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软玉

软玉

软玉(Nephrite),亦称闪石玉、和田玉,是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含有微量透辉石、蛇纹石和绿泥石等矿物的集合体。主要成分为Ca2(Mg,Fe)5[Si4O11]2(OH)2。软玉相对密度2.80-3.10,硬度为6-6.5。软玉的颜色较杂,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色和黑等色,半透明至不透明。软玉质地致密、细腻,韧性较高,可达到9以上,因而不易破损。软玉呈油脂光泽,折射率为1.61-1.63,在正交偏光镜下没有消光。软玉很少具吸收线,经切磨抛光后呈现一种特有的猫眼石效应,具有收藏价值。

最早软玉与硬玉都被称为玉石,直到19世纪中叶,经法国矿物学家研究证实,将由透闪石矿物组成的软玉命名为Nephrite。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根据其研究成果及两种材料在硬度上的微小差别(相差0.5度),借用汉字将Nephrite译为软玉。以后,这一翻译名称传入中国。由于在新疆和田一带产出的软玉最有名,因而又称“和田玉”。

软玉的晶体结构单斜晶系,属于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集合体,主要由粒径小于0.01mm的纤维状、针柱状透闪石-阳起石晶体均匀交织成的毡状、簇状和束状结构。根据软玉矿床的地质产状和地质作用将软玉矿的成因归结为接触变质交代型、热液交代型、区域变质结晶型和动力变质型4种类型。

软玉的产地分布广泛,中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美国等国均有产出。其中,中国是世界上出产软玉最古老的国家。新疆有“中国软玉之乡”之称,其“和田玉”为著名品种,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以白玉青白玉青玉为主。软玉的用途主要是制作各种首饰,如挂件、手镯,以及雕刻大小摆件等工艺品。

主要特征

矿物组成

软玉是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含有微量透辉石、蛇纹石和绿泥石等矿物的集合体。主要成分为Ca2(Mg,Fe)5[Si4O11]2(OH)2。透闪石的颜色为白色及灰色,而阳起石则含较深的绿色,这是由氧化亚铁含量不足引起的。二价铁经氧化成三价铁,颜色变成红棕色。组成软玉的化学成分及其理论值为:SiO2占59.169%,CaO占13.850%,MgO占24.808%,而实际上不同产地的软玉,其组成成分略有不同。

物理性质

光学性质

软玉的颜色较杂,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色和黑等色,其颜色取决于透闪石的含量以及其中所含的杂质元素。软玉呈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软玉呈油脂光泽,但是软玉的光泽较为特殊,古人称软玉”温润而泽“,就是指其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这种光泽不强也不弱,既没有强光的晶莹感,也没弱光的蜡质感,使人观之舒服,摸之润美,著名的羊脂白玉就是这类玉石。一般说,软玉的质地越纯,光泽越好;杂质多,光泽就弱。软玉的折射率为1.61-1.63。软玉为多矿物集合体,在正交偏光镜下没有消光

软玉很少具吸收线,在498nm和460nm处有两条模糊的吸收带,在509nm处有一条吸收线,某些软玉在689nm处有双吸收线。中国台湾省花莲县四川省等地产的软玉,经切磨抛光后呈现一种特有的猫眼石效应,很像金绿猫眼,极有收藏价值。

力学特征

软玉相对密度2.80-3.10,硬度为6-6.5;透闪石具两组完全解理,集合体通常不可见;断口参差状;韧性较高,可达到9以上,因而不易破损。

结构特征

晶体结构单斜晶系,属于晶质集合体。软玉常呈纤维状集合体,主要由粒径小于0.01mm的纤维状、针柱状透闪石-阳起石晶体均匀交织成的毡状、簇状和束状结构。偶见变余角砾状结构和变斑晶纤维毡状结构等。质地致密、细腻。正因为是由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所以软玉具有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

形成原因

根据软玉矿床的地质产状和地质作用将软玉矿的成因归结为接触变质交代型、热液交代型、区域变质结晶型和动力变质型4种类型。

接触变质交代型

接触变质交代型指矿体产于花岗岩体与镁质大理岩的接触带上的软玉矿床类型,该成因类型几乎是世界上的主要软玉产地成因类型。岩石学观察和相关矿物组成揭示了两种可能的软玉形成过程: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或白云石大理岩→透辉石→透闪石,属双向交代作用成矿。但是,有少量接触变质交代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有所不同或成因尚存争议。

热液交代型

热液交代型矿体主要产在造山带蛇绿岩套的超镁铁岩及其蚀变的蛇纹岩中。一般认为,中国、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碧玉矿的成因相同,成矿元素Mg来自超镁铁岩,Ca和Si来自围岩,成矿过程分两步进行:①超镁铁岩中的橄榄石经中低温热液交代形成蛇纹岩;②蛇纹岩与多硅岩石的交代作用形成闪石玉

区域变质结晶型

区域变质结晶型软玉矿产在区域变质的白云质大理石中,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直接经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与局部侵入体的接触变质作用无关。以中国南平市软玉矿为代表,软玉产在前震旦系建瓯群区域变质岩中,形成于区域变质作用,没有岩浆热液作用参与。

动力变质型

动力变质型矿体产在白云质大理岩内的构造碎带或剪切挠曲中,受地层与结构的控制,是热力场与应力场交相变化的动热变质作用成矿。动力变质成因的软玉矿一般以矿体规模小和连续性差为特征。

产地分布

软玉的产地分布广泛,中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美国等国均有产出。

国际分布

加拿大

主要产于科迪勒拉山脉,最著名的软玉产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沿着中部的大断裂和蛇纹岩带展布。软玉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安山岩和蛇纹岩接触带内,与叶片状透闪石-绿泥石关系密切,或赋存于蛇纹岩内断层剪切带透闪石岩体中 ,软玉矿体几乎都与晚古代蛇纹岩相伴生。这些矿区的产量十分可观,20世纪70年代起已是颇具规模的商业开采矿床。

新西兰

大部分来自南岛的奥塔戈区、西部区和坎特伯里区的冲积矿床。后生软玉蛇纹岩沿南岛长轴方向展布,产于蛇纹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中。

西伯利亚

主要分布于贝加尔湖区域,软玉呈透镜状和似脉状产出,接近岩墙和捕虏体,而优质软玉一般赋存于辉长岩石接触带。市场中也有称其为“俄罗斯玉”或“俄料”的。一年中只有2-3个月可以户外活动,而荒野无路地区在运输方面十分困难。

美国

软玉矿床分布于华盛顿州俄勒冈州阿拉斯加州怀俄明州加利福尼亚州。矿体大多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和蛇纹岩中。软玉呈淡橄榄绿、淡蓝绿及暗蓝绿色。

中国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出产软玉最古老的国家。中国软玉主要产地在新疆,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是软玉的主要产地。其次是台湾花莲县,那里还产有猫眼石闪光的软玉。具体介绍如下:

新疆

新疆以中国软玉之乡而驰名全球,以“和田玉”和“天山碧玉”为著名品种。和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还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等。矿体呈团块状、囊状和透镜状,质量较好的产于大理石中,以白玉、青白玉、青玉为主。天山碧玉矿体呈楔状、透镜状,矿物成分除透闪石外,还有残余的透辉石和绿泥石分布其中。位于新疆昆仑山侧的软玉原生矿至今仍未正式开采,只是在河床中采集次生矿。

台湾

主要产于台湾省东部山区花莲县寿丰乡,矿体以透辉石矽卡岩及纤维状蛇纹岩为主,伴生有厚1m以内的纺锤状软玉矿体,以及穿插该软玉矿体的透闪石猫眼石细脉。软玉呈暗绿至黄绿色,形成于蛇纹石化初期的矽卡岩化之后,系热水溶液交代蛇纹石而成。

四川汶川地区

该地区称软玉为“龙溪玉”,产在绿泥-黑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片岩、透闪石片岩、白云质大理岩遭受强烈剪切挤压破碎带中。矿物成分以透闪石单矿物集合体为主,含少量伊利石、绿泥石、石榴子石和榍石。颜色以黄绿色为主。

青海

主要产于格尔木市西南的高原丘陵地区,矿点有三处,与新疆且末白玉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早期有“昆仑玉”“格尔木玉”之称。按颜色特征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品种。

应用领域

软玉的用途主要是制作各种首饰,如挂件、手镯,以及雕刻大小摆件等工艺品。

饰品

项链和吊坠

软玉通常被雕刻成珠子、凸圆面或复杂的吊坠设计,使其成为项链和吊坠的热门选择。

手链和手镯

软玉手镯和手链因其美丽和象征意义而备受珍视。 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物品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保护。

戒指和耳环

软玉可制成戒指和耳环,既适合休闲装,也适合更精致的珠宝首饰。

护身符

由于其历史上与保护品质的联系,软玉在许多文化中被用作护身符,被认为可以抵御负面能量并促进幸福。

摆件

雕像和动物

软玉的韧性和细粒纹理使其成为复杂雕刻的理想选择。 传统雕刻包括动物、雕像和神话生物。

景观雕刻

一些工匠在软玉中创造出错综复杂的风景场景,展示了他们捕捉自然之美的技巧。

宗教和精神雕刻

软玉被雕刻成各种宗教和精神符号,既作为装饰艺术品,又作为神圣物品。

矿物开采

古代开采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软玉的开采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方法发展到多种方法。古代开采软玉有拣玉、捞玉、挖玉和攻玉等方法,以便开采产于不同地方的玉石

拣玉和捞玉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河流浅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的主要时节是秋季和春季。盛夏因气温升高,冰雪消融,流水湍急,山上的原生玉矿经过风化,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或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被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待到秋季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易被人们发现,此时气温也比较适宜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日天气寒冷,河水冰冻,玉石不易被发现,也难以拾捞,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转入春季,冰雪熔化,玉石复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

挖玉

挖玉指的是离开河床在河谷阶地,乾滩、古河道和山前冲积洪积扇上的砾石层中挖寻软玉砾。这些地方的玉石也是由流水带来,却早已脱离河道。由于挖玉长时间局限性在小范围内,获取率又不高,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不如拣玉效果明显。

攻玉

攻玉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加工琢磨玉,另一种是指开采玉,即开采原生玉矿。开采山玉比采子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需要在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冒生命危险采玉。

现代采玉

中国于1957年在新疆软玉地区建立玉石矿,建矿前,已有20年无人开采,由于技术的不足,开采玉石不多。1958年以后,这个玉石矿除集中力量开采质量好的玉石外,还开采水晶石和少量可制光学仪器的方解石晶体。逐渐对山上的矿藏进行大规模开采,开采的方法也渐渐由窑洞生产改为露天生产,用爆破岩石的方法代替笨重的人工去石法,因而产量大大提高了。

历史

古代欧洲人迷信玉,认为将软玉配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19世纪中叶,法国矿物学家A.德穆尔首次对八国联军从中国圆明园掠夺至欧洲玉石艺术品,进行矿物研究。他发现中国传统玉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并将主要由透闪石矿物组成的玉器材料命名为Nephrite(即“和田玉”)。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把A.德穆尔的研究成果引入日本,他们根据德穆尔的研究成果及Nephrite和Jadeite两种材料在硬度上的微小差别(相差0.5度),并借用汉字将Nephrite译为软玉。以后,这一翻译名称传入中国。

软玉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在世界上素有“玉石之国”之称。玉在中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贯穿于中国各个朝代。东汉许慎提出“玉,石之美,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正所谓“君子比德如玉”“润泽以温,仁也”“缜密以粟,知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叩之,清越以长,其声诎然,乐也”等。中国古代的玉器及玉制品大多属于软玉。考古证实,和田玉早在新石器时代已被先民使用,远远早于翡翠。中国历代软玉饰物、玉器报道甚多,诸如商代的圭、璋、璧、琮,西周代的玉佩、璧,秦朝的玉玺,汉代的金镂玉衣,唐代的玉莲花,宋代的玉观音,明代的璞玉等等。

分类

按产出环境分类

籽料

又名籽玉、子儿玉,原生玉矿受风化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被打磨光滑的玉石就是籽料。籽料的质量较上乘,质地细密,富有光泽,温润细腻,微透明。

山流水

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剥蚀,并被水流冲刷搬运到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棱角状况为“次棱角状”,即稍有磨圆,玉石表面虽不平整但较光亮细滑,常带有摩尔纹,表面沙孔尺寸偏大,片状的较多,质地较细腻、紧密,颜色偏白。

山料

又名山玉、碴籽玉,产于山上的原生玉矿,其特点是尺寸有大有小、棱角分明、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

按颜色分类

白玉

即白色的软玉,是软玉中品相最佳的玉石,一般呈小块卵石状。其中最珍贵的白玉为羊脂白玉,质地细腻,温润纯洁,光滑细嫩。

青玉

颜色呈淡青至深青绿色,有时绿色中微带灰色。

青白玉

青白玉介于白玉与青玉之间,是似白非白、似青非青的品种。

墨玉

墨玉的颜色为墨色至淡墨色。墨色在玉料上一般分布不均,黑白对比明显。

黄玉

黄玉是颜色由淡黄色至深黄的软玉。黄玉质地细腻、润如凝脂,颜色娇嫩,是非常珍贵的软玉。

糖玉

糖玉的颜色与红糖的颜色颇为相像,故得此名。糖玉一般呈血红色、红糖红色、紫红色、褐红色,其中最名贵的糖玉呈血红色。

碧玉

碧玉是指呈绿色、鲜绿色、深绿色、墨绿色的软玉,也有少量暗绿色的,富有油质感,细看里面有条纹,多数碧玉里面带有黑点。

花玉

花玉即多种颜色出现在同一块玉石上,且分布得当,构成具有一定美感的“花纹”,如“虎皮玉”“花斑玉”等。

按产地分类

新疆和田玉

主要产地为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脉深处。新疆和田玉历史悠久,颜色丰富,品种齐全,山料、籽料、山流水和戈壁料均有,且质量极好,温润细腻。新疆和田玉的主要品种是白玉青白玉和田青玉墨玉

青海软玉

青海软玉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其矿床位于青海格尔木市昆仑山三岔口附近。青海软玉颜色非常丰富,有白、青、绿、黄、紫等色,普遍带有灰色调,颜色不纯正。青海软玉的透明度普遍高于新疆和田玉,但是其光泽比不上新疆和田玉,玉质较透,光泽较差。

岫岩软玉

主要分布在岫岩满族自治县细玉沟沟头的山顶上。岫岩软玉有丰富的色彩,除了白色、黄白色、绿色和黑色等基本色调外,还有大量介于上述色调之间的过渡色。质地较粗糙。

台湾软玉

分布于台湾省花莲县丰田地区的软玉成矿带内,透闪石(含铁阳起石成分)为其主要矿物成分,辅以少量的蛇纹石钙铝榴石、铬尖晶石、黄铜矿等杂质矿物。台湾软玉的颜色主要为黄绿色,纤维变晶交织结构,块状构造。可将其细分为普通软玉、猫眼玉和蜡光玉三种,其中猫眼玉又可分为蜜黄色、淡绿色、黑色和黑绿色等品种。

俄罗斯软玉

俄罗斯软玉产于贝加尔湖地区。俄罗斯软玉缤纷绚丽,白、黄、褐、红、青、青白等各色皆有,而且经常见到多种颜色分布在同一块软玉之上的情况。其颜色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从中心到边缘,颜色依次为白色、青白色、青色、黄色、棕黄色、褐色;矿物颖粒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变粗。俄罗斯软玉中棕色、褐色的较多,与新疆的糖玉颇为相似。透闪石俄罗斯玉的主要组成部分,次要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磷灰石绿帘石滑石磁铁矿等,它的矿物成分与新疆和田玉颇为相似。

名称来源

软玉的英文名称Nephrite源自希腊文,意思是肾脏,这个文字是在西班牙人远征中南美洲将软玉传入欧洲时才有的。最早软玉与硬玉都被称为玉石,直到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A.德穆尔研究证实,英文的Jade是两种不同的矿物,其中翡翠的硬玉就以A货翡翠为名,软玉则以希腊文的称呼为根据,命名为Nephrite。这两种玉名称流传至今,在中国2003年新版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中仍采用“软玉”名称。早期软玉尚有另一个称呼“斧头石”(axestone),原因是它具有绝佳的韧度,史前时代的人类已发觉这点并把它当成斧头使用。

品质鉴定

鉴别

软玉的鉴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仿冒品的区别;二是产地鉴别。

仿冒品的鉴别

在对软玉的鉴别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将软玉与其他相似玉石以及人造仿制品区别。在各种玉石中,和软玉最相似的主要品种有石英岩玉京白玉)、汉白玉新山玉玉髓等,主要的人造仿制品是玻璃。这些仿冒品与软玉相比,其物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如下表):

石英岩玉

与软玉最为相似的石英岩玉是白色石英岩,也称京白玉。在肉眼鉴别下软玉与石英岩玉有如下区别:

1、软玉为油脂光泽,石英岩玉呈玻璃光泽;

2、软玉为较细的纤维状、毛毡状结构,十分细腻,而石英岩玉具粒状结构;

3、软玉的透明度低于石英岩玉;

4、同样大小的制品,若用手掂重,软玉较重,而石英岩玉较轻,有发飘的感觉。

岫玉

岫玉一般呈黄绿色,容易被仿冒的常常是黄绿色的软玉。在肉眼鉴别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软玉常为油脂光泽,岫玉常为蜡状光泽

2、软玉的透明度一般低于岫玉;

3、软玉的硬度大于岫玉,因此岫玉制品更易被磨损。

玉髓

绿色和白色的玉髓与绿色及白色的软玉,其外观较为相似。在肉眼鉴别中两者的区别在于:

1、软玉常为油脂光泽,玉髓常为玻璃光泽;

2、软玉的透明度远低于玉髓;

3、软玉的相对密度大于玉髓,因此用手掂重时,软玉较重,玉髓较轻。

大理石

大理石的主要品种有汉白玉、米黄玉等,市场上还有一种被称为阿富汗玉的大理岩,这种玉石为白色,呈蜡状光泽。大理石的硬度为3,远低于软玉。如果样品可以刻划的话,小刀可以在大理石样品上留下痕迹,而在软玉上却留不下痕迹,这是大理石与软玉区分的最典型特征。

玻璃

仿软玉的玻璃常常是白色玻璃,在玉器市场及旧货市场上都较为常见。其肉眼鉴别特征是仿软玉玻璃往往呈乳白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常含有大小不等的气泡。由于硬度较低,相对密度也小,因此,玻璃更易被磨损,用手掂重时较轻。

产地鉴别

由于其成因和形成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产地的软玉也存在差别,但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内部结构和微量成分方面。因此,准确的鉴别必须依赖于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质量评价

对软玉的评价主要从颜色、玉质、有无裂隙绵绺以及质量或体积等方面进行评价。

颜色

颜色是影响软玉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各类颜色中以白玉中的羊脂白最为珍贵,到目前为止,能达到羊脂白的主要见于新疆和田地区的籽料中。其他产地的软玉尚未见达到羊脂白者。除羊脂白外,纯正的黄色、绿色、黑色也为上品。

质地

质地也是影响软玉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他评价要素也与此相关。上好质地的软玉要求其组成矿物透闪石具细小的纤维状、毛毡状结构,且排列应有一定规则,只有这种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在这种前提下,软玉中透明的细晶透闪石由于本身具有较高的双折射率,引起晶体界面的晶间折射和反射,有序规则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和毛毡状晶体将对入射光产生漫反射作用,致使软玉形成一种有一定透明度的特有的油脂光泽。软玉中组成的晶体虽细小,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玉雕成品的抛光面,其中的毡状结构还是能见到的,好像微透明的底子上均匀地分布着不透明的白色花朵。

光泽

“润泽以温”是软玉品质好坏的重要体现。因此,品质好的软玉要求具有好的油脂光泽,油脂光泽的程度不好,其价值将明显下降。

净度

和其他玉石一样,品质上乘的软玉也要求无瑕疵,无裂纹。即净度越高,价值也越高。

质量或体积

软玉制品受质量或体积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颜色、质地、透明度、加工工艺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质量或体积越大,则价值越高。

工艺质量

软玉主要用来制作玉雕工艺品,工艺质量较为重要。软玉加工工艺师要善于利用俏色,并施以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以提高软玉制品的经济价值。

人工优化

浸蜡

指用石蜡或液态蜡充填软玉成品的表面,以掩盖裂隙、改善光泽。经过浸蜡处理的软玉多呈蜡状光泽,热针靠近可见蜡熔化,红外光谱检测可见有机化合物吸收峰。

染色

染色处理是将软玉整体或部分进行染色,表面常染成褐红、棕红或黄等色,以仿带皮的软玉子料或糖玉。染色的软玉颜色鲜艳,不自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染料沿裂隙分布于浅表面。

磨圆

磨圆处理是将粗加工的山料放入滚筒中,加入卵石和水滚动磨削棱角,用以仿子料,俗称“磨光子”。磨圆较差者反射光下隐约可见棱面,磨圆较好者表面光洁度高于天然子料,无天然子料表面的“汗毛孔”特征,有时可见新鲜裂痕。磨圆处理常与染色处理一起进行。

拼合

拼合处理是将糖玉或其他有色玉片贴于白玉表面,然后在其上进行雕刻,模仿俏色浮雕或软玉的天然有色皮。拼合处理的鉴定特征是有色部分的颜色与基底的颜色界限分明,无自然过渡,仔细观察可见拼合痕迹。

人工填充

这种制品的特征是,在长波紫外光照射下会显示中等强度的白色荧光,而正常的天然软玉不会有荧光;另外,它的密度明显偏轻,一般只有2.75±0.15。

“作旧”处理

“作旧”软玉主要用于仿古玉,是通过酸碱处理及染色加温等步骤,使现代软玉制品表面形成各种“沁色”,如土黄色的“土沁”、红色的“血沁”、黑色的“水银沁”、灰白色的“石灰沁”等。经“作旧”处理的玉器主要从颜色、造型、所仿朝代的加工工艺及纹饰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

参考资料

Nephrite.mindat.org.2024-05-10

软玉.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5-10

软玉.geology science.com.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