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蒙古百灵

蒙古百灵

蒙古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mongolica),别名蒙古鹨,是一种百灵百灵属留鸟。1983年,蒙古百灵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区鸟。2021年1月,蒙古百灵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其平均体长为16.6~19.5厘米,平均体重0.45~0.60千克雄性雌性稍大。其体色似麻雀,上体栗红色或黄褐色,头顶棕黄色,眼周和眉纹棕白,虹膜褐色,嘴黑色。下体白色,脚肉色,后爪长而稍弯曲,具有棕黄色羽缘,显著特点是胸部和颈部中间有两段黑色条带,像戴上项链一般。雄鸟的羽色较深,雌鸟的羽色较淡。

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中国,俄罗斯贝加尔地区,偶见于朝鲜。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北部、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青海省东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西部。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平原、半荒漠及农耕地。

蒙古百灵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有“鸟中歌星”的美称,并且与扬名中外的画眉齐名,堪相媲美,是中国四大名鸟之一。

命名和分类历史

蒙古百灵古称白翎,在《口北三厅志》卷五《风俗物产》条记其形状曰:“形似鹌鹑,长身短足,善学百鸟之音,性驯可畜。”元人王逢《梧溪集》卷:《奉陪神保大王宴朱将军第闻弹白翎雀引》序言中曰:“白翎雀,燕漠间鸟也。”

《静志居诗话》陈云峤云:‘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世祖因命伶人硕德闾制曲以名之’。”元世作乐名为《白翎雀》。

蒙古百灵作为鸣禽笼鸟历史悠久。远在宋人就有不少爱好者,进入明代驯养层进一步扩大,到了清代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鼎盛时期从而发展成为中国著名观赏鸟中兴旺的一族。

各学者对于蒙古百灵的亚种分化看法不尽相同。前苏联学者德门特耶夫(Dement'ev 1954)、前苏联学者格拉德科夫(Gladkov 1954)、德国学者梅西(Meise 1973)、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1994)等分为两个亚种,即M. m. mongolica和M. m. emancipata;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沃里(Vaurie 1959)、中国学者郑宝赉(1985)、中国动物界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2011)认为该种无亚种分化,为单型种。

形态特征

蒙古百灵平均体长为16.6~19.5厘米,平均体重0.45~0.60千克雄性雌性稍大。体色似麻雀,上体栗红色或黄褐色,下体白色,脚肉色,后爪长而稍弯曲。显著特点是胸部和颈部中间有两段黑色条带,像戴上项链一般。雄鸟的羽色较深,上胸两侧黑色块斑明显。雌鸟的羽色较淡,上胸两侧黑色块斑较小。雄鸟在冬季头顶四周栗色,形成一个围绕头顶的栗色顶圈。

蒙古百灵雄鸟:头顶中部棕黄色,四周栗红色。眼周和眉纹棕白,向后延伸至枕部。虹膜褐色,嘴黑色。颊和耳羽土黄色,上胸两侧各具一黑色块斑,胁部缀不明显的栗色细纵纹,背和腰栗褐色,羽缘沙黄色。翅上大、中、小覆羽均栗红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白色,基部黑褐色。三级飞羽淡栗色。尾上覆羽栗红色。中央尾羽栗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端部白色,冬羽羽色浅淡。下体白色,脚肉色。雌鸟:似雄鸟冬羽,上体羽色较淡,上胸两侧黑色块斑较小。幼鸟:前额、头顶黑褐色,嘴铅色。眉纹棕黄,眼线、颊及耳羽棕白,虹膜褐色;喉部具暗色斑,胸和两胁棕黄色。下体近白色,跗踱肉色,爪褐色。

蒙古百灵的舌上覆有角质鞘,舌的尖端分叉,每个叉的尖端又分两个小叉。还有蒙古百灵的鸣管、鸣肌也很发达,因此能模仿发出各种声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蒙古百灵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中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和赤塔朝鲜偶见。

中国分布

在中国,蒙古百灵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云南省

栖息环境

蒙古百灵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平原、半荒漠及农耕地。除夏季外,其他季节的栖息地景观与其体色相仿。夜栖地多为干燥、细沙质的荒草地和收割后的农田,在田地垄沟旁或灌木丛,草丛的一侧刨一个小坑做为鸟窝栖息。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蒙古百灵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禾本科种子为食,兼食蚱蜢、蚱蜢等昆虫。早成雏食物几乎全部是昆虫,主要是蝗虫,其次为鞘翅目、鳞翅目昆虫。蒙古百灵的食物有季节性变化,冬季为纯植物性。例如禾本科草籽、谷和糜等。夏季几乎全部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春秋两季兼食昆虫和种子。

鸣叫行为

蒙古百灵幼鸟被逗弄或抓取所发出的,听似sha......是一种沙哑的噪声,用以表示威吓。雌、雄鸟常用的召唤声听似jililili与zilalala。雌亲鸟对离巢幼鸟的召唤声听似为jilili、jili、jililili。当人走近有早成雏的鸟巢,雌雄亲鸟都常飞临并发出警叫声。雌鸟的警叫声听似jilijilijia。雄鸟常可发出多种鸣叫,其中较强烈的一种听似jiu.ji-jiujiujiujiujiujiu。当雀鹰等飞至蒙古百灵群上空时,群体惊飞时发出“ya-yal”或“ar-ar-arl”的叫声。如在繁殖季节遇到雀鹰等,蒙古百灵群发出“jilie、jilie”叫声。

在繁殖季节,雄鸟常在空中或地面将多种叫声接连成套地复鸣。其中的一种叫声听似jiu.jie-jiu。这种叫声常在成套复鸣即将告一段落时出现。另一种叫声听似jilieli,jilieli......一连续重复几次。

节律行为

春天,一部分蒙古百灵要飞往北方到外贝加尔繁育儿女,而大部分则仍然留在蒙古。

蒙古百灵冬天要迁徙到戈壁沙漠上无雪或少雪的地方越冬,尽管这些地方的气温可达零下37摄氏度,但它仍然能够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的草籽为食,从容地度过漫长寒冬。待积雪融化的时候,它们仍然飞回繁殖地区。

平日蒙古百灵在黄昏时汇集到一起过夜,此时最大混合群可达千只左右。清晨则又分散成几十只或百只左右的群体飞往觅食地。

生长繁殖

繁殖期

蒙古百灵繁殖期为5月~8月,雄鸟在2月份开始离群并鸣唱,3月份进入求偶炫耀阶段,雄鸟不停跳跃鸣唱,吸引雌性的注意;5月间,由雌鸟筑巢于山杏虎榛子矮小症灌木和锦鸡儿、针茅等草丛下的地面凹坑,巢很隐蔽,较难发现,偶见雄鸟叼送巢材。巢浅杯状,坑穴一日挖成,多在次日开始铺垫,巢材主要由禾本科的构成,内垫柔软的细草叶,4~7日即筑成。6至7月间,雌鸟开始产卵。每日产卵1枚,个别隔日产卵。每窝产卵2~5枚,4枚最常见。卵淡沙色,缀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在钝端甚密集,卵大小23.5X18.5毫米。孵化期10~12天。每年繁殖1~2窝。

发育期

蒙古百灵早成雏多在日出前出壳,初生雏鸟体重2.3克-3.0克,眼泡灰色,眼裂闭合,不会叫,体呈肉红色,胎绒羽粘贴于体表,半日内即膨松展开,为枯草黄色,长约10毫米-13毫米。雌雄共同喂雏鸟和叼除雏鸟的粪便。1日龄,每日平均喂10次,7日龄喂20-30次。在繁殖季早期孵出的雏鸟,当幼鸟15日龄左右亲鸟即停止喂食;而在晚期孵出的雏鸟,亲鸟雌鸟在巢时间随雏鸟年龄增长而逐日减少。雏鸟在8日龄时离巢。到离巢日,亲鸟叼食在早成雏前面反复逗引,将雏鸟引出巢外并逐步引离巢址。雏鸟在出壳当日体重可增加约一倍。3日龄各羽域毛囊明显可见,少数雏鸟睁眼。4日龄全睁眼,会叫。5日龄大部覆羽和少数飞羽破鞘放缨。7日龄时,头、背及翼部显现横斑纹。8日龄各羽全放缨,两侧胸、腹羽多合拢。15日龄能飞跃短距离和自行觅食。

成年期

蒙古百灵生命力强,它对各种气候和自然环境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百灵鸟的寿命较长,是雀形目鸟类中寿命最长的一种,是雀形目鸟类中的“南极仙翁”。在野生条件下,多数也只能活上7~8年,促使它不可能太长寿。平均寿命为9年。若是人工饲养,条件优越,一只蒙古百灵能存活20年~30年,且仍鸣叫不衰。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蒙古百灵数量在逐年减少。1994年至2004年,蒙古百灵在东北地区十年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减少比例超过20%,占有地区的范围和栖息生境质量继续下降,捕捉的压力仍然存在。

21世纪开始,蒙古百灵主要分布区森林公安的管理和保护加强,其种群数量有所增加。2013年5~7月,在四子王旗格根塔拉和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属荒漠草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银库伦牧场(属典型草原),记录到蒙古百灵224只,在荒漠草原的平均密度为0.75只/20公顷,典型草原为27.25只/20公顷。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而中国的种群估计约为10000-100000对,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约50-1000只越冬个体,种群数量稳定。

致危因素

由于草地被开垦成农田、过度放牧及牛羊践踏,加之人的捕捉等。

保护举措

2000年5月份至7月份,针对百灵科繁殖期遭到猖猎捕的现象,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公安局在全区范围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捕捉,贩卖蒙古百灵的专项斗争”。

满洲里达赉湖公安分局开展的“2010年严打整治行动”初见成效。查扣和拯救蒙古百灵成鸟及幼雏总计300余只,成功抓获三名网上在逃人员。

2012年通辽市通过“爱鸟周”活动爱鸟护鸟,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抽调执法人员配合森林公安对城区周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捕乱猎候鸟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对花鸟市场进行专项检查,打击野生鸟买卖行为。

2019年,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联合乌兰诺尔管护站,野外放飞一批救护成功的野生动物其中包括蒙古百灵。

保护级别

蒙古百灵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区鸟,辽宁省吉林省两省将其列为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1月,蒙古百灵作为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蒙古百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蒙古百灵羽色朴素、善鸣,叫声清脆、嘹音宏亮,模仿别的动物叫,更有甚者是它善仿一些别种鸟类鸣叫声音,因此蒙古百灵享有“鸟中歌星”的盛名。与扬名中外的画眉齐名,堪相媲美,观赏价值高。蒙古百灵还能表演各种优美的动作,从而受到广大养鸟者的喜爱。笼养蒙古百灵,其天性受到抑制,所以难以在笼中人工繁殖。捕捉的野生蒙古百灵羽色鲜艳,羽毛整齐,足趾油亮而呈暗红色,爪黑色;人工从幼鸟养大的百灵羽色稍暗淡,羽毛常有磨损,足趾粉红,爪黄色。因蒙古百灵2021年列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所以捕捉和养殖违法。

生态价值

蒙古百灵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昆虫,尤其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哺育幼雏,不危害庄稼,是农业的益鸟,害虫的天敌。在1窝早成雏的喂养期间,就可以吃掉害虫1.5万只,如果每对鸟每年繁殖3窝,那么共吃掉害虫4.5万只,因此,百灵科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物种

雀形目百灵科百灵属鸟类中最著名的是蒙古百灵,为百灵科的典型代表,其他还有云雀(Alauda arvensis)、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小云雀(Alauda gulgula)、二斑百灵(Melanocorypha bimaculata)、歌百灵(Mirafra javanica)、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heleensis)。

种间关系

社群行为

繁殖季节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喜成群活动,常与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heleensis)、云雀(Alauda arvensis)混群。到黄昏时则汇集到一起过夜,此时最大混合群可达千只左右。清晨则又分散成几十只或百只左右的群体飞往觅食地。

天敌与防御

蒙古百灵的天敌主要有草原上夜间捕食艾鼬(Mustela eversmanii)、小型猛禽和蛇类。空中雀鹰(Accipiter nisu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和红隼(Falco tinnunculus)等捕食蒙古百灵。

在傍晚,如有人接近蒙古百灵与其它鸟的混群栖息地时,一般蒙古百灵先飞起,发出“jielea-jiele-”的叫声,接着小短趾百灵也飞起,在空中乱做一团,但很快就形成以单种为主的小群,人走后即落于原处休息。此现象一直维持到春天求偶期,越临近春季,群体越小,且混杂现象也越来越少。

雀鹰等飞至百灵科群上空时,群体惊飞时发出“ya-yal”或“ar-ar-arl”的叫声。如在繁殖季节,临近的几个巢区的百灵可暂时汇集在一起,在空中边发出“jilie、jilie”叫声边飞于雀鹰的周围,直至雀鹰飞离。

相关文化

鸟文化

中国饲养蒙古百灵年代久远,而且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鸟文化。

草原儿女,都把蒙古百灵当作爱情的见证,有这样一首人们非常熟悉的歌唱道:“百灵鸟儿双双飞,它为了爱情来歌唱。”百灵为爱情来歌唱,为天下的有情人高唱祝福之歌,给恋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与情趣。

蒙古百灵雄鸟驯养后可以学舌,雌鸟不行。驯养学舌被玩家称为“叫口”,我国传统养鸟中讲究“十三套”,即会学13种鸟、兽、虫鸣叫的声音。但这“十三套”的内容、顺序因地而异。南方允许蒙古百灵有画眉的叫口,而在北方却忌讳。北方笼养蒙古百灵的基本叫口要有沼泽山雀(沼泽山雀)的鸣叫声,南方则不要求。北方的所谓“十三套”,一般是麻雀叫开头,母鸡嘎蛋、猫叫、北京雨燕雨燕科、犬吠、喜鹊、红子(沼泽山雀)、小䴙䴘(一种大型蟋蟀科)、鸢啸鸣、小车轴声、水梢铃响、大苇莺,以伯劳的叫声结尾。南方的“十三套”包括黄雀套口、喜鹊登枝、小燕春归、杜鹃杜鹃科、画眉献技、麻雀叽喳、猫叫、公鸡司晨、大雁迁飞……。

相关典故

元史》卷一《太祖本纪》中载:帝欲为长子求赤求婚于汪罕女抄儿伯姬,……札木合言于汪罕日:“我与君是白翎雀,他人是鸿雁耳。白翎雀寒暑常在北方,鸿雁遇寒则南飞就暖耳。”札木合用白翎雀(蒙古百灵)自喻,说明自己心坚而他人心不可保。

文学作品

《白翎雀》是元代著名的教坊司大曲。最初是宫廷伶人硕德阊创作的,它描绘了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的白翎雀形象,并献给孛儿只斤·忽必烈。此曲很快流传开了,一直流传至明清。所谓白翎雀,实即“蒙古百灵”。杨维桢的《白翎鹊词》中写出:“白翎雀来西极地,……须臾白雪轻,一举千仞直,驾鹅洒血当空掷。”之类的句子。

专门以白翎雀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篇有很多,主要有:《白翎雀》(萨都刺)、《白翎雀歌》(虞集)、《题李安中自翎雀》(揭侯斯)。

参考资料

蒙古百灵.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1-22

Mongolian Lark.iucn.2024-11-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1-22

中国省鸟.中国国家地理.2022-12-22

蒙古百灵.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0/08/31/010494768.shtml.内蒙古新闻网.2022-12-22

通辽市通过“爱鸟周”活动爱鸟护鸟.内蒙古新闻网.2022-12-22

一批野生动物放飞大自然.内蒙古新闻网.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