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唐僧又称金蝉子,是明代文人吴承恩所著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之一。他眉清目秀,丰姿英伟,十分俊雅,且精通佛法,是一位修为很深的高僧。他西去所取真经为佛祖三藏真经,即“律藏”“经藏”“论藏”,故唐僧又名“唐三藏”。
唐僧前世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黑蚱子,因为无心听佛祖讲法而被贬下界,转世为唐朝臣民,自幼为僧,持斋受戒,精研佛法,法号玄奘。他通过选拔,为唐太宗主持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水陆大会。观音大士在水陆大会上现身点拨玄奘与唐太宗,说天竺国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法才能使世人摆脱苦难。唐太宗因问谁愿领旨西去,求得真经,玄奘称他自愿前往。李世民大喜,与唐僧结拜兄弟,称其为“御弟”。西行路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以白龙马幻化的白龙马为坐骑,身披锦斓袈裟,手持九环锡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受封“旃檀功德佛”。
唐僧取经的故事来源于唐朝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唐僧的形象历经几代演变,最终在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高僧形象,具备悠久的历史语境与浓厚的东亚色彩。唐僧不仅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内的一种象征,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较为立体,有人喜欢其慈悲善良,虔诚坚忍,认为他忠诚地信仰佛法,严守清规戒律,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也有人认为他过于优柔寡断、怯弱无用,有时甚至是非不分,顽固昏庸。这一形象也成为后世文艺作品重点演绎的对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丰富。
形象设定
人物身份
唐僧前世为如来佛祖得意弟子金蝉子。转世成为唐朝臣民,父亲是状元陈光蕊,母亲为宰相之女殷温娇。幼时被母亲置入江中以木板漂流,流落至金山寺,收养他的法明和尚为其取名为江流儿,出家为僧,法号玄奘。后来唐太宗认他为“御弟”,并且以唐为姓,因此称为唐僧。而西天取经是取如来佛三藏真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故又名唐三藏,意指唐朝求取三藏真经的和尚。唐僧以唐太宗“御弟”身份西去取经,途中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成为他们的师父。
外貌
唐僧相貌出众,十分俊雅,身披锦斓袈裟,手持锡杖,头戴毗卢帽,面目威仪,因此引得取经路上女王和一众女妖的青睐。当唐僧穿上观世音赠予的袈裟后,作者以“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形容他给人的整体感受,书中也反复使用“丰姿英伟”一词来形容唐僧的相貌。如在第五十五回,作者透过女儿国王之眼描绘了唐僧的姿容:“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迁移宫满,目秀眉清地阁长。”形容他唇红齿白,气质不凡,好似“罗汉临凡”。
能力
唐僧虽然是肉体凡胎,不懂法术,没有降妖除魔的本领,但食其肉可使人长生不死,这也是他西去取经路上被妖魔鬼怪觊觎的原因。他佛法高深,经选拔主持“水陆大会”,李世民称赞他是有德行有禅心的好和尚,初见便委以重任,赐他左僧纲、右僧纲和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其修行在当时的众僧中是较为突出的。后来,唐僧从观世音处学得紧咒,可凭借此咒控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性格
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性地得到了统一。他心诚而又迂腐,善良而又懦弱,性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慈悲心善、悲悯众生,一心向佛,十分虔诚。在西天取经途中,他表现出顽强与坚定的意志。天灾人祸不断地阻挠着他,且有美色时时诱惑,都未曾改变他求取真经的决心。另一方面,他过于懦弱迂腐、胆小怕事,缺乏豪爽之气,有时人妖不分,没有原则,有时会与孙悟空意见相左,或对猪八戒有所偏袒。
主要经历
金蝉子遭贬
唐僧前身金蝉子,是如来佛祖座下高徒,因听佛说法时不够专心而被贬下凡。
曲折身世
唐僧未出生时,父亲被人杀害。母亲生下他后,将其绑上木板,与一封血书一同随水漂流至金山寺,被寺中和尚法明收养,起名为江流儿,后剃度出家,法名玄奘。成年后,法明和尚将玄奘母亲所留血书交给他,玄奘始知自己的身世。玄奘找到母亲与其相认。但其母觉得自己丈夫被杀,自己又委身仇人,如今玄奘长大成人,更是无颜苟活,因此自杀。玄奘又设法为父亲报仇雪恨。因父亲对龙王有恩,龙王使父亲复生还魂,父子终得骨肉团聚。
奉旨取经
唐太宗欲组织水陆大会以求国泰民安,请各级高官推荐得道高僧前来主持,经过层层选拔,唐僧因精熟佛法而被选中。观音菩萨在李世民举办的水陆法会上现身,对谈得头头是道的唐僧当头棒喝:“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佛教,可会谈大乘么”,以此点拨唐僧,并且告知唐僧西方大雷音寺有大乘佛法,取得佛法,方可普度众生。唐僧在观音点化下,又奉唐太宗之命,踏上取经之路。
集结众徒
唐僧路过五行山,听山脚下传来喊声:“我师父来了”,正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唐僧依悟空所言,将镇山的帖子揭去,救下孙悟空,收他为徒,二人一起上路。但孙悟空因听不得唐僧的啰嗦教育,不服管教,一个筋斗云回花果山去了。唐僧在观世音点化下,在悟空回来后,哄骗悟空戴上紧箍,以紧箍咒制服悟空,使他收服心性,答应一心保护唐僧西行。二人来到鹰愁涧,唐僧坐下白马被水中白龙所吞,悟空与白龙纠缠良久未果。因观音现身说道,这白龙是其安排给唐僧西去路上的脚力,白龙遂化成白马,随唐僧、悟空上路。
唐僧、悟空、白龙马来到高老庄,遇到高老太公求助,说三年前给自己女儿高翠兰招了一位姓猪的上门女婿,刚进门尚可,但日子久了,变了嘴脸,饭量也大得惊人,最近更是拦着女儿不许她与家人相见,一家人不得安生,悟空听言为其降服猪妖。猪妖因说出观音菩萨对他劝善的经过,于是唐僧收他为徒,为其起名猪八戒,一同西行。
师徒几人走到流沙河,遇到颈挂骷髅串、手持宝杖的妖怪。因流沙河甚是宽广深,妖怪躲入河中,使得悟空八戒都奈何不得他半分。悟空只能求助于观音菩萨,遂知这流沙河妖怪的前世为卷帘大将,因犯天条被贬下凡,正是菩萨让他在此等待唐僧,并为其取名沙和尚。唐僧收下沙悟净为徒,又叫他沙和尚。至此,唐僧众徒集结完毕,师徒四人与白龙马共同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
历经艰险
师徒四人跋涉十万八千里,历经十四年,通过了包括女儿国逼婚、灭法国受阻,地灵县斋僧、车迟国斗法、木仙庵谈诗等在内的磨难。如在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一往情深,欲与唐僧喜结姻缘,唐僧只好假意奉承,才与众徒弟骗得通关文牒;而在白虎岭所遭遇的白骨精,先后扮成村姑、妇人、老夫,虽先后被孙悟空打死,但其真身皆逃走,唐僧还因此误解孙悟空滥杀无辜,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又解除误会。经此种种磨难,师徒四人终于抵达雷音寺。唐僧一行至凌云仙渡,乘无底船,抵达彼岸无极世界,登上灵山之巅,参拜如来佛祖。阿难陀、摩诃迦叶二尊者受如来佛旨,引众人选经。不料二位尊者却向他们索取人事礼物。唐僧等人不肯行贿,结果取到的经文是无字经。后来佛祖命白雄尊者追上他们,夺下无字经,让他们再来取有字真经。他们重返灵山,随二位尊者引领师徒四人来到宝阁下,依旧索要礼物,唐僧无奈,只能把紫金钵盂送给他们,才换得有字真经,并一一受封佛号。观世音查阅唐僧几人一路历过的患难,得知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为完成此数,令护送四人取经回程的金刚再生出一回劫难来,金刚领旨后将腾云的四人坠于通天河西岸。河中大白癞头老鼋帮助师徒过河,因唐僧失信于他,在西天面见如来佛祖时忘记为其询问年寿还有多少,将师徒四人甩入河中。诸阴魔此时兴风作雨欲夺经书,在师徒四人的抵抗下而未成功。第二天艳阳高照,师徒将打湿的经书放在石头上晾晒。
修成正果
师徒四人经八大金刚护送,御风飞行,不到一日便回到长安,受到李世民和众官热情远迎,并在光禄寺设宴接风洗尘。次日,太宗请唐僧去雁塔寺演诵经法,唐僧登台后不久便被八大金刚召唤回灵山,在如来处领得“旃檀功德佛”的名号。
相关人物
陈光蕊
唐僧父亲,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亲点的状元郎,前往江州赴任路上,在洪江口过江时,被船家刘洪、李彪推入江中。其尸体沉入水中后被龙王发现,龙王曾经被陈光蕊所救,所以保住陈光蕊的身体与魂魄,让他做了水中首领。唐僧长大后为父亲复仇,龙王也让陈光蕊返回人世,最后父子骨肉团圆。
殷温娇
唐僧母亲,宰相殷峤之女,小名满堂娇。在高楼上抛绣球选夫婿,遇上中了状元奉旨游街的陈光蕊,见其一表人才,又是新科状元,遂抛下绣球,与其成婚。陈光蕊被害后,为保全腹中胎儿,她忍辱委身刘洪,诞下男婴后,将其置入江中随木板漂流,男婴漂流至金山寺,为寺内长老所救,取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即后来的唐僧。十八年后玄奘与殷温娇母子相认,但温殷娇出于封建贞操观念,自觉没能从一而终,对不起陈光蕊,而选择了自杀。
如来佛祖
唐僧前世师父。如来是西游记神魔世界中的“佛教之主,他法力无边,弟子众多。因弟子金蝉子听讲佛法时不够用心,将其贬至人间,转世即为唐僧。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奉佛祖之命,引导唐僧走上取经之路,安排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拜入唐僧门下,保护他一路取经。并在取经路上时常点化众人,提供帮助,对唐僧师徒取得真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明和尚
大唐金山寺的长老,曾于江中发现水江漂流的“江流儿”并留于寺中抚养。十八年后,法明和尚告知其真实身份,并为其取法名“玄奘”。
唐太宗
大唐皇帝。唐太宗开建水陆大会,选中得道高僧唐玄奘来主持。水陆大会上观世音现身,说道西方大雷音寺有大乘佛法,唐太宗因问谁能取得真经,唐僧当即领命,唐太宗与唐僧结拜为兄弟,称其为“御弟”。唐僧从此踏上取经之路。
孙悟空
唐僧大弟子,法号悟空,又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是《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的头号主角。性格桀骜不驯,有反抗精神。主要兵器是金箍棒,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是取经路上的主要战力。出身于傲来国花果山,石头缝中蹦出,他拜得菩提祖师为师后,学会了通天彻地的本领,之后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最终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后在观世音安排下,被唐僧所救,拜唐僧为师,护送他一路取经,立下汗马功劳。真经取得后,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
唐僧二弟子,法号猪悟能,唐僧又给他起名“八戒”,兵器九尺耙钉。他前世为天蓬元帅,因骚扰嫦娥被贬下界,不幸投成猪胎。八戒长得“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相貌丑陋,面目可憎,偷懒好色,食量惊人,取经路上常打退堂鼓,关于他的情节富有人情味和喜剧色彩。唐僧经过乌斯国高老庄时,他拜唐僧为师,一路护持唐僧至天竺,取得真经,取经途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受封净坛使者。
沙和尚
唐僧三弟子,法号沙悟净,唐僧为其命名“沙和尚”。前身是天宫卷帘大将军,失手打碎琉璃盏而被贬人间后,在流沙河吃人度日,经观世音劝化,在流沙河等待“取经人”唐僧。他跟着唐僧取经后,一改凶恶本性,安分守法,取经路上牵马挑担,任劳任怨,对唐僧忠心耿耿,贴身护卫,未曾受过唐僧训斥,对于取经的志向在众弟子中也最为坚定。取得真经后,受封金身罗汉。
白龙马
唐僧坐骑,因为吞掉李世民所赠唐僧的白马,成为唐僧取经路上的脚力,可幻化人形。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第三子玉龙三太子,因纵火烧父王明珠,被贬到鹰愁涧。受观音大士点化,随唐僧取经,一路上任劳任怨,曾在孙悟空回花果山、唐僧陷入危机之时,救过唐僧性命。取经成功后,如来还其龙身,封小白龙为八部飞天龙马。
形象分析
精神领袖形象
唐僧不会法术,手无缚鸡之力,在降妖除魔方面,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徒弟几人的本事都强过他。这样的唐僧之所以在取经队伍中成为众人的师父,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则在于他虔诚悟道、持戒精进的高僧品格。比起他本领非凡的“妖徒”来,他经受了更多的磨难和诱惑,却从不动摇,“铁打的心肠朝佛去。”他是一个经典的精神领袖形象,有了他的的坚持不懈,才使取经队伍从始至终有着一股凝聚力量。
虔诚的佛教信徒
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唐僧描绘为一个仁慈、虔诚、坚忍的佛教徒。唐僧忠诚地信仰佛法,自愿受到清规戒律的约束,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即使面对妖魔鬼怪,也始终保持慈悲心,尽力以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时,他也始终保持着求取佛经的坚定信念。无论是艰险的山川峡谷、恶劣的天气条件,还是遭遇的妖魔的袭击和威胁,他都毫无退缩。作为金蝉子转世的唐僧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问,他对佛法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偶尔能凭借佛法的智慧化解现实危机。
迂腐的封建儒士
一方面,唐僧是得道高僧,另一方面他也是肉体凡胎,世俗凡人。相比于孙悟空等角色所具备降妖除魔之神通,唐僧缺乏通天入地的法术,也较少机智灵敏地应对。他时常优柔寡断、过于慈悲、怯弱无用,显得封建迂腐。比如唐僧在女儿国面临被迫成亲的局面时,他反复询问孙悟空等人的看法,向旁人寻求建议帮助。唐僧无论是在长安对帝王、观世音,在路上对各位神仙、国王,还是在西天面对菩萨、如来佛祖,全都毕恭毕敬,他对于身份地位高于他的人有着无限的敬意。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山呼万岁。猪八戒在天竺国好心好意高声唱喏,惊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训他;对那些口口声声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以慈悲相待。为了阻挠孙悟空抗魔,他动辄闭起眼睛大念紧箍咒,结果使悟空受尽痛苦,自己也反而招来灾殃。
形象起源
唐僧的形象来源于唐朝高僧玄奘。玄奘(602年—664年),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偃师区)人,俗姓陈,名,11岁出家为僧。他读佛经时发现歧义佛教内部宗派很多,教义又各不相同,而佛经翻译也有诸多歧义。为弄清佛法真义,他决心去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留学取经。
玄奘贞观三年(629年)西去时,并未获得李世民批准,他混在西域商人队伍中偷渡出境。经河西走廊、玉门关、北疆,越葱岭,渡热海,历时四年,经过西域十几个国家,到达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拜九十多岁的高僧戒贤为师。玄奘在印度学习十三年,考察名胜古迹,领会佛教教义,成为天竺著名的高僧。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载誉归国,当初不同意他出国的唐太宗给予他很高礼遇,不仅派宰相房玄龄迎接,还亲自接见他并希望他还俗为官,玄奘谢绝后,唐太宗就在长安名刹慈恩寺给玄奘设立译场。玄奘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用十几年时间翻译了75部、共1000多卷,相当于从汉代到唐初几百年间翻译佛经的总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玄奘本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其所游历西域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文化;其弟子慧立、彦悰将他的事迹写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描述了玄奘的西行过程,这两部纪实性作品中的玄奘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均有很大不同。
关于唐僧是李世民之“御弟”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玄奘在西行路上被高昌国王认做御弟,而非唐太宗。小说中对玄奘的身世和性格有所改写,历史上的玄奘大智大勇、聪明过人、气度恢宏;小说人物唐僧既慈悲为怀又善恶不分、人妖不辨,遇到困难一筹莫展,一听说有妖精,就战战兢兢、念佛不止。
形象流变
唐僧取经的故事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唐玄奘,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演化与吴承恩的精心创作,才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这一经典文学形象。
唐朝末年,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神话式作品中出现,唐三藏取经在唐代处于写实和宗教神话相融合的阶段。到南宋时期,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玄奘求取佛经的经历神话化,唐僧出现了前世与后世的形象,猴行者成为了唐僧取经的“向导”。不仅如此,妖魔神异的阻碍取代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取经途中的最大困难。学者普遍认为,这部《取经诗话》乃小说本《西游记》之起源。在元明之际西游记的平话与杂剧中,唐僧的衣着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如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中,唐僧头戴昆卢帽,身披祖衣道袍,佩戴数串佛珠。明代杨景贤在《西游记》杂剧中,开头即讲述了“江流与和尚”的传奇故事,并将他视作罗汉转世。明代吴承恩则对原有各种版本的取经故事进行完善,用奇异的神话代替了原有的宗教神圣性,他为师徒四人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唐僧的主角地位也因之被更具奇幻色彩的孙悟空所替代。
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唐僧的形象在众多影视版本中不断被改编演绎,也早已与原著产生了较大的区别。20世纪初以来,影视创作领域就出现了不少《西游记》的改编作品,唐僧的形象也逐渐复杂和多元化,其人物特征、性格与造型在不同时期、不同样态的艺术作品中存在不小的差异。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唐僧作为一个经典文学形象,对后来文学作品中的僧人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罗懋登所作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碧峰长老,其人物经历与懦弱无能的性格,就与唐僧十分相似。而其求取真经的执着与诚意,也凝结着玄奘这样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高僧的求法精神,如今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佛教文化,唐僧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形象。
唐僧形象的历代流变与中国文艺观念、时代社会思潮、以及动画制作手段同步,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如唐僧取经途中多次被妖怪抓去,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还原为古代的几十起刑事案件,从而有助于当代学者研究唐代及明代法律。吴承恩的《西游记》刊行后,因其独特的风格与艺术价值,备受民间戏曲、戏曲与影视作品的青睐。清代戏曲中,京剧、地方戏、木偶戏、皮影戏等中都有表演西游故事的,当中也存在众多唐僧形象。唐僧的形象在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中不断被援引、加工和改造,成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也成为后世《西游记》大量改编作品的灵感来源。
国际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游记》的英、俄、罗马尼亚等外语译本的传播,《西游记》同样也成为世界文学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其中以唐僧为代表的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20世纪80年代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大获成功,被许多国家的电视台引进播放,其中的唐僧形象也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经典角色,深入万千观众的内心。
人物评价
清代残梦道人澹漪子:“唐僧为金蝉转生,志洁行芳,取经一事,功德宏远,故得称檀功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唐僧及其代表的玄奘是“中国的脊梁”。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方面,他(玄类)是一个虞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是排挤打击,顾有些‘派性’。”
当代学者竺洪波:“唐僧在弘扬佛法的功绩可圈可点,他执着的禅心、坚定的意志已不必多说。最重要的是,他在佛理上首倡'心生心灭'论。此乃玄奘大师对佛学发展的贡献。”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勇强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游记》撰写的《前言》中称:“唐僧的形象虽然与历史上的玄奘反差巨大,但也在《西游记》中获得了另一种艺术生命。历史上勇猛精进的高僧,到了《西游记》中,变得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同时还有是非不分、昏庸偏执、心胸狭窄、自私嫉妒等弱点。”“事实上,没有唐僧的坚持不懈,取经队伍早就作鸟兽散了。有时候,一个坚强有力的人完成某种事业并不足为奇,而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要做出同样的业绩,更让人感佩不已,因为他不仅在战胜困难,还要战胜自己。所以,唐僧也由此得到了徒弟们由衷的尊敬。”
学者苗怀明称:“大凡读过《西游记》一书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对唐僧产生好印象,历来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猪八戒和孙悟空这两位身上,少数谈及唐僧的文章也几乎是毫无例外地采取贬斥态度。一是嫌其过于懦弱迂腐、胆小怕事,动不动就掉眼泪,缺少男子汉大丈夫所应有的阳刚、豪爽之气。二是嫌其人妖不分,丧失原则,关键时刻总是与降妖除怪的孙悟空作对,偏袒贪婪自私的猪八戒。”
学者肖能评价:“唐僧表现出有道高僧身上那种虔诚的信仰、坚执的精神和悲悯的情怀。超脱世俗的唐僧还有极端世俗、极其世故的侧面。”
学者马瑞芳:“对唐僧的基本定位是“得道高僧”,不管有多少美女对他感兴趣,不管有多少财富放在眼前,他从不动摇西天取经的志向。”
相关作品
电视剧
电影
动画
参考资料
西游记 西游记 (1978).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1986).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西游记 (1993).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西游记 (1996).豆瓣电影.2023-06-14
天地争霸美猴王 西游记贰 (1998).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续集 (2000).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后传 (2000).豆瓣电影.2023-06-14
齐天大圣孙悟空 齐天大圣孙悟空 (2002).豆瓣电影.2023-06-14
红孩儿 (2005).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西游记 (2006).豆瓣电影.2023-06-14
魔幻手机 (2008).豆瓣电影.2023-06-14
宝莲灯前传 (2009).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2010).豆瓣电影.2023-06-14
春光灿烂猪九妹 (2011).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2012).豆瓣电影.2023-06-14
沙僧日记 (2014).豆瓣电影.2023-06-14
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 (2017).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1956).豆瓣电影.2023-06-14
红孩儿 红孩儿 (1962).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西游记 (1966).豆瓣电影.2023-06-14
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 (1966).豆瓣电影.2023-06-14
盘丝洞 盘丝洞 (1967).豆瓣电影.2023-06-14
红孩儿 红孩儿 (1975).豆瓣电影.2023-06-14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短评.豆瓣电影.2023-06-14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6-14
情癫大圣 (2005).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西游记 (2007).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降魔篇 (2013).豆瓣电影.2023-06-14
万万没想到 (2015).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16).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伏妖篇 (2017).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女儿国 (2018).豆瓣电影.2023-06-14
铁扇公主 (1941).豆瓣电影.2023-06-14
人参果 (1981).豆瓣电影.2023-06-14
金猴降妖 (1985).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 (1999).豆瓣电影.2023-06-14
夺宝幸运星 (2005).豆瓣电影.2023-06-14
火焰山历险记 (2013).豆瓣电影.2023-06-14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15).豆瓣电影.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