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庇护十一世

庇护十一世

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1857年5月31日~1939年2月10日),又译作比约十一世,原名阿希尔·拉蒂(乔托·邦多纳 Damiano Achille Ratti)。梵蒂冈第257任教皇,于1922年至1939年在位。

阿希尔·拉蒂于1857年出生于米兰附近的德西奥小镇,早年时,阿希尔·拉蒂便开始接受神学教育。他在1882年完成学业后,开始到学校教授神学,并且在安布罗修图书馆兼职工作。1912年,阿希尔·拉蒂被教皇庇护十世召入罗马教廷,离开安布罗修图书馆,出任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1918 年,他作为宗座代表前往波兰,次年被任命为罗马教廷大使。波兰爆发战争后,阿希尔·拉蒂被召回梵蒂冈,并于1921 年被任命为枢机并被委派担任米兰总主教。1922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去世,阿希尔·拉蒂当选新一任教皇,取名为庇护十一世。经过他与意大利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的谈判,教廷与意大利王国在1929 年签订《拉特郎条约》,使罗马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教宗承认意大利王国,同时梵蒂冈国的完全主权也得到承认。庇护十一世在任期间共发布30道通谕,既有国际间的问题,也有对于社会、宗教所发生的事件发出的通谕。其协商解决了墨西哥的宗教迫害,公开抨击过纳粹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也对基督教婚姻的准则做出过约束。1939年2月,庇护十一世去世,被安葬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石窟中。

庇护十一世在宗教、科学、社会方面均作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官贝尼托·墨索里尼说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德国学者毕尔麦尔评价他,庇护十一世思想敏锐、行动彻底、精力充沛、耐心十足,并且信仰深厚、有勇气以及一种爱好活动的乐观精神。《庇护战争》的作者约瑟夫·博图姆认为庇护十一世反对极权主义国家的行动大大提高了教皇在非天主教徒中的威望。历史作家彼得·戈德曼评价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喜怒无常,经常失控的机会主义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57年5月31日,庇护十一世出生于奥地利帝国领地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Regno Lombardo-Veneto,现属意大利)的代西奥(Desio)小镇,此时他名为阿希尔·拉蒂(Achille Ambrogio Damiano Ratti)。他的父亲弗朗切斯科·拉蒂 (Francesco Ratti)经营一家纺织厂,母亲特蕾莎·加利 (Teresa Galli) 来自萨龙诺 ( Saronno),是一位酒店经营者的女儿。

童年时期,学校牧师唐·朱塞佩·沃隆蒂里(Don Giuseppe Volontieri)代表德西安(Desian) 慈善会在家中开设了为期一年的课程,阿希尔·拉蒂便跟随他学习。1863年至1866年,阿希尔·拉蒂在临近的村庄跟随塞雷尼奥 (Seregno)、玛丽亚·坎图 (Maria Cantù,又名 Marzellina),以及阿希尔·洛卡特利 (Achille Locatelli)学习小学课程。1867年春,弗朗切斯科·拉蒂将纺织厂出售给米兰的博佐蒂兄弟 (Bozzotti Brothers),之后全家人搬到米兰,在米兰罗马门 (Porta Romana) 附近的康特拉达-德尔-博托努托(Contrada del Bottonuto)的坎通塞洛小巷(Vicolo del Cantoncello)里,与妻子经营一家酒店。同年,阿希尔·拉蒂在他叔叔达米亚诺·拉蒂 (Damiano Ratti) 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教会生涯。

1867年 11 月 5 日,阿希尔·拉蒂开始到塞维索神学院(Sevizio Theological College)学习,完成四年的学习后,又转到蒙扎(Monza)的神学院学习高中知识。1873年,阿希尔·拉蒂在蒙扎学习两年后,转到米兰的圣卡罗神学院学习第三年的知识。次年,阿希尔·拉蒂获得帕里尼高中(Liceo Parini)的高中文凭,并成为方济第三会的成员。

1875年,阿希尔·拉蒂开始进入大学学习神学,他在米兰的神学院学习三年后,又转到圣佩德罗·马尔蒂神学院(San Pietro Martire)进行第四年的学习。1879年10 月,阿希尔·拉蒂到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tas Gregoriana)继续进行深造。两个月后,即1879年12 月20日,22岁半的阿希尔·拉蒂被枢机拉斐尔·瓦莱塔(Vicar Raffaele La Valletta)任命为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Piazz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的神父,弗朗切斯科·拉蒂出席了仪式。

学术工作

1882年,阿希尔·拉蒂收获诸多博士学位。3月13日,他在罗马教皇学院获得神学学位。6月9日,在格里高利大学获得教会法学位。6月23日,在圣托马斯宗座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同年年底,阿希尔·拉蒂回到米兰,在圣佩德罗·马尔蒂神学院教授雄辩术和教义神学。1888年11月,阿希尔·拉蒂被增选为安布罗修(Ambrosiana)图书馆的博士,在图书馆兼职工作。

1907年,阿希尔·拉蒂离开圣佩德罗·马尔蒂神学院,全职出任安布罗修图书馆馆长。阿希尔·拉蒂任安布罗修图书馆馆长期间,抄录并出版了罕见的法典和档案文件, 重组了帕维亚切尔托萨图书馆、安布罗修美术馆和塞塔拉博物馆;修复了被火灾损坏的米兰主教座堂分会的法典和羊皮纸。他的工作获得伦巴第大区古代各省议会有效成员以及皇家伦巴第和威内托大区科学院成员的认可。与此同时,阿希尔·拉蒂在米兰圣母修女会中担任牧师,开展神父活动。

1912年,阿希尔·拉蒂被教皇庇护十世召入罗马教廷,离开安布罗修图书馆,出任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德国发动对俄罗斯的战争,第一次世界爆发。同年9月,阿希尔·拉蒂升任馆长。他在复杂的外部条件下,继续推进印刷品目录统一、手稿编目、《托勒密地理学》影印版推广以及增加修复部门等工作。

升任主教

1918年5月,教皇本笃十五世将阿希尔·拉蒂任命为波兰和立陶宛的宗座巡阅使,负责在这些国家重建因战争被破坏的教会系统。1919年7月3日,宗座巡阅使阿希尔·拉蒂被确认为宗座权威的代表,并于10月28日,在波兰共和国总统的见证下,在华沙圣约翰大教堂为大主教祝圣。次年8月,布尔什维克军队波兰战役,在所有外交官都选择逃离时,阿希尔·拉蒂选择留下,决心将自己献给上帝。后来在本笃十五世的命令下,阿希尔·拉蒂离开波兰,返回意大利,出任米兰大主教,并被任命为枢机,牧师头衔为圣马蒂诺·艾·蒙蒂(San Martino ai Monti)。

1921年9月8日,在大教堂举行的“接管”米兰教区的仪式上,阿希尔·拉蒂宣称将克服“罗马问题”,将罗马提升为世界之都。他认为可以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到教皇是意大利最伟大的礼仪,世界上数百万天主教徒都将意大利视为第二家园,罗马教宗是超越国家的主权,是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都承认的一个神圣的机构。

1921年12月8日,红衣主教阿希尔·拉蒂为天主教圣心大学揭幕。他曾经多次与阿戈斯蒂诺·杰梅里神父合作,讨论在意大利建立一所大学的必要性。他希望有一所学校,能使信仰与理性和谐共存,能使科学之神和雅威掌握科学的力量。他认为,只有这样一个机构才能为社会的恢复和基督教的重生,提供有用的行动和方向。

当选教皇

1922年1月22日,本笃十五世去世。2月2日,枢机会议召开,53 名枢机主教参加。4天后,在第十四次投票中,阿希尔·拉蒂以42票,比法定人数多6票的成绩,当选教皇,命名为庇护十一世。他的信徒在广场聚集高呼,“庇护十一世皇帝”。 意大利万岁。” 同年12月23日,庇护十一世发布他的第一个通谕《哪里隐秘》(Ubi arcano Dei consilio),宣称自己将要继续庇护十世和本笃十五世的政策和理想,承诺解决罗马教皇意大利之间矛盾,并选择和平作为其教宗的座右铭,“基督的平安在基督的王国中(Pax Christi in rgno Christi)”,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所有现实之间和平。同时宣布1925 年、1929 年、1933 年为神圣的“大禧年”,并规定了一个新的节日,名为基督君王节,呼吁一切天主教平信徒以基督的精神革新整个社会,但不要介人政治生活。

抗议墨西哥

1926年11月18日,庇护十一世发布他的第九篇名为《上帝的秘密旨意》(Iniquis afflictisque)的教皇通谕,开始向世界揭示并抗议墨西哥教会所遭受的严重困难。当时,墨西哥颁布了卡列斯法,限制宗教自由并限制天主教会的活动。例如将神职人员数量限制为每六千人只能有一名神职人员,驱逐外国神职人员,规定必须获得联邦国会或各州颁发的许可证才能行使神职,禁止在教堂以外举行天主教礼拜等。庇护十一世认为这是对基督教的迫害,这是在肆意蔑视雅威和教会的权益,是一种少数人毫不尊重自己的荣誉、对自己的同胞没有任何怜悯之情的行为。这是一种有预谋的、绝对压制大多数人自由的、并伪装成立法的外衣来掩饰的专断行为。庇护十一世的通谕导致墨西哥爆发基督徒战争,给卡列斯和波尔特斯·吉尔政府以及墨西哥带来了三年的冲突。

和解意大利

1929年2月11日,庇护十一世与意大利签署《拉特朗条约》,彻底解决罗马问题。教皇宣布承认萨伏依王朝统治下的意大利王国,意大利王国的首都为罗马,意大利也宣布承认最高教皇主权下的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城国由此取代教皇国的政治地位。但随后在 5 月 13 日,意大利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在议会批准条约之际发表讲话,确认国家权利高于教会,宣布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作为回应,庇护十一世在年底发表通谕《主的导师》(Divini illius Magistri ),指出天主教对青年教育的权利,谴责政府不应垄断青年教育。

1931 年5月30日,墨索里尼解散了天主教行动青年协会,不久之后,庇护十一世发表通谕《我们不需要它》(Non abbiamo bisogno ),谴责法西斯主义异教极权主义主义。但在同年9月,教皇意大利政府达成和解,意大利政府撤回所有措施。次年1月,庇护十一世因此次和解向贝尼托·墨索里尼授予金马刺勋章。

斡旋法西斯

1933年7月20日,庇护十一世与纳粹德国签订的《德梵宗教协定》,协议承诺墨索里尼与阿道夫·希特勒将加入教会,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共同承认布尔什维克主义是由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阴谋引发的,当时德国的主教迈克尔·冯·福尔哈伯 (Michael von Faulhaber)称庇护十一世为“纳粹的最好朋友”。《德梵宗教协定》为教会的自我保护提供了法理根基,有效阻止了纳粹党人对德国教会的侵蚀,但当时的德国领袖希特勒仅仅将该协定视作临时性的政治工具,签订后不久即大肆迫害天主教会。限制天主教徒在政治上的活动,导致当时由海因里希·布吕​​宁 (Heinrich Brüning)所领导的明显具有基督教民主党性质德国中央党被解散,使纳粹在国内没有任何合法的反对势力。

1935 年 10 月 3 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进攻主权国家埃塞俄比亚,庇护十一世尽管不赞成意大利的行为,但还是放弃公开谴责这场战争。1935 年8月27日,庇护十一世进行了唯一的一次谴责干预,但墨索里尼本人发出恐吓,警告庇护十一世如果想与意大利保持良好关系,就不应该谈论战争。

承认佛朗哥

庇护十一世一直与西班牙保持着复杂而谨慎的关系,他与西班牙天主教都有对王权和教会的怀念,而对当代世界的变革持有敌视态度,但西班牙的传统王权主义却限制了教皇对主教任命的自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庇护十一世在1935年对普通神职人员众多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的职位晋升,但受到了西班牙总统曼努埃尔·阿萨尼亚 (Manuel Azaña Díaz)的严重打压。

到普里莫·德·里维拉将军(Primo de Rivera)独裁统治西班牙期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表明支持西班牙的天主教事业,但庇护十一世对此保持沉默。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庇护十一世采取了严格的中立立场,以避免西班牙出现政治分裂。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庇护十一世没有积极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反叛军,直到1936 年 12 月,庇护十一世在大主教伊西德罗·戈马·伊·托马斯 (Isidro Gomá y Tomás)的努力、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压力以及前线和后方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支持叛军,并在1938年6月,外交承认佛朗哥主义国家。

猝然离世

1937年3月14日,庇护十一世发表关于德意志帝国内天主教会状况的通谕《带着灼热的关心》(Con ardiente preocupación),表明他对纳粹政权的谴责。希特勒命令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没收并销毁它的所有副本,德国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恶化。5天后,庇护十一世发表通谕《神圣的救赎主》(Divini Redemptoris),明确谴责无神论共产主义。次年夏天,庇护十一世准备了一份类似的通谕,并委托美国耶稣会士约翰·拉法尔格(John LaFarge)起草,在这份文件中,他准备谴责纳粹政权的反犹太主义和一般的种族主义

然而在1939年2月10日,庇护十一世去世,这份通谕未能发布。其担任教皇17年,享年81岁,被埋葬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石窟中。继任者为帕切里(Eugenio Pacelli)枢机,即庇护十二世

教宗通谕

庇护十一世共发布30篇通谕,分别为:

庇护十一世的通谕中有国际间的问题,也有对于社会、宗教所发生的事件发出的通谕。

在通谕《那位神圣的教育者》(Divini illius Magistri,1929年)和《贞洁婚姻》(Casti connubii,1930年)中,庇护十一世反对现代的一些错误思想并要求保持具有基督徒精神的教育及婚姻。在纪念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Ⅻ)的《新事》(Rerum Novarum)通谕发表40周年时,庇护十一世发表《四十年》(Quadragesimo anno,1931年),试图描绘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在另一个通谕《向公教司铎》(Ad catholici sacerdotii,1935 年)中,他为现代司铎的职务勒出一个轮廓线。在通谕《以心急如焚的关怀》(Mit brennender Sorge,1937年)中,庇护十一世控诉了纳粹政权对德国天主教徒的压迫。

人物成就

解决罗马问题

“罗马问题”的解决以及宗座与意大利王国的和好被誉为庇护十一世在教会政治上的最重大突破。1922年10月,意大利的元首和法西斯主义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掌握政权不久后取缔了一切其他的党派,并反对民主、自由主义共济会,但对教会采取了一种友好的态度。因为对法西斯主义来说,教会是一种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从此之后,小学的宗教教育再次成为义务性的,圣职人员免兵役,一些随军司铎被提名,而在各地的学校、医院和法院中人们再次挂上一些十字架。一些曾经被没收的教堂和隐修院归还教会,而公教会的节制受到法律上的承认和肯定。

经过两年半的谈判后,庇护十一世和意大利政府签订了《拉特兰条约》,这个条约结束梵蒂冈和意大利政府 60 多年以来的冲突。该条约恢复了教皇的主权,但教宗的领土不再是罗马古城,而是梵蒂冈国(Citta del Vaticano,即“梵蒂冈城”)。教宗被承认为一个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人物,他有派遣使者和接见大使的权利。同时,教宗承认意大利王国和萨伏伊(Savoy)王朝,承认其首都为罗马。除了梵蒂冈城以外,这个条约还规定一些外在地区的“不可侵犯性”,这就包括罗马的主要教堂和大殿,比如拉特兰教堂(Lateran)、圣玛丽亚大殿(S.Maria Maggiore)、圣保禄大堂(S.Paul),某些罗马教廷部门的宫殿或大楼以及卡斯特尔·甘多夫(Castel Gandolfo)别墅。

与《拉特兰条约》一起,庇护十一世与意大利政府还签订了一份“政教协定”,其中肯定公教会为意大利的国教,确保主教们的牧职权及其自由权利,保护基督徒的婚姻、有基督精神的学校以及各种修会,原来的反对教会的法律被取缔。双方规定教皇应该获得一笔17亿5000万里拉的赔偿,以弥补在过去遭受的损失。

《拉特兰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在中世纪形成的“教会国”终于告一段落,罗马问题获得彻底的解决。这也同时意味着,教会法律进一步的灵性化,教皇的宗教任务和牧灵任务成为关键任务,而世俗的和政治性的利益降低了。罗马教廷获得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普遍承认和道德尊严。

构建和平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与教宗的关系很复杂。庇护十一世认为教会能够帮助巩固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所以教会应该参与欧洲的和平文化建设。庇护十一世与很多国签订了政教协定,他的任期被称为“签订协定的时代”。虽然当时签订的协定后来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它原因被取消,但它们仍然帮助使新教会法典得到执行。

教廷的国务卿加斯帕里(Gasparri)枢机和庇护十一世的接班人帕切里协助教皇与很多国签订了一些政教协定,比如与拉脱维亚(1922 年)、巴伐利亚州(1924 年)、波兰(1925 年)、立陶宛(1927 年)、罗马尼亚(1927 年和 1929 年)、普鲁士(1929 年)、意大利(1929 年、)、巴登(1932 年)、奥地利(1933 年)、德意志帝国(1933 年)、南斯拉夫(1935 年)等。除此之外,罗马教廷捷克(1926 年)、法国葡萄牙(1928年)、厄奎多(1932 年)也签了一些新的条约。

推动学术建设

1926年11月12日,庇护十一世宣布创立传教士民族学博物馆,以代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非欧洲文化。博物馆于1927年12月21日在拉特兰宫落成,一直保留到1963年,最初的核心收藏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4万件作品。教皇庇护十一世还在梵蒂冈博物馆的新入口附近为梵蒂冈教堂建造了一座专门的建筑,使博物馆拥有足够空间来展示画作。庇护十一世统创建了梵蒂冈博物馆修复实验室中最古老的绘画和木材材料修复实验室,随后成立了梵蒂冈博物馆科学应用委员会,即现在的保存和修复诊断实验室和马赛克修复实验室。

庇护十一世支持科学和技术,他1931年通过法令规定了整个世界的天主教神学和哲学研究的制度,并在各地支持创办公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他在1937 年创立宗座科学院(Papal Academy of Sciences,),并在罗马建立了一些新的学院。

人物评价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官贝尼托·墨索里尼说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倔强的老人”。

《庇护战争》的作者约瑟夫·博图姆认为庇护十一世临终时,进行的反对极权国家的行动大大提高了教皇在非天主教徒中的威望。《教会时报》将他反对反犹太主义的演讲定义为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和道德意义。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庇护十一世的做法也是积极的。《国家犹太月刊》称梵蒂冈是意大利唯一的亮点。庇护十一世去世后,犹太人称其为“国际和平倡导者”。

俄罗斯东正教执事赫尔曼·伊万诺夫-特里纳扎蒂(Herman Ivanov-Treenadzaty)在讲述俄罗斯与梵蒂冈之间关系的演讲中,将天主教会描述为“对俄罗斯的严重威胁”,批评庇护十一世想将俄罗斯东正教带回罗马教廷母教的想法。

历史作家彼得·戈德曼(Peter Godman)在他的著作《梵蒂冈和希特勒,秘密档案》中评价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喜怒无常,经常失控的机会主义者。

德国学者毕尔麦尔评价到,庇护十一世思想敏锐、行动彻底、精力充沛、耐心十足,并且信仰深厚、有勇气以及一种爱好活动的乐观精神。所以他能够在教会和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威性地指出方向,能够在现代的社会中适当地显示出宗座在世界上的使命。庇护十一世会清楚地保卫人的尊严和基督徒的精神。

后世纪念

庇护十一世除了是一位教皇,还是一位知名的登山者。他曾在1889年登上罗莎山顶峰,1890年登上勃朗峰,在阿尔卑斯山脉有很多峰以他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是第一个攀登它们的人。有一座智利冰川以庇护十一世的名字命名。1942年,主教皮尔森(Bishop T. B. Pearson)在英国创立了以庇护十一世命名的阿希尔·拉蒂登山俱乐部。

1936年,庇护十一世重新建立了教皇科学院,旨在将其打造成教会的"科学参议院"。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或宗教歧视,任命了来自各个国家、背景和研究领域的80多位院士。为了纪念他,约翰二十三世(John XXIII)设立了庇护十一世奖章,由教皇科学院理事会授予在国际上有杰出贡献的45岁以下年轻科学家。

192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成立庇护十一世高中,1934年,锡罗-马兰卡拉天主教教会(The Syro-Malankara Catholic Church)在喀拉拉邦的卡塔纳姆(Kattanam)创办庇护十一世学校,均为纪念这位教皇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Pio XI_Biografia.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_DIVINI ILLIUS MAGISTRI.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_CASTI CONNUBII.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_QUADRAGESIMO ANNO.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_AD CATHOLICI SACERDOTII.Vatican.2023-10-06

Pio XI_Encicliche_MIT BRENNENDER SORGE.Vatican.2023-10-06

The history of the Vatican Museums.Vatican Museums.2023-10-06

The Vatican and Russia.rthodox Christian Information Center.2023-10-31

CARDINAL RATTI NEW POPE AS PIUS XI.The New York Times.2023-06-10

The Achille Ratti Climbing Club.AD ALTIORA.2023-06-10

Pius XI.The Pontificia Accademia delle Scienze.2023-06-10

Saint John XXIII.The Pontificia Accademia delle Scienze.2023-06-10

Pope Pius XI H S S Bharanicavu.sametham.2023-06-10

Pius XI Catholic High School.piusxi.2023-06-10

Pio XI e Marconi.IMDb.2023-10-06

Il santo padre ti parla!.IMDb.2023-10-06

Don Bosco.IMDb.2023-10-06

Cavalcade of Faith.IMDb.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