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都市圈
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垫江县22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坝面积约0.31万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
2022年8月,重庆市发布了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核心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将地处四川与重庆边界、距离四川经济中心成都都市圈较远、与重庆空间临近且经济社会正在快速融入重庆中心城区的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完成了《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
规划建设重庆都市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重庆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周边城市扩容提质,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协作。
发展背景
重庆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重庆都市圈的基础条件。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东南西北空立体通道体系和空铁水公口岸体系,门户枢纽地位凸显。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密切,渝广合作走深走实。与此同时,重庆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布局、同城化水平等与国内外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补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商机制尚未形成。
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
历史沿革
2020年1月3日,中央决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年5月9日,重庆将5475平方公里的主城九区拓展为21个区的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2027万,面积28657平方公里,并与成都向东发展相向而行。
2021年1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的批复》,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262平方公里。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川渝两地启动建设的第一个跨省际共建新区。
2022年8月,重庆市发布了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核心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跨越省市行政区域,按照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律,将地处四川与重庆边界、距离四川经济中心成都都市圈较远、与重庆空间临近且经济社会正在快速融入重庆中心城区的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且协同川渝相关部门,完成了《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
主要功能区划
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垫江县22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
提升重庆中心城区功能品质
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营商品质,打造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强化金融、商务、研发等高端服务功能,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能级的助推力。
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璧山区、江津区、长寿区、南川区与重庆主城都市区一体规划,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支持涪陵区、永川区、合川区、綦江区-万盛打造重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战略支点,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发挥荣昌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联动成渝、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增强人口和要素资源吸引力。支持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辐射联动周边区域发展
充分对接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黔中城市群等川黔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廊道推动重庆都市圈向六个方向对外辐射、协同联动,西北向联动遂宁市、内江市、资阳市等地一体化发展,北向联动南充市、达州市、巴中市等地一体化发展,西南向联动泸州、自贡、宜宾等地一体化发展,东北向联动垫江县、梁平、丰都县、忠县等地一体化发展,南向联动遵义市等黔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东南向联动武隆区等周边区(市、县)一体化发展,逐步扩大重庆主城都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自然人文
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坝面积约0.31万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
区域经济
经济总量
截至2022年8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
产业体系
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
产业领域
重庆都市圈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成长潜力的产业集群。
交通运输
轨道网络
轨道上的重庆都市圈基本成型,铁路公交化列车、跨区域城际客运公交逐步常态化开行,基本实现重庆主城都市区与周边区(市、县)1小时通勤。
重庆主城都市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规划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这个目标,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进行“四网融合”科学规划,布局了整个主城都市区的轨道线网规划,到2035年,主城都市区就可以形成多层级的轨道线网格局。一方面,将构建“环射+纵横”的城市轨道线网,在规划层面规划了24条城市轨道,其中有18条是普线、6条是快线,里程是1312公里,其中有1276公里是在中心城区。
一方面,将构建了“七射线两环线”市域(郊)铁路网,规划总里程是1061公里,现状市域(郊)铁路已经有146公里,在建的有238公里,新规划677公里,其中放射线有7条426公里,可以实现主城新区12个区和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直联;环状线路2条635公里,可以弥补纵向联系不足,实现主城新区各区之间网络联通。
公路网
实施重庆主城都市区向外射线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密川渝、渝黔等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完善重庆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优化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快同城化通道、进城连接道、越江通道、穿山隧道建设,畅通中心城区进出通道。推动周边城市快速联通,加快区域联络线建设,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升级。实施川渝毗邻地区(以下简称毗邻地区)省际国省道升级改造,实现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省道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畅通四好农村公路“微循环”,消除“断头路”“瓶颈路”“宽窄路”。
空港枢纽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一体规划布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新机场轨道交通、快速通道、换乘枢纽等,做优“重庆飞”航班中转产品,统筹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运营,提升辐射周边的能力。完善通用机场布局,深化低空空域改革,加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扩大民航空域资源分配,织密国际航线网络,优化空域结构,逐步建立与国际航空枢纽相匹配的空域格局。建设航空货运基地,开辟全货机航线航班,加快培育空中中转、陆空联运模式,鼓励物流企业与重庆机场开展公路和航空联运服务,畅通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
打造重庆站、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科学城站、成都天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十陵南站、天府机场站、双流机场站、简州站等Ⅱ型客运枢纽,推进立体换乘,促进与机场等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打造沙坪坝站、复盛站、江津北站、铜梁站、大足石刻站等Ⅲ型客运枢纽,强化枢纽与公交、慢行、停车系统接驳。
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建设形成“4+2”物流通道,引领内陆开发开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
4条国际物流通道: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筑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4条国际物流通道。
2条国内陆空物流通道: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构筑对接京津冀城市群陆空物流通道、粤港澳大湾区陆空物流通道2条国内陆空物流通道。
航运中心
航道: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重点推进宜宾合江门至重庆九龙坡区段航道整治、涪陵区至丰都段4.5米水深航道建设,加快涪江等未达到规划标准的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港口:推进果园港、涪陵龙头港等相关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进港铁路专用线。
相关规划
目标
到2025年,重庆都市圈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同城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优势更加彰显,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重庆都市圈。
格局
推动全域创新赋能。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建立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机制,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的创新格局。
基础建设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统一市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
加快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外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
发展意义
规划建设重庆都市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重庆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周边城市扩容提质,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协作,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将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重庆都市圈发展格局。
参考资料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1-15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解读.重庆市政府网.2024-01-15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 范围包括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和四川广安全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1-15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1-15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 范围包括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和四川广安全域【4】.人民网.2024-01-15
重庆都市圈规划出炉!川渝融合再突破.澎湃新闻.2024-01-15
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交通局.2024-01-15
重庆以“四网融合”科学规划 布局主城都市区轨道线网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1-15
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交通局.2024-01-15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