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库尔特·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年11月11日—2007年4月11日)20世纪美国作家,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和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冯内古特擅长通过戏谑、幽默的喜剧形式,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他对美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担忧。

1922年11月11日,冯内古特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德裔家庭。中学时代,冯内古特于肖特瑞奇中学就读,并为美国最早的中学日报《每日回音》撰稿。1940年,冯内古特在康奈尔大学主修生物化学专业,两年后,应征入伍,赶赴欧洲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冯内古特被德军俘虏,到德累斯顿服劳役,亲身经历了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幸免于难后,冯内古特被解救回国,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硕士学位。结束学业后,冯内古特为各大杂志撰稿。1952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冯内古特成为职业作家后,陆续出版《提坦的海妖》《黑夜母亲》《猫的摇篮》等作品。1969年,代表作《第五号屠宰场》出版,连续16周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该小说以冯内古特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的所见所闻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叙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在一次次时间旅行中,观看地球战争,一方面谴责了发动残酷战争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另一方面抨击了野蛮轰炸德累斯顿的英美两国。后来,由冯内古特亲自操刀改编的《五号屠场》同名电影于1972年上映。20世纪70年代初期,冯内古特曾中断小说创作,转而尝试戏剧创作,但很快就重操旧业,于1973年后,冯内古特陆续出版《冠军的早餐》《闹剧》《囚鸟》等小说,同时,创作《搞怪二人组》《哈里森·伯吉朗》《母亲之夜》等电影剧本。2005年,冯内古特完成最后一部传记随笔文集《没有国家的人》。两年后,冯内古特因摔倒导致脑部严重损伤,不幸去世,享年84岁。

作为一名个性鲜明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去世后,美国地区作家协会于2009年给他颁发了作家荣誉奖。冯内古特追求人道主义思想,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主张社会主义,推崇无神论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冯内古特是“美国在世作家中最有才华者之一”。《时代周刊》(时间)称冯内古特是美国反主流文化大师,影响了多位当代重要作家,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小说风气。

人物生平

求学生涯

1922年11月11日,冯内古特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一个德裔家庭,除了父母之外,家中有一兄一姐。20世纪早期,冯内古特家族兴盛,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早期时,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情况,冯内古特的家族也因此破产,家庭经济陷入窘境。

到了中学时代,冯内古特和文字结缘,于肖特瑞奇中学就读时,为美国最早的中学日报《每日回音》(The Daily Echo)撰稿。毕业后,冯内古特成为该报编辑。冯内古特曾说,这段经历让其养成了按时交稿的习惯,这对其日后创作小说产生较大影响。

在巴特勒大学就学时,因教授认为他所创作的故事不够好,冯内古特愤然退学。1941年至1942年,冯内古特进入康奈尔大学,听从父亲和兄长的建议,主修生物化学专业,但是,冯内古特的主修专业成绩并不理想。

在康奈尔大学就学期间,冯内古特仍然坚持创作,并为该校的学生报纸《康奈尔太阳报》(The Cornell Sun)撰稿,两年后,冯内古特升职为该报刊的副主编。

应征入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冯内古特志愿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国第106步兵师,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附近进行军事训练。因经常吃盒饭,所以,冯内古特也称第106步兵师为“盒饭步兵师”。

1944年10月,冯内古特随军赴欧作战。同年12月,德国于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战争。冯内古特所在的6人军营侦察队在用完食物补给后,躲在一个铺满雪的壕沟里。德国装甲部队发现后,对他们发射炮弹。最后,冯内古特等人被迫投降,成为德军俘虏。被押送前往集中营途中,冯内古特等人几次遭受英军误炸,被辗转送往德国萨克森王国州首府德累斯顿南部的大型俘虏营服劳役。由于没有驻军和军事工业,此处也成为德国难民集中处。当时,冯内古特住在德累斯顿的一个屠宰场里,为麦芽糖厂工作。

次年2月,美、英国皇家空军对德累斯顿进行以燃烧瓶为主的轰炸,致使数万无辜平民丧生,这座文化古城也随之成为废墟。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冯内古特进入地下二层的大型地窖,侥幸躲过危机。回到地面后,冯内古特被安排了新任务,将被炸死的尸体从地下室、防空洞及避难所等地,送到城中未被废墟掩盖的公园空地,然后,由德国人焚烧这些尸体,以防病毒传染。三个月后,包括冯内古特在内的俘虏,被解救回国,并被授予“紫心勋章”(美国给普通士兵颁发的荣誉勋章)。

崭露头角

为了提升学历,冯内古特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硕士学位,但毕业前期,教授们一致否决其论文想法,因此,冯内古特并未获取硕士学位。

1947年,冯内古特进入通用电气,成为公共关系作家,在《柯里尔》(Collier's)《世界主义者月刊》(Cosmopolitan)《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等杂志发表文章。

冯内古特笔耕不辍,五年后,发表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该小说讲述了在一座被电脑和智能工程师控制的未来城市里,机器取代了工人,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带领人们发动革命,恢复人能够得到足够尊重的社会,号召人们要直面现实,勇敢斗争。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深受读者欢迎。

职业作家

之后,冯内古特成为职业作家,先后发表了《泰坦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黑夜母亲》(母亲 Night)《猫的摇篮》(Cat's Cradle)《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God Bless You)等作品。其中,1963年发表的《猫的摇篮》(Cat's Cradle)在美国高中英语课上被广泛阅读。

1967年,冯内古特获得一笔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奖金,此项奖金的作用是资助冯内古特创作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累斯顿遭遇轰炸的长篇小说。两年后,冯内古特的代表作《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问世,这部小说的创作素材,正是源于冯内古特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的所见所闻。作品通过叙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在一次次时间旅行中,观看地球战争,一方面谴责了发动残酷战争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另一方面抨击了野蛮轰炸德累斯顿的英美两国。《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出版后,曾高居畅销书榜首,这使冯内古特对青年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过,由于涉及性描写、粗俗语言和暴力场面,该小说一度遭到美国部分学校的封杀。

当冯内古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时,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按照学校规定(即一部高质量作品可作为毕业论文提交),认为他的小说《猫的摇篮》(Cat's Cradle)有一半算得上正经的人类学。因此,1972年,芝加哥大学给冯内古特寄去了硕士学位证书。

尝试戏剧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由于涉及性描写和暴力场面,遭到部分学校封杀和反对,这使冯内古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陷入极度沮丧中。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摇摇欲坠的婚姻带来的苦闷,这些都击溃了冯内古特的精神世界,使他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冯内古特陷入小说创作瓶颈,发誓绝不再写小说。

中断小说创作后,冯内古特转而尝试戏剧创作。1970年,冯内古特完成第一个剧本《生日快乐,旺达·琼》(Happy Birthday,Wanda June)创作,该戏剧于纽约纽约百老汇剧院上演。

之后,冯内古特改编创作电影《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于1972年上映。该影片描述了主角在某天晚上经历复杂多变的噩梦,梦中的他穿梭在纳粹集中营和未来星球世界,见证了战争对人类生存的伤害。

重操旧业

1973年,冯内古特突破了小说创作瓶颈,陆续出版《冠军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闹剧》(Slapstick)《囚鸟》(Jailbird)《神枪手狄克》(Deadeye Dick)《加拉帕哥斯》(Galapagos)《蓝胡子》(Bluebeard)等小说。这段时期,冯内古特同时坚持戏剧创作,先后创作《搞怪二人组》(Of Another Kind)《哈里森·伯吉朗》(Harrison Bergeron)《母亲之夜》(母亲 Night)等电影剧本。这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平,在评论界,褒贬不一。

在这段时期,由于抑郁症发作,冯内古特于1984年在纽约家中吞下大剂量安眠药试图自杀,后经抢救,最终脱离危险。

1997年,冯内古特发表小说《时震》(Timequake),并宣称这是他的封笔之作。该小说延续了科幻主题,通过设定故事中的人们回到十年前,重复上演以前的生活困境和人生烦恼,表达了冯内古特对人类命运的关切。2001年,中文译本《时震》(Timequake)出版,译者虞建华评论说“很难为《时震》写出一个故事梗概,因为《时震》没有完整的故事”。

晚年生活

《时震》(Timequake)之后,冯内古特不再专注小说创作,而是继续尝试创作其他艺术。

在戏剧方面,由冯内古特编剧创作的电影《王牌战将》(Breakfast of Champions)和由冯内古特主演的电影《浪子回头》(Never Down),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上映。在此期间,冯内古特也开始进行随笔创作,随笔作品《上帝保佑你,科维卡恩博士》(God Bless You)和《没有国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发表。

其中,《没有国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作为冯内古特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出版几周后,就登上各大网上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为此,出版方立即决定从原来的五万册加印到十一万册。在这部作品中,冯内古特不再展现幽默,他认为自己面对太多的打击和失望,幽默已经无法再发挥作用。作品中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左派杂志《当代》(Chicago Tribune)上,每月发表的专栏文章,涉及社会制度、战争、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小布什政府等话题,涵盖了冯内古特对文学艺术的评论、对战争的看法、对当下时局的针砭,以及对往事回顾时的感慨和议论等。对于这部作品,年过八旬的冯内古特称之为“暮年的一杯好香槟”。

1999年11月11日,为了向冯内古特致敬,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5399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冯内古特星”。八年后,冯内古特因在曼哈顿居所摔倒,严重损伤脑部,经过数周治疗,冯内古特于2007年4月11日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84岁。

家庭关系

原生家庭

冯内古特的父亲是建筑师,他的母亲是啤酒酿造业的管理者。父母喜爱德国文化,经常用德语对话,但是,德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他们十分失望,所以,冯内古特出生后,他们没有让冯内古特学习德语,也没有将喜爱的德国文化传授给他。

冯内古特和父母曾就读同一所高中——肖特瑞奇中学。他曾提到,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至1933年),母亲为了赚钱,参加了晚间短篇写作班,因此,在写作方面,冯内古特认为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冯内古特的母亲是一位极具智慧和修养的女性,但是,困窘的家庭生活使她的精神大受打击。1944年,冯内古特在进行军事训练期间,回家探望母亲,发现其服用安眠药和乙醇自杀了,此事给冯内古特留下了沉重阴影。

冯内古特的姐姐艾丽斯是冯内古特的忠实读者,姐弟二人感情深厚。但是,1958年,艾丽斯患癌去世,同年,姐夫死于火车撞车事故。之后,冯内古特收养了姐姐的三个孩子,即泰格、吉姆和斯蒂芬。

1997年,年长冯内古特八岁的兄长伯纳德患癌去世。伯纳德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系,是物理学家和雷暴研究专家,其最闻名的是发现了碘化银引发降水的可能性。

婚姻及子女

1945年,冯内古特回到美国,与高中恋人珍妮·玛丽·考克斯结婚,定居芝加哥,夫妻俩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马克、伊迪斯和纳奈特。

1970年,冯内古特因信仰分歧与妻子珍妮分居,1979年,二人正式离婚。同年,冯内古特和摄影师吉尔·克雷曼兹结婚。冯内古特十分喜爱克雷曼兹,称赞她“独自一个人经营的新闻摄影社,她既写稿又搞研究,既摄影又谈生意,独揽一切”。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以上参考资料:

短篇小说集

以上参考资料:

其他

以上参考资料:

立场和倾向

人道主义思想

反战思想

冯内古特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0世纪美苏冷战的发生,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以及后现代人类社会的危险性,同时,这些政治事件也培养了他对时事的敏感度。1964年,美国大学生开始反战运动,反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冯内古特愈加认清了美国政府野蛮侵略他国的真相,同时,也越发坚定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生命价值,反对一切战争。冯内古特四处演讲,表达自己反对战争的立场,呼吁“不要去支持或让他人支持战争”。在小说《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中,冯内古特通过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映了自己的反战思想。

尊重人性

冯内古特呼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要尊重人性,维护人的尊严。在后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后果之一是机器逐渐代替人工劳动,工人被剥夺了谋求生存的途径,失去了职业,也失去尊严。在小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中,冯内古特通过表现机器的尽善尽美,讽刺科技取代人类,导致人性丧失。作品强调文化环境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作用,消解技术至上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提醒人们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发人深省,尖锐地批判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推崇社会主义

时代周刊》(时间)曾评价:“冯内古特是当代乔治·奥威尔。”奥威尔主张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各个阶级都必须改变他们的习惯和意识形态,消除阶级隔阂。

受其影响,冯内古特主张将社会视作整体,基于公众利益管理、分配不同的资产。冯内古特推崇的理想社会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建立友谊的乡亲社会,为了确保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能够维持亲密,冯内古特认为要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上,牺牲个体独特性。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学会了如何去爱周围的人。正如《泰坦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的主角康斯坦特即使经历所有苦难,也不要怨恨世界和人生,而是要继续爱人。

推崇无神论

“宗教无神论者”是冯内古特对自我的评价。1970年,冯内古特和基督教信仰者妻子珍妮离婚。

冯内古特没有宗教信仰,他在长篇小说《猫的摇篮》(Cat's Cradle)中,暴露了宗教和政府狼狈为奸的真相,当政府和经济改革都无法改变人民的贫困时,“宗教”给了人们希望,为了增加政府的权威,宗教领袖把谎言当做职业,四处向人们宣传教义,让人们相信政府能够帮助他们改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作品中,冯内古特通过表现政府和宗教相互利用的丑恶行径,反映了美国政府的无耻和宗教的伪善。

创作特点

主题

科幻主题

冯内古特擅长创作科幻主题小说,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趋向机械化。小说中,冯内古特通过表现机器取代人工劳动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与文化。《自动钢琴》(Player Piano)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纽约州伊利姆市,该城市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城市,冯内古特通过表现这座极度机器化、自动化的未来城市,反映美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即机器取代人类,导致工人失去职业,生活贫苦。

生态主题

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他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思考。

一方面,冯内古特关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比如在《冠军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中,冯内古特批判式的描写了百尾海雕的灭绝事件,强烈抨击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径。冯内古特致力于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坚决抵制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

另一方面,冯内古特也强调人类不要忽视科技的潜在危险,防止出现机器取代人类,人类被机器统治的情况。比如,在《猫的摇篮》(Cat's Cradle)中,冯内古特反复表达自己对科技的担忧,虽然科技维护了美国人的安逸生活,但也为美国军队提供了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具有毁灭性的武器。

技巧

黑色幽默

作为美国黑色幽默的重要代表人物,冯内古特擅长通过幽默的语言塑造荒诞的人物,揭露社会现实,并试图寻找现实世界的出路。“反复重复”是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叙述特征,即作品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同一个叙述语言。比如《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中,“就这么回事”反复出现,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浸入式叙事

作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浸入式叙事是冯内古特的创作技巧之一。通常来说,冯内古特在作品中,会以其中一个人物身份出现,拉近读者和故事的距离,打破读者对小说世界的幻想。

冠军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由第三人称叙述,中间不断插入第一人称“我”的浸入式叙述。这个“我”通常是作者本身,他们走进故事,打破看上去独立的小说世界。《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中,冯内古特通过故意暴露写作思路的痕迹,揭示了叙事世界的虚构性,体现了“精神分裂症式”的写作特点。

荣誉与影响

人物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黑色幽默是冯内古特对小说创作的艺术创新,他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形式,在科幻小说中,注入黑色幽默和道德意义,提升小说的严肃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影响了诸多文学大师。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直言:“假如没有冯内古特,也许就没有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作家特德·姜曾在作品《你一生的故事》中,直接引用《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的原句:“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在文学评论界,自20世纪60年代后,就有诸多学者对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进行专项研究。美国学者福斯特在博士论文《战后美国历史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含糊性:对冯内古特部分黑色幽默小说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冯内古特黑色幽默小说中的道德观。

传播影响

在冯内古特的创作生涯里,冯内古特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和剧本,在1960年美国大学校园里,冯内古特的小说备受欢迎,被称为“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拥有广大读者群。

作为美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店,“巴恩斯与诺贝尔”(Barnes and Noble)将冯内古特的画像作为书店的标志之一。2000年,冯内古特当选为“纽约州作家”,两年后,纽约市长为祝贺冯内古特八十大寿,宣布“11月11日”为纽约的“库尔特·冯内古特日”。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被誉为“终结了越南战争的神作”,该小说一经出版,就连续16周登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畅销书排行榜,并且,入选《时代周刊》(Time)的“百大永恒经典”、美国现代图书馆的“百大永恒经典”。在《没有国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中,冯内古特回忆了人生诸多重要时刻和历史事件,该书于2005年出版,两年时间售出40余万册,连续8周登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榜,被10多个国家引进。

除了文学领域,冯内古特也影响了诸多其他领域的创作者。日本著名导演今敏曾表示《未麻的部屋》与《千年女友》的灵感都来自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 Five)。

人物评价

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冯内古特是“美国在世作家中最有才华者之一”。

美国文学评论者丹尼夏·史密斯评价冯内古特,说:“在他(指冯尼古特)的《毛的摇篮》(Cat's Cradle)《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God Bless You)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黑色幽默及其敏锐的道德洞察力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的气质,并唤起了一代人的想象。”

作家约翰·艾文称,冯内古特会为被社会伤害的人们而感到难过,所以,冯内古特是“情感跨度很大的作家”。

村上春树在访谈中,提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读库尔特·冯内古特和理查德·布劳提根的书,他们都很有幽默感,但同时也写严肃题材,我喜欢那种类型的书。我第一次读他们的作品时惊异于竟然还有这样的书,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别笑》评价冯内古特:“整个19世纪下半叶,马克·吐温美国带来了惊喜和欢乐,而在20世纪下半叶,冯内古特做了同样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接地气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辛辣的讽刺高手,敏捷地掷出无穷的黑色幽默和尖锐的妙语,不管人生和时代如何艰辛,两个人都成功笑到了最后,事情就是这样。”

时代周刊》(时间)称冯内古特是美国反主流文化大师,影响了多位当代重要作家,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小说风气。他被许多作家公认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但他书写的深刻性却从未受限于这一门类。他也是一位戴着幽默面具的悲观主义者,被誉为怀有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文学家。

《时代周刊》(Time)称冯内古特为“当代的乔治·奥威尔”。

冯内古特去世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悼念文章,称冯内古特为“一位唤起了他的时代想象的作家”。

人物轶事

写信反对禁读《五号屠场》

《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问世后,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图书馆曾将其列为禁书,因为审查人员常称其内容“淫秽”。

1973年,地方教育委员会主席科马克·麦卡锡要求焚毁所有的《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同年11月16日,冯内古特致信麦卡锡表达他的气愤和失望之情。他在信中写道:“你们在行使教育年轻人的权利时是智慧而成熟的,那么你们就应当承认,你们谴责、焚毁书籍,是给自由社会中的年轻人上了糟糕的一课—况且那些书你们连读都没有读过。你们也应当让孩子们接触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信息,这样他们才会更有能力去做决定、去生存。再次重申:你们侮辱了我,我是个好公民,我很真实。”

控告烟草公司

冯内古特的幽默不仅表现在作品创作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2006年,冯内古特在接受《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杂志采访时,拿自己的死亡开玩笑,他说:“从12岁还是14岁就开始抽不带过滤嘴的PallMalls烟了。所以我要控告制造商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你知道因为什么吗?肺癌?不是。因为我今年都83了。骗人的杂种们!布朗和威廉森在烟标上说好要取我的老命的。但是,他们的烟屁用都不管。”

个性签名

冯内古特会赠送读者书籍,书籍扉页上,除了签名,冯内古特也会在名字字母中间画“*”字符号。对此,他解释为:“这是我的肛门符号,我把我的肛门画在里面了。”

自我打分

在成为作家后,冯内古特给自己的每部作品都打上评级,从A+到D不等。

参考资料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冯内古特: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辑.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 Vonnegut Jr.的全部作品(33).豆瓣电影.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人生战场.澎湃在线.2023-05-18

..2023-05-18

库尔特·冯内古特:一颗被命运击败的铜豌豆.钱江晚报.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2023-05-18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Retrieved from .2023-05-18

《五号屠场》再掀“冯内古特热”.大众日报.2023-05-18

..2023-05-18

冯内古特的幽默与奇思.新民周刊.2023-05-18

..2023-05-18

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新京报.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