉树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绿,蔚为壮观。玉树恰青节和康巴文化中国艺术节也在此季拉开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搭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帐篷,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
游闻趣事
走进“三江之源”——玉树藏族自治州
每年的4月,又是旅游者走进藏区领略异域风情的季节。那里的雪域奇观,那里的淳朴民族,那里的帐篷寺院……到处都散发着神奇诱人的光芒,许多人将走进藏区作为一生的旅游目标。从“三江之源”———青海省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归来的郑海云女士,讲述了她的亲历感受:
雪域高原三江之源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北依昆仑山脉,南靠唐古拉山脉,东邻巴颜喀拉山脉,西接可可西里山,四周2000多座山峰在海拔5000米以上。去年7月,我们一行7人,从西宁市下火车,换乘汽车之后,经过两天的颠簸,到达玉树市时,已从炎夏进入了寒冬。清晨从梦中醒来时,天空中正下着夹雪小雨,远处高山上,是白皑皑的冰雪。
这里的地质地貌随着青藏高原亿万年的不断演化,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逐渐造就了这里成千上万的山峰,镶嵌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开创了闻名遐迩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些巨大的山系与纵横交错的河谷盆地,为形态各异的高原植物提供了生存和散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道稀世独特的自然风景线。从奔驰的汽车上往窗外看去,车轮下的道路,在绵延起伏的草原上就像一道孤零零的铁轨,远处的尽头细如一条线。最吸引我们的,是那路边无数的野花,黄的、白的、红的,还有桂林市不多见的紫的、蓝的,五彩缤纷,矮矮密密的,像地毯一样铺满了整个视野。这些优美迷人的景致,使我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劳,连那说得极为可怕的高原反应,也丝毫没有觉察。
然而,比这些花儿更动人的,是那些突然从地里涌出的溪流。进入玉树市境内,这种奇特的景象更为普遍,每翻过一个高坡,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清流。由于路途艰险,从玉树藏族自治州府赶往囊谦县时,我们弃车骑马,一路上沿着溪水前进。这些溪水不像我们桂林山山岭岭中的泉水,每个山头只有一支两支,而是突然从路旁、从你的脚边、从你下马歇息的屁股底下涌出,然后一路汇聚积流,清纯无染地奔向前方,几公里之外,当你要横跨而过时,它已深及马腹……正是这无数的溪流汇聚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着无数炎黄子孙。
帐篷之城歌舞海洋
2001年7月24日,我们到达玉树时,正好赶上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 50周年大庆。而此前,我们已多次与参加庆典的中央代表团车队相逢。那是一个由40多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个边远之城的高度重视。
庆典在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举行。那天清晨,我从旅馆的后门爬上山顶,希望能拍摄到庆典会场的全景。当我爬上山顶时,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人震惊 ———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帐篷,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还有许多带花的,炊烟迷漫,数也数不清,好一座帐篷之城!从山上下来之后我才得知,这里几天之前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场。帐篷就是牧民们流动的家。
早就听说玉树是“歌舞的海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到了那里体会更深。在玉树市的两个月时间里,无论是在庆典会上,还是清晨、傍晚藏族同胞的小聚会上,都能听到动人心弦的歌声、看到欢快奔放的舞蹈。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上午,我们走近囊谦县一个寺院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院里的喇嘛们正在认真地念经,悠扬的唱腔不时从门窗里传出。然而,寺院大门外的空地上,数十名男男女女牧民却在欢快地跳着民族舞蹈,全然不顾脚下的泥土变成了泥浆。次日清晨,我们还看到了另一幅景象———这个寺院的数十名年轻喇嘛,也在这里跳起了与民族舞蹈风格迥异的舞蹈,矜持悠远,高深莫测,令人赞叹不绝。
名山之宗佛教圣地
走进玉树市,就离不开寺庙、离不开玛尼石堆、离不开白塔和经幡,这里的藏民中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藏传佛教的神话故事,几乎每一座山上,都有一个与神与佛有关的话题。
玉树的州府结多镇附近,就有闻名于世的文成公主庙、新寨嘛呢城。文成公主庙位于古都长安(今西安市)至吐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唐蕃古道上。这条古道记载了1300多年来汉藏交流的文化古迹,在西藏被称为“迎佛路”,是中国的三大通道之一。自古以来,玉树是唐番古道上的重镇。从州府的结多镇到达文成公主庙,乘汽车只需几十分钟。走进文成公主庙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9尊完整、精美的汉式佛像,让我们这些走进偏远藏区的汉族同胞,有了一种归家的感觉。
踏入玉树境内,到处都可以看到嘛呢堆,仿佛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那亘古不变的佛音。最为著名的新寨嘛呢城位于州府 3公里外的新寨村,紧邻214国道。我们经过时,专程去参观那个被藏民称作“石刻的图书馆”的嘛呢城,那里的景象就更为震撼了———据资料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堆,创建于公元1715年,经过300多年的积累,目前已有25亿块嘛呢石(刻满经文的石头),据说这些嘛呢石上刻的经文已有近200亿字。
这里的人们几乎人人信佛,家家都有出家人。男的称“阿卡”(喇嘛),女的称“阿尼”(觉),他们都是十分虔诚的。在囊谦县这个几万人口的县境内,就有 80个多座寺院。十分幸运的是,我们这次遇上了一个寺院活佛的坐床仪式。庆典十分隆重,远在外乡的一位6岁小活佛,在十分庞大的队伍护送下,也来到这里参加庆典。我们挤进朝圣的人群中,与身着金黄色盛装、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小活佛离得很近。在感受小活佛不凡气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中不足的遗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玉树市的经济已越来越发达。在州府结多镇到处都可以看到内地商人在这里开设的店铺,四川省小吃店、重庆火锅、北京的涮羊馆……但在这些的背后,还留有许多与内地无法相比的遗憾。
我们走进囊谦县的噶样乡时,这里乡政府的干部告诉我们:他们至今没有一所学校。乡里能上学的孩子屈指可数,有的家庭几代人没有一个识字。许多牧民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寺院当喇嘛,为的也是想让他们通过寺院送进僧人捐赠的学校学习。虽然不断有人捐资助学,但对于教育资金奇缺的玉树来说,总是杯水车薪。去年4月,联合国“世界贫困儿童教育基金会”考察团到青海省考察后,与青海省教育厅签订了首批6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捐赠,主要用于帮助解决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玉树市能得到多少?知道这事的玉树人都在企盼着。
与教育一样令人担忧的是环境的恶化。由于过分放牧,许多草地正在不断荒漠化。在西宁市通往玉树的公路上,7月的季节应该是绿草如茵的美景。可是,许多地方已裸露出黄沙,甚至那密密麻麻的耗子洞也清晰可见。当我们路过扎陵湖时,一位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20年前,她的姑母从这里去西宁上学,还看到过野牦牛出没。可20年后的今天,野牦牛的影子只能到可可西里无人区里寻找。
玉树结古镇
玉树结古镇是青海省著名旅游景点。玉树市结古镇是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之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藏语意为“货物集散的地方”,历史上,川西雅州每年要发出9万驮茶叶至结古,然后由结古发5万驮至拉萨市,4万驮在青海省南部各蒙藏族聚居地区销售,所以这里古来就是青、川、藏三地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玉树全县的海拔非常高,在4500米左右。其中附近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00多座。还有许多的淡水湖泊和河流遍布全境。
结古镇附近的草甸草场面积广大,“玉树草原”一直以独特的风情名闻于外。玉树结古镇时值香港赛马会举办的时候,整个就会沉浸在铺天盖地的欢腾之中,歌声时聚时散,有的婉转,有的激昂,五色彩袖舞着美丽的“伊”……在结古镇这样天高云低的地方,有着绝对不同于别处“花儿会”的特别的味道。这是青海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举办时间是每年7月25日--8月1日。
自然美景
触摸康巴文化 领略江源风情
“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天籍泱泱,蹄类竞走,郁苍茫。”
万里长江,滥觞于斯。其正源,乃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峰的沱沱河,其南源,为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当曲,其北源,是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三源汇合后始称通天河。自青海玉树巴塘河口以下称金沙江。人们习称的长江源即是包括通天河在内的几乎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1000多公里的广大地区。这一江源地区正是藏民族传统地理文化概念中的“康”或“康巴”地区。
其西,是可可西里山,其东,为巴颜喀拉山脉,其南,是唐古拉山,其北,乃昆仑山脉。此正是号称世界屋脊、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势高亢,山体宏伟,冰塔耸天,雪峰林立,这里幅员广袤,丘陵绵延,河曲纵横,沼泽遍地。
山,是江源大地的基本骨架。这些巨大的山系纵横错落,在高原面上耸立起200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峰接着峰,山连着山,在相互的烘托和映衬中成就了一幅大山的旷世群像,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每一座高峰之上便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千万年凝冻的冰川,冰川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
水,是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就从那些冰峰雪山的周身充盈流溢,涓涓汇集,留下一泓泓碧水、一片片湖泊。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那数以万计的大小湖泊则是那发辫上熠生辉的头饰。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汇集430多个。它们和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及至它们了更多的溪流源泉,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是滚滚的江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