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珪

王珪

王(1019年-1085年),字禹玉,籍贯成都华阳,他历赵祯、英宗、赵顼赵煦四朝,为北宋名臣,也是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他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从此步入仕途。他历任扬州通判、集贤院值班、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开封市知府等职。宋神宗时期,他更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提升为学士承旨,专为朝廷草拟重大典章。此后,他一路升迁,直至成为宰相。哲宗即位后,封岐国公。旋卒于位,享年六十七岁,赠太师,谥文恭。

王珪久居翰林,著述丰富,编有《仁宗实录》200卷、《两朝国史》120卷、《六朝国史会要》300卷;又著《华阳集》100卷、《宫词》1卷。今《宫词》1卷尚存,《华阳集》则由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辑得60卷,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缩编为40卷。

人物简介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赵祯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市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东京汴梁。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皇帝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赵曙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七月二十九日,王珪作《仁宗谥号议》,定仁宗谥号为“神圣文武明孝皇帝”。十二月,王珪受命与贾黯范镇宋敏求编修《仁宗实录》。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赵顼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

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吴充因病罢相,王珪为独相,宋神宗命王珪提举《两朝国史》,赐笔墨器币。

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

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赵煦。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宋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王珪出生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王珪少年时机敏出众,出语惊人。堂兄王琪读他所赋之作,赞叹说:“骐骥刚出生,已有远大的志向,只是坚硬的筋骨未长成而已。”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二十二日,王珪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四月二十三日,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扬州市通判。王珪到任后,吏民都轻视王珪,有大校(军官名,位低于将)轻视王珪不公谨,王珪将其捉拿依法论处。庆历三年(1043年),王伦起兵,进犯淮南,王珪提议出城袭击王伦,王伦军逃走。

入京为官

庆历六年(1046年)十月七日,王珪被召入京任太子中允,入集贤院。皇祐三年(1051年)约八月初,王珪任盐铁判官,兼修起居注。八月十七日,任辽朝正旦史,出使辽国,贺辽国国主正旦。皇祐五年(1053年),王珪进知制诰。同年正月二十日,王珪权知贡举。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王珪进翰林学士。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王珪与欧阳修梅尧臣范镇梅挚同知礼部贡举。七月,因母亲去世丁忧而去职。

官拜翰林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王珪被召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嘉祐六年(1061年)正月,王珪权知贡举。六月,考察订定茶法。九月,判史馆。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初一,王珪上书,驳斥有司庙祭与祭日同,乐备而不作之论。并奏议大祀、中祀、从祀分别所用牲、香数,赵祯同意了他的建议。同年,宋仁宗准备立太子,中书门下召他起草诏书,他说:“这是大事,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王珪请求觐见了宋仁宗,当面奏对:“天下臣民盼望立太子很久了,这果真是皇帝的心意么?”宋仁宗道:“朕意已决。”王珪再拜祝贺后,才退下起草诏书。欧阳修听到后叹息说:“是真学士啊!”十二月,宋仁宗在宝文阁设宴,作飞白书分给侍臣,命王珪记下年月姓名。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王珪也得到了赏赐书法。又在群玉阁设宴,赵祯让王珪作序,并以自己所用笔、墨、笺纸、砚赐给王珪。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驾崩,王珪草拟了《仁宗遗诏》。四月,上书请皇太后还政。七月二十九日,赵曙命王珪议定仁宗的谥号与庙号,王珪作《仁宗谥号议》,定仁宗谥号为“神圣文武明孝皇帝”。十二月,王珪受命与贾黯范镇宋敏求编修《仁宗实录》。

官拜宰辅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日,王珪权知贡举。八月,受命编修《三司令式》。十二月,拜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王珪任桥道顿递使。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王珪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十年(1077年)五月,赵顼令王珪等修赵祯赵曙史。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吴充因病罢相,王珪为独相。随后,宋神宗命王珪提举《两朝国史》,赐笔墨器币。九月,为正议大夫。随后因改革官制(元丰改制),王珪又被超授为张果老兼门下侍郎,加监修国史。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王珪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二日,进封王珪为郇国公。

身后荣辱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患病,王珪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赵煦。三月,赵顼驾崩,宋哲宗即位。进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上,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尉,谥号文恭。六月,赐王珪寿昌坊官第,加赠太师,命陆佃监护其丧葬事宜。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削夺诸子官籍。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宋徽宗下诏,恢复王珪赠谥。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又剥夺追回王珪所赠谥号。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将王珪列为元祐党籍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去除王珪的元祐党籍。政和三年(1113年)七月,再次恢复王珪的赠谥。

文学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非虚美。”

主要影响

政治方面

王珪政治上表现并不出彩,被时人讥讽为“三旨宰相”,实际上在政治方面还是有一定建树的,只是比起同时代王安石,个人成绩显得逊色不少。

初仕扬州 展现吏治能力

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初到扬州就任,当地军校欺负他年轻,态度蔑视,表现不恭敬。王珪“立命捽首付狱”,震慑住扬州官吏,迅速在当地军校中树立威信。后,碰上有乱军要到扬州境内,扬州将领胆怯,王珪沉着应对,激励将士,计划主动出城阻击乱军,“贼闻,乃由他道去”,扬州转危为安。虽然他在地方任期不长,但是这些事迹记载,足以证明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展现自己的治理才能。

接待辽使 维护礼仪

皇祐初(1049年),辽使来宋,赵祯派遣王珪为接伴使,负责接待辽朝使臣的相关事宜。但在此次接待辽使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史料记载,辽使经过宫门,过去皆穿着盛服以表达尊重,而这次欲穿便服以示不屑之意。王珪注意到此事,拦住询问,但辽使却假称将盛服忘在了后面的车里,王珪敏于应对,立马派人去取衣服,让他们着盛服合盛礼,以维护礼仪,彰显国威。作为接伴使,王珪还协助安排辽朝使臣的住宿馆舍、饮食起居以及车马出行等事务。旧例接待辽使常“应办疲扰”,王珪针对过去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议,确保安置周到,给予辽使尊重。

参与详定郊庙礼仪

嘉祐六年(1061年),多处发生水灾,时人认为发生水灾预示郊庙礼仪不当,于是赵祯下令太常院检查详定郊庙礼仪。

中国古代的祭天礼制度是在祭祀上天的同时,以祖宗配享,有配神做主之意。但神位有尊卑,祖宗有等,礼有隆杀,因此不同的祭天仪式必须由相对应地祖先配享。宋前期南郊配享无定制,出现祖宗并配的情况。这是由于,赵光义是以兄终弟及的身份登上皇位,为了显示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南郊以宣祖、太祖配天。到赵恒朝,以太祖、李世民并配,自然含有突出皇位传承关系,因为真宗是太宗之子。既然配享可兄弟并配,至仁宗时,发展成以三祖并配,含有崇父示孝之义。当然,这样的做法不符合过去南郊配享的礼制规范。因此,礼官对仁宗以三祖并配并不认可,主张以太祖一人配享。

王珪在礼院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议论,认为祭祀以祖先配享,是仁义之至。从尊卑等级来说,祖宗有别,祭祀有等,郊无二主,不可以僭越。三圣并侑,虽是想表达对祖宗的孝敬之心,却有违礼制,也是对祖宗祭祀的不尊敬,故主张以太祖配享。由礼院和王珪的言论可知,两方都主张遵循传统礼制,即南郊祭祀以祖配享。在配享数目上,礼院认为神无二主、礼崇一配,以及“祖一”,但“宗无数”不好选择,且推崇开国之君,故以太祖配享。王珪从尊卑等级角度进一步论证南郊配享以太祖配的观点,显然理论上更为精致。朝廷采纳了王珪的建议。嘉裕七年(1062年)正月,赵祯下诏南郊以太祖定配,确立了北宋一朝南郊配享以太祖配的制度。

此次郊庙未顺还涉及温成皇后庙事宜。至和年间,宠妃张姓死后,宋仁宗不顾慈圣光献皇后还在世,追赠张氏为皇后,是为张皇后。当时礼官为迎合仁宗,违背礼制规定而赞同之,甚至主张葬礼并同皇后之制,且祭祀同太庙之礼。至嘉祐六年(1061年),由于天降灾异,礼官趁机将此事提上议程。礼院认为温成皇后享太庙之礼,僭越等级,是缘于当时礼官有失礼法,因此导致灾异。且举例李治因宠武则天导致国变,希望赵祯以此为鉴能及时改正,避免因己之欲导致灾祸发生。王珪也积极参与详定,称此行为不合礼制,亵渎太庙。最终促使宋仁宗下诏改温成皇后庙为祠殿,才合于礼。

翰林任上维护礼制

一、谥号当先告天议

宋仁宗逝后,朝堂进行谥号议定,王珪针对不规范的议谥程序提出改进意见,即当时仁宗谥号仅词臣撰议,朝中官员不得参与议定,且不在南郊请谥,有违谥法。

王珪从典章制度中寻找史实依据,在古代遵循“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即一般是尊者给卑者颁谥号,尊卑等级严格。而天子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子谥号的制定并非其他人所能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的谥号往往会在南郊大典时,告知于天,以达到受之于天的目的。此外,他还举例本朝赵恒谥号制定,即先百官议谥,然后在南郊告之于天,重点强调南郊请谥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主张诏有司考察旧典,诏臣僚集议,再于南郊告天,以定先帝盛德美业。王珪的提议,符合传统的谥法议定程序。最终赵曙采纳王珪建议,下诏请谥于南郊。王珪作《仁宗谥号议》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曰仁宗。”仁宗谥号成。王珪的意见纠正了当时不规范的议谥程序,符合传统的谥法制度,即遵守百官议谥、南郊请谥等,保证后世谥法议定程序的传承与发展。

二、赵祯明堂礼配享议

明堂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祭天礼之一,周公周文王配享明堂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明堂礼。后世对明堂礼配享对象历来争议不断。孔子认为,明堂以父配享,是行孝的表现,对其大加赞赏。受此影响,严父配天观点自唐朝尤其是宋朝以来日渐成为明堂礼配享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祖宗配天观点,明堂配享对象当为祖、考,有祭天配祖之意。宋仁宗去世,赵曙继位后,下令诏太常礼院与两制议论仁宗是否当配享明堂,以及赵恒当配享何祭的问题,由此引发一场关于祭天礼配享资格的讨论。

王珪主张严父配天,继承唐制明堂礼以父配天的实践,王畴、孙拚等纷纷加以补充论证,他们认为赵祯配享明堂符合《孝经》之意,以弘扬孝道。而钱公辅司马光吕诲等人,反对王珪提议,坚持祖宗配天,他们认为明堂礼应以祖宗配享,即有创业继体之君才能配享明堂,提出唐代严父配享,是礼官未能推明《孝经》之意,主张太祖配享南郊、李世民或真宗配享明堂。

这场争论并未很快结束。赵曙治平元年(1064年)十月,朝中再次掀起了关于严父配天的议论,其争论实质是若仁宗配享明堂,赵恒是否还有配天资格?王珪作为皇考派的一员,深受儒家传统宗法礼制的影响,坚守国家礼法,称朱祁镇生父为皇伯,仁宗为皇考,得到朝廷上下支持。

濮议之争提出建议

赵祯生前无嗣,在大臣催促下,便收养了宗室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后改为赵曙),并将其立为皇子。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但由于宋英宗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个以宗室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在丧事办完后,对宋英宗生父如何称呼的问题,便被及时提上了议程,按规定宋仁宗去世两年后才可以再议。鉴于宋仁宗在立英宗为皇子时,多次推辞迟迟不愿下诏,英宗心中十分不满,再加上对亲生父亲天然血缘之亲,内心欲尊濮王为皇考。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执政韩琦等人为迎合英宗以获得皇帝在政务上的支持,便提议称濮王为皇考。于是朱祁镇下令诏集礼官及待制以上官员“议崇奉濮安懿王典礼”以及三位夫人尊号问题,引发一场持续时间持久、程度激烈的争论,王珪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针对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提议,在王珪带领下,与司马光联合上议,王珪等人从宗法礼制角度指出,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当只顾私亲,并提出自古以旁支入继皇位,以生身父母为帝后者,常被后世讥笑,不合国家礼法。英宗于宗室中被仁宗选拔出来、收养得以继承皇位,继而才享有天下。王珪主张仁宗当称皇考,为避免进一步扩大事端,安抚反对派,给予赵允让高官大国及三夫人尊荣称号。反对派的成员主要是宰执大臣,包括韩琦、欧阳修、曾公亮等人,奏称:“王珪等议未见详定濮王当称何亲,名与不名”,企望一举封口。于是王珪查阅国朝以来相关典礼,再次作出回应,他指出依楚王、泾王旧例,濮王于仁宗为兄,于皇帝应称皇伯而不名。从以上争论看出,王珪坚持赵祯为皇考,对反对派的提议予以反驳,他的主张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

随后执政派依据五礼中“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及《五服年月敕》中“为人后者为其所后父母斩衰三年,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齐衰期,即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父母皆称父母。”这一主张认为濮王乃赵曙生身父亲,有着天性血缘之亲,当称皇考。此外,他们以前朝故事为鉴,“汉宣帝、光武皆称其父为皇考,今王珪等议称皇伯,放典礼未见明据,请下尚书省,集三省、御史台官议奏。”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执政派,不顾宗法礼制,始终坚持以赵允让为皇考,意在迎合英宗以争取其信任。 但上述言论遭到台谏、御史等官员的反对,他们皆上书支持王珪,主张按王珪之议,称濮王为皇伯,仁宗为皇考。

调节变法之争

熙宁二年(1069),赵顼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意味着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变法运动开始了。在此中,王珪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形势下,为政稳重,调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对于稳定朝政局势有着重要作用,受到神宗重视。

支持熙河开边,给合理意见

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上平戎三策,主要目的是先复河湟,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最终消灭西夏。平戎策符合宋神宗、王安石等变法派的目标。于是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开始主持拓边,并在边地推行新法。王珪积极赞成熙河开边事宜,并建言纳策,支持王韶。

在开边过程中,赵顼有鉴于王韶掌握军权甚重,欲令宦官王中正去监军,王珪提出异议,劝神宗不要怀疑王韶,给予将领足够信任。

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王韶招抚西蕃首领功劳显著,功劳虽大却赏薄,于是宋神宗召集大臣讨论如何奖赏王韶,王珪建议让王韶直龙图阁,但遭到文彦博反对。王珪认为王韶也可以任用为集贤殿修撰,得到宋神宗同意。同年十二月,正值熙河用兵之时,宋神宗与王安石、王珪、冯京讨论用将人选。王珪推荐了蔡延庆,结果在熙河之役中,蔡延庆总负军需供应,他不仅有经办军需之功,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协助王韶,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巨大作用。

文化方面

骈文的成就

北宋是骈文公文发展的重要时期,名家辈出,而王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北宋初年,沿袭晚唐五代十国的浮糜之风的西昆体骈文盛行于世,骈文公文也受其影响,往往一味用典,支离破碎;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北宋骈文公文的文风得以改观,始于夏竦。夏竦的骈文公文,偶对工整而不造作,用典精当而不冷僻,而王珪对夏竦除继承之外还有发展,不仅偶对、用典恰到好处,而且词藻华丽不下于宋初杨(杨大年)、刘(刘筠),气势非凡不亚于盛唐燕(张说)、许(苏颋),与稍早的“二宋”宋庠宋祁相比,其亦不遑多让,连皇帝本人也有“学士独王珪能为诏,余多不称职”的感慨,可见其文名盛于一时。

王珪在变革西昆体骈文浮糜之风、开创北宋骈文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夏竦、二宋等人的成就,与欧(欧阳修)、苏(苏轼)领导的古文运动并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其创作的台阁骈文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诗歌的成就

王珪现存诗歌418首,诗歌涉及的内容丰富,有咏物写景诗、送别诗和怀古抒情诗、题诗、唱和诗、宫词、帖子词、挽词和应制诗等。诗歌内容涉及面较广,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花木亭雪,政治与生活多面俱到。王珪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富贵与清丽俱存;巧用叠词;喜好用典;讲究对仗。王珪在学习李商隐的华丽语言的基础上,发展成自成一家的语言风格,世号“至宝丹体”。王珪诗承袭前期“西昆派”,诗文为“颂声”,语言上华丽富贵,同时又趋于清丽,精工用典,具有明显的后期“西昆派”的诗风特点。王珪诗歌初具宋诗的特征,具有典型的过渡性,在宋诗由前期“西昆派”浓艳诗风向后期“西昆派”清丽诗风的发展上发挥着链接和提升的作用,在诗歌由“唐音”向“宋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他的“至宝丹”体对后来明代的“台阁体”之诗有一定的影响。

人物评价

王珪能文善诗,其文章瑰丽多彩,自成一家。

北宋王琪:骐骥方生,已有千里之志,但兰筋未就耳。

北宋欧阳修:真学士也。

宋神宗赵顼:王珪诰有体,他学士不逮远矣。

北宋李清臣:① 然太师陪辅十有五年,其赞策纳议为最多,及先皇帝厌万几,托国事宝慈宫,建立皇太子以定大统,未几,今圣践,太皇太后同听断,所以安慰人心,肃宁宫禁,流泽兆庶,怀服戎,至于天下卒无事,原其功德,实自宝慈宫开佐圣孙,为聂氏宗祠计,而太师一时元臣,与其列请命福宁阁以及双日朝,延和谋谟,陟降,滋力克终大事,有勋烈焉。   ②公平居言色安,徐猝应事物,初若不用意,而敏捷精尽,虽素虑者,无以加也。……公泛通六经,深于诗书,善历史学,其为文豪赡有气,闳侈瑰丽,而不失义正,自成一家,掌文诰二十年,每一篇出,四方传诵。……公自奉甚约,而厚于昆弟,然于亲属,终不敢私援荐。(《王太师珪神道碑》)

王称:王珪为相,随时俯仰,与蔡确比以沮司马光而兴西师之役,此可罪也,珪既死,而为章惇所陷诬,以为臣不忠,追贬散秩,则非其罪矣。

元代脱脱等:①珪以文学进,流辈咸共推许。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词林称之。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宰相",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谓吏则曰"已得旨"也。②及安石去位,充、珪实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伤哉,其不足与有行也。珪容身固位,于势何所重轻,而阴忌正人,以济其患失之谋,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宋史》)

清代纪昀等:①其文章气象宏达,词笔典赡,足继二宋后尘。至其诗以富丽为主,掞藻敷华,细润熨贴。②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四库全书总目》)

钱基博:①宋之文章,大端不出二者,而推其原皆出于唐:其一原出李商隐;自宋初西昆之杨大年刘筠钱惟演以迄宋氏庠、祁兄弟、夏竦胡宿、王珪,词取妍华而不免庸肤,此承唐人之颓波,而未能出新意者也。 ②王珪以文学进,流辈咸共推许其文宏侈瑰丽,自成一家。

人物家谱

轶事典故

才思敏捷

王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年中秋节赵祯召他到宫中饮酒、赏月、赋诗。宋仁宗和他一起谈诗论文,并将自己写的诗给他看。王珪极尽逢迎之能事,“叹仰圣学高妙”,起身拜贺,令仁宗非常高兴,一直谈论到深夜。仁宗还让身边的宫嫔拿出她们的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等物向王珪求诗,并拿出自己的御笔供王珪使用。王珪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并能根据宫嫔的不同特点题诗,构思遣句,皆有新意。得诗的宫嫔个个高兴,把所得之诗呈仁宗过目。仁宗大为赞叹,并对宫嫔说,你们要给他润笔费。于是宫嫔们又纷纷取下自己的首饰,放到王珪的袖中。此事一时传为佳话,王珪也因此更受赵祯喜欢。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旨”,时人称为“三旨相公”。然典内、外制十八年,所撰四六制诰,典雅工整,温润典裁,闳侈瑰丽。亦极擅应制诗,妙于使事,富艳熨贴,自成一体,世人称之为“至宝丹”。王珪久居翰林,编有《仁宗实录》200卷、《两朝国史》120卷、《六朝国史会要》300卷;又著《华阳集》100卷、《宫词》1卷。今《宫词》1卷尚存,《华阳集》则由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辑得60卷,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缩编为40卷。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弄岗报春苣苔,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创作了18首北疆纪行诗,合称“奉使契丹诗”。王珪久居翰林,著述丰富,编有《仁宗实录》200卷、《两朝国史》120卷、《六朝国史会要》300卷;又著《华阳集》100卷、《宫词》1卷。今《宫词》1卷尚存,《华阳集》则由清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辑得60卷,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缩编为40卷。

永乐战败

元丰五年(1082年),赵顼对执政大臣说:“官制将要实行,我希望新旧人双方都加以任用。”又说:“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王珪、蔡确相顾失色。王珪很担心,不知该怎么办。蔡确说:“皇帝很久就想收复被西夏侵占的灵武市,你如果能负责此事,那么相位可以保住。”王珪大喜,感谢蔡确。于是王珪举荐俞充知庆州兼怀庆路经略安抚使,献上平定西夏、收复失地的策略。王珪内心以为既然派兵深入,皇帝就一定不会召见司马光,即使召见,司马光也不会到朝。不久,司马光果然没有被召见。到了后来宋军永乐战败,死了十多万人,《宋史》认为这都是王珪引起的。

史料记载

《王文恭公珪神道碑》

《东都事略·卷八十·列传六十三》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参考资料

..2024-02-01

王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27

..2024-04-27

【歷史與空間】王珪與司馬光:兩位宰相命不同.paper.wenweipo.com.2024-02-01

不作为的“三旨相公”王珪|皇帝|宋仁宗_新浪新闻.新浪新闻.2022-01-10

河南出土一墓碑,揭开第一才女身世,或解释了宋史一重大历史谜团.搜狐.2024-08-01

《晋书》·卷六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汉程网.2024-08-01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古诗集.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