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余
拓跋余(?~452年10月29日),字可博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第四位皇帝(452年在位)。父亲是拓跋焘拓跋焘,母亲是闾左昭仪。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冬,拓跋余被太武帝封为吴王。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太武帝改封拓跋余为南安王。北魏正平二年五日(452年3月11日),中常侍宗爱杀害太武帝后,又假传赫连皇后命令,把拓跋余迎进宫中并扶上帝位。拓跋余登基后,将年号为永平(或作承平)。
拓跋余即位后,自知得位不正当,便将国库钱财用于笼络人心与享受生活。后来他怀疑宰相宗爱会废掉自己,便暗中计划削夺其权力。拓跋余的计划被宗爱得知,这引起了宗爱的不满。北魏永平二年十月一日(452年10月29日),宗爱趁拓跋余祭祀聂氏宗祠的时候,派手下小黄门贾周等将拓跋余杀害。拓跋余死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下令诛杀了宗爱等人,拓跋余被废除帝号,以诸侯王的礼仪得以安葬,谥号为隐。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拓跋余出生年月不详,为拓跋焘拓跋焘的儿子。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十月初六日,太武帝封拓跋余为吴王。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七月,刘宋皇帝刘义隆派其辅国将军萧斌之攻打北魏的济州(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宁朔将军王玄谟攻打北魏的滑台(今滑县)。九月,太武帝率兵南征南朝宋,命皇太子拓跋晃向北征伐,驻扎于大漠南面,吴王拓跋余留守京城。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太武帝改封吴王拓跋余为南安王。
被拥为帝
北魏正平二年三月(《资治通鉴》作二月)五日,中常侍宗爱弑杀拓跋焘。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等人秘不发丧。兰延、和疋二人商议认为太武帝嫡孙拓跋濬还年幼,想要立太武帝还在世的长子——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于是召拓跋翰入宫,将他安置于秘密房间。侍中薛提则坚持认为拓跋濬是嫡亲皇孙,应当选为继位人,兰延等人犹豫不决。宗爱得知他们的图谋后,认为自己曾得罪过拓跋晃,而且一向讨厌拓跋翰,又与拓跋余交往甚好。于是宗爱秘密将拓跋余从中宫便门带入宫中,再假传赫连皇后命令征召兰延等入宫。兰延等人并未产生怀疑,跟随他进了宫,结果中了宗爱事先安排的三十名手持武器的太监的埋伏,并被捆起来杀死。宗爱在永巷里又杀死了拓跋翰,随后立拓跋余为帝。
不理朝政
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 ,授任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王。拓跋余登基后认为自己违背长幼次序当上了皇帝,于是丰厚赏赐群臣属下,以此收买人心。继位后的拓跋余喜欢打猎,不理朝政。
被刺身亡
成为宰相的宗爱独揽大权,又常常随意传唤公卿大臣,朝中文武百官都认为宗爱会和秦代的赵高、阎乐一样祸乱朝纲,这同时也引起了拓跋余的疑心。拓跋余担心宗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暗中计划夺取宗爱的权利,宗爱知道后心生不满。北魏永平二年十月初一(452年10月29日),宗爱利用拓跋余夜晚去祭祀宗庙的时机,派小黄门贾周等人靠近拓跋余,暗中将他杀死。(《宋书》作拓跋余与宗爱同被兄拓跋谭所杀) 宗爱一直封锁消息,只有羽林郎中代郡人刘尼知道。
死后追谥
拓跋余死后,刘尼劝说宗爱拥拓跋濬为帝,宗爱并不采纳。刘尼遂和殿中尚书源贺、南部尚书陆丽等人,迎立拓跋濬为北魏文成帝,逮捕了宗爱、贾周等人。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兴安。拓跋濬即位后,下令诛杀宗爱等人。并用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拓跋余,谥号为隐,拓跋余在位二百三十二天。
人物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精诚评价:“拓跋余知道自己违背长幼次序而登上帝位,得位不正,于是厚厚赏赐群臣致使国库逐渐用尽。另外他喜欢歌舞女色且不理政事,导致大权落到宰相宗爱的手里。”
东魏北齐史学家魏收评价:“拓跋余格外喜好射猎,毫无限度地花费国库里的钱,边境出现紧急的战事却不知救援,百姓因此感到愤恨,其依旧置之不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评价:“拓跋余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国库里的钱几乎挥霍一空,而且其本人喜欢喝得酩酊大醉,纵情声色犬马,喜欢去野外狩猎却不管理国事。”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锦绣未央 (2016).豆瓣电影.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