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戴菊

戴菊

戴菊(拉丁学名:Regulus regulus,英文名:Goldcrest),别名戴菊莺,是鹟科戴菊属的鸟类。其在针叶林、混交林、人造林及有针叶树木的花园中较为常见,迁徙途中也出现于非针叶的防风林中。其分布于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萨哈林岛,日本挪威瑞典土耳其,阿富汗,中国等地区。

戴菊雄性成鸟的头顶中央有鲜艳的橙色冠斑,冠斑两侧为狭窄柠檬黄色,在这色彩明显而鲜艳的冠斑两侧,各具一道黑色的侧冠纹;前额基部、眼先、眼周及眼后上方呈现乳白或灰白色;头侧、颈侧为橄榄绿色沾灰;上体羽暗橄榄绿色,而腰和尾上覆羽鲜黄绿色更显著;翅黑褐;中覆羽、大覆羽先端乳白色。下体污灰白色,羽端微沾黄绿色,腹侧沾橄榄灰或褐色。其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冠羽呈淡柠檬色。虹膜褐色;上、下嘴黑色;脚和趾褐色。

戴菊以小型昆虫为食,对园林、农林有益。其鸣声锐利悦耳,是令人喜爱的观赏鸟。由于戴菊是典型的古北界泰加林鸟类,在研究中国四川省动物区系组成上有一定的意义。2000年8月1日,戴菊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8年,戴菊在IUCN濒危等级中被列为LC。

名称由来

戴菊命名于1758年,属于鸟类中最早得名的一批,命名人正是双名法的创立者卡尔?冯?林奈。其雄鸟头顶部为橙黄色,犹如头顶一荣黄色菊花,故名为“戴菊”。

戴菊的英文名为“goldcrest”,即“金冠”——当鸟儿兴奋或惊慌时,这些羽毛会竖起、绽开,形成一个短的峰顶。就因头顶“戴着”一顶“金色王冠”,这种鸟曾被英国欧洲国家奉为“鸟王”。

形态特征

戴菊雄性成鸟的头顶中央有鲜艳的橙色冠斑,冠斑两侧为狭窄柠檬黄色,在这色彩明显而鲜艳的冠斑两侧,各具一道黑色的侧冠纹;前额基部、眼先、眼周及眼后上方呈现乳白或灰白色;头侧、颈侧为橄榄绿色沾灰;上体羽暗橄榄绿色,而腰和尾上覆羽鲜黄绿色更显著;翅黑褐,各羽外翈缘黄绿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近基部外缘黑色形成一椭圆形黑斑,最内侧4枚飞羽先端淡黄白色;中覆羽、大覆羽先端乳白色,形成两道翅上明显的白色横斑。下体污灰白色,羽端微沾黄绿色,腹侧沾橄榄灰或褐色。

戴菊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冠羽呈淡柠檬色。虹膜褐色;上、下嘴黑色;脚和趾褐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戴菊在针叶林、混交林、人造林及有针叶树木的花园中较为常见。迁徙途中也出现于非针叶的防风林中。其常活动于树冠层。

戴菊在中国西藏地区见于海拔2600-4000m的针叶林和高山灌丛中;在东北地区,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在吉林长白山区见于海拔500-1100m阔叶红树林带;在贵州省地区分布于海拔1100-2500m的灌丛和稀树林内;在四川省见于海拔2200-2400m的针叶林和亚热带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戴菊分布于俄罗斯克里米尔,高加索,西伯利亚地区和南部黑龙江省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朝鲜日本挪威瑞典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克什米尔拉达克

中国分布

戴菊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新疆(西部天山、卡申阿克苏市英吉沙县皮山县、中部和静县)、陕西省(太白)、甘肃省(西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天堂寺、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呼和浩特市)、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中部哈尔滨市)、吉林(东部长白山、长春、西部四平)、辽宁(沈阳、抚顺、本溪、大连、朝阳、丹东)、青海(门源、玉树市)、西藏自治区(偏东地区、昌都地区西南部)、重庆市万州区)、四川省(西南部会东、西部康定市巴塘县、西北部玉隆和白玉县、北部松潘县)、云南省(西北部、西部及东部昆明市)、贵州省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河南、福建、台湾。

生活习性

戴菊在秋冬季常混群于以山雀科及其他小型林鸟的鸟浪中。其常活动于树冠层。在繁殖季节,常单个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一般为10只小群,秋后和初冬也有成大群活动。性活泼、灵巧,白天几乎不停地在树上活动。食物主要为昆虫,冬季也吃少量植物种子。戴菊尤喜吃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也吃蜘蛛和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其叫声为尖细高音“sree sree sree”。告警的发出重音“tseet”。鸣声为高调的重复型短句。

戴菊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左右,鼬类、猛禽、蛇等是其天敌,迁徙途中的恶劣天气也会使大量戴菊死亡,而这种小型鸟类,要维持自己的体温恒定,需要不停的进食,如果有一段时间找不到食物,就会冻饿而死。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在长白山地区,戴菊在冷杉占优势的暗针叶林中繁殖。以长白山(海拔1600-1700m)为最多,营巢期为6-7月,在海拔1100-1700m的暗针叶林带,终年可见,以7-10月中旬为最多,12月较少见。在长白山5月上旬已见有成对活动,于5月中旬或6月初筑巢。双亲共同负担营巢工作。它们先将蛛丝和其它巢材安置在树的侧枝上的细枝间,然后卧在巢材上,用身体反复挤压,用蛛丝等丝状物反复缠粘。在筑巢过程中缠粘工作既费力又费时。筑巢期9-12天。

繁殖期戴菊的呼叫声带“zi”音,雄鸟歌声似呼叫声的变音,但为三个音节的交替重复。繁殖前期,雄鸟常追逐雌鸟,同时发出激动的呼叫声,且常耸立起金黄色羽冠或煽动着双翅,或在树枝上跳动。交配多在树冠侧枝上进行。每窝产7-12枚卵,产卵期9-16天。鲜卵呈乳白色,缀以红褐色斑点,钝端斑点稍多。卵(12枚)平均大小为12.8-14×10-11mm。

孵卵工作由双亲共同承担。孵化期14-16天,一般2-3天内早成雏全部出壳。雏鸟全部孵出后的2-3天内,由1只亲鸟留巢暖雏,另一只亲鸟采食喂雏。以后由双亲共同喂雏,从晨曦至暮日双亲不停地采食喂雏。每天喂雏时间长达14-15小时,几乎每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喂雏一次。双亲相伴,同来同往在巢50-60m范围的针叶树觅食后返巢喂雏。它们多在阳光充足的树顶端捕食,其捕食方式是短距离地一飞一落,或不停地跳跃。回巢时却在巢附近的树枝上停留片刻,观察四周有无异常现象,然后飞到巢沿喂雏。一亲鸟喂完雏后,紧接着另一只亲鸟喂雏。后一只亲鸟喂雏完后即发出呼叫声,然后亲鸟双双离巢觅食。喂雏以昆虫幼虫为主,后期喂以少许小型成虫。它的巢形如圆帽,壁密且厚,内垫大量的羽毛。这种巢不仅保温好,且将巢筑于能避风雨地方。

早成雏留巢期16-18天。之后雏鸟可随亲鸟离巢。此时多以家族群方式活动,如遇到敌害时亲鸟发出惊叫,幼鸟立即隐蔽在密枝丛中或松萝丛中,一动不动。待危险过后,亲鸟发出呼叫声,幼鸟纷纷从隐蔽处聚集到亲鸟身旁。初离巢雏鸟多在林的下层侧枝上活动,有时挤在一起相互保暖。此期间,主要靠双亲喂食,大约经过一周训练后,幼鸟找食能力不断增强,有时也能在树顶自行寻食,此时,还需亲鸟辅助喂食。

从幼鸟能主动捕食时起,开始家族群游荡,在亲鸟带领下一起觅食活动,飞离时则一只跟一只地,从一棵树飞到另外一棵树。休息或夜宿时挤在一枝树上。到幼鸟能独立生活后,逐渐地过渡游荡群,常由10-20只的同种鸟组成。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有时出现30-50只大群。群居是此鸟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它有利于找食、迁飞、过夜、取暖和防御天敌。

饲养管理

戴菊秀巧,饲养上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野外刚捕的鸟常因食物废绝而身亡,饲养生鸟需特别精心才是。生鸟一般置于有笼衣的笼内,使用笼衣可给鸟以安全感不致撞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换食,鸟会适应环境,而重温生的幸福,驯养要给予绣眼粉,要不断给一些小虫吃,以满足体内耗能的需要。饲者可自繁一些皮虫、幼龄皮虫剪碎让鸟自由取食。戴菊喜光照、水浴,除秋、冬季外应给予适当水浴,以强壮身体。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戴菊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戴菊在IUCN濒危等级中被列为LC。

物种现状

戴菊成鸟的数量为98,000,000-164,999,999。其总体数量不算很多。

主要价值

戴菊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对园林、农林有益。其鸣声锐利悦耳,音亮较弱,是令人喜爱的观赏鸟。由于戴菊是典型的古北界泰加林鸟类,在研究中国四川省动物区系组成上有一定的意义。

亚种分化

戴菊为多型种鸟类。全世界共计有14亚种,中国有5亚种。

参考资料

戴菊.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22

戴菊.物种2000官网.2025-02-22

戴菊.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22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2-22

戴菊.ebird官网.2025-02-22

戴菊(Regulus regulus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22

复旦最特别的鸟在哪里?.澎湃新闻.2025-02-22

头戴黄色菊花瓣,你见过上海地区最小的鸟吗?——戴菊.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2025-02-22

戴菊.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2025-02-22

Regulus regulus Goldcrest.iucnredlist官网.2025-02-26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官网.2025-02-22

戴菊.inaturalist官网.202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