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茅以升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原名茅以昇,字唐臣,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毕业于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系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天津天津大学(今天津大学)院长、中国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被广泛称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他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土力学领域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创立了中国土力学学科,开辟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先河,设计了蜚声中外的钱塘江大桥,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的领军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2006年,国际编号第18550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2019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在江苏丹徒区(今镇江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茅谦是清末的举人,曾创办《南洋官报》;父茅乃登曾是江浙联军秘书长及中外日报社的记者,茅以升出生不久便随父母举家迁居南京。

茅以升3岁时,开始在母亲启蒙下学习字块;5岁入读私塾,7岁入读思益学堂(国内第一所新式小学),11岁考入江南商业学堂读初中。1911年,中学毕业的茅以升,因错过清华大学招考,转而考取了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在祖父及幼年镇江坠桥事件的影响下,选择了主攻桥梁专业,其间因学习成绩优异,所在学校也因此获颁“实扬华”嘉奖匾额

海外求学

1916年,茅以升考取清华官费研究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美国著名桥梁学家贾柯贝(H.S. Jacoby)。留美第二年,茅以升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为唐山路矿学堂赢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入学免试资格。同年秋天,经导师贾柯贝(H.S. Jacoby)介绍,茅以升前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并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博士研究生。1919年,茅以升成为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首位工学博士毕业生,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归国投身建设

1919年底,茅以升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随即出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1920年起,升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校长)。此后数年间,茅以升又相继受聘担任了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首届校长、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教授、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天津大学)院长等职。1930年,茅以升受邀出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两年后,茅以升再次回到北洋大学任教。1933年,茅以升接受浙江省邀请,出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的钱塘江大桥。其间他创新运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运法”建桥施工,原创性解决80余项重大技术难题,历时短短两年半时间即实现钱塘江大桥全线贯通,一举打破西方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建桥”的谬论。

1938年,茅以升出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校长。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名誉奖章,以嘉奖其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打破国外桥梁建设垄断的开创性工作。1942年,茅以升被升为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负责筹备成立中国桥梁公司。1946年,受命出任湖北省武汉大桥筹备委员会总工程师,又因经费不足致使项目搁浅。同年,茅以升开始主持修复因抗战被毁的钱塘江大桥。1947年,茅以升被推举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长。次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受国民政府委派担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其间为保护上海工厂设备、释放政治活动人士做了有益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茅以升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10月,出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1950年8月,茅以升出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2年起,茅以升开始担任中国铁道研究所所长(今铁道科学研究院),继而成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奠基者之一。同年,茅以升加入九三学社,后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3年,茅以升当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首任理事长。1955年,茅以升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同年起,茅以升出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受命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南北交通主动脉——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茅以升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进而得以身成为国际土协团体会员。1958年,他又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次年起,茅以升开始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并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设计方案审定人。

1963年,茅以升提出《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的议案,系统阐述了他对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受到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重视。其后数年,茅以升曾多次率领中国科技代表团出国,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鼓励海外华侨归国投身国家建设。1979年,茅以升凭借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突出影响力,荣膺卡耐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茅以升应邀访美期间,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两年后,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推举他为荣誉会员。1984年5月,茅以升被增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7年,92岁高龄的茅以升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还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普协会荣誉主席、北京市科协荣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

逝世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

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茅以升在教育科研领域颇有建树,他的学术研究生涯主要有两个阶段。在学术生涯前半段,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思想,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的钱塘江大桥,开创性地发明了“射水打桩法”“沉箱建墩法”和“浮运架梁法”,成功解决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桥梁建设的一系列难题,奠定了中国现代桥梁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术生涯后半段,茅以升指导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南北交通主动脉——武汉长江大桥;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全面总结了中国古桥建造技艺;

发起创办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开创了中国土力学研究新领域;提出生产、教育、科研三结合思想,率先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铁路建管用领域,开拓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事业。

晚年的茅以升,还指导建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汉江斜腿钢构桥,主持建成了亚洲唯一的东郊环行铁路试验线,倡导建设了上世纪70年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大型结构试验室。

主要著作

茅以升一生出版著述有数十部之多,现摘选部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著作如下:

学术论文

茅以升一生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现摘选部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10篇如下:

社会职务

茅以升在1984年5月至1988年3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且曾担任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

人才培养

茅以升长期注重人才教育培养,原创性提出启发式教育法,开创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先河。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茅以升先后吸收了全国15所高校的数百名工科学生前来实习,培养出了汪菊潜、梅汤春、赵燧章、戴尔宾、赵守恒等一大批知名桥梁专家,使得他们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科普教育的兴发阶段,茅以升主动呼吁组织开办科普教育活动,并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及相关论著,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论著《中国古桥和今桥》被译成英、法、德等五国文字出版发行。此外,茅以升还率先在中国倡导开办函授大学,为各领域建设事业培养储备人才,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铁科院工作期间,80岁高龄的茅以升还在亲自招收研究生。

在中国土力学研究初始阶段,茅以升不仅积极组织开院办学、亲自授课,他还领导创办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带头捐款发起设立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石渠奖金”,有力促进了中国土力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人物评价

茅以升去世后,全国政协曾出版专著追忆称:“茅以升同志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不遗余力的社会活动家,竟毕生精力,投身祖国建设大业”“茅以升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不仅留下了不朽业绩,更留下了与世长存的宝贵精神财富”。

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称誉茅以升是“中国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指出,“茅以升先生是我的好老师,他为中国人民争了气,他的成就对我进行了极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1年6月,《 人民日报 》曾专题刊文缅怀道:“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为我国桥梁工程建筑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经典轶事

智斗汤恩伯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再三邀约茅以升出任上海市秘书长,蒋介石甚至不惜亲自前往上海出面邀约茅以升赴任,希望能够借此稳住上海的科学、教育界人士,继续维系国民党对上海的统治。期间,已经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进步组织的茅以升,对于来自国民党方面的邀约全面予以了回绝,甚至还不得不托病住进医院,以避开国民党政府三番五次的“围追堵截”。

就在茅以升托病住院期间,意外收到了中共地下党传来的秘密消息,支持他出任上海市秘书长,并以此为掩护,阻止汤恩伯炸毁上海工厂,设法营救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的300余名进步人士。接受任务的茅以升,旋即同意出任上海市秘书长,并开始大力游说伪任上海市长陈良和驻沪外国领事团,以外交照会的形式向时任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汤恩伯施压,逼得其不得不严令禁止破坏上海工厂。同时,作为茅以升出任上海市秘书长的交换条件,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的300多名进步人士,也因得到茅以升的庇护而无一被害。及至上海战役后,进驻上海的陈毅元帅激动地表示:“茅先生,上海解放您立了大功。”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茅以升17岁时由父母做主定下了与戴传蕙的婚姻。戴传蕙年长茅以升一岁,生于扬州市一个诗书之家,其三婶是茅以升的姨妈。订婚一年后两人正式结婚,婚后茅以升回到唐山路矿学校读书,后来又去美国留学,妻子戴传蕙带着长子茅于越在南京婆家生活。1919年茅以升学成归国,1921年到1935年期间茅以升和戴传蕙从南方到北方搬了八次家,到1949年时他们全家搬家高达三十余次。

1946年茅以升在上海工作,妻子戴传蕙在南京老家而且常年多病,两人处于两地分居状态时,茅以升认识并娶了外室妻子权桂云,两人育有一个女儿茅玉麟。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1991年,为致敬茅以升的卓越工作成就,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等部门联合发起设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旨在促进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基金会设立了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等12个奖项,茅以升桥梁大奖和土力学大奖现已成为土木工程界公认的最高个人成就奖。

2006年1月8日,茅以升诞辰110周年前夕,为纪念他为中国桥梁工程建设和科技、教育、科普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编号第1855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同年4月,世界知名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竖立了建校史上唯一的人物雕像——茅以升雕像,以纪念该校历史上引以为傲的首位工学博士茅以升,这也成为美国所有高校中第一座以中国人为原型的人物塑像

2006年5月13日,《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公开发行,茅以升与梁希、严济慈、周培源共同入选。

2023年6月30日,《百年巨匠》清华系列开机暨展播启动仪式举行,《百年巨匠》是我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旨在通过纪实影像引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深入领略大师风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截至2023年6月30日,茅以升等七位巨匠的传记纪录片都已播出,并取得了热烈反响。

参考资料

茅以升.中国政府网.2023-01-14

..2023-01-03

【科技名家】茅以升:挥泪炸桥只因爱国.光明科技.2023-12-26

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北京交通大学.2023-01-04

茅以升.西南交通大学.2023-01-04

百年巨匠·建筑篇|茅以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01-04

92岁高龄入党, 为抗日他炸毁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桥.河北新闻网.2023-12-26

2006年1月8日 国家天文台命名茅以升星.科普中国网.2023-01-14

..2023-01-04

茅以升:人生之桥 名为奋斗丨壮丽70年·最美奋斗者.百家号.2024-01-25

茅以升.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1-04

..2023-01-05

..2023-01-04

茅以升.中国力学学会.2023-01-04

..2023-01-04

茅以升年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23-01-14

科学精英-茅以升.中国新闻网.2023-01-04

..2023-01-04

担任人民大会堂建筑结构审查组组长.西南交通大学.2023-01-05

科技巨匠 享誉世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23-01-05

茅以升著作.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23-01-14

茅老论著目录.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23-01-14

茅以升(1896—1989).中国政协网.2024-06-19

茅以升个人信息.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馆.2023-01-14

..2023-01-05

茅以升:生命从90岁开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1-05

茅以升茅于轼家族:见证从动荡走近现代化.新浪网.2024-06-19

茅于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4-06-19

科技奖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23-01-14

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人民铁道网.2023-01-14

..2023-01-14

邮政局将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中国政府网.2023-01-05

《百年巨匠》清华系列开机暨展播启动仪式举行.中国网.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