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
琼州海峡(英语:Qiongzhou Strait),海南岛与广东省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峡东连南海北部,西接北部湾,呈东西向延伸。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9.6千米,最窄处直线距离18千米左右,平均宽度29.5千米,海域面积约23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为114米。海峡两岸曲折,呈锯齿状,岬[jiǎ]角和海湾犬牙交错,海底为潮流通道。
约在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1.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形成琼州海峡。地质上,琼州海峡位于雷琼断陷区南部,断陷区北起遂溪县断裂,南止定安县断裂,南北宽约180千米,断陷区的东西两端分别伸入南海和北部湾。断陷区的断裂主要呈东西、北西和北东3个方向,形成于古生代,晚第三纪以来仍有程度不同的活动。
琼州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海底中央呈现出一个潮流深槽、东西两端两个潮流三角洲的形态。海峡南北两岸岸线呈锯齿状,岬角、海湾相间。海峡东、西两端口分布着浅滩和水道,分别向东或西北方向呈辐射状排列。琼州海峡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四季常青,沿岸有不规则的半日潮、全日潮等潮汐类型。海峡年平均表层水温为25~27℃,有潮汐、潮流、海流等海洋水。海峡西口珊瑚伴生大型底栖生物有7大类群39科88种,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海峡南岸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有红海兰、木榄等品种。海峡北侧徐闻县盛产蔗糖和柠檬草。海峡水域受粤西沿岸水系和南海外海海水影响,有文澜河、南渡江、大水桥河、黄定河等河流流入,饵料生物丰富,形成中国南部重要的渔场。海峡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日照充足,海水含盐量充足,两岸盐卤资源都十分丰富,拥有众多盐场。
在古代,琼州海峡就是南海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琼州市舶司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管理通商税制的机构。之后,海口港逐渐成为军事要塞。历史上,元朝曾渡海峡追杀南宋军队,日本侵略者也自海峡攻占海南,1950年解放军跨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创造了以木船打败兵舰的海战奇迹。琼州海峡属中国内海,海南省省成立前属广东省省域,1988年以后,分属广东、海南两省。海峡两岸有徐闻县、海安市、秀英区(海口市)等主要港口,是广东海区与北部湾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广州市、湛江市至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越南的海上交通捷径。近年来,琼州海峡航线因极端天气、台风和检修等原因有停航现象。
琼州海峡两岸建设有多处旅游度假区,极大促进了海南省与粤西、桂南等环北部湾旅游区的协作。旅游度假区主要包括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万绿园、西秀海滩公园、世纪大桥、红树林观光区等。
命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政府在海南岛设崖州都督府,统管海南全岛。同时,析置琼山区。唐贞观五年(631年),析崖州琼山县,置海南省。贞观十三年(639年),废海南省,琼山区县属珠崖郡,不久又恢复海南省。贞元五年(789年),置琼州都督府,领琼、崖、振、儋、万安5州23县,海南省称“琼”自此开始,因此海南岛北部的海峡称之为“琼州海峡”。
位置境域
琼州海峡位于中国东南部,在雷州市半岛和海南岛之间。海峡西接北部湾,东邻南海北部,经纬度范围介于19°52N′~20°16′N,109°42′E~110°41′E之间,北起雷州半岛西端的灯楼角至南端的博赊角,南到海南岛的临高角至木栏头,由“三角一头”连线近似矩形的水域。海峡整体上呈东西走向,东西总长80千米(一说103.5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9.6千米,最窄处直线距离18千米左右(最窄宽度19.4千米),平均宽度约29.5千米,海域面积约为2370平方千米。
琼州海峡东边从广东省徐闻县的山狗吼角与海南省文昌市木栏头连线的中点(东经110°36′06″,北纬20°17′42″),向西经海安湾1号灯标与海口湾1号灯标连线的中点(东经110°15′24″,北纬20°09′24″),再向西至徐闻郡灯楼角灯标与海南临高角连线的中点(东经109°48′54″,北纬20°07′00″),以上各点的连线,以北为广东省管辖区域,以南为海南省的管辖区域。
历史变迁
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石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该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省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1.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断陷,变成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最终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形态。
海相的上第三系反映晚第三纪断陷区遭受海侵。由于华南沿海其它岸段缺失该地质时期的海相地层,本区该期海侵属地动型成因,海侵由地壳沉降(断陷活动)所引起,海南岛与大陆之间出现海峡。根据上第三系沉积相分布特征,古海峡的北界约在海康港断裂一线,南以现今的琼北岸线为限。由上第三系到下更新统,海相地层范围缩小,海相性减弱,说明自晚第三纪到早更新世,本区的断陷活动由强变弱,造成古海峡范围逐渐变窄。在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初,断陷区地壳抬升,引起海退,最后导致古海峡消失。
中更新世早期,雷北、琼北地壳出现微弱沉降,接受冲、洪积物,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整个断陷区基本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的状态,使区内普遍缺失中更新统上段和上更新统。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整个断陷区为陆地环境,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为“陆桥”所连接。
琼州海峡位于雷南、琼北的火山群之间,两地的火山喷发出现在早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火山喷发使雷南、琼北的火山群分别与断陷区外侧丘陵之间各出现低地,两地火山群之间也出现低地。断陷区外的隆起区是物源地。雷南火山群北面的低地和琼北火山群南面的低地,因接近物源地而首先接受沉积。雷南、琼北火山群之间的低地因相对远离物源地,堆积量一直较小,导致该低地海拔为全断陷区最低,后期海侵,该低地首当其冲而被淹没,形成现代的琼州海峡。
地理特征
气候
琼州海峡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受大陆影响大,气候温和,极端气温较少,降雨充沛;盛行风季节性明显,时有台风侵袭,春季多雾。
琼州海峡年平均气温23.6℃,三冬无雪,四季常青。极端最高气温为38~40℃,最低气温为2.8℃。
琼州海峡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雨量充沛,5~10月为雨季,多雷暴骤雨;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终年无雪。
琼州海峡附近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4~9月多东南风,一般风力3~4级;10月至次年4月,伴随寒潮有5~6级强北风和东北风;8、9月,常出现8~9级以上的阵风,来势凶猛,时间短不易预报。11月至次年3月为强风季节,东北风时间长,次数多。全年东北风最多,频率占18%左右。海峡受台风影响主要在5~10月份,其中以8~10月份最多,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次数为3~4次。
琼州海峡东北季风期,尤以每年1~4月多雾,有时视距不及2海里,浓雾生成较快。
琼州海峡夏季多雷暴雨视距会骤然降低。冬季琼州海峡多细雨天气10月至次年4月,能见度较差,视距最小时不及5链。
地质
地质构造
琼州海峡位于雷琼断陷区南部,该断陷区北起断裂,南止断裂,南北宽约180千米。断陷区的断裂主要呈东西、北西和北东3个方向,形成于古生代,晚第三纪以来仍有程度不同的活动。断陷区内外的地貌特征截然不同。南北界线外侧由前第三纪砂砾岩等岩性组成的丘陵,属间歇性抬升区。断陷区主要是由早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火山岩组成的台地和丘陵,火山岩台地(40~150米)、丘陵(200米以上)分布于东北(东北部)、雷南及琼北(北部)3片,沿断裂线分布,不同时期的火山口排列的方向不同。区内3片火山岩台地丘陵的凸起,使区内出现4片低地,自北而南依次为雷东北火山群与断陷区北外侧丘陵之间的台地,雷南火山群与雷东北火山群、断陷区北外侧丘陵之间的台地,雷南火山群与琼北火山群之间的琼州海峡,琼北火山群与断陷区南外侧丘陵之间的台地,其中以琼州海峡的地形反差最大。琼州海峡的轮廓是中间窄、两侧宽南北两岸均为岬角、交错分布,而且两岸的岬角与岬角、海湾与海湾分别遥遥相对。海峡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展布方向,主要可划分为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较为可靠的全新世活断层包括马袅—铺前断裂、铺前—清澜断裂、长流—仙沟断裂。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包括海口—云龙断裂、徐闻西—纪家断裂、马袅—福山断裂。
地层
琼州海峡地层第三系主要覆盖在雷琼断陷区的古生界基底上,以海相的上第三系为主,其中雷南地区为浅海相。岩性特征为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尤其在雷州半岛西南部达到最大厚度。第四系下更新统广泛分布,岩性复杂,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明显。下更新统内的火山岩层数较上第三系少。中更新统主要分布于特定区域,下段为冲—洪积相堆积,上段普遍缺失。上更新统在断陷区内普遍缺失。全新统则主要沿海岸发育,以滨海相和三角洲堆积为主,并可见珊瑚礁和火山岩的局部分布。
在雷琼断陷区古生界(局部为陆相下第三系)基底上,普遍覆盖着海相的上第三系,雷南为浅海相、雷北和琼北均属滨海相。岩性为灰绿色粉砂质黏土,最大厚度出现在雷州半岛西南部。上第三系中有35层火山岩夹石(钾法年龄为距今382万年),岩体为贝壳层所夹持。
下更新统
下更新统遍布整个断陷区,平行不整合于上第三系之上,岩性为杂色砂砾、砂、粘土互层,顶部为风化粘土层,古地磁测定为布容正向极性世。下更新统厚度以雷南398~515米为最大,厚度向南向北变小,粒度组成上也有自雷南向南、北自小变大的规律。沉积相的区域变化也具有规律性,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流相(断陷区北缘)一河口相(雷北)一浅海、滨海相(雷南)一河流相(半岛南缘及琼北)。在横向上,海相地层范围较上第三系的小;在垂向上,下更新统的海相性自下而上减弱,也比上第三系的海相性弱。下更新统内所夹的火山岩层数也比上第三系的少,仅1~4层。
中更新统
中更新统下段主要出露于雷南火山群以北和琼北火山群以南至断陷区外侧丘陵之间,地貌上表现为阶地。中更新统下段的岩性为褐红、棕黄、灰白色砂砾,为冲—洪积相堆积。热释光和钾氩法年龄介于距今73.75~23.60万年,颗粒直径也有自断陷区边缘向区内变小的规律。雷南、琼北的中更新统下段顶、底板均与火山岩接触。中更新统上段普遍缺失,仅在雷南的田洋、青桐洋等火山口内有淡水湖相沉积,岩性为灰色硅藻土。
上更新统
上更新统在断陷区内普遍缺失,但在田洋、青桐洋等火山口内沉积了同期淡水相的灰色硅藻土;琼北东侧有小面积的河流向上更新统发育,岩性为含中粗砂、细砂。上更新统的热释光和14C年龄为距今19.88~2.61万年。同期的火山岩分布在雷南西部和琼北中部。
全新统
全新统主要发育于沿海岸地区,为滨海相、三角洲堆积,岩性多为灰色淤泥或粉砂质淤泥,多见砂丘岩、海滩岩、原生珊瑚礁。琼州海峡北岸西端的珊瑚礁的14C年龄为距今0.71万年,同期的火山岩仅局限于琼北中部很小范围内(永兴、石山一带)。
地形地貌
琼州海峡是一条介于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狭长潮流通道,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为114米。海峡两岸海岸曲折,呈锯齿状,岬角和海湾交错。南缘有岬角向北伸突,形成多个向陆凹入的港湾,港湾内多浅滩、滩涂。北缘海岸较曲折,形成自然海湾,水域多为浅水区、浅滩。海峡东口由多个浅滩和浅槽组成,形成外罗门水道、北水道等四条水道。西口受潮波系统和海底地形影响,形成潮流三角洲和辐射状水下地形。海底地形西浅东深,中部为深水盆地,盆地中轴为深槽,地形崎岖,南侧为陡坎,中段水深坡降较缓,出口处水深变浅。海峡的走向大致呈NEE-SWW方向,其东西两端的口门与南海北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相连。海峡的东口以北岸的盐井角和南岸的海南角之间的断面为界,西口以北岸的灯楼角和南岸的临高角之间的断面为界。
沿岸地形区
琼州海峡两岸的海岸曲折,呈锯齿状,岬角和海湾犬牙交错。海峡的南缘属琼北海岸,陆上东半部为平原,间有丘陵,西半部为丘陵地,沿岸有一系列岬角岸段向北伸突,使海峡南缘的近岸水域被岬角分隔成一系列向陆凹入的港湾岸段,自东向西形成了海南湾、铺前湾、海口湾、澄迈湾、马村港、马袅港。在各港湾有较多浅滩、滩涂发育。琼州海峡北缘海岸即雷州半岛南岸,陆上多丘陵,无显著山峰,海岸较曲折,形成了一些自然海湾,水域均为浅水区、浅滩分布,其中角尾港、海安湾,盐井角西南部有大量浅滩发育,在角尾湾两岬角有礁石发育。
东西口门地形区
琼州海峡东口由5个浅滩和4个浅槽组成,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浅滩分布有:西南浅滩、出水浅滩、南方浅滩、西方浅滩、北方浅滩、西北浅滩等。由于海峡东口门浅滩密布,海峡东口门发育有4条水道,自北至南依次为:外罗门水道、北水道、中水道和南水道。
琼州海峡西口门地形受琼州海峡潮波系统和海底地貌的影响,在西口附近形成了潮流三角洲,发育了一系列向北部湾方向延伸的滩、槽相间的辐射状水下地形,包括一条主潮流冲刷槽和三条指状延伸支潮流冲刷槽,与潮流沙脊相间分布,水深向口外逐渐变浅,长度自北向南逐渐变短。
海底地形区
琼州海峡海底地貌呈现西浅东深状态,中部是水深大于50米的深水黄淮平原(长约70千米、宽约10千米),盆地中轴为水深80~115 米的深槽,深槽底部地形崎不平。海峡南侧为陡坎,最大高差可达到70米。海峡中段0米~50米水深之间坡降为4.5‰~9‰,新海角等海岬区坡降大于30‰,出海峡口水深变浅,多小于30米。
水文
琼州海峡太阳辐射强,海水温度较高,年平均表层水温为25~27℃,2月份为20℃左右,8月份为30℃左右,表层盐度在30‰左右,海水透明度为5米左右。
汇入河流
琼州海峡周边径流较少,进入海峡最大的河流是市东部,年平均径流量为59.74×108立方米,月平均流量值为16.3×106米/天,对琼州海峡水交换影响很小。琼州海峡南岸汇入海峡的较大河流是文澜河和南渡江,北岸则有大水桥溪、黄定溪等小溪流。
文澜河,又称文澜江、临江,旧名抱甲,发源于儋州市和庆镇的马鞍岭,流经临高县和舍、加来、南宝、美台、波莲、文澜江、临城镇、博厚、东英地区,经县城向东北出百仞滩至博铺港,汇入琼州海峡,全程流长86.5千米,流域面积776.78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为0.00147,总落差为254.3米。
南渡江,干流发源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峰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向流经白沙、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儋州、澄迈县、屯昌县、定安县、琼山区至海口市三联村汇入琼州海峡,支流伸展到临高、文昌市等市县。南渡江干流全长333.8千米,流域位置跨北纬18°56′~20°05′,东经109°12′~110°35′,流域呈狭长形,中上游是中低山区,山脊陡峻,高程都在500米以上,流域面积7033平方千米,落差703米,干流平均坡降0.716‰。
大水桥溪,起自北良水库,流经大水桥水库,下至海安港出海,划界全长36.72千米。
黄定溪,起自石林岭水库,流经黄定水库、赤坎水库处,下至北腊港出海口处,划界全长32.71千米。
海洋水
琼州海峡的潮汐属于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潮差小,通常为1米左右。受台风影响时,潮差增大,沿岸最大潮差可达3~4米。
琼州海峡潮流属规则周日潮流,为往复流性质。中部潮流流速一般为4~5节,东西口为3~4节。其中海峡中层表层流速大于6节,底层流速大于4节。海峡东向流大于西向流,表层流大于底层流,海峡中部退潮流达1节左右。海峡南岸的近岸水流有涨潮东流和涨潮西流、落潮东流和落潮西流四种水流形式。其中南渡江三角洲和澄迈角外海域流速较大,达2节左右;海口湾和澄迈湾内流速较小,只有0.5~1.0节。
琼州海峡海流受季风影响很大。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流由东北往西南流,其中东部表层流由东往西流,西部表层流由东北往西南流。春季风向变动较大,偏东风相对占优势,该时期海流主要由东南往西北流。夏季主要受东南风和西南风控制,东南风时,海流由东往西北流;西南风时,海流由西往东流。秋季大部分时间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流由东往西流去。琼州海峡的海流除6、7月外,其余时间均由东向西流动,东流流速大,西流流速小,但东流时间短,西流时间长。海峡海流湍急,最大流速可达2.55米/秒~3.06米/秒,海峡南岸的沿岸表层海流,西向流为0.6米/秒,东向流为0.82米/秒。
琼州海峡海浪终年受季风控制,每年10月至翌年6月风浪由东往西运行,7~8月风浪由西往东运行,海峡南岸海浪作用较弱。海浪以风浪为主,多为NNE-E向浪,出现频率为77%,其次为NNW-N向浪,占22%。在离岸-5米和-10米的水深处,其中0~2级波高分别占79%和69%,3级波高分别占17.4%和21.4%,4级波高分别占3.5%和7.4%。平均波高为0.5~0.6米,最大波高可达4~7米。
琼州海峡最大涨潮流出现在海峡北部,潮汐余流最大也在北部,从东向西,和涨潮方向一致;从海峡中间往南,落潮流渐渐大于涨潮流,减弱了由于北部强西向流所建立的由北向南的正水位梯度。于是西向的潮汐余流流速迅速减低,特别是中下层流速降低最多。琼州海峡的余流具有下列特点:一、余流基本是自东向西流动;二、北岸和海中间深水区的余流较强,南岸近岸区的余流流速较小,余流最大流速出现在北侧,表层流速为39.0厘米/秒,底层为24.2厘米/秒;三、大潮期间的余流流速大于小潮期间的余流流速;四、余流流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水温盐度
琼州海峡年平均表层水温25.1℃,夏季海水温度高,8月温度可达30℃,冬季海水温度较低,其中2月为20℃左右。海峡海水的平均表层盐度为29.14‰。海水较浑浊,四季透明度均小于5米,两侧近岸海水呈黄绿色,中部为绿色。
生物多样性
琼州海峡西口珊瑚伴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海绵动物和藻类植物等七大类群,共计88种。其中,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占据优势地位。在海峡两岸,特别是海南岛琼山区铺前湾东寨港一带,茂密的红树林生长旺盛,品种丰富,包括红海兰、木榄等。海峡南岸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丰富,包括红树林和半红树林两种,拥有多种红树林植物,占世界和中国红树林植物总种数的相当大比例。
动物
琼州海峡西口珊瑚伴生大型底栖生物有7大类群39科88种,其中海绵动物3科5种,刺胞动物门4科4种,环节动物门4科8种,软体动物门14科4种,节肢动物门6科18种,棘皮动物3科3种和藻类植物5科6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7%、4.6%、9.1%、50%、20.1%、3.4%和6.8%,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植物
琼州海峡两岸,特别是在南岸的海南岛琼山区铺前湾东寨港一带,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分布着红海兰、木榄、榄李、海漆、海骨银、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玉芯、海芒果等品种。红树林生命力强,不怕海浪侵击,素有“海岸卫土”和“造陆先锋”之称。
自然保护地
琼州海峡南岸琼山县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组成种类较为丰富,有红树林和半红树林两种,保护区面积共2000公顷,有维管植物108科298属395种,其中红树林植物17科、28种,占世界红树林植物总种数86种的32.6%,占中国红树林植物总种数37种的75.7%,此外,还有半红树林植物20科30种。
自然灾害
琼州海峡主要自然灾害为地震和台风。从1400年到1995年,共记载有M≥4.75级地震31次(包括1605年琼山地震余震),其中大于6级地震9次,最大震级为1605年琼山7.5级地震。在未来100年内发生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概率很小。琼雷地区的地震均属浅源地震,震源深度绝大多数在5~20千米。火山活动延续时间长,从晚第三纪开始一直到全新世,分4个活动期。早期活动尚不普遍;中期是新生代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晚期活动渐趋微弱;近期活动更为局限。
琼州海峡受台风影响主要在5~10月份,其中以8~10月份最多,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次数为3~4次,台风是琼州海峡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琼州海峡受台风袭击时,强风掀起巨浪,加之猛烈的偏西北、东北强风驱起从北部湾和南海涌入琼州海峡的海水,易在海峡南部沿海港湾汇集堆积从而造成比较大的台风暴潮。南岸增水一般为1.5~2米,最大增水为2.5米。1980年第7号强台风经过琼州海峡,海岸增水达2.41米。1948年9月27日发生的风暴潮、1963年9月7日6311号台风、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和1986年9月5日8616号强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为历年来最严重的4次,使海口市沿岸最大增水值为2.5米左右。受其影响多在7~9月,最大风力12级以上。
主要岛屿
琼州海峡岛屿数量米姓资料佐证,根据可查证新闻、书籍,海峡东口南侧有7个小岛组成的七洲列岛,东口距湛江市9700米处有岛屿罗斗沙,海口湾西海岸的西北侧正前方海域,有南海明珠人工岛,于2012年竣工。
七洲列岛位于海南岛东北方,在琼州海峡东口的南侧。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9°53′03″~19°58′54″,东经111°11′57″~110°16′08″。列岛由北峙、灯峙、狗卵脖、平峙、赤峙、南峙、双帆7个小岛组成。七洲列岛均为岸石构成,各岛的东侧长期受风浪侵蚀,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绝壁,西侧坡度稍缓,但徒手攀登也极困难。
罗斗沙属广东省湛江市管辖,位于湛江市前山镇东南海域距陆地约9700米,面积约2.6675平方千米,为泥沙堆积形成的沙洲,沿岸种植较多木麻黄,有候鸟栖息。岛上建有一航标灯塔。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古代,琼州海峡就是南海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琼州市舶司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管理通商税制的机构。之后,海口港逐渐成为军事要塞。两千多年前,刘彻为寻求一条由海上通往西域的新路,特遣使臣远赴琼州海峡一带,携带着大量的黄金与丝绸,从琼州海峡北岸徐闻港出发,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航船经北部湾航行至越南海岸,继续南行,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南部与斯里兰卡。沿途与各国进行贸易,交换物品,并运回中国。这条航线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长的海上交通线,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的物品得以通过这条航线转运至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从而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书地理志》中关于琼州海峡交通与贸易的记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正史记录。
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1277~1279年),元朝曾渡海峡追杀南宋军队,元将阿里海牙进占琼州, 对南宋小朝廷形成战略包围态势。1394年,安乐侯吴杰及都督马鉴,于海峡北岸徐闻县的博涨村及锦和镇设立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1494年,海南省掌卫指挥张诩为防御海寇袭击,在海峡南岸要地设有营垒,屯兵驻守。1506~1521年在海峡沿海的铺前、抱虎、清澜等设有烽。清朝先后在海峡南岸修建炮台19座,在沿海和内地设讯地,用以防御外敌入侵和海盗袭击。1939年2月,日本侵略者也自琼州海峡进攻海口市、府城,攻占海南省。1940年前,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海南岛未建固定的军事工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海峡南岸修建有军用码头有秀英区、清澜。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大批国民革命军败退海南,在海峡南岸周密布防,并在琼北沿海一线要点,修建了大批土木质工事。1950年5月,海南省解放,以上临时工事基本作废。1555年,改设海安大营。清朝,海峡北岸徐闻县驻绿营兵海安营、徐闻营、锦囊营。海安营设游击、守备等公署。徐闻营、锦囊营设守备、千总等公署。民国时海防情况不详。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4月,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在琼州海峡展开激烈的海战,解放军跨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省,创造了以木船打败兵舰的海战奇迹。1952年冬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在琼州海峡两岸展开地形勘察,对设防地区和所修工事,进行选点定位,于1953年春,正式进行国防施工。到1985年,国防施工结束,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航道活动
琼州海峡是进入海南岛北部、沟通北部湾的天然航道。琼州海峡既是沟通海南岛与大陆的海上交通枢纽,又是船舶进入北部湾必经且最便捷的航路,是海南岛和大陆以及东南亚各国海上运输、友好往来的通道。琼州海峡拥有4条水道,开发有客运航线、车客渡航线和铁路通道,海峡两岸设有大中小港口便于船只停靠,同时设有管理机构对海峡进行综合管理。
主要水道
海峡东口有4条水道,分别是外罗门水道、北水道、中水道和南水道。
外罗门水道靠近海峡北岸东南端,最窄处有100米水道无浮标,吃水在2.5米以下的船舶须在白天高潮前后各2小时通过,外侧多礁石、浅滩,后在岸线上设灯桩,航道上设置灯浮,中、小船只均可通过;北水道位于琼州海峡北部与西北部浅滩之间,水道距海岸较远,无导航设备,船只进出较困难;中水道位于海峡北侧与南侧两个浅滩之间,水道较宽较直。新中国成立前,未设置浮标和灯具,船舶难以通过。1959年,安装陆上导标1对,导航设备较为完善,是万吨级轮船进出的主要航道;南水道位于琼州海峡南岸东北端的木栏头附近,最窄处宽500米,水流急,两侧多浅滩,且有沉船和障碍物,无导航标志,船只进出较困难。
航道设施
琼州海峡西口水深,航道宽阔,在南岸的临高角和北岸的溶尾角均建有灯塔,船只进出容易。但琼州海峡南岸的澄迈角和临高角附近是岩岸,其余均为沙岸。东水港至秀英港(今海口港),临高角至金牌港便于船只靠岸。琼州海峡北岸的红坎以西、海安港附近及红崖突出部分是岩岸,其余均是沙岸、泥岸。外罗门至红坎湾和涪尾角附近是宽约200~500米的沙滩,溶尾湾有大红树滩,其余为磊石滩和珊瑚滩。海峡南岸除海口港和临高角设有灯塔外,木栏头、炮台、南沙咀均设有导航灯标;北岸的红坎、排尾角、海女港、捂尾角也设有灯桩;航道上设有灯浮。
1987年,在中水道和南水道进出口的士岛最高点(海拔174米处)建成北士岛灯塔,安装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应答器和灯具,晴天的夜里灯光射程为20海里,对在琼州海峡上航行的船只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主要港口
琼州海峡两岸弯曲,港湾多,是舰船停泊避风,装运卸载和补给的基地。海峡北岸有徐闻港、海安湾等;海峡南岸有铺前港、海口港(秀英港)、马村港等,其中以海口(秀英区)、海安市两港设备较完善。琼州海峡两岸均有导航设置,在南岸的秀英村、临高角各设有灯塔一座,在木栏头、炮台、南咀、秀英防波堤两口,均设有导航叠标。在北岸的红坎、排尾角、海安、窖尾角等处各设灯桩1个;在中水道设灯浮5处。
海口港(秀英港),位于海南岛海口市西郊,琼州海峡南侧之海口湾南岸,湾顶北偏东水域,地处海南岛北端,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是海南省最大的一个综合性港口和国家级枢纽港。海南岛解放不久,海口市港即恢复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是海南岛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1990年港口货运与2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对国内除与大陆沿海各港有货物往来外,还有至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定期客运班轮,至广州、蛇口、湛江市、北海、海安的定期汽车、旅客轮渡班轮。港区内外道路与岛公路网干线紧密相连,可通往海南岛各地,其经济腹地覆盖了海南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面积2.02万平方千米,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澄迈县、定安县和屯昌县等1市5县,间接经济腹地包括万宁、陵水、临高、儋州县(今儋州市)直至全岛,担负着腹地内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的集散交换任务。
徐闻港,全称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贯通广东、海南省两省的重要陆岛综合交通枢纽,是广东对接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建设的南大门,由湛江徐闻港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徐闻港发展功能定位主要为港口渡运功能,兼顾旅游服务功能和物资转运功能,发展成为承接徐闻港区客货滚装业务转移的重要客货滚装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的“广东省南门户城市”“大陆链接海南的枢纽城市”“粤西交通运输枢纽”的重要支撑港,“琼州海峡城市共同体”北岸重要客货枢纽中心,对完善湛江市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构建水陆交通换乘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是拓展城市功能、满足海峡两岸居民出行、提供旅游等多样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海安港,旧名博涨港,位于徐闻县东南海安镇沿海,海安埠东侧,北距县城9千米,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口港相距18海里。港口朝南,东至红坎角,西至水井角,北抵东渡水陂,底为泥沙,纵深1800米,平均宽度500米,退潮时航道水深3~4米,有灯桩一组引导船只进出。港外为海安湾,可泊数千吨轮船,自古为军事驻防和商业要港,明代以前称博涨港,明洪武年间改称海安港,清朝至今设有海关。海安市港是徐闻港的备用港,与徐闻港同步运营,并由徐闻港统一调度、售票及结算。
跨海交通
琼州海峡是沟通海南省与大陆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明《正德琼台志》载有:海南“外路:徐闻县可半日......西至廉州二日”。海安港与海口港隔峡相望,相距18海里,木帆船半日可达。自宋代以来,海口市与海安之间的航线就有木帆船往来。由于海峡航道情况复杂,缺乏助航设施,航行条件凶险,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港口仍处于自然状态。海南岛解放后,海口到海安航线复航,海南民船社派出17吨木帆船正式开辟航线。1951年7月开始,广东省、海南组织船只投入该航线的客货运输;到1989年末,海口—海安航线有客轮13艘,载客位5369人,年客运量395万人次。
20世纪50年代末期,徐闻县水运社使用木帆船载运汽车过渡。1960年,琼州海峡的汽车过渡运输开始发展;1970年代初期,徐闻水运社建造了琼州海峡第一艘车渡船“徐运201”号。该船为木质机动船,载重50吨,80匹马力,有4个汽车位,一日两航次,载运汽车16辆。1982年7月,海口市港开设海口—海安市汽车(客)轮渡业务;1989年,往返海口(秀英)港—海安港、海口新港—海安港航线的车客渡轮共17艘,载车位423辆,年载运车20万辆。
1998年8月30日,粤海铁路通道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2003年1月7日粤海铁路通道轮渡开通。通道由湛海线、琼州海峡铁路轮渡、海南西环铁路“两线一渡”组成,全长345千米,是中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粤海铁路通道由湛海线、铁路轮渡、西环线3部分组成。湛海线由广东湛江至海安,全长139千米,设计年货运量1100万吨,通过客车8对;铁路轮渡北起海安站,经琼州海峡轮渡,南至海口南区段站,总长24千米(包括陆上线路),设计年货运量1000万吨,通过客车8对;西环线由海口市至昌江叉河,与岛上原有铁路接轨,全长182千米,设计年货运量1000万吨,通过客车9对。
旅游建设
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以热带滨海风光长廊为纽带,通过城市风光、休闲疗养和海洋主题公园等项目构筑区内主要产品内容。度假区由陆地和海域两部分组成。陆地部分北起海岸线,向南纵深1公里,西起澄迈县花场港,东至琼山区东寨港,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8公里。陆地部分以南渡江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和七大功能区。海域部分为与陆地部分接的琼州海峡区域及琼山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水域。两岸有多处旅游观光区域,主要包括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热带海洋世界、万绿园永世界、西秀海滩公园、海口帆板训练基地、热带森林博览园、世纪大桥、红树林观光区等。其中西海岸带状公园是开放式的滨海公园,呈带状伸展,包括西秀海滩和假日海滩,全长约11千米,面积达104.3公顷,绿地率达86%。万绿园是海口市最大的开放性热带海滨生态园林风景,以海南省热带观赏植物为主,种植有近万棵观赏植物,分大门区、内湖区、儿童游乐区、热带观赏植物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区域。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可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世纪大桥是海口市地标建筑,是海口一个重要的旅游景观。
经贸活动
渔业
琼州海峡属海南岛东北部渔场,水深在100米以内,地形平坦,水域受粤西沿岸水系和南海外海海水影响,有珠江、漠阳江、鉴江、南渡江等河流流入,带来大量营养盐,饵料生物丰富。渔场北部为大陆沿岸,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主要港湾有广海湾、镇海湾、雷州湾、湛江市等,西部与北部湾相通。以上海湾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为大黄鱼及其他多种优质鱼虾类的产卵场及其幼体的育肥场。琼州海峡的渔场按作业方式的不同,有拖网渔场、围网渔场、刺钓渔场、拖虾场等渔场。
盐业
琼州海峡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日照充足,海水含盐量在30‰左右,含盐量充足且蒸发量高,因此不管是在海峡的南岸还是北岸盐卤资源都十分丰富。琼州海峡北岸的徐闻县制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当时沿海一带农民就开始食盐生产。徐闻县沿海地区年平均日照可达2000个小时左右,平均蒸发量1881.5毫米,尤其是在春季,风力充足,空气干燥,同时境内有广阔的滩涂,是晒盐的理想场地。琼州海峡南岸的海南岛也是中国南方理想的天然盐场,迄今已有100多年制盐历史,这里海滩平坦,终年炎热,阳光充足、风力较大,冬春季又干燥,同时沿海滩涂多,许多地方都可晒盐,丰富的盐类资源是发展海南中盐集团、化工业的主要原料。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超标排放污染物
2022年8月,琼州海峡(海南)轮渡运输有限公司存在船舶不按照规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7月22日,海口海事局依法对琼州海峡(海南)轮渡运输有限公司作出罚款3万元的处罚。
违规捕捞
2019年8月,正值琼州海峡海洋伏季休渔期,海口市秀英区检察院检察官通过出海巡查发现,周边渔民在海口市海甸岛、白沙门公园、西秀等琼州海峡海域,存在大量违规使用定置网进行捕捞的行为,严重破坏琼州海峡渔业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海南省“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分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明确规划了目标。内容包括多方联动加强污染防治,推动船舶污染防治、强化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入海河流污染输入、规范入海排污口管理、推动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海上环卫制度等,从而不断减少海洋污染。同时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新路径等。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包括:2018年起,已经清理海南岛海岸线102.95公里、整治及修复海岸带12.8公里,新造和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1.38万亩;2022年海南省共排查入海排污口1768个,其中养殖排污口1320个,占入海排污口总数的75%,排污口整治清理135个;2020~2021年增加了气候变化、微塑料、持久性有毒有害物质等新兴海洋监测,共布设321个监测点位,有效支撑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等。
风景名胜
2001年末,《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度假区东起海口东寨港,西至澄迈花场港,初步构筑起“大海口旅游圈”,拉起与粤西、桂南等环北部湾旅游区协作的大动脉。海峡沿岸的风景区项目主要包括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热带海洋世界、万绿园永世界、西秀海滩公园、海口帆板训练基地、热带森林博览园、世纪大桥、红树林观光区等。
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
西海岸带状公园是开放式的滨海公园,沿着滨海大道两侧呈带状伸展,北邻琼州海峡,包括西秀海滩和假日海滩,全长约11千米,面积达104.3公顷,绿地率达86%。近处是宽广的椰林大道,两边是雕塑、草地、回廊、小路和海滩,远处海面上是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大道两边还有高尔夫球场、贵族游艇会、热带森林博览园、热带海洋世界、粤海铁路南港码头、粤海铁路海口站等。西秀海滩公园是西海岸带状公园东段的海滩,全长1.2千米,是海南省和国家帆板队的训练基地。假日海滩是西海岸带状公园的中段海滩,全长6.2千米,是海口市市区唯一的正规海滨浴场,也是从海上眺望海口城市远景的最佳视点。热带雨林博览园比邻假日海滩,是海口市区唯一的热带植物园,占地1090亩。热带海洋世界位于带状公园西段,能够游览多种项目,其中千年塔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海南省的标志性建筑。
万绿园
万绿园位于琼州海峡南岸,毗邻世纪公园和世纪大桥,是海口市最大的开放性热带海滨生态园林风景,园中以海南热带观赏植物为主,种植有近万棵以椰子为主的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呈现出热带园林风光。园区主要以公共绿地为主,分大门区、内湖区、儿童游乐区、热带观赏植物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区域。
红树林观光区
红树林生长于浅海滩涂,涨潮时树根被淹没,退潮时显露,被称为“海上森林”。琼山区东寨港是海南省红树林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琼山县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86年7月,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植被组成种类较为丰富,有红树林和半红树林两种,保护区面积共2000公顷,有维管植物108科298属395种,其中红树林植物17科、28种,占世界红树林植物总种数86种的32.6%,占中国红树林植物总种数37种的75.7%,此外,还有半红树林植物20科30种。红树林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成为可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观光区。
相关文化
文艺作品
《我心琼州海峡》
我心琼州海峡,散文诗,作者系文旅国际峰会暨世界酒店论坛组委会主席吴军林。
《横渡琼州海峡》
横渡琼州海峡,散文,作者系黄康生,作品发表在《湛江日报》。
历史人物
阿里海牙(1227~1286年),又作阿里海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人。元代军事将领,诗人贯云石祖父,父亲阿散合彻。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1277~1279年),阿里海牙率兵追击南宋军至雷州市,宋军败。
其他
近年封航记录
2018年7月21日,受热带低压影响,自20点起琼州海峡全线封航,进出岛旅客列车停运。
2021年7月23日,第7号台风“查帕卡”生命力顽强,绕道广东广西,风力减弱降为热带低压后,再次回旋入海进入北部湾海域。7月23日8时起,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全面停运。截至7月23日14时,琼州海峡海面阵风达到9级。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按照交通运输部Ⅲ级防御响应要求,及时疏运到港车客,及时采取限航、停运措施,确保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安全、有序。
2021年10月6日20时,琼州海峡受天气影响停航。10月7日,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发布提示:受南海热带低压影响,海口新海港、秀英港、铁路南港已停止作业,预计停运将持续到9日夜间。
2021年12月,因受琼州海峡封航影响,进出海南岛的旅客列车调整运行方案。
2023年9月21日,因粤海铁路南、北港码头桥梁设施检修,粤海铁路客滚运输专用航线自2023年9月21日0点至23日24点临时停运3天。
2024年9月,受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影响,琼州海峡全线停运。截至9月5日14时,徐闻县辖区共滞留车辆3000余辆,司乘人员4500余名。
参考资料
海口至徐闻海上航行时间将缩至1小时.中国日报.2024-06-30
琼州海峡.中国知网.2024-01-15
琼州海峡砂质海岸多尺度地貌动力特征研究.中国知网.2024-01-15
琼州海峡.查字典地理网.2024-03-03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海南史志网.2023-07-06
琼州海峡.科普中国.2024-04-11
琼州海峡及周边海域沉积污染特征及历史过程.中国知网.2024-01-16
琼州海峡岸礁潮间带生物.中国知网.2024-03-03
海南省情.海南自贸港招商引才网.2024-01-23
徐闻概况.徐闻县人民政府.2024-01-23
第二节盐业资源.海南史志网.2024-01-23
崖山海战.中国知网.2024-01-16
一方铜印记录一段海南建省往事.海南省人民政府.2024-01-16
琼州海峡全线封航 铁路跨海轮渡及进出岛列车继续停运.广州铁路.2024-01-23
防范台风“查帕卡” 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全面停运.中国新闻网.2024-01-23
琼州海峡(南港-北港)航线于2021年10月6日20:00时起全线停运.海口在线.2024-01-23
受热带低压影响琼州海峡今晚20时起停航.羊城晚报.2024-01-23
受琼州海峡封航影响,进出海南岛旅客列车调整运行方案.三亚发布.2024-01-23
受琼州海峡封航影响 进出海南岛的旅客列车调整运行方案.环球网.2021-12-26
注意!琼州海峡这条航线将临时停运3天.海南发布.2024-01-23
【地名探源】海南简称“琼”的由来.海南史志网.2023-07-06
测绘法宣传日|地图使用提示录③:广东、海南两省行政区域、界线在地图上的正确画法.广东自然资源.2024-01-16
第二章 红树林.海南史志网.2023-07-06
琼州海峡铁路隧道方案初步比选分析.中国知网.2024-02-24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座千年丝路古港的“前世今生”.光明网.2024-03-27
第三节 设施.海南史志网.2024-01-23
日寇侵占海口.海口日报.2024-01-23
第一节 解放海南.海南史志网.2024-01-23
第一节 天然航道.海南史志网.2024-01-19
第三节 大型港口 (1).海南史志网.2024-01-19
徐闻港将于26日开港!为你揭开海口到徐闻航运的前世今生.椰网.2024-01-23
铁路运输.海南史志网.2024-01-23
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纪录小康工程 · 广东数据库.2024-01-19
8月30日: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通道全面开工.中国政府网.2024-01-23
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正式开通.央视网经济频道.2024-01-23
1 /1 2003年1月7日,粤海铁路通道轮渡开通。海南省档案馆 供图.人民网.2024-01-23
6000万人次的跨越——琼州海峡跨海铁路轮渡开通20周年.新华社客户端.2024-01-23
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建成.共青团中央新浪客户端.2024-01-23
海南最美旅游公路-值得夸下“海口”!.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07
第二章 海洋渔业.海南史志网.2024-01-23
第二节盐业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7-06
第一章 工业 (2).海南史志网.2023-07-07
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琼州海峡(海南)轮渡运输有限公司被罚3万元.信用三沙.2024-03-03
海南:紧盯突出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24-03-03
《海南省“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07
海南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07
【散文诗】吴军林:我心琼州海峡.中经在线.2024-03-03
百花湛放 | 横渡琼州海峡.湛江日报.2024-03-03
阿里海牙.国学迷.2024-03-27
《元史》阿里海牙传.汉程网·国学宝典.2024-03-27
台风“摩羯”将至 广东徐闻滞留车辆有序等待琼州海峡复航.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