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仓鸮

仓鸮

仓(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yto alba),是一种中型草鸮科鸟类。仓鸮是一种猛禽,除极地与沙漠地区、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外,几乎分布于世界各地。仓鸮喜好较为开阔的生境。体长32~40厘米,体重400~700克,翼展100~125厘米,雌性雄性略重。仓鸮身材较为瘦长,有着长而圆的翅膀与较短的尾部,腿部很长,头部看起来光滑圆润,没有耳垂。面部、胸部与腹部为白色。仓鸮平均寿命为6.2年,但部分个体可以活到18岁甚至34岁。仓鸮叫声阴森、粗犷,一般白天栖息于树洞或岩隙中,在夜晚或黄昏时段出来觅食,主要捕食草丛中的各种啮齿动物,飞行时悄无声息。仓鸮通常一夫一妻制,并且配偶关系几乎持续终生。

仓鸮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Ⅱ。

分类和演化

分类

1769年,博物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斯科波利(Scopoli)首次描述了仓鸮,当时学名为Strix alba,后更正为Tyto alba。仓鸮是草鸮属的物种之一。不同大洲的仓鸮或者一些岛屿的仓鸮种群有时会被视作不同的物种,如美洲仓鸮(T. furcata)和库拉索仓鸮(T. bargei)曾因为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证据而被一些学者视为独立物种。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尚未认可这两个仓鸮亚种的独立物种地位,库拉索仓鸮的独立物种地位也没有被国际鸟类学委员会认可。仓鸮通常被认为有20到30个亚种。而在《世界鸟类手册》第五卷中,仓鸮有以下亚种:

T. a. alba (Scopoli, 1769)

T. a. furcata (Temminck, 1827)

T. a. tuidara (J.E. Gray, 1829)

T. a. guttata (C. L. Brehm, 1831)

T. a. pratincola (Bonaparte, 1838)

T. a. punctatissima (Gould & G. R. Grey, 1838)

T. a. poensis (Fraser, 1842)

T. a. thomensis (Hartlaub, 1852)

T. a. affinis (Blyth, 1862)

T. a. guatemalae (Ridgway, 1874)

T. a. bargei (Hartert, 1892)

T. a. contempta (Hartert, 1898)

T. a. schmitzi (Hartert, 1900)

T. a. ernesti (Kleinschmidt, 1901)

T. a. gracilirostris (Hartert, 1905)

T. a. detorta (Hartert, 1913)

T. a. erlangeri (W. L. Sclater, 1921)

T. a. hellmayri (Griscom & Greenway, 1937)

T. a. bondi (Parkes & Phillips, 1978)

T. a. niveicauda (Parkes & Phillips, 1978)

演化和系统发育

草鸮科物种最早可能出现在澳大利西亚(Australasia:一般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并最终通过扩散在南极洲以外的很多地区定居。澳大利西亚也有着最多样化的草鸮科种群鸮形目是一个多样化的陆生鸟类支系的姊妹群,这个支系群包括鼠鸟科咬鹃科鹃𫁡佛法僧属啄木鸟目等,所有这些陆生鸟类都是从捕食性鸟类演化而来的。草鸮科在大约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鸱鸮科(Strigidae)分化。后来至少有13个草鸮科的分类群灭绝,其中有些物种的体型甚至比雕鸮还要大。而草鸮科的两个属,草鸮属(Phodilus)和栗鸮属(Tyto)在约28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分化,而仓鸮及其近亲物种与草鸮属的其他成员在约1200万年前分化,并首次出现在大洋洲。在800万年前,早期仓鸮扩散,并逐渐通过北太平洋的白令陆桥进入北美。

形态特征

仓鸮身材较为瘦长,面部较短,头部看起来光滑圆润,没有耳垂。有长而圆的翅膀和短尾巴,腿部较长,爪子为黑色。仓鸮面部、腹部与胸部区域的羽毛为苍白色,头部、背部和上翅的羽毛颜色为浅黄褐色和灰色的组合。眼睛呈棕黑色,大而倾斜。喙呈乳白色至白粉色。在夜晚观察仓鸮时,仓鸮有时会呈现全白状态。雌性仓鸮通常在面部的圆盘边缘有较深的棕色羽毛,尾巴上有较深的条纹,胸部与翅膀下面有小黑点,而雄性仓鸮一般胸部为较纯的仓白色。仓鸮体长32~40厘米,体重400~700克,100~125厘米。不同地区的仓鸮体型差异也比较大,北美的体型最大,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体型最小。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仓鸮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陆生鸟类,在世界范围内除了极地和沙漠、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外都有分布。

栖息地

仓鸮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它们需要大面积的空地来进行捕猎。仓鸮主要出现在开阔但并非无树的低地,栖息地里的植被可以是树木、有树篱的农田、沟渠、池塘和城市路边的绿化带、以及种植园作物等。仓鸮也在城镇、郊区、村庄或更孤立的建筑物周围活动,并将其作为白天的栖息地或筑巢地,有时也会在垃圾堆附近。在低纬度地区,仓鸮也会栖息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植物、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落叶或混合桉树林地、草原、荆棘丛、石楠地、开放沼泽、泥滩、油棕种植园、灌溉区、稻田和甘蔗田,以及一些地区的悬崖和岩石海岸,特别是在大陆离岸岛屿。仓鸮筑巢时喜爱安静的树洞或山洞筑巢,它们也可以在人工结构中(如谷仓、筒仓)中筑巢。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仓鸮有很好的弱光视觉,能够在夜间通过视觉轻易地找到猎物。仓鸮也有着出色的听觉,可以在实验室里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捕捉老鼠,也可以捕捉藏在植被或雪下的猎物。仓鸮可以使用不同的捕猎技术,它们可以缓慢贴地飞行,坐在栖木上等待路过的猎物,或者在空中盘旋观察。当仓鸮坐在栖木或杆子上时,它们可以转动头部,用其敏锐的听觉和视觉追踪猎物,而且飞行时无声,从而能够对发动突袭。但仓鸮在空中盘旋时翅膀产生的湍流可能会被猎物发现。小型啮齿动物会被盘旋的仓鸮吓到,但不太可能注意到安静地坐在栖木上的仓鸮的存在。在对猎物发动攻击之前,仓鸮必须评估其起飞点与小型哺乳动物确切位置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仓鸮更倾向于袭击静止的猎物,而在较少袭击运动中的猎物。当猎物突然逃跑时,仓鸮也能凭借灵活地身手即使更正飞行状态,去捕捉移动的猎物。

仓鸮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特别是大鼠、小鼠耗子旅鼠以及其他啮齿动物。仓鸮也会捕食鼩鼱、蝙蝠和兔子等物种。各大洲仓鸮的食谱中有鼠科的物种。由于仓鸮通常在夜间活动,它们捕食的大多数猎物也为夜行性动物。仓鸮偶尔也会捕食鸟类。筑巢的仓鸮在孵化时有时会在巢中储存几十种猎物,以便在幼鸟孵化后喂养它们。

求偶行为

仓鸮在初冬寻找巢穴与配偶。在北温带地区,它们的交配期可从2月到11月。仓鸮的交配很有仪式感,雄仓鸮向雌仓鸮提供食物,在求偶时鸣叫,通过叫声与求偶时展现出的飞行姿态邀请雌鸟进入它们的巢穴,并在巢穴里抓挠地面,向雌鸟展示可以产卵的地方。雄鸟会保卫领地,而雌鸟在决定在哪里定居之前,会对对筑巢地与配偶进行仔细选择。它们可以每小时交配一次以上(最高纪录是24小时内完成70次),一旦开始产蛋,交配率就会下降(约为每小时一次)。仓鸮可能会为生产一窝蛋而交配数百次。仓鸮有时会毫不顾忌地在其后代旁交配,并在交配时进行长时间的肢体接触。

仓鸮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的,但雄鸟经常试图与多只雌鸟。少数雄鸟是一夫多妻制,有时与雄鸟交配过的两个雌鸟会在同一个巢中繁殖,或者在相隔几公里的巢中筑巢。雄鸟为了避免自身浪费精力去照顾竞争者所生的后代,它们会尽可能地紧跟其伴侣,保护配偶并阻止其他雄鸟与之交配。仓鸮频繁的交配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任何插足者的精子都会被稀释。

生长繁殖

雌仓鸮在筑巢时把自己反出的颗粒用脚踩碎,排列成杯状,做成一个简易的巢穴。仓鸮全年可能都在使用它们的巢址进行栖息,并且常常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

仓鸮会在巢中产下2~18枚卵,卵为暗白色,长3.9~4.4厘米,宽3.1~3.4厘米,孵化期为29~34天。早成雏刚出生时被白色绒毛覆盖。一周内,它们就能抬起头来,在巢内走动。两周大时,它们的体重已经达到成年体重的一半,但毛量稀少。雏鸟羽化在第九周,并在十三周之前依赖亲鸟的照顾。雄鸟会将猎物带给雌鸟,并为后代提供大部分食物。而雌鸟则孵化鸟蛋,抚育幼鸟,并将食物分给幼鸟,直到幼鸟能够自己进食为止。仓鸮的雏鸟期为50~55天。幼年仓鸮成熟后会扩散出去。

仓鸮平均寿命为6.2年,但部分个体可以活到18岁甚至34岁。

种间关系

仓鸮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会捕食鸟类。在欧亚地区,雕鸮苍鹰欧亚鵟金雕等大型猛禽会捕食仓鸮。在非洲,黄雕鸮,开普雕鸮的捕食行为对仓鸮构成威胁。在美洲,负鼠、北美浣熊以及其他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可能会捕食仓鸮。大角鸮等大型鸮也可能会捕食仓鸮。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仓鸮行踪隐蔽与夜行性,其种群估计较为困难。在2019年IUCN对仓鸮评估的过去的40年里,该物种的北美种群趋势稳定,但该调查范围有限,其种群具体状况需要进一步调查。欧洲的种群趋势是波动的。欧洲的仓鸮种群估计有11.1万~23万对,即22.2万~46万个成熟个体。欧洲的仓鸮种群被认为约占全球种群的5%,仓鸮全世界的种群被认为有400万~999万只成熟个体,但这一种群估计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致危因素

在仓鸮分布的北方地区,觅食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化,工农业用地与农业机械化建设,城市化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都对仓鸮种群构成威胁,甚至导致仓鸮种群衰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用地的改善会导致仓鸮觅食地点丧失。废弃农场建筑的消失使适宜仓鸮筑巢的位点减少。仓鸮在低空飞行时也可能被汽车撞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有机氯杀虫剂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杀鼠剂对欧洲的许多猫头鹰种群(包括仓鸮在内)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欧洲西北部、北美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灭鼠药很容易威胁到以啮齿动物为食的仓鸮。

保护措施

在欧洲,保护仓鸮的措施主要包括建造适宜仓鸮居住袋巢箱;重建草地生境,提供猎物丰富的觅食区;控制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以及仓鸮重新引进计划。仓鸮的重新引进计划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也会出现与野生种群发生冲突的事件。

保护级别

仓鸮在中国于2021年被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LC)物种。1979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生效年代:1996。

参考资料

Common Barn-owl.IUCN.2024-08-23

Tyto alba.COL.2024-08-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23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8-23

Barn Owl facts.The Barn Owl Trust.2022-09-27

Barn Owl Overview, All About Bird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www.allaboutbirds.org.2022-09-27

..2022-09-27

..2022-09-27

..2022-09-27

..2022-09-27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9. Tyto alba (amended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22688504A155542941....2022-09-27

..2022-09-27

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checklist.cites.org.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