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藏语:གནམས་ལྕགས་འབར་བ།,英语:Namcha Barwa或Namjag Barwa),藏语意为“直刺蓝天的战矛”,曾用名那木卓巴尔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米林市、墨脱县、波密县交界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内侧,是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山峰、以及东段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第15高峰。
南迦巴瓦峰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时期,峰体外形呈角峰状,有三条山脊,地表的岩石主要是变质岩系。该山峰面临雅鲁藏布大峡谷,受地形地貌和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由于地势起伏变化很大,南迦巴瓦峰一地并存各种气候带,独成一特殊的气候生态区域。南迦巴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差异,并孕育了大规模的冰川及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南迦巴瓦峰集中了从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的植被类型,并且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猫、喜马拉雅鬣羚等。
南迦巴瓦山区主要生活着藏族等少数民族,是藏传佛教文化中重要的神山之一。由于宗教信仰习俗和极高的攀登难度,南迦巴瓦仅有1992年的一次登顶记录。当地围绕南迦巴瓦峰大力发展旅游业,山脚的索松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成为知名景点。
命名
“南迦巴瓦”(藏语:གནམས་ལྕགས་འབར་བ།)在藏语中意指“直刺蓝天的长矛”,来源于《格萨尔王传》记载,“门岭一战”中,格萨尔王询问手下这是什么山,手下说:“好像幡矛竖空中,那是炽热霹雳叉俄山。”也有说是“雷电如火燃烧”之意。由于山形独特,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容,又得名“羞女峰”。曾名那木卓巴尔山,藏语意为“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有“众山之父”之称。
位置境域
南迦巴瓦峰的地理中心坐标为29.63°N、95.06°E,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米林县、墨脱县、波密县交界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内侧,与加拉白垒峰隔江对峙,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最高峰。山峰面临雅鲁藏布大峡谷,身侧有多雄拉山,雅鲁藏布江在其脚下拐弯进入南亚次大陆,北倚念青唐古拉山脉,东邻横断山脉。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峰,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
成因
南迦巴瓦峰产生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是印度与欧亚板块在印巴境内的西喜马拉雅构造地带碰撞形成的结果。结合古地理格局研究的生物地理证据和地层、构造、火成岩及同位素年代证据,可以判定南迦巴瓦峰所处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大致为6500万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变质岩的原岩在大约5000万年开始向亚洲大陆深处俯冲,在约3000万年达到约50千米的最大深度后开始折返,并在约5000万年前返回到地表,构成这个世界上最大、最高山脉的核心。印度板块在向北推进的过程中,东部楔入亚欧大陆,形成了拇指状的南迦巴瓦构造结,北东向倾斜的背斜构造,宽约30~40千米。
地理特征
气候
总体来说,南迦巴瓦峰属于藏东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但由于地势起伏变化很大,一地并存各种气候带,独成一特殊的气候生态区域。随着山地海拔的增加,水热分配和组合的变化形成典型的垂直地貌带。由于南迦巴瓦峰海拔较高,对南亚季风的阻挡,使得该地区南北坡局地气候有较大差异。以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为界,南迦巴瓦峰南坡主要为山地热带、亚热带气候,而北坡主要为高原温带气候。
受到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半年,当南支西风气流绕过高原南侧时,可把干暖的热带气团引至高原东南麓,加之北部重叠的高山,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南边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又容易北上。使得该地区的冬季异常温暖湿润;夏半年,西南季风强盛,区内又处于迎风坡,降水极为丰沛。
此外,南迦巴瓦峰气候分布也具有山地气候特征,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具体来看,分为如下气候带:
地质
南迦巴瓦峰地区的地质构造分属喜马拉雅山脉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及冈底斯构造带,地壳结构和物质分布很不均匀,是多体系复合的构造应力集中区。喜马拉雅构造带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内侧及其顶端加拉白垒峰山地,属前寒武纪古老隆起区。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处于喜马拉雅构造带之北,大体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展布,系由大拐弯群绿片岩带及侵位的蛇绿岩套所构成。冈底斯构造带包括岗日嘎布、通麦镇、波密、格当以及林芝市等地,也是一个与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形态相似的弧形构造带,被卷入的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可能还有三叠系,同时有大量燕山期,喜马拉雅山脉期简称喜山期的花岗石穿插其间,构造变形以复式褶皱为主。
南迦巴瓦峰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核心位置,也是东喜马拉雅与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脉的交汇地带,高耸陡峭,发育大量断裂构造。山体呈现北北东向,构造上属于接近东西向的复式褶皱。山峰从上往下依次为高山冰雪作用带、高山寒冬风化作用带、坡面洪流和重力作用带、山麓谷底流水作用带。
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表的岩石主要是变质岩系,少部分地区出露岩浆岩,尚未发现沉积岩。以片麻岩类与片岩类成母岩石为主,局部为花岗岩与花岗衫长岩。南迦巴瓦峰作为印度板块的一部分,随着陆地的漂移已北移了15个纬度之多。该地区地壳超过了地壳平均厚度,具有双层地壳的特征。大峡谷地处印度板块向北突出的最前沿,地应力沿着东西向的地缝合线向两端转折部位迁移和集中,决定了该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殊和强烈。
地形地貌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海拔7782米,峰体外形呈角峰状。雅鲁藏布江围绕南伽巴瓦峰形成壮观的马蹄形大拐弯。雅鲁藏布江江面到南迦巴瓦峰峰顶相对高差一般在5000米以上,构成岭谷高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地区高山峡谷地貌的基本特点为:山体和河谷受构造控制,倒置地貌典型明显。季风型海洋性冰川地貌独具特点。垂直地貌带齐全,成层地貌有多级。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南迦巴瓦峰主要有西北山脊、东北山脊和秦岭脊三条山脊。东北山脊蜿蜒约30千米,直抵雅鲁藏布江岸,脊线上有6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头凹凸起伏;南山脊2000米处的乃彭峰,海拔7043米,乃彭峰与南迦巴瓦峰之间的山口称之为“南坳”。南迦巴瓦峰的三大坡壁大都是被冰雪切割成风化剥蚀的陡岩峭壁。坡壁上基岩裸露,残留着道道雪崩留下的沟溜槽,峡谷之中还布满巨大冰川。
土壤
南迦巴马峰海拔1100米以下主要分布黄色赤红壤,土层浅薄。海拔1100~1900米主要分布山地黄壤,土壤发育成熟,层次较分明,以黄色为主。海拔1900~2300米主要分布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发育较成熟,层次较分明。在南坡海拔2300~2800米和北坡3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山地棕壤,南坡有机质积累较多,土壤呈酸性反应,北坡有机质积累较低,土壤呈中性反应。在南坡海拔2800~3600米和北坡3200~4100米主要分布山地漂灰土,由浅及深分别是黑棕色壤土、灰白色砂壤土、棕色轻壤土、半风化的母质岩。在南坡海拔3900~4300米和北坡4500~4700米主要分布高山草甸土。在南坡海拔4800米以下和北坡5000米以下主要分布高山寒漠土。
水文
河流
南迦巴瓦峰河流众多,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南迦巴瓦峰地区的主要河流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金珠曲、锡约尔河。此外,还有流到中国国境外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丹巴曲、西些尔河、希曼曲、西巴霞曲等河流,东北角还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支流康玉曲等。该地区的河流均为外流河,属印度洋水系。
当雅鲁藏布江干流流经朗县的支流金东曲汇入口下游约6千米后便流入南迦巴瓦峰地区,河道围绕南迦巴瓦峰呈马蹄形大拐弯。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河段长度为678千米,集水面积为5.2万平方千米,干流落差2877米。河川径流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南迦巴瓦峰地区雅鲁藏布江支流密集,尼洋河、帕隆藏布、金珠曲、锡约尔河是主要的支流,此外还有那姆曲、里龙普曲、仰桑曲、宁贡曲、昔勒帕抵曲等。
冰川
南迦巴瓦峰雪线以上冰雪作用强烈,大量发育季风型海洋型冰川,冰川积累区降水补给丰富,冰川消融强,运动速度快。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对较高,沟谷长且纵比降小,山谷冰川发育;而西北及北坡地形陡峻,大量冰斗冰川、悬冰川发育。海洋型冰川地质地貌作用强烈,常因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引发崩塌、冰川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南迦巴瓦峰地区共有冰川46条,面积219.49±4.20平方千米,平均冰川规模为4.77平方千米。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发育在海拔2900米~7300米之间,其中以海拔4000米~6000米之间冰川分布最为集中。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表十分发育,共15条冰川有表碛覆盖,面积达到47.59±2.73平方千米。南迦巴瓦峰地区在气温显著升高的背景下,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冰川对气温更加敏感,因气温升高引起冰川消融所带来的物质损失超过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导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普遍萎缩。
则隆弄冰川分布在山峰海拔7782米处,可向下延伸至2950米。该冰川是一条大型山谷冰川,是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过实地考察的第一条跃动冰川。该冰川发源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处附近的则隆弄巴,从而取名为则隆弄冰川。
卡钦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易贡藏布北侧,沿雅鲁藏布大峡谷分布,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是中国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育的一个中心。该冰川呈东南走向,长度35千米,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海洋性冰川。总面积约172平方千米,主冰川面积152平方千米。雪线海拔4510米,冰舌末端伸入到海拔2530米的森林。
生物
动物
南迦巴瓦峰地区分布有两栖动物20种,爬行纲25种,鸟类记录到16目,46科,232种;采集到25万号昆虫标本中,分属19目197科1170属,近2000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共14种:云豹、豺、金猫、大灵猫、喜马拉雅鬣羚、不丹羚牛、赤斑羚、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灰腹角雉、黄喉雉鹑、林麝、马麝、黑麝,以及国家II级保护动物22种。
南迦巴瓦峰有茂密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动物种类繁多,记录到有欧洲狗獾、黄鼬、黄腹鼬、棕熊、灰头小鼠、黑白飞鼠、灰鼯鼠、大噪鹛、白尾梢虹雉等;药用动物有鳞甲目、脆蛇蜥、眼镜王蛇等;观赏动物有长尾叶猴、蓝喉太阳鸟、藏马鸡、红腹角雏等。
植物
南迦巴瓦峰集中了高等植物3000余种,集中了从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的植被类型,构成世界山地最完整的自然垂直带谱。森林资源丰富且特色明显,由下向上依次排序是山地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杜鹃林,是中国山地森林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该地区的植物种类占青藏高原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二。该地区是中国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且珍稀度高,稀有性和特有性极其明显。目前已发现维管束植物5039种,苔藓植物512种。有大量西藏特有种,其中以墨脱命名的植物达到40多种,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崖爬藤、巨柏、西藏柏木、林芝云杉、西藏天料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20余种,包括滇桐、长蕊木兰、穗花杉等,也是中国一级保护植物、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旗舰物种-巨柏的核心分布区。
南迦巴瓦峰天然林区面积广,资源丰富,海拔1100米以下以准热带季雨林植被为主。海拔1100~190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藤本、附生两种植物较为丰富。海拔1900~2300米植被为半常绿阔叶林,存在附生和草本植物。在南坡海拔2300~2800米和北坡3200米以下,植被以云山铁杉、高山松为主。在南坡海拔2800~3600米和北坡3200~4100米,地表有苔藓植物覆盖。在南坡海拔3900~4300米和北坡4500~4700米植被类型多样,有灌丛、草皮层等。在南坡海拔4800米以下和北坡5000米以下主要生长高山垫状植被。南坡有机质积累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谷底内,生长千果榄仁、红椿木、假玉桂、小果紫薇等珍稀热带用材树种。在南坡海拔11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生长壳斗科植物和樟科植物,壳斗科植物木质坚硬,适合用于制造家具;樟科植物是名贵的芳香木材,用于制造香料。在高山针叶林中,生长材质优良、细致的铁木衫,主要用于建筑、排船,还有纹理通直、均匀细致的冷杉属,被广泛用作建筑、枕木、板材家具等原料。
菌类
南迦巴瓦峰拥有独特且优越的自然环境,其种类繁多且茂密的森林,树木高低交错和成层的枯枝落叶、青苔,腐殖质肥厚等条件,为腐生、寄生或共生等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真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该地区集中了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及热带真菌菌种。该地区有大型真菌400余种,约占西藏自治区大型真菌种数的80%,中国大型真菌种数的60%。真菌种类占西藏大型真菌种数的91%。
在海拔500~1100米之间,该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生长有毒伞属、小菇属、红菇属、乳菇属等多种真菌。在海拔1100~2400米之间,生长鸡油菌、灰喇叭菌、虎掌刺银耳、紫薇菌、木耳、茶银耳等多种食用菌。在海拔2400米以上,窝柄黄乳菇、美味红菇、铆钉菇、环锈伞、丝盖伞等分布较为广泛。
自然灾害
山地地形导致该地区自然灾害多发,主要有地震、泥石流、塌、河谷滩地风化等。南迦巴瓦峰位于主要强地震带,自1911年以来发生地震200余次。1950年曾发生8.8级地震,雅鲁藏布江被堵断流。南迦巴瓦峰是中国泥石流活动最发育、规模最大、类型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泥石流河沟至少有54条,主要垂直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的东南河谷区活动带、2300~3300米活动带、西北坡2800~3300米活动带。南迦巴瓦峰的崩塌与滑坡类型多、规模大,且时常发生,是该地区较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在高寒地区,由于地表基石常年经受风化,断裂后的岩块、岩屑发生崩落,形成巨大的岩屑与石河,在缓坡处堆积起来。除此以外,由于流水或地震作用所致的大型崩塌和崩落堆积,广泛分布于大小河谷或山麓带。
此外南迦巴瓦峰内还有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过实地考察的第一条跃动冰川—则隆弄冰川。跃动冰川具有分段脱落、快速跃动的特点,在快速跃动时冲入森林带或跃入江中堵塞江河,淹没村庄及森林。由于南迦巴瓦峰内地形切割严重,雪崩分布广泛且频率高。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南迦巴瓦峰所在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在尼洋河边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骨和墓葬群,考古表明早在4000~5000年之前,林芝地区已有人类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
13世纪中叶,西藏自治区即吐蕃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此后,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包括雅鲁藏布江两岸等区域在内的西藏始终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族群和文化
珞巴族为居住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县、墨脱、隆子县一带。珞巴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珞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基本使用藏文。1965年被中国政府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位于喜玛拉雅山脉东端南麓的墨脱县境内的珞巴族人,由于交通不便,远离现代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着较独特的生活习俗。珞巴人以擅长在原始森林中狩猎而著称。珞巴族的许多传说中,他们祖先曾经有过“穴居”“树巢”的历史,经过漫长时间的实践,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地处高山峡谷的珞巴人极为崇拜自然,祭祀土地森林、山神和五谷之神是其主要内容。有些部落人视蛇虎为图腾,严禁亵读和伤害。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门隅和上珞渝地区。“门巴”的意思为“生活在门隅的人”,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该民族人民的称呼。大约在吐蕃王朝统一西藏自治区诸部以前,门巴族已经形成。1964年,门巴族被中国政府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但是方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大都通晓藏语。该族人主要信仰苯教(西藏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地带的农耕人和高原地带以放牧为主的古羌人等族群。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前期,是有4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字母的拼音文字,自左向右书写,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藏族先民最初信仰“苯教”,在公元7世纪后开始信仰藏传佛教。大多数藏族人信奉藏传佛教中的黄教,也有一小部分信奉红教、花教、白教等。
登山活动
由于南迦巴瓦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该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使得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清宣统二年(1910年)英国人在南迦巴瓦峰地区进行探险活动。此后,各国登山者进行了多次登顶尝试。1960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西藏登山队就派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前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侦察南迦巴瓦峰。1984年中国登山队开始攀登南迦巴瓦峰。
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于9月11日进山开始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他们于10月11日到达6900米的五号营地,由于山上连降大雪,于10月21日撤回到4850米的二号营地。10月24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向上攀登,由于天气突变,攀登者只好就地宿营。1992年10月30日早晨8点30分,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功登顶南迦巴瓦峰。
旅游建设
位于林芝市米林市派镇是最佳观看欣赏南迦巴瓦峰的位置之一,每当春天到来,沿江数十里的桃花盛开,其独特的景色吸引各地大量游客。2020年开始,南迦巴瓦峰景区将投资建设从直白村至南迦巴瓦峰雪线的索道,建成后将是世界海拔最高,也是自治区第一条高山索道。届时游客可近距离欣赏南迦巴瓦峰。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开发南迦巴瓦峰滑雪登山资源,于2021年12月31日,举行了以“圆梦冬奥,同享未来”为主题的西藏自治区迎2022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滑雪登山活动暨冬令营,吸引许多滑雪爱好者参与。
交通运输
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和地势条件复杂,修建交通基础设施的难度较大。位于该区域的墨脱县由于地形复杂等原因,曾长期未能修竣工事,物资往来运输只能依靠人力畜力。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千米的墨脱公路放贯通运营,公路修通极大方便了墨脱人民的出行就医就学,保障了当地民生和建设需要的物资。
进山路线
从拉萨市沿川藏公路东行至八一镇,再沿尼洋河南下,经雅鲁藏布江岗嘎大桥到米林县城。从米林县城沿雅鲁藏布江东行91千米至派镇,从派镇沿简易公路北上18千米,经大渡卡至格嘎,然后步行至海拔3512米的南迦巴瓦登山大本营。
科考勘测
为发展登山和高山科学考察事业,中国科考队从1982年起,开展对南迦巴瓦峰的攀登和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登山科考队前后四次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先后参加考察的有科研和大学院校的24个单位,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大气物理学等个21专业的100余人次。考察范围是以南峰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内侧为主,涉及到米林、波密、墨脱县等地。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地址、气候等特征得以获得进一步测评和研究;此外,科考专家还曾在此施放探空气球、定高平飘气球等,在地面设有气象站配套观测。
此次科考发现,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原始森林,保持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少受到污染的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因此,南峰地区是发展高山科学旅行、登山及科研事业,建立高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场所。科学考察在这方面提供了客观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对本区丰富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公路交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科学上的依据。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冰川消退
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面积1980年~2015年共减少了75.23±4.67平方千米,其中有17条冰川完全消失,面积为9.76±0.07平方千米,剩余46条冰川面积减少了65.47±4.60平方千米。南迦巴瓦峰地区在气温显著升高的背景下,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冰川对气温更加敏感,因气温升高引起冰川消融所带来的物质损失超过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导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普遍萎缩,气温升高是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垃圾污染
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不断增加,导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根据2018年官方统计的旅游人数3300万人次推算,全年仅游客产生的废弃饮料瓶就达到4342吨。这些饮料瓶无法降解,只有转运回内地才能回收利用。由于收集、转运成本过高,80%以上的饮料瓶只能在当地被填埋,污染了空气,也一定程度加速了冰川的消融。冰川消融与空气污染、垃圾污染都有关系。很多垃圾会在风化以及冰川融化、雨水冲刷的过程中移动,最终进入河流或海洋,造成水体污染。
环境保护
2023年9月10日,首届“南迦巴瓦—西藏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论坛”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办。论坛以“科考揭示高原环境变化机理·共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科考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旋律是变暖、变湿、变绿、变暗。气候变化对碳循环有显著的正反馈作用,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总量每年1.3亿吨,碳排放量每年7500万吨,已经实现了碳盈余5500多万吨。
2017年,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成立,基金用于表彰在喜马拉雅山峰所在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团体和个人。此外,为解决垃圾污染问题,西藏自治区各地成立美丽公约志愿者服务队,并设立多个简易分类存储点,仅2019年志愿者队伍的行动就超过2000次。
2015年,西藏自治区启动《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保护规划》,划定了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横断山脉南段、羌塘高原——三江源地区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对其实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同时运用法治手段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风景名胜
索松村
索松村是一个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北岸的小村落,依山傍水,被背靠的南迦巴瓦山所环抱,面朝雅鲁藏布江。村落里保留有传统藏式房屋和古栗树、古桃树等珍稀树种,该地可观赏桃花和南迦巴瓦峰日落。索松村坐落在几百米高的山崖上,山下是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近在眼前。三月是索松村的旅游旺季,大量游客前往该地游览桃花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在峡谷内的东经95º,北纬29º附近,建有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91.68万公顷。保护区内发育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山地植被类型,为西藏境内具有热带生物类型的区域之一。保护区由聂拉藏布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布裙湖风景保护点和德阳沟羚牛保护点三部分组成。2020年11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为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授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南迦巴瓦观景台
南迦巴瓦观景台位于大峡谷宜淀村与格嘎村之间一处凌空般突出的山腰台地上,这里是观赏南迦巴瓦诸峰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急流险滩的最佳位置,以此观景台为中心环视,恰若一幅360度的大峡谷入口段全景画面。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南迦巴瓦峰的得名于神话传说。相传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曾是两兄弟,南迦巴瓦嫉妒加拉白垒个子高,在月黑风高之时将加拉白垒杀害并将头颅丢至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命令南迦巴瓦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所以,加拉白垒峰顶是圆圆的形状,像“无头山”;南迦巴瓦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除此以外,南迦巴瓦峰主峰高耸云天,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在此聚会和煨桑,高空风造成的旗云便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大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南迦巴瓦行旅音乐计划
《南迦巴瓦》是音乐人A.J.ALEX\u0026YAN ONE行旅音乐计划中的西藏自治区篇。音乐作品《南迦巴瓦》由四个乐章组成,亡灵经各一句做首尾引。幽闭黑暗,大气磅礴,兼有雪山的静谧肃穆和雪崩般的壮烈,其录制背景有史诗感,也有奇景与震后感触之下对湖泊、高原、大地与雪峰的自然敬畏。音乐人A.J.ALEX与YAN ONE与跨界小提琴手KUN、青海省艺术家DESOLATE荒凉、印度的TARA以及印度草乐队、Be Persecuted等客座乐手后期合作,混合了黑金属、氛围、管弦等多种音乐元素,将西藏自治区,印巴的地方音乐特色引入其中。《南迦巴瓦》是A.J.ALEX\u0026YAN ONE对特殊时光与事件的又一次行旅记录,是属于这个地区的自然乐章。
参考资料
Namcha Barwa or Namjag Barwa (南迦巴瓦峰) – Climbing, Hiking & Mountaineering information.mountain forecast.com.2023-06-16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06-19
神奇的南迦巴瓦峰.西藏旅游攻略网.2023-04-11
喜马拉雅南麓 山地高差造就的缤纷世界.中国国家地理.2024-04-08
南迦巴瓦峰.西藏在线.2023-04-11
南迦巴瓦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1
南迦巴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山峰.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7
南迦巴瓦峰卫星地图.Bigemap地球在线.2023-04-11
西藏开展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人民网.2023-09-22
养在深闺的珞巴文化.林芝市旅游发展局.2023-07-07
南迦巴瓦峰攀登历史.西藏旅游网.2023-07-07
西藏举行迎冬奥滑雪登山活动 在南迦巴瓦峰体验速度与激情.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4-12
【南迦巴瓦】带你看中国最美雪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4-03-03
中国最美的山,凭什么是南迦巴瓦?.腾讯新闻.2024-03-04
南迦巴瓦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3-04
变质岩—破解喜马拉雅山形成奥秘的“黑匣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4-03-04
1980 - 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冻土期刊.2024-03-05
31年前的今天:定了!地球最深的峡谷在中国.今日头条.2025-04-25
卡钦冰川.西藏在线.2023-04-12
南迦巴瓦登山科考.中国西藏网.2024-03-10
雅鲁藏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3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国西藏网.2024-03-10
历史.林芝市人民政府.2024-03-13
吐蕃王朝.西藏在线.2024-03-13
西藏历史.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3-1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光明网.2023-08-11
西藏历史.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2023-08-11
漫述墨脱门巴族雕塑.大众网.2023-08-13
门巴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08-13
门巴族简介.墨脱县人民政府网.2023-08-13
藏族-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09
中日联合登山队征服南迦巴瓦峰.历史上的今天.2024-03-11
南迦巴瓦峰.mountainfree.2024-03-11
西藏:花开南迦巴瓦.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4-12
2020年林芝各景点大升级!将建南迦巴瓦峰雪线的索道、呐喊喷泉…….澎湃新闻.2024-03-12
西藏探索在喜马拉雅山脉开展滑雪登山项目.中国政府网.2024-03-12
天堑变通途——雪域高原十年交通变迁记.南京广播电视台.2023-09-22
他们要为喜马拉雅建“帽子”,让1900万个塑料瓶消失.保护地研究物种库.2023-07-04
喜马拉雅山已成巨型垃圾桶?!乱扔行为屡禁不止,清理者欲哭无泪.山西晚报.2023-07-04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2023|西藏·南迦巴瓦论坛在林芝举办.中国西藏网.2024-03-12
致力推进高山环境保护 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成立.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2023-10-10
他们要为喜马拉雅建“帽子”,让1900万个塑料瓶消失.关注森林网.2023-10-09
西藏运用法治手段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日报.2023-06-24
米林市人民政府网.摄影师镜头下的索松村.2024-03-12
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西藏在线.2023-09-22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5A级景区揭牌.林芝市人民政府.2024-03-12
“声”入山地|——南迦巴瓦峰,眺望“雪域战矛”.澎湃新闻.2024-03-13
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的传说.米林县人民政府.2023-04-12
南迦巴瓦.豆瓣音乐.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