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在漠北地区同匈奴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

内蒙古地区河西之战后,匈奴伊稚邪单于率部远徙漠北,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歼灭汉军。刘彻决定利用匈奴对汉军的错误认知,集中全国的精锐兵力,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兵两路深入漠北。卫青部在定襄县出发深入大漠一千余里后,与单于主力遭遇,大胜,并趁胜攻入至寘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的赵信城,焚其积粟后班师返回。霍去病部则是轻装深入大漠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部,追至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阿巴嘎旗一带,一说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在此地筑坛祭天以告功成,史称“封狼居胥”。漠北之战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汉军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骑兵损失达八九万,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但汉军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士兵死亡数万人,战马损失十余万匹。

漠北之战的胜利是汉朝对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战后汉朝北部匈奴边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匈奴再无力对汉朝北部边境发起大规模入侵。由于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物资财产,匈奴势力开始大范围的退缩,匈奴单于逃离漠北,从此大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王廷。刘彻内蒙古地区地区展开了大规模边疆军屯,推广农业经济,使得漠南草原成为汉朝直接控制之地。

事件背景

汉朝方面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证实,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匈奴便在北方建立了氏族和部落联盟。战国晚期,匈奴通过战争,吸收了大量人口掠夺了大量财富。秦国灭六国之际,匈奴部落联盟的头曼,创建了匈奴奴隶制国家。此后中原各诸侯国内战正酣无暇外顾,匈奴趁机占据了河南省之地。秦始皇统一各国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匈奴虽放弃了河南之地,但仍占据中国北方,于是秦始皇不得不大修长城,抗拒匈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头曼,并乘楚、汉相争之际,再次夺取了河南之地。随即又南下侵扰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以及燕、代之地,与刚刚建国的西汉接壤。刘知远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进犯西汉诸侯国韩国,韩王信遣使向匈奴求和被汉高祖得知,韩王信害怕被杀便投降了匈奴。次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御驾亲征,率兵反击匈奴,却遭遇“白登之围”。此后,西汉便长期坚持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换取边境的和平。直到刘恒即位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得到了恢复,西汉才开始对匈奴的侵扰实行有限的防御作战。刘彻时期,西汉经过六十七年的努力,国力已空前强盛,于是汉武帝便不再甘心维持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决定从消极防御转入主动进攻,以求解决长期困扰西汉边境的匈奴问题。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雁门郡马邑设下埋伏,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虽然“马邑之围”最终失败,但汉武帝利用此战彻底结束了朝廷内部对匈奴和、战策略的争论,开始转向用军事手段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元朔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23年),刘彻连续发动河南、漠南之战,使得匈奴丧失了自秦末以来便占据已达百余年之久的河南之地(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汉武帝下令在此地设置了五原郡(治九原,今包头市西)、朔方郡(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并招募内地居民十万至朔方实边,修缮秦朝长城及沿河要塞。将河南地建立成一个可以从东、西、北三面出击匈奴的军事前沿基地。

经过漠南之役的打击,匈奴开始正视汉军兵威,在侯赵信的建议下,匈奴伊稚邪单于部撤往漠北,其目的之一是企图诱惑汉军,使其迫于奔命,再趁汉军疲劳至极之时发起攻击,将其击败,但刘彻却转攻河西。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夺取河西之地,又陆续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市(今甘肃民勤地区)、张掖市(今甘肃张掖以北)、酒泉市(今甘肃酒泉)、敦煌市(今甘肃敦煌西)四郡,并从关东地区迁徙了数十万贫民充实其地。“河西四郡”的设置不仅切断了匈奴羌族的联系,而且打开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自此,汉朝的使者、商队、军队可以安全的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的奔赴西域,为了控制西域,汉朝与匈奴之间仍不免一战。

匈奴方面

内蒙古地区之战结束后,匈奴伊稚邪单于本部前往漠北,漠南之地仅剩匈奴左贤王和河西的浑邪王、修屠二王。经过河西之战,浑邪、修屠二王被汉军击败,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大小头领被擒,被斩首八千余人。伊稚邪单于见河西匈奴军遭遇惨败,十分恼怒。便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召见浑邪、修屠二王,准备将二人杀害。于是二王密谋降汉,刘彻得知此事,便让霍去病前往受降,但休屠王却又突然变卦,结果被浑邪王所杀,其部众也被浑邪王吞并。此后浑邪王部众中不愿降汉者被霍去病斩杀,浑邪王遂率部归降汉朝。河西之战后,匈奴统治西部地区的根基被彻底拔除,在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斗争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在经济上也遭遇了重大的损失。

诱敌失败的伊稚邪单于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春,又发动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入侵,掳掠杀戮千余人,企图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地区将汉军歼灭。鉴于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仍保存强劲的实力,并实际威胁了汉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且汉军在以往数年积累了大规模的骑兵集团长途奔袭的作战经验,因此刘彻决定趁河西新胜之势,加强对匈奴北线的进攻,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事件经过

战前准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下诏实行币制改革,又令“初算缗钱” ,实行盐铁专卖,以筹集战争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财力。同时召集诸将会议,商讨对匈奴的作战方针,汉武帝认为匈奴会采纳翕侯赵信的建议,认为汉朝军队不能深入漠北,即使敢过也做不到长久的停留。于是他决定利用匈奴对汉军的错误认知,集中兵力,深入漠北,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为了保证此战的顺利进行,刘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十万精锐骑兵部队,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并从民间征集马匹四万匹随军行动,运载补给,补充作战时的马匹损失,还有数十万步兵,运送重。

改变计划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卫青、霍去病统率大军踏上征途。汉武帝原计划是以霍去病作为攻击匈奴主力,因此将“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划归霍去病麾下,让其从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出击,寻找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决战;卫青则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中将军公孙敖后将军曹襄代郡(今蔚县东北)出击,寻找匈奴左贤王决战。但队伍刚刚出发,便捕获匈奴斥候,得知伊稚邪单于已东移,便临时更改计划,让霍去病卫青二人互换出兵路线,依然由霍去病去寻歼单于主力。

而匈奴得知汉军大规模进军的消息后,赵信又向伊稚邪单于献计道,汉军即将远渡大漠,很快便将兵马疲敝,匈奴只需要以逸待劳便可。伊稚邪单于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老弱妇孺、牲畜财产向更远的北方转移,留下精兵在漠北等待与汉军决战。

击溃单于本部

卫青从定襄出发后不久,便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准确驻地,于是命令李广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东路前进,从东路迂回到匈奴侧翼攻击,自己则与公孙敖等亲率主力正面迎敌。但李广对卫青的安排极为不满,曾向卫青抗议,但卫青命令其长史将军令直接发往李广的幕府,李广只好遵从卫青的命令,率部与赵食其奔赴东路。

卫青率部向北推进一千余里后,发现伊稚邪单于正在前方严阵以待。于是卫青一面命令部队以武刚车(一种战车)构成环形车阵,稳固防守,防止匈奴骑兵突然袭击,另一方面又派出五千骑兵冲击敌阵。伊稚斜单于则出动万骑应战,两军激战至傍晚时分,狂风骤起,沙石扑面,双方皆不能视物。卫青趁此机会命令左右两翼汉军出动,包围了匈奴骑兵,伊稚斜单于见到汉军数量众多,而且兵强马壮,便不敢再战,便趁夜色率领数百亲兵从西方北方突围而去。汉、匈奴两军继续交战至深夜,卫青发现伊稚斜单于早已突围,急令轻骑连夜追击,自己率大军随后跟进。待天亮时,汉军已追击两百余里,但未抓到伊稚斜单于,此役汉军杀伤、俘虏敌军一万九千余名。

此后卫青趁胜推进至寘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的赵信城,攻破此城后缴获了匈奴屯集在此的大批粮草辎重,在此修整一日,汉军焚毁此城中未能运走的余粮,班师而还。而绕行东路的李广赵食其,却因没有向导在草原迷失了方向,直至卫青班师后,才与其在内蒙古地区会和。事后卫青长史查问迷路的情况时,李广即对卫青派其绕路感到愤怒,又对自己的迷路感到悲哀,认为是天意使然,又因其年岁已大,不堪受到调查之辱,遂拔刀自刎。赵食其则被下狱受审,本为死罪,用财物赎罪后,贬为庶民。

封狼居胥

代郡出击的霍去病部战果也十分丰厚,其部未设副将,他便以李广之子李敢为副将,右北平知府路博德从右北平出军配合霍去病主力部队行动。其部下多是精锐之士,他便仅携带少量的辎重粮草,命令部队轻装前进,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部先是捕获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夺取其军旗和战鼓。随后对左贤王穷追不舍,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随后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贝加尔湖),祭告天地,庆祝胜利,史称“封狼居胥”。

事件结果

漠北之战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汉军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及《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等载,卫青部斩首一万九千级,霍去病部俘获七万四百四十三级,匈奴合计损失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三人。但是汉军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出征时候共征发战马十四万匹,归师后不满三万匹,损失十一万余匹。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损失人马“什二”,即五分之一共一万人,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作“什三”,即十分之三共一万五千人。据《汉书·武帝纪》载,卫青霍去病两部共损失数万人。

事件后续

汉朝

漠北之战后,卫青虽然深入大漠千余里,击溃匈奴伊稚斜单于主力,但因为将帅失和,导致伊稚斜单于逃脱,前将军李广自杀,右将军赵食其下狱,功过相抵,卫青没有获得益封,其部将也无一人封侯。

而霍去病不仅深入大漠二千余里,其斩获也是卫青的数倍。同时由于刘彻对其的宠爱,霍去病食邑被加封至五千八百户,其部将有多人被封为列候,如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北地都尉邢山、复陆支及伊即靬(伊即轩)都分别获封侯爵,李广之子李敢也获封关内侯。另外汉武帝设置大司马一职,霍去病卫青同为大司马,同时定下法令,使霍去病骠骑将军的俸禄同大将军卫青相等。从此卫青的威望、权势日渐衰减,而霍去病则日趋显贵,卫青的许多部下都投靠至霍去病麾下。

匈奴

匈奴王庭陷入混乱之中,伊稚斜去特若尸逐就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遂自立为单于,直至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才撤销单于封号。同时由于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物资财产,匈奴势力开始大范围的退缩,匈奴单于不敢再在漠北立足,转向西北方向逃遁,从此大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王廷。

事件影响

正面影响

漠北之战的胜利是汉朝对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战后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匈奴再无力向汉朝北部边境发起大规模的入侵。但汉朝也因损失了大批战马,无力再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行动。同时随着匈奴主力撤离漠北,汉匈战争的重心也从北部边境转向西域地区。

由于匈奴远遁,内蒙古地区之地便再无威胁,刘彻便在此地展开了大规模边疆军屯,推广农业经济,也使得漠南草原成为汉朝直接控制之地。此举既解决了后勤供应问题,也解决了战略防御问题,也可用蚕食的办法,逐渐扩展疆域。

负面影响

漠北之战前为了筹集军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和“算缗钱” ,导致全国各地的盐铁商人除了少数转变为盐铁官员以外,大多数都破产。全国的商人、手工业者和运输商也被背负上了沉重的赋税,并且随之而来的,各地的大商人都受到告发,纷纷破产入狱。至元鼎初年(公元前116年),全国中等家产几乎无一幸免,全部破产。

刘彻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及后续建立属国、设置郡县和移民实边的举措,但是,四十余年的汉匈战争,对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武帝时期,汉兵死伤约十四万人,匈奴死伤约二十一万,马匹无算。西汉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导致国库空虚、人民凋敝。

胜利原因

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它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刘彻做了周密且充分的战前准备,他集中了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和最优秀的将领,还调集大量人马进行后勤粮草运输,来解决远距离战斗的补给问题。

其次,汉武帝对此战战役的目标极为明确,便是要深入大漠腹地消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西汉的边患问题。由于汉军在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已经积累了运用骑兵长途奔袭和迂回包抄的作战经验,因此他利用匈奴单于北迁之后,以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错误心理,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胆制定了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

最后,在实际作战中,卫青霍去病都展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卫青长途跋涉之后遭遇匈奴主力,他首先以武刚车作为防御工事,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优秀的机动能力,在天时变化之际,从两翼包抄匈奴主力,一举击溃敌军。而霍去病则发挥了骑兵善于长途奔袭之优势,仅携带少量辎重轻装突袭,因敌取粮、以战养战,迅速解决战斗并取得巨大战果。另外,汉军将士在此次战役中所展现的英雄善战、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关评价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漠北之战后,“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故作家乔忠延认为:“尤其是漠北战役,彻底扭转了汉朝受匈奴入侵、抢掠的状况,彻底改变了低三下四和亲的状况。大而言之,掀开了有史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的崭新一页。”

《中国军事百科》认为:“西汉漠北决战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汉边境的袭扰,加速了中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典故

霍去病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功成后,“封狼居胥”便成为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后来“封狼居胥”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建立显赫战功者。

相关作品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胡无人》

唐·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抵匈奴》

唐·杜柯

大军驻雁门,闻山雪夜狂。大兵出胡国,懿旨平匈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