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禵
爱新觉罗·(1688—1755年),清代皇室,满洲正黄旗。康熙帝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同母亲弟弟,又名胤祯、允禵。
胤禵主要活跃在康熙晚期和雍正初期,参与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是八爷党的主要成员之一。胤禵少年时,聪明伶俐,深受康熙帝宠爱,经常跟随康熙帝一同巡游四方。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禵被封贝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前往西藏自治区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在雍正继位之后,作为政敌的胤禵受到了亲哥哥雍正的严厉打击。胤禵先是被剥夺了兵权,随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被加封为郡王,之后就被圈禁了起来,并在雍正三年(1725年)被降为贝子。整个雍正一朝,胤禵都被严密的监禁,直到侄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胤禵才被解除圈禁。乾隆时期,胤禵被不断加封,但已年老的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禵去世。乾隆帝赐丧费一万两白银,并赐谥号“勤”。
人物生平
年少有为
胤禵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酉时,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五岁时,以披甲巴图之妻汉族女子为乳母。胤禵年少时,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兄长九阿哥胤说:“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爱新觉罗·胤礽被康熙废黜,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谋夺储位,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也借张明德相面一事为胤禩制造舆论,引起了康熙的警觉,胤禩被斥责“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并被康熙指责企图谋害胤礽。此时,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被胤禩保奏,康熙愤怒地抽出佩刀,胤禵险些被伤,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跪下抱住康熙双腿劝阻,才使康熙息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二十一岁的胤禵被封为固山贝子。胤禵深受康熙帝宠爱,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一同巡游各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对胤禵颇为照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禵离开皇宫单独开设府邸。
胤禵性格直率,为人豁达,因此胤禵与胤交往密切,反而与亲哥哥四阿哥雍正帝[yìn zhēn]关系疏远。
参与夺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第一次被废黜。康熙帝怒斥八阿哥胤禩,认为他参与了谋害太子的计划。这时胤禵站出来为胤禩担保,力挺胤禩无罪。康熙帝大怒,欲杀胤禵,五阿哥爱新觉罗·胤祺跪在地上抱住康熙劝阻,众皇子纷纷叩首请求康熙饶恕胤禵,最终康熙免了胤禵死罪,改打二十大板,再将胤禟、胤禵逐出。后皇长子谋害胤事情败露,爱新觉罗·胤禩逃脱罪责。康熙帝冷静下来,反倒认为胤禵敢为兄弟仗义执言,是个有情有义,心口如一的人,从此对他更为宠爱了。
这件事之后,胤禵就逐渐成为了八爷党的核心成员。太子被废后,由于多个皇子对储位展开了激烈斗争,康熙帝经多方考虑于半年后复立了太子,但此后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不知悔改,以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皇子们仍纠集党羽、扩充势力,图谋储位,康熙帝只得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废黜太子胤礽,并下谕旨称不许再议册立太子之事。
此后,众皇子之间的争夺更为激烈,除废太子胤礽及其党羽企图复立外,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雍正帝、八阿哥胤禩等各为一方。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因“毙鹰事件”大受打击,基本彻底失去争夺储位的资本,于是八爷党转而开始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争夺储君之位。胤禵也不再隶属于胤禩同盟,开始自己谋求储位,广泛联络士人,博得“十四爷虚贤好士”的好名声,并同时成为了四阿哥胤在竞争储位过程中的敌对势力。
领军西征
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噶尔丹[gá ěr dān]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新疆发动叛乱,公开反对清政府。五十五年(1716年)冬,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进占西藏自治区,杀死了拉萨汗,驱逐了亲近清代的官员。康熙帝为了维护西部地区的稳定,于是决定派兵出征西北,收复西藏,打击准噶尔汗国。这时,康熙已经年老,储君的位置也没有确定,抚远大将军一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在西北有一番作为,将对竞争储君位有着极大的帮助。于是,诸皇子都开始蠢蠢欲动。其中,以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皇四子雍正帝最为明显。胤礽想借着平定西北的军功来恢复太子的地位,而胤禛则想要借此机会掌握军权,进而谋取太子之位。然而他们两人的愿望都落空了,康熙帝最终选择了胤禵挂帅出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加封大将军王,负责讨伐准噶尔汗国部。同时准许胤禵出征时使用正黄旗,依照王纛的样式,给予了胤禵皇帝亲征的规格,向世人表明了胤禵是代自己出征。同时,为了方便胤禵指挥调度,康熙还更换了五位八旗都统,并且下令说道:“大将军王是我的皇子,大家都应该听从他的指令。”同年十二月,胤禵西征出发之时,康熙下令文武百官,皇亲贵胄[zhòu]都要前往送行。
胤禵总领清军在西北的一切军政要务,随即下令清军兵分三路:靖逆将军福宁安驻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阿尔泰一带,阻止策妄阿拉布坦增兵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总督年羹尧、副将岳钟琪等人由四川入藏准备大军粮草;平逆将军爱新觉罗·延信率兵从西宁市出发,护送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格桑嘉措入藏坐床。康熙帝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大将军王进驻西宁之后,继续部署各路清军的行动,并要求青海蒙古各部,以及西藏各地支持朝廷的势力出兵护送转世灵童。青海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自继承其父的和硕亲王爵位之后妄图统一青海蒙古诸部,再现和硕特汗国的荣光。于是向大将军王要求恢复和硕特汗国的汗庭。并将西藏自治区再次册封给他的家族,鉴于强大的地方势力屡次造成分裂,清廷不愿意恢复和硕特汗国,胤禵拒绝了他的要求。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路大军攻占吐鲁番盆地,大军开始在吐鲁番屯田做一举解决策妄阿拉布坦的准备。同时爱新觉罗·延信率军与青海蒙古诸部护送转世灵童入藏。清军入藏后得到了西藏人民的拥戴,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当雄击败了策妄阿拉布坦率领的准噶尔汗国军,策妄阿拉布坦逃亡伊利。九月,新封的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进藏,在拉萨市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西藏自治区随即安定下来,重新回归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中。
西藏战乱的结束,作为前线统帅的胤禵立了大功,康熙命辅国公阿兰布撰写碑文,立碑纪念。碑文赞颂了大将军胤禵自进兵平乱以来的功绩。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胤禵奉召回京述职,康熙命令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和四阿哥雍正帝率领众大臣在郊外迎接。康熙帝本人当面授予胤禵西北用兵方略,并大加勉励。不久之后,因西北问题未完全解决,胤禵拜辞康熙之后返回西宁。
回京奔丧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于北京畅春园。胤禛灵前继位,是为雍正帝。雍正上位之后,立马下令召回在西北带兵的胤禵,令其回京奔丧。并且派贝子延信接管西北的军政大权,年羹尧辅佐办理。胤禵在西北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后,无奈只得带领少数几名亲兵返回京城。而失去军权的胤禵,也再没有了与兄长雍正帝争夺皇位的可能。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诸皇子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胤禵被改为“允禵”。胤禵回到京城之后,向雍正上书,询问应该先拜见雍正庆贺新君登基还是先去景山公园拜谒父亲康熙灵柩。雍正知道胤禵这时心中不服,故意给他难堪,于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度,命令胤禵先去景山拜谒康熙。胤禵到达景山之后,发现雍正也在此地。胤禵心中不快,不愿庆贺雍正登基,只是远远地向雍正进行叩拜,侍卫拉锡见此情况,上前拉住胤禵,准备将他带到雍正身边,胤禵却在雍正面前大骂拉锡,这让雍正大为恼火。不久之后雍正就剥夺了胤禵大将军王的头衔,只保留了贝子爵位。
守陵圈禁
雍正元年(1723年)三四月之交,康熙灵枢送至遵化景陵享殿 ,胤禵见到雍正不愿下跪。这时爱新觉罗·胤禩从偏殿赶来,怕事情闹大,斥责胤禵应该下跪,胤禵才勉强接受。事情过后,胤禵被雍正勒令看守清景陵,并派总兵范时绎专门监视他。同年五月,雍正帝和胤禵生母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病逝,雍正为了安抚胤禵,加封胤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逐渐肃清了政敌,稳定了政权,便开始着手分化曾与之争夺储位的各兄弟党羽。三月,宗人府上书弹劾胤禵,表示胤禵担任大将军时虐待士兵,干扰地方政务,贪污军费,请求将胤禵的爵位降为镇国公,雍正没有同意,只是将胤禵的爵位重新降为贝子。四年六月,秉承雍正旨意的诸王大臣们,合疏罗列了胤禵14条罪状,要求将胤禵明正典刑。雍正知道这些罪状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再加上胤禵跟自己毕竟是亲兄弟,考虑的影响,并没有处死胤禵,而是将他削去爵位,囚禁在景山寿皇殿内。整个雍正一朝,胤禵就在这样的圈禁中度过。
蹉跎岁月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胤禛驾崩,爱新觉罗·弘历继位。为缓和雍正时期严苛的政治环境,营造宽缓的政治气氛,乾隆帝开始解禁被雍正关押的宗亲大臣。作为皇叔的十阿哥允䄉 [yǔn é]十四阿哥胤禵先后被释放。释放后的胤禵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抱负,乾隆将这些年的俸禄和口粮补给他,胤禵表示不要,乾隆二年(1737年)封胤禵为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他为多罗贝勒,十三年再晋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乾隆对胤禵不时有些赏赐,但是胤禵早已对政治失去兴趣。他很少与外人往来,偶尔有一两个人,如剩山和尚,大亭上人等,不是高僧,就是羽士,所谈论的内容,也是非禅即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胤禵去世。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历史评价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评价胤禵:“(胤禵之所以率师西征是因为)皇考高年,知伊愚逆之性,留京必致妄乱起衅,后因西陲用兵,特遣前往效力,以疏远之。”
藏语文献《户口册与历史》记录“皇太子(这里指胤禵)亲自斟酒,表彰慰问,平易近人。”
九皇子胤禟:“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人际关系
人物作品
《乘撬飞控雪山》
风在林中雪在山,乘撬荡荡更闲闲。 凭空驰下三千尺,一似天仙降世寰。
《悼亡女》
嗟尔生来一岁零,忽闻疾殁泪盈盈。 灵魂莫苦归时早,百岁还同一岁生。
《十月雪》
雪染松柏拂玉枝,红尘不到静阶。 黄花未谢梅将发,相伴琴书在是时。
《砚》
质禀山川秀气生,良工砥砺体因成。 濡[rú]毫时注冰壶水,方寸池中彻底清。
《自鸣钟》
物有自鸣钟,犹能报时刻。 父母恩天地,孝弟可先务。
《焚香弹琴》
琴能静念少纷纭,更有仙声娱听闻。 盥手焚香弹夜月,桐香兰味两氤。
《同诸兄宁寿宫请安》
相随宁寿问安康,绕膝承怜舞画堂。 少尽微忱答圣意,敢言视履考征祥。
《南苑阅武应制》
阅武来文,兵精将亦雄。全凭皇父略,四海乐同风。
《南苑冬狩应制》
应侯来冬狩,风高士气崇。端为安天下,行围衍武功。
《禁城值宿喜雨》
轻云笼紫阁,春雨润皇洲。 风细丹阶静,丝飘禁阙幽。 分流交殿网,乱滴起池沤。 喜读公农业税,还思稷傅俦[chóu]。
相关争议
胤禵的真实姓名
关于胤禵的本命以及是否有过更名,史书上都有不同的记载。曾任抚远大将军的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名字,据他的侄子雍乾时人爱新觉罗·弘旺在所著《皇清通志纲要》中说“讳允祯,改讳。他在书内多次出现十四子的名字,均书允祯,而不书允禵,这是把允祯作为十四子的本名,把允禵视为后改的不通用的名字。今人王仲翰同志根据弘旺的记载,相信十四子的名字是允祯,故著《胤祯西征纪实》,直以允祯为名。”而专门负责皇室成员管理的清朝宗人府则又有不同记录。清代定制,玉牒十年一修,分直格本、横格本与帝系三种,每种又分满、文言文两体,各缮三部,分藏于皇史、宗人府、礼部三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原皇史宬各年玉牒中,皇十四子胤禵名讳最早见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满文对应为in ti,满文、汉文一致。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该满文玉牒中皇十四子名讳满文三处作in ti,一处作in jenɡ,汉文亦三作胤禵,一作雍正帝。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冯尔康认为在皇帝的家谱上记载,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子第一次改名后,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底,他的名字都是“胤祯”。雍正元年(1723年),皇四子胤禛登基后,因为避讳,这个皇十四子才又一次改回原名为“允禵”。在这长达20年之久的期间,一切官方的文件和书籍以及外交使臣的记录上,只要提到皇十四子的时候,他的名字都应当是“胤祯”。
传位的秘密
康熙生前对胤禵着重培养,再加上康熙临终前的一系列操作,使民间对雍正是否篡夺了本该属于胤禵的皇位争论不休,再加上各种野史的渲染,更使康熙传位之事扑朔迷离。孟森先生是 20 世纪创立雍正 “窜立说”的学者。孟森的猜测是阿布兰私以 “玉牒缮本与佟佳·隆科多收藏在家”而遭到弹劾之故,认为玉牒中可能藏有康熙传位胤禵的证据。“窜立说”派学者认为十四子的“原名”为“胤祯”,而后声称“允禵”是雍正帝从后者篡夺皇位后给他改的新名,以图掩饰他继位非法的秘密。明清史学家杨启樵则认为 “改祯为禵”,只不过是在帝王体制下因为避讳而有的一个例行动作,与继位扯不上关系。而现在的广为流传的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更是无稽之谈,先不说繁体字“于”作“於[yú]”不可能更改,且清朝传位诏书还附带满文与蒙古文,也是不可改诏的证据。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皇室家谱《清玉牒》揭秘清康熙帝十四子被改名“允禵”乃因帝位之争_时政新闻_中国台湾网.中国台湾网.2023-06-29
功夫皇帝.豆瓣网.2023-07-06
大内群英.豆瓣网.2023-07-06
清宫启示录.豆瓣网.2023-07-06
清宫剑影录之大将军年羹尧.豆瓣网.2023-07-06
皇上保重.豆瓣网.2023-07-06
满清十三皇朝.豆瓣网.2023-07-07
雍正皇帝.豆瓣网.2023-07-07
九王夺位.豆瓣网.2023-07-07
雍正王朝.豆瓣网.2023-07-07
江湖奇侠传.豆瓣网.2023-07-07
大刺客.豆瓣网.2023-07-07
雍正小蝶年羹尧.豆瓣网.2023-07-07
铁齿铜牙纪晓岚.豆瓣网.2023-07-07
江山为重.豆瓣网.2023-07-07
郑板桥.豆瓣网.2023-07-07
九五至尊.豆瓣网.2023-07-07
刺虎.豆瓣网.2023-07-07
宫廷画师郎世宁.豆瓣网.2023-07-07
幕后大老爷.豆瓣网.2023-07-07
宫锁心玉.豆瓣网.2023-07-07
步步惊心.豆瓣网.2023-07-07
宫锁珠帘.豆瓣网.2023-07-07
钱塘传奇.豆瓣网.2023-07-07
食为奴.豆瓣网.2023-07-07
新步步惊心.豆瓣网.2023-07-07
梦回大清.豆瓣网.2023-07-07