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袁可立

袁可立

袁可立(1562年-1633年),字礼卿,号节寰,又号赵秉文,河南睢州(今睢县)人,祖籍河南凤阳府州(今阜阳市)。明朝大臣,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

万历十七(1589年)年,袁可立考中进士,初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他秉公执法,处置多起大案。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山西省监察御史,硬抗圣旨斩杀乱法弄臣。后因直谏而被罚俸去职。泰昌元年(1620年),袁可立遭起复,历任尚宝司司丞,尚宝司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充廷试读卷官,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登莱,后晋为兵部右侍郎。任登莱巡抚期间,在袁可立的经营下,明军多次挫败后金军队。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政变,李倧即位,袁可立上疏建言伐之,以朝鲜出兵伐后金而止。袁可立七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始得天启帝应允。天启六年(1626年),袁可立升为兵部左侍郎,后任南京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致仕。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月十一日,袁可立逝世。崇祯帝遣使到睢州祭葬。其牌位被祀于苏州市、登州两府名宦祠商丘市睢州乡贤祠,后因其子袁枢的缘故而追赠其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清人修《明史》,袁可立未被见录其中。历史学者赵亚军认为清朝忌讳和仁祖辨诬是袁可立在《明史》无传的主要原因。天启评价袁可立: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刊《豹陵集·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曰:袁可立得志于奴,使不敢西向关宁一步,袁可立之力也。明书画家董其昌评价袁可立说:忠诚干国,正直立朝。

人物生平

军籍之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袁可立出生河南睢州(今睢县)。始祖袁荣,河南凤阳府颍州(今阜阳市)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战功仕睢阳卫,遂置家于睢州。后代世袭卫百户,称睢州东关“百户侯”。高祖袁锦,以岁荐任陕西韩城教谕,父袁淮。袁可立自幼聪颖,与玩伴嬉戏时,常作登坛部署兵马状。七岁时,开始学习《毛诗》《礼记》。十一岁,研修《尚书》,文采卓然。万历八年(1580年),袁可立被选拔进学宫,他学业精湛,很多学生都向他请教问题。

任职推官

不畏权势

万历十六年(1588年),袁可立考中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得中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袁可立少年气盛,以锄奸为己任。府史胥徒有意刁难袁可立,将成堆的案抱到他面前。但袁可立凭着自己的才能,看完案卷,片言立决,如风扫,胥吏皆惊骇,再不敢放肆。苏州知府极为倚重袁可立,重要事情都要征求后者的意见。袁可立处理政事极有章法,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份,因为敛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袁可立性情正直、不畏权势。太守石昆玉素以廉直著称,因惩治有权势的家族而得罪了应天巡抚李涞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因李涞与宰相是故交,官员不敢审理此案,把事情推给袁可立处理。袁公书写文书为石昆玉洗雪冤屈,他表示自己不会因为上司的淫威而诬陷贤明的太守。案件调查完毕后,袁可立对李涞宣读供状,李涞听了十分羞愧,以中式屏风遮住脸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使得李涞无地自容,最后自己弹劾去职。

秉公执法

万历年间,倭寇为患,吴中一带实行“海禁”。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进犯朝鲜江西省布政使秦梁之子秦灯与太仓王弁州次子王士骕、云间乔一琦三人招募乡兵打算投军报效,御倭保家。被人举报说他们聚众谋反。应天巡抚朱弘谟将三人拘捕入狱。消息传到京师,兵部尚书石星派人核实,袁可立查明案件实情。然而朱弘谟为保幞头,判秦灯斩、王士入监、乔一琦充军南汇所。袁可立以头上乌纱作保,顶住压力,不肯草率处置,最终洗清了3人的罪名。

袁可立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其中冤假错案甚多,袁可立重审案件,替很多人洗刷了冤屈。比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可立巡视琉球(今冲绳县)时,有李姓千总进献武士刀,被袁可立拒绝。不久,军队传来捷报,生擒倭寇20名。已杖毙2人,毒哑18人,军方急于结案,欲诛杀全部案犯。巡抚将案件交付给袁可立。袁可立见所获贼赃中有李姓千总曾要赠送与己的武士刀,招来李姓千总对质,后者不承认诬良为盗。其后不久,有琉球使者来,袁可立请其辨认军方所获倭寇,皆是琉球良民。

山西道御史

抗旨杀弄臣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可立调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京都西城。有弄臣仗势杀人,百官皆不敢问,袁可立将弄臣的罪行张榜于五都。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袁可立称杀人者偿命为朝廷法度,不会因为是皇帝宠信之人就可以得到开脱,遂将说情者赶出门外。不久,神宗直接下旨,豁免弄臣罪行。袁可立毅然抗旨,将弄臣正法于市。长安人皆称“真御史”。自袁可立巡城,亲自审理案件,无论皇亲国戚或朝中大臣,凡有贪纵不法,袁可立皆一并弹劾论处,惩治奸吏无数。

直言犯上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袁可立上疏批评神宗皇帝堵塞言路,被夺俸一年。同年九月,景德门遭雷击。袁可立再次上疏斥责万历,忠奸不辨,朝纲废弛,神宗大怒。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正月,袁可立被削职为民。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赵顼都不听从,终万历一朝不被起用,史称“震门之冤”。

中隐于市

被削职后,袁可立归家奉养双亲,宛如儿时承欢膝下。闲暇时,他钻研典籍,经、史、子、集,以及小说类杂书都有涉猎,深入研修了《左传》。虽然自身生活节俭朴素,他却经常化解他人急难之事,造福于乡邻。袁可立数次出面代民请减赋税徭役,如袁可立与同里大司农李汝华丈量厘清睢州农业税,降低了民众负担。还有福王属地从睢州抽调徭役,袁可立出面协调,寻得减免。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五月,后金军队(清军)攻克抚安、三岔、白家冲三堡。为筹集辽宁军饷,明朝廷起征“辽饷”。袁可立捐资500两白银,并在睢州发起倡议,共筹集2830余两白银。

再获起用

朱常洛元年(公元1620年),袁可立沉冤得雪,八月十七日,出任尚宝司丞。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四日,升任尚宝司少卿。三月,奉旨遣祭历代帝王及孔子祖陵。五月,奉命回河南省祭告山陵。七月,袁可立被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冬,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进犯东北地区边境,先后攻陷辽东重镇沈阳市、辽东首府辽阳市山海关区以外的整个辽东全部沦陷。百官噤口以图自保,袁可立提出七条建议:“一收残兵,以省调募;一出奇兵,以图制胜;一明赏罚,以振法纪;一慎防守,以固封疆;一实京营,以固根本;一多储粮,以防未然;一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奏疏呈上后,全部获得批准实行。

登莱巡抚

剿抚白莲教

天启二年(1622年)年三月,袁可立升任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充廷试读卷官,取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等三十六人为庶吉士。此外,他还负责为天启帝讲述经史。后金占据辽东半岛后,对明朝威胁日趋严重。四月十四日,加袁可立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州莱州市等地,赞理征东明朝军事。袁可立前往登莱途中,遇山东省白莲教起事,他檄文登莱兵驰援山东,与山东巡抚赵彦共同剿抚白莲教。严缉首者,胁从不问,令流民各自还乡生产。

厉兵秣马

来到登莱后,袁可立厉兵秣马,整肃军纪,打造战舰,操练水师,拓地筑城,并收留和安置大量逃难辽民。沿海增置炮台,屯兵各岛间,练兵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步步向前推进海上防御,使登莱武备大为增强,成为辽东前线的海岛基地。在人才举荐上,袁可立对毛文龙“奇其胆智”,屡次帮其被加秩晋阶。天启二年(1622年)六月四日,加副总兵毛文龙署都督事、平辽总兵官,挂征虏前将军印。八月,毛文龙陈海上进兵与请饷疏说:‘欲图恢复,必自各岛布置始。’”请饷三十万,登、津挑选辽丁二万,再募浙江省精于火器者一万东援。”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十七日,赐毛文龙尚方剑,加指挥佥事职衔。袁可立任职登莱巡抚三年,苦心经营之下,登莱地积有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水陆师军队,与枢辅孙承宗、津抚李邦华、总兵毛文龙沈有容相互策应,形成“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犄角之势,确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带的平安,大大牵制削弱了后金山海关区一带的战斗力。

抗击后金

后金军队驾驭布帆草筏,出没于长山、旅顺间,劫掠商船。袁可立在矶岛附近水域设置水军,又在皇城岛和广鹿诸岛安置兵将,经常在附近水域巡逻,行迹无常。在明水军的威慑和打击下,布帆草筏渐渐绝迹。

四卫虽由后金控制,但其将领多为明朝叛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亦属其中。刘爱塔谋图反正归明,令心腹手下联系明军将领研究投降事宜,沈有容难以定夺,袁可立则认为这是反间良机。加衔札付并许诺代为请官。后来,刘爱塔诈死投降,后金震怒,明朝叛将多遭后金屠戮。又拆毁金州、复州诸城,从旅顺退走,明军趁势收复失地。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春夏间,努尔哈赤下令大肆屠戮旅顺和金州一带的百姓。袁可立令登莱水师“联络诸岛,收复旅顺”,以图解救沦陷区内的流散百姓。七月明将张盘率领军队和登莱招抚的辽民混编的队伍一举攻下金州,乘胜收复要塞旅顺、望海堡和红嘴堡等战略要地,使辽南数百里土地重新收归于明朝。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四月,上“赐白镪文蟒以宠异之。九月,后金军大肆侵略旅顺和金州、复州等地,掠夺抢收秋粮。袁可立写信给沈有容,提出火攻之策,在金军收割秋粮之时,用火攻击。明军执行了袁可立的计策,在后金军抢粮时,乘风纵火,后金军大败。袁可立预料到后金军不甘心,定会展开报复,就预先布置了埋伏。十月,后金军来袭,张盘率领明军于城中设伏,再次大败后金军,并乘势收复复州和永宁。

朝鲜借兵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朝鲜发生政变李珲李珲被废黜,李倧李倧即位,史称“仁祖反正”。通过政变得位的仁祖必须取得宗主国明朝的册封,其政权才具合法性。知晓朝鲜政变事,袁可立上疏曰:“李珲袭爵外藩已十五年,于兹矣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不久,李倧挟太妃之命遣使来中国汇报请罪,说李珲失去民心,改步自赎。袁可立又请求朝廷对朝鲜进行严厉质问和谴责,并要求其派出军队助明朝协剿后金。朝鲜遂派出军队协助明朝。

离任登莱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毛文龙上报满浦、昌城之捷的战果,称后金军队被火炮炸死2万多人,被马踩死3万多人,只剩下2万人的残部。袁可立认为战报有夸大之嫌,要毛文龙查清真实情况,不能谎报军功。不久,袁可立奉旨核查毛文龙战报的军饷和真实战功,毛文龙由此忌恨袁可立。唆使言官轮番恶意攻击袁可立。天启皇帝力挺袁可立,言:“大臣去留悉听上裁,言官论人当存大体,不必连章抟击。”并以平定白莲教升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当时朝中阉党横行,对袁可立大肆攻讦。袁可立认为毛文龙的存在事关明金战争大局,为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口水战,袁可立七次上疏天启请辞,始得天启帝同意。

尚书致仕

天启五年(1625年),袁可立再获起用。天启六年(1626年),升为兵部左侍郎,有阅视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保和殿)重建之责。袁可立刚正,看不惯魏忠贤派的乱政之举,屡次出言嘲讽。魏忠贤派忌恨袁可立,使人盯紧袁可立的行踪,意图搜集他身上违法乱纪事,却一无所获。十一月二十一日,九卿科道官公推袁可立为南京市户部尚书,再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天启帝归天后,因三大殿工程功成,袁可立被加封太子少保,他坚决推辞不接受。魏忠贤无法容忍袁可立,设法将袁可立排挤出朝,使袁可立致仕归里。

睢州逝世

为了使家乡免于战乱,袁可立未雨绸缪,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主持修复了睢州城池,使得睢州新旧两城固若金汤。崇祯即位后,战事日急,朝廷屡有起用之意,袁可立皆谢绝不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春,有贼寇逼近洛阳市,睢州人惊骇恐惧,袁可立组织乡勇,严阵以待,贼寇见睢州城防坚固,守备森严,遂不敢进犯睢州。八月,袁可立陪同孙子参加乡试。十月十一日,袁可立逝世。崇祯帝遣使到睢州祭葬。大学士孔贞运为袁可立写墓铭:“使天假数年,则公将奋谋决策,焚冒顿单于之虎落,犁老上之龙庭,以抒我皇上东顾之忧。”后因其子袁枢的缘故而追赠其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袁可立以苏州府推官身份被祀于苏州名宦祠,并与文天祥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并列。

施政举措

军事方面

历史研究学者赵亚军认为,袁可立在战略上以登莱为中心,对熊廷弼之‘三方布置’战略进行了调整与进一步完善,构建了明朝海防体系。他在战事上主动出击,进军辽南与后金展开对辽东半岛的争夺战,约降后金将领,收旅顺、复金州,短时间内多次挫败后金反扑,扭转了明朝对后金的战略颓势。

条陈七策

后金进犯明朝,占据全辽,为了抗击侵略,袁可立向天启献上七项建议:曰收残兵,曰出奇兵,曰明赏罚,曰慎防守,曰实京营,曰多储粮,曰破格用人。

一收残兵,以省调募。关外有数万被打散的残兵,宜收其残部,比从异地调募军队方便;一出奇兵,以图制胜。后金是以妇女守家城,男人出征打仗,可以趁其出兵时家城空虚,另派兵捣其巢穴;一明赏罚,以振法纪。监军高出失地丧师,法所不容。熊廷弼说情后,再任监军,应严正国法斩逃臣;一慎防守,以固封疆。丢失了河西,京师失去了防卫屏障,应调集军队布防于紧要位置,拱卫京师;一实京营,以固根本。选拔精兵强将护卫京师;一多储粮,以防未然。朝廷专营盐铁,增加朝廷收入和粮食储备;一破格用人,选拔有用的人才,破格使用。

水师布防

针对后金军队驾驭布帆草筏,出没于长山、旅顺间,对明朝造成很大困扰。袁可立在皇城岛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领兵三千,严加训练。无事则更番防守,有事则合并策应。在鼍矶岛周边的广大水域广布水师。又设南游、北游两营水师,分驻于不同营地,巡逻于广鹿诸岛之间,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行迹时东时西,忽远忽近,使后金军队琢磨不透明水师的行踪路径,袁可立施用这种因劳为逸,反客为主的策略,使后金的布帆草筏绝迹于辽南水域。

军事谋略

袁可立任登莱巡抚时,发现军队中异乡客兵思念家乡,军心不稳。遂采用裁汰之法,逐步淘汰异乡客兵,补充上当地土著兵员。不到半年时间,异乡客兵十不存一,军纪肃然。

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有反正归明之心,但又犹疑不决,刘爱塔着心腹联系明军将领约降,袁可立认为这是反间良机。加衔札付并许诺代刘爱塔向明朝请官。袁可立在札付中还写下了刘爱塔对后金的怨怼之语,预防事情败露。计成有收复之功,即使事露败露,别人会从札付中看到刘爱塔对后金的贰心。后来刘爱塔之事泄露,后金愤恨,几乎杀尽明朝叛将。

朝鲜李倧发动政变即位,急于得到共主明朝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袁可立上疏斥责李倧篡位,建言出兵伐之。李倧派使者斡旋后,袁可立与朝廷意见一致,要求朝鲜借兵协助明朝抗击后金。朝鲜遂派兵协助明朝。

清正断案

在任职苏州府推官期间,袁可立执法如山,凡有案件,皆刚毅持正,不避权贵,史称袁可立“平反疑狱无数,扬贞汰垢”。在处理潮州案时,袁可立在查实礼部尚书董份、前国子监祭酒范应期两家侵占民田的事实之后,责其退还。对百姓一方参与施暴闹事的为首者“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其余均不予追究,各方都服从判决,让这起很多官员都极为头疼的案件得以平息。在处理秦灯、王士骕乔一琦三人被控通倭案件时,袁可立顶住巡抚的压力,彻查案件,洗清3人罪名。该案的唯一幸存者乔一琦后来从军为囯报效,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惨败,监军乔一琦跳崖殉国。在处理军队诬陷琉球王国良民为盗案件中,袁可立明察秋毫,使十八个琉球国民得以无罪释放。为感谢袁可立救命之恩,琉球国民回到家中后,在琉球为袁可立建庙塑像奉祀。

御史建言

为直者上疏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袁可立上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辞激切,致干圣怒,动见废斥不止百十余人。此皆皇上询事考言,布之言路以赞鸿业者。目之为卖直、为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生民休戚,百官斜正,谁复为皇上言者?国是日非,可畏矣!”袁可立批评赵顼皇帝堵塞言路,被夺俸一年。

再为直者上疏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九月,景德门遭雷击。袁可立再次上疏曰:“若郊视不亲,朝讲久废,章奏之批答不时,宫府之赏罚互异,叙迁有转石之艰,征敛有竭泽之怨。是非倒置,贤奸混淆。究使忠者含冤,直者抱愤,岂应天之实乎?”袁可立批评皇帝朝纲废弛,神宗大怒。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正月,袁可立被削职为民。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赵顼都不听从,终万历一朝不被起用,史称“震门之冤”。

人物影响

任职登莱

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十万明军覆没。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沈阳市明兵死伤七万,辽阳市沦陷致金、复、海、盖辽南四卫继陷,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尽为后金所有。危难之时,袁可立被派往登莱。他整顿水师,以攻代守,反对议和,用韬略,出奇兵,从辽南最南端的旅顺、金州一线,越过复州和永宁,把后金军队逼退出盖州市,总兵毛文龙远击至后金原住老巢一带。把明军战略颓势转化为战略进攻和对峙。袁可立的战略攻势使后金在天启二年到四年三年的时间里蜷缩一隅,不敢西顾,成为明金战争有史以来对后金打击最大的战略反攻期。

离任登莱

袁可立离任登莱后,沈有容也随之离职。不久后,大将张盘因缺乏有效后援和调度遭受重围力战而死;又不久,关宁军遭受了柳河之役的失败,导致了孙承宗的离职;再之后,后金军大举西进南下,进攻关宁;随后,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登莱防务崩溃,后金军直逼京师。明朝对后金的战略形势再次转为劣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败局。大学士孔贞运为袁可立作《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曰:孰使十六年来,海无传烽,亭有卧鼓,则惟公之赐。

个人作品

著作集

袁可立善笔札,工诗赋,著有《弗过堂集》《抚登疏稿》《韵学集要览》《古诗选》《评选古唐诗》等,藏于家。

个人诗作

蓬莱阁怀古

夙闻蓬莱仙,今到蓬阁上。神仙杳难求,海水空漭。秦皇踪已沉,刘彻终觖望。

田横五百人,至今堪惆怅。义城鲁仲连,功成甘退让。千载有同心,感时怀高尚。

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并序

余建牙东牟,岁华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为机务缨缠,罔克一觐。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诸事之未集,又两阅月,始咸结局,于是乃有暇。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菜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自已历申,为时最久,千态万状,未易殚述。岂海若缘余之将去而故示此以酬夙愿耶。因作诗以记其事云。

登楼披绮疏,天水色相溶。云霭无际,豁达来长风。须臾蜃气吐,岛屿失恒踪。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坦隅迥如削,瑞采郁葱葱。阿阁叠飞槛,烟霄直荡胸。

遥岑相映带,变幻纷不同。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

云林荫琦坷,阳麓焕丹丛。佛塔相对峙,峥嵘信鬼工。村落敷洲渚,断岸驾长虹。

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秉来渤海,三载始一逢。

纵观临已申,渴肠此日充。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

人物评价

朱常洛帝(朱常洛)评价袁可立:一朝抗疏,二纪归田。口不言事,耻汉族部党之名;退不忘君,有楚尹毁家之风。”还赞袁可立:详刑惟允,执法有闻。

天启评价袁可立: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又在《天启诰命卷》赞:李署牵丝,冤早清于石;柏台焚草,直益奋于埋轮。

明首辅孔贞运评价袁可立:公久历海上,凡地形险易,军储盈缩,将吏能否,虏情向背皆洞若烛照,故登莱终公之任销锋卧鼓。

明枢辅孙承宗评价袁可立: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体,仰酬国恩。

明刊《豹陵集·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评价袁可立:数得志于奴,使不敢西向关宁一步,袁可立之力也。

明书画家董其昌评价袁可立:忠诚干国,正直立朝。

清顺治十七年《登州府志》评价袁可立:袁可立,睢州人,登莱防抚,时莲妖在西,海寇在北,高丽擅废,征调烦兴,所在惊皇。公筹画镇定之,登人安堵,升兵部侍郎转尚书。

人物关系

夫人宋氏

宋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初五出生,人,两次受诰封夫人。宋氏与袁可立同龄,两人14岁时成婚。袁家贫寒,宋氏售卖了嫁妆供袁可立坚志求学。她白日劳作,奉养袁可立双亲;夜纺机杼,补贴家用。当袁可立任职时,常劝诫袁可立以仁德做事,不要严苛。袁可立被免职为民时,宋氏也有隐居田园之意。常劝袁可立要早生孩子,多生孩子。在袁可立纳妾章怀皇后后,宋氏与潘氏关系融洽,对潘氏所产的孩子视同自己的孩子,对潘氏的母亲也敬爱有加。袁可立任职登莱巡抚途中,遇到白莲教乱军,宋氏上阵擂鼓以助军威。袁可立辞任登莱巡抚归家后,她时常劝慰于他,后来朝廷起用袁可立,袁可立欲坚卧不出,宋氏劝他以职责为要。六年(公元1633年)春,贼寇欲犯。宋氏命登城杀贼,而自己则率领婢为守城士兵准备饭食。宋氏。崇祯八年(1635年)七月十九日,宋氏去世。

其他人物关系

相关轶事

胸藏甲兵

天启三年(1623年)元宵节,袁可立宴饮太子宾客,忽然有报说辽籍将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叛乱,其他官员听到这消息很害怕。袁可立从容派人去沈有容,问询李性忠的性情禀性。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袁可立说:“我本来知道他没有问题,只是先让他暂且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

同榜题名

关于袁可立和董其昌同榜流传着一个故事。董其昌屡试不第。一天晚上,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董其昌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终于找到袁可立。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董其昌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到袁可立20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会试中果然都中榜。

董其昌赠画

崇祯六年( 1633)十月,在户部任职的袁枢上疏请归,准备动身回乡探视父亲袁可立,他临行之前去拜访了董其昌。董其昌听说袁可立已经生病,遂作《疏林远图》赠给袁可立。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年家袁伯应司农上疏归省尊人大司马节寰年兄。赠以诗画。癸酉十月之望。挂冠神武觐庭闱,得奉朝恩意气归。圣主似颁灵寿杖,仙郎耐着老莱衣。可惜的是,在画到之前四天,袁可立去世,没有见到这幅画作。

艺术形象

电影形象

后世纪念

袁可立墓

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十一日,袁可立病逝于睢州,董其昌并向皇帝禀报,崇祯七年九月初七,明崇祯皇帝遣使至睢州御祭葬,原墓按崇祯朝最高规格建造,墓志铭大学士孔贞运撰文,书法家王铎书丹。墓地在睢州城东南五里袁坟村南,原四面为路,成“八抬轿”井字地,向有松柏掩映,名为“袁尚书墓”。现已无迹可考。

袁可立雕像

2010年,睢县人民政府在睢县东关树立循吏袁可立雕像,以弘扬和光大其清官廉吏精神,从此睢县人民凭吊英雄有所依托。

袁家山

天启年间,袁可立巡抚山东登州蓬莱一带,曾遇狂风恶浪,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随即风平浪静,平寇一仗凯旋而归,袁尚书认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来后,为还所许之愿,在其老家睢州的“陆园”建吕祖庙以是纪念由于四面环水,地势颇高。又是袁可立出资所建,因此又称袁家山。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坐北朝南,是一处代表性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史》无传

学者赵亚军著述了历史研究文献《登莱巡抚袁可立与朝鲜仁祖请封》,该文对袁可立在清朝修定《明史》无传之事进行了探讨。赵亚军认为清朝忌讳和仁祖辨诬是袁可立在《明史》无传的主要原因。

清朝忌讳

关于清人修《明史》,史学家孟森曾言:“凡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见长之处在辽,则削其人不为立传。”袁可立曾参与明与后金(清)战争,其主要事迹多涉辽事,触犯清廷忌讳,进而影响到清朝对袁可立的历史书写。

仁祖辨诬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朝鲜发生政变李珲李珲被废黜,李倧李倧即位,史称的“仁祖反正”。政变发生后,袁可立奏本中记述了“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内容,该观点被如实记录于《明熹宗实录》《明史稿·熹宗本纪》《明史稿·朝鲜传》中。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朝鲜在康熙雍正年间进行辨诬活动,对“篡逆倭”进行辨诬,力求阻止有关“仁祖反正”中不利于朝鲜的记载被纳入正史

康熙十五年(1676),朝鲜首次向清朝辨诬,重点抨击袁可立。雍正四年(1726),朝鲜再次遣使清代,围绕“篡逆媾倭”进行辨诬,在辨诬疏中再次叙及袁可立,将袁可立指为李倧一事的主要构诬者并反复提及。朝鲜此行辨诬后,雍正帝尽数答应朝鲜改动《明史》文字的请求,对朝鲜所欲更改的地方“尽改之”,更有甚者“列传所付,皇帝亲自笔削”。殿本《明史》在王本《明史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对袁可立奏本内容中不利于仁祖的言辞尽行删削。学者赵亚军认为:朝鲜辨诬的结果,是将袁可立在“仁祖请封”一事中的影响降至最小,这也成为袁可立事迹在《明史》中被遮盖、泯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真御史”袁可立.兰溪市人民政府.2024-07-13

袁可立.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024-05-06

..2023-11-26

清代辽宁沿海地区的行政沿革.期刊网.2023-11-26

札付历史词典解释.词典网.2023-10-30

明朝袁可立如何做官.今日头条.2024-07-11

正说袁可立辽南之战 为明清战争史补白.商丘网.2023-10-31

神探袁可立 (2019).豆瓣电影.2023-11-02

袁山古庙.睢县人民政府.2023-11-03

名胜古迹:睢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祖庙.百家号.2023-11-03

袁家山(吕祖庙).睢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1-03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